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的方法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神经电生理检查作为金标准,分别对706例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进行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分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流程(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screening process, DPN - SP)。评价二者筛查DPN敏感性与特异性的异同。结果706例患者中,神经电生理检查阳性者384例(54.39%),阴性者322例(45.61%);TCSS评分〉5分者377例,TCSS评分≤5分者329例,该检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57%、77.82%、82.38%、81.42%,约登指数为0.56。DPN—SP阳性者418例,阴性者288例,该检查方法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49%、66.92%、78.93%、76.52%,约登指数为0.52。两种筛查方法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DPN—SP与TCSS在诊断DPN时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可作为DPN筛查的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下肢血管病变(LEVD)是否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78例和非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M组)42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及下肢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根据下肢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FBG、HbA1c、LEVD评分较DM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SBP、DBP在2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者LEVD暴露发生DPN的危险性是无LEVD暴露患者的7.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PN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HbAlc、LEVD评分;2型糖尿病患者LEVD评分增高发生DPN的危险性增高,当LEVD评分>0时,发生DPN的危险性是无LEVD患者的7.4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音叉、尼龙丝、痛觉、踝反射在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10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同时进行音叉、尼龙丝、痛觉、踝反射检查,以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MNSI临床评分方法为标准,比较4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及Kappa值.结果 音叉、尼龙丝、痛觉、踝反射4种检查中联合两项以上筛查DPN一致性及真实性均较好.结论 四种筛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检查,操作简便、经济快捷;联合两项以上检查可明显提高DPN筛查的敏感性及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iabetic pef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约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多发性神经病。DPN起病隐袭,1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障碍和疼痛,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则多表现为远端感觉障碍和元力。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的脱髓鞘和(或)轴索变性。由于DPN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且一旦出现症状治疗效果不佳,其早期诊断对病情的控制及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神经电生理检查是检测DPN的重要手段,它客观、敏感,有助于发现亚临床病变,是目前DPN早期诊断的关键。本文就近年对DPN的发病机制及电生理表现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发病机制①血管学说:对糖尿病患者神经活检和动物模型的研究都表明糖尿病时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增生,以致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阻力增加,造成神经低灌注和神经内膜缺氧,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的慢性合并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发病最早,其中以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年龄和病程进展更易出现DPN,经神经生理检测,其患病率高达90%以上[1],目前还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38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了观察,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HBO)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治疗现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e peripheral neuropatby,DPN)是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慢性并发症之一,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发现超过11%的患者在糖尿病确诊的同时就已经存在明显的DPN。由于DPN累及神经部位不同,DPN的定义、诊断标准、判定方法的不同,且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其真正的发病率难以准确估计,造成文献报道DPN发病率分别为10%~90%不等,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统计,2013年全球20~7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8.3%,患者人数已达3.82亿,预计到2035年,患者人数将达5.92亿.中国糖尿病患者数为9 840万,居全球首位,到2035年将达1.43亿.无论1型或2型糖尿病,DPN发生率均很高,据调查60%~90%的糖尿病患者发生DPN.目前非外伤性截肢患者的50%~75%由DPN造成.近年来,研究认为DPN是由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血管异常、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及免疫损伤所致,本文综述DPN的病因及可能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局部经皮氧分压(TcPO2)与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 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神经病变患者(DPN)66例,无神经病变者49例,另健康人群对照组(Con)40例,均应用TCM雷度400经皮氧分压检测仪检测双侧膝下及足背TcPO2值,并比较各组间TcPO2值及异常率。结果 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患者(DPN)膝下及足背局部TcPO2值较2型糖尿病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NDPN)及正常对照组(Con)低(P<0.05)。并且健康成人组,糖尿病未合并神经病变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经皮氧分压异常率人数比分别为12.5%、34.0%和81.8%。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局部氧分压测定对于早期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的主要危险因素.神经肌电图(NCV)检查是诊断DPN的多种方法中最客观、敏感可靠的方法,常被作为"金标准"[1,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的DPN发生相关的因素,期望通过控制这些相关危险因素达到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10.
赵陆伍  吴健  高阳 《淮海医药》2006,24(4):295-29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糖化血清蛋白(GSP)及相关生化指标与DPN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亲和沉析法和酶法分别测定正常健康者、2型糖尿病患者(未发生周围神经系统病变)、DPN患者血浆或血清中HbAlc、GSP、空腹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水平.结果DPN患者与其它2组比较,HbAlc与GSP显著增高(P<0.05~0.001).结论高水平HbAlc、GSP提示长期糖代谢紊乱在DPN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监测HbAlc、GSP、血糖等相关指标对DNP的诊断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50%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神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常是一个隐匿、渐进的过程。如能早期发现,有效地控制血糖和特异性的治疗,必要的足部护理,就有可能避免发生截肢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刘茜  吴佳佳  王菊梅  董林  陈若平  叶山东 《安徽医药》2015,36(12):1451-1453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伴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皮肤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99例T2DM患者,依据神经缺陷评分(NDS)将其分为DPN组和非DPN组,同时选取正常对照组(NC组)35例,测定各组皮肤AGEs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NC组相比,T2DM患者皮肤AGEs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非DPN组相比,DPN组患者皮肤AGEs水平明显增(P<0.05),两组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皮肤AGEs水平升高可能参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常伴有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异常,高糖环境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减少可能是导致DPN神经轴突损伤及神经脱髓鞘的重要原因,IGF-1是DPN治疗的新靶点[1]。在既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证实具有温阳活血通络之效的扶阳通络汤对寒凝血瘀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并有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震动感觉阈值(VPT)检测在新发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新确诊的50例无足麻木、灼痛、刺痛等感觉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分组进行VPT检测及神经肌电图检测,以神经肌电图检查作为"金标准",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VPT检测与神经肌电图检测比较,VPT检测组的DPN发生率为36.00%,神经肌电图检测组为38.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较高的DPN及糖尿病足风险,足部VPT对于新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DPN的筛查及治疗有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妮  周微雅  陈晖  钟华  张丽香 《天津医药》2001,29(9):518-5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因素,及与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anti-GS-Ab)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分为3组:糖尿病无神经病变(DM组)42人,糖尿病神经病变(DPN)组46人,正常对照组(N组)40人,采用固相酶免疫法测定各组anti-GS-IgM-Ab、anti-GS-IgG-Ab。美国Nicolet Viking IV型电图仪测定神经传导速度。结果:DPN患者anti-GS-IgM-Ab、anti-GS-IgG-Ab的阳性率分别为45.65%及23.91%显著高于N组及DM组。DPN组anti-GS-IgM-Ab与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级(DPNC)、糖化血红蛋白(HbAic)和NO呈显著正相关;与病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NO、DPNC或SOD对anti-GS-Ab有显著相关。结论:anti-GS-Ab在DPN的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对DPN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研究脑苷肌肽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方法 46例DPN患者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欧迪美)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的改善程度。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8.3%,治疗后正中神经、腓神经的MNCV和SNCV改善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苷肌肽注射液(欧迪美)可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可促进患者的周围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在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有较好的疗效,是可用于其治疗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和非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NDPN)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甲钴胺的疗效.方法 115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后分为DPN或NDPN组,DPN组随机分为甲钴胺组和腺苷钴胺组治疗4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浆Hcy水平,评估神经症状.结果 DPN组患者血浆Hcy水平与NDPN组患者类似,均较正常值升高:短期治疗,甲钴胺和腺苷钴胺对神经病变疗效基本一致;甲钴胺治疗后,血浆Hcy显著下降(P<0.05),而腺苷钴胺于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DPN患者血浆Hcy水平升高,甲钴胺治疗可降低患者血浆Hcy水平,改善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8.
谢文娅  杜飞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3):2051-205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es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并发症之一,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神经病变。慢性DPN常是隐匿、渐进的过程。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40例DPN患者进行治疗与观察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王红梅 《河北医药》2012,34(24):3764-376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因糖尿病慢性高血糖状态及其所致各种病理生理改变而导致的周围神经系统损伤,累及超过50%以上的患者[1]。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植物神经均可累及而出现临床表现,除严格控制血糖外,目前尚无特殊治疗药物。应用神经妥乐平联合高压氧治疗DPN患者34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在临床工作中的认识。方法 对16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160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118例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电生理异常.发生率为73.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愈率为11.0%。结论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较高,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