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未明确提出"同病异治"之法,但通过对<伤寒论>各篇条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先师仲景通过辨证将病与证相结合,临床表现相同的疾病,但因其证不同,而治疗方法各异,并不拘泥于一方一证,在方剂运用上充分体现了"同病异治"的精神.笔者分别从脉象、病因、病机、病位四个方面论述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这一法则治疗疾病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口渴是多种疾病过程中所共见的症状,对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对其论述颇为深广,辨病机、审病因、分病性、定病位,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方法,为临床辨证施治树立了典范,现将其辨治口渴归纳为30法...  相似文献   

3.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1条,原文云:"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相似文献   

4.
微探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表里同病辨治规律的论述,表里同病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解表,同时注意治疗应有所侧重点,急则治其标,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分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存,在伤寒之类病中出现类似"霍乱"、以严重"吐利"为突出表现的病证,<伤寒论>将其冠以"崔乱病"之名.<伤寒论>撰用了"霍乱"之名,表明这类胃肠型伤寒之类病的特点,又有"霍乱"与伤寒的"雀乱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任西娟  许松 《陕西中医》2009,30(1):94-95
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辨“无大热”,其与“翕翕发热”、“蒸蒸发热”、“往来寒热”等发热有何区别?有何临床意义?笔者仅就张仲景辨“无大热”之病机与证治浅析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罗明辉 《中医研究》2005,18(5):12-13
本文论述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所论及的"汗"的不同涵义,其意涉及症状、病因病机、治法、证与证之间的鉴别点、用药后疗效指标及病情的愈后转归等.并认为只要仔细体会其涵义,对于太阳病的辨证论治及正确遣方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力  张建荣 《光明中医》2016,(10):1375-137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辨治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创制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为指导实际临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对虚劳病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再对张仲景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加以简要分析,以便遣方用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研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虚实夹杂辨治规律的论述,虚实夹杂证辨治的关键是抓住疾病的病机,辨治的重点是攻邪,急则治其标,同时注意扶正,并根据病机其治疗又有所侧重。其至今对临床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它与<伤寒论>原为一书,合称<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晋代王叔和将伤寒部分单行编纂整理后,<金匮要略>始另列问世.<金匮要略>是一部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治疗杂病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之作.<金匮要略>共22篇,包括所论疾病40余种,所载方剂248首(其中4首方剂只有方名而没有列药味),主要以脏腑经络为基本论点,采用了病与证相结合并根据脏腑病机进行辨证的辨证方法.该书对后世内科杂证、外科杂证、妇科杂证,以及皮肤科杂证等的辨证论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对上述各科的逐渐独立与完善具有重大影响,可谓开中医临床各科论治之先河.本文谨就<金匮要略>运用方剂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两见: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的第147条[1],二是<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的"附<外台秘要>方"[2].前者为外感伤寒病而设,后者为内伤杂病而立,而两者之间又存在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述"辨病脉证并治"是张仲景医学思维的精华,指出"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张仲景智慧的体现。提出"辨证论治"的问题所在是丢掉了"病"和"脉"这两个分类的关键。由于丢掉了母分类,便混淆了子分类的所属关系。强调中医学对于睡眠障碍的研究,需要重视"脉"在疾病分类中的独特作用,并介绍了作者的脉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5.
从休克谈厥脱辨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立军  金东明 《吉林中医药》2008,28(11):849-850
休克属急重症,可归属于中医厥证和脱证的范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阐明该证病因复杂,病情危重,变化多端.其病机为"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在具体治疗中据不同病情,确定相应治法,开治厥之先河.中医辨治厥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加以整理分析,对临床治疗急危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健伟  李春艳  王诗源 《新中医》2024,56(10):63-67
明确《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的传承关系,分析《黄帝内经》眩晕论治思想对张仲景的影 响,梳理总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论述眩证的内容,从外邪致眩、痰饮致眩、因虚致眩等方面,探讨 张仲景眩证论治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眩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所创之方,遣方用药,法度严谨。临证中遵“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疑难杂症治疗中,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之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内经》、《难经》的思想基础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中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念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阐明脏腑疾病有先后次序相传的规律,重点论述了内伤杂病"治未病"的治疗原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对张仲景论述风水病因证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继承内经有关风水论述的基础上,张仲景主要论述风水的病机病因、病脉证治、临床分型、据症选方、随症加减等,足可为后人治疗风水症之法矣。  相似文献   

20.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10,25(8):1334-1335
<正>《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