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药结合麻醉下喉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麻醉下喉重建术的优越性。方法:采用针刺两侧扶突、合谷穴,电针刺激频率10Hz,诱导时间为20min。术前辅助用药为肌注哌替啶1mg/kg,颅痛啶60mg,甲氧氯普胺10mg;咽喉部粘膜表面喷1%地卡因1-2ml;颈前皮下注射0.5%普鲁卡因10ml。结果:针麻成功率达98.7%。发音成功率达100%。拔除套管,恢复正常呼吸功能成功率为93%。结论:利用针麻下病人处于清醒状态的有利条件,易于调整新声门至最佳的宽度,恢复喉的发音功能和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2.
灯盏花素注射液致不良反应2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亚萍 《中成药》2002,24(9):730-730
例 1:男 ,5 6岁。因头晕 ,美尼氏综合症来我院门诊 ,患者无抽搐 ,发冷 ,发抖等现象。静脉输注 10 %葡萄糖 5 0 0mL(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批号 :2 0 0 0 0 316 6 ,以下同 ) +灯盏花素注射液 5 0mg(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 ,批号 :2 0 0 0 0 2 15 ,以下同 ) ,输入约 30min ,病人出现发冷 ,发抖 ,四肢抽搐并诉四肢无力 ,立即停止输液 ,吸氧 ,肌肉注射异丙嗪2 5mg ,地塞米松 5mg ,约 30min后 ,上述症状消失。例 2 ,男 ,2 1岁。因头痛待查 ,患者无高热 ,发冷等现象。静脉输注 10 %葡萄糖 5 0 0mL +灯盏花素注射液 5 0m…  相似文献   

3.
针麻用于颈部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院于 1 995年 5月~ 2 0 0 1年 3月在针麻小切口切除甲状腺囊肿的基础上扩大手术范围 ,对所有颈部不太大的包块均采用针刺麻醉进行临床应用研究 ,共 1 30例 ,取得了预期效果。1 30例中男性 43例 ,女性 87例。年龄 1 2~ 77岁 ,平均 44 .32± 1 5.1 8岁。包块病种有甲状舌骨囊肿、腮裂囊肿、颌下腺囊肿、腮腺混合瘤等 ,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病例。术前全部给予鲁米钠那 0 .1 g ,麻醉前 30min肌肉注射。穴位一律选用双合谷、内关穴 ,进针捻转待病人得气后接G6 80 5针麻机 ,选连续波型 ,术中可按需适当调节频率和强度。切皮前 1min静…  相似文献   

4.
我院近 3年来对 2 0例 2 0~ 84岁行胸部手术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并静脉复合麻醉 ,取得满意麻醉效果 ,现将资料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均先经硬膜外T4— 6 间隙穿刺操作 ,试验药量按常规。以后每 40~ 60min追加 0 .2 5 %~ 0 .3 75 %布比卡因或1%~ 1.2 5 %利多卡因 5mL。然后依次用安定 0 .2~ 0 .3mg/kg、硫喷妥钠 5~ 7mg/kg、芬太尼 2~ 4mg/kg、琥珀胆碱 1~ 2mg/kg静注行快速诱导和气管插管 ,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 ,全麻维持静滴 1%普鲁卡因 + 0 .1%琥珀胆碱复合液。在手术主要操作完成后即停滴复合液 ,术毕向…  相似文献   

5.
在针麻下行新喉再造术共30例。新喉再造术是近年来外科一项新技术,主要应用于患喉癌需行次全喉切除术的病人,在根除病变的基础上,对喉、唯咽的呼吸、发音和吞咽功能进行重建。应用针麻为主,适当辅以药麻施行喉再造术。效果较为稳定。针刺麻醉方法是耳针和体针相结合。耳针取两侧神门、交感、肺穴、体针取两侧扶突穴和一侧合谷,支沟穴。全部采用电针刺激,频率为5~10/秒,强度以病人产生酸、胀、重、麻感并以能耐受为度,诱导时间为20分钟。辅助药物采用杜冷丁每公的体重不超过1.sing,灭吐灵10mg,顿通院60mg。术前20分钟内分次作肌…  相似文献   

6.
抚正化浊法治疗慢性肾衰伴高脂血症6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 0 6~ 2 0 0 1- 0 5 ,笔者运用益气养阴、化浊行瘀之法治疗失代偿期慢性肾衰伴高脂血症病人 6 6例 ,并以甘糖脂合爱西特片为对照组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诊断标准依照 1995年卫生部颁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 2W内 2次测血清总胆固醇 (TC)均≥ 6 .0mmol/L(2 30mg/dl)或甘油三酯 (TG)≥ 1 5 4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 -C)男性≤ 1 0 4mmol/L ,女性≤ 1 17mmol/L ;Scr186~44 2umol/L ,BUN7 1~ 17 9mmol/ /L ,Ccr2 0~ 5 0ml/min。1 2 排除…  相似文献   

7.
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过敏反应是很常见的 ,近年中草药过敏者也屡有报导 ,现将 1例鱼腥草注射液过敏的病例介绍如下 ,望能引起同行们对此事的重视。1 病例简介患者 ,张某某 ,女 ,2 8岁 ,于 2 0 0 1年 4月因上呼吸道感染来我科就诊 ,患者自诉对所有的抗菌素都过敏。遵医嘱给0 .9%氯化钠 2 5 0ml加鱼腥草注射液 30ml静脉点滴 ,80滴 /min ,液体输入一半时病人感觉胃区不适、全身乏力 ,观察并将液体滴数调到 30滴 /min症状不见缓解 ,立即拔掉液体肌注地塞米松 5mg。 15分钟后症状不缓解 ,病人感觉胸闷、呼吸困难 ,立即肌注肾上腺素 1mg ,给予氧气…  相似文献   

8.
张虹 《河北中医》2002,24(9):669-669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 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患者 ,诊断明确 ,男 38例 ,女 1 2例 ;年龄 5 0~ 78岁 ,平均 64岁 ;5 0例患者均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1 2 观察方法  5 0例患者治疗用量为 :酚妥拉明 1 0mg,静脉滴注 ,每日 1次 ,1 5日为 1个疗程。5 0例患者随机分成 2组 ,甲组浓度为 0 .0 4mg ml,酚妥拉明 1 0mg加入 1 0 %的葡萄糖注射液 2 5 0ml中 ;乙组浓度为 0 .0 2mg ml,酚妥拉明 1 0mg加入1 0 %的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中。输液速度为第 1次 2 0滴 min ,3~ 6h滴完 ;第 2次为 40滴 m…  相似文献   

9.
针刺增效药在针刺镇痛复合麻醉肺切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稳圃  周红  刘圣灵  张敏 《针刺研究》2001,26(3):169-170
自 1 995年 1月至 1 997年 6月 ,我院临床针麻研究室为了提高针麻肺切除效果 ,在用手法针刺加针刺增效药氟哌啶醇、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基础上 ,在麻醉诱导前 5min肌肉注射弱阿片类镇痛药曲马多 1 0 0mg和针刺增效药灭吐灵 2 0mg ,以进一步减少术中静脉复合液的用量 ,增加针麻术中的镇痛作用。设针药麻组 40例 ,并设全麻对照组 40例进行观察。术前准备 :病人术前都做模拟预测 ,做皮肤及耐痛阈的测试 ,在针刺诱导前后作比较 ,并观察针刺耐受力及针刺感应 ,并进行心理测试 ,用美国伊利诺州大学个性及能力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编制的 1 6种个…  相似文献   

10.
在针麻下行新喉再造术共30例。新喉再造术是近年来外科一项新技术,主要应用于患喉癌需行次全喉切除术的病人,在根除病变的基础上,对喉、喉咽的呼吸、发音和吞咽功能进行重建。应用针麻为主,适当辅以药麻施行喉再造术。效果较为稳定。针刺麻醉方法是耳针和体针相结合。耳针取两侧神门、交感、肺穴、体外取两侧扶突穴和一侧合谷,支沟穴。全部采用电针刺激,频率为5~10/秒,强度以病人产生酸、胀、重、麻感并以能耐受为度,诱导时间为20分钟。辅助药物采用杜冷丁每公的体重不超过].sing,灭吐灵iring,颅通埃srmg。术前ic分钟内分次作…  相似文献   

11.
<正> 耳针麻醉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甲状腺手术,在对甲状腺癌患者施行颈淋巴组织整块切除(颈清扫)中,常因手术范围广、创伤大,顾虑效果不佳,而不愿采用。为此,我们收集本院在耳针麻醉下作颈清扫术15例,与同期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下作颈清扫术27例作一比较,以进一步探讨耳针麻醉在颈清扫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准备:常规作术时体位练习3~4天,每天适应1~2小时。术前用药:术前1小时常规应用苯巴比妥纳0.1克,阿托品0.5毫克。切皮前15  相似文献   

12.
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必光 《针刺研究》2001,26(3):162-165
针刺麻醉 (简称针麻 )为 2 0世纪 50年代我国医务工作者首创 ,并应用于临床 ,据统计临床试用百余种手术 ,记载针麻下施行手术 1 0 0余万例 ,同时进行大量的临床和药理研究 ,但临床实践显示针刺镇痛作用肯定 ,从麻醉角度要求针麻下施行手术又存在术中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的不足 (即所谓三关 ) ,严重影响继续选用 ,为此 2 0世纪 70年代后期国内学者提出采用针药复合麻醉方法增强针麻麻醉效果 ,部分适宜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手术 ,首先进行了研究取得成效 ,截止目前该项研究仍在继续 ,现仅就个人收集资料回顾如下。1 1 990年前针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 3 0例针药结合麻醉下行新声门再造术。体针取扶突、合谷穴 ,术前选用哌替啶、颅痛定、甲氧氯普胺等镇痛药物 ,行针药复合麻醉 ,成功率达 96.7%。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于1980年1月~10月采用针药结合施行胃大部切除及对照组共39例。现初步报告如下:方法一、观察对象:选取单纯溃疡病,手术难度大致相等的胃大部切除术的病员共39例,分成针药结合麻醉组19例,女2例,男17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5岁,硬膜外麻醉组20例,女4例,男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0岁。  相似文献   

15.
胃切除术中针药复合麻醉应用及实验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针麻胃大部切除术在我院已做过1.185例,但是这一麻醉方法还不能适应所有胃手术的需要.因为它还存在镇痛不全、内脏牵拉反应,肌松不满意等问题。所以胃切除术使用针麻,对病例还得经过一定的挑选。比较理想条件是病人痛阈高,耐针力好,意志较坚强,体形消瘦,胃体较大,病灶较单纯,中医辨证上属阳虚型等.然而临床上理想病例是不多的,这样胃切除术针麻效果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胆囊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研究共观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 75例 ,分为A组针刺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B组穴位电极刺激复合小剂量硬膜外麻醉、C组单纯小剂量硬膜外麻醉 (对照组 )三组。研究结果 :硬膜外麻醉首次用药量 (1 .5 %利多卡因 )A、B两组比C组分别减少 3 8.1 7%和 2 9.2 7% ,麻醉效果A、B两组Ⅰ级分别为 68.0 0 %和 5 6.0 0 % ,C组Ⅰ级 1 2 .0 0 % ,A、B两组麻醉效果优于C组 ,P <0 .0 0 5。说明 ,针刺 (包括穴位电极刺激 )复合硬膜外麻醉可减少硬膜外麻醉用药量 ,提高麻醉效果 ,满足了腹部手术对麻醉的基本要求 ,弥补了单纯针麻效果的不足 ,术中镇痛完全 ,肌肉松弛 ,牵拉反应轻 ,保留了针麻对生理功能扰乱小的优点 ,使针刺复合硬膜外麻醉可作为胆囊切除术麻醉方法之一。监测提示术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呼吸、循环功能变化不大 ,但静注唛啶应对RR、SPO2 和胆囊手术中HR、BP的变化密切观察 ,以便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顺利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7.
针麻下腹式全子宫切除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78年11月至79年11月在针麻下作腹式全子宫切除术63例。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及生理生化指标观察.麻醉成功率100%.优良率79.37%.麻醉方法一、穴位:共四对。头针:伏脏中焦透下焦(双),倒脏下焦透中焦(双).体针:次髎(双).五枢透维道(双).二、刺激条件:北航57-6D 针麻仪电脉冲,频率100次/秒,电流强度以病人耐受为度。诱导时间20分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麻、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简称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简称非经非穴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90例,ASAI或Ⅱ级,年龄29~80岁,随机分成3组:全麻组、针刺复合全麻经穴组、针刺复合全麻非经非穴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3μg/kg、异丙酚2mg/kg、维库溴铵0.1mg/kg进行全麻诱导,术中以静脉输注异丙酚,静脉注射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术后患者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经穴组选取双侧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非经非穴组选用经穴组每个经穴所在经脉与外侧相邻经脉连线的中点,与经穴相平处,两组均于全麻诱导前15~30min持续电针刺激至术毕。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4h、6h、8h、24h及44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评分)及镇静评分;记录PCIA的总次数、芬太尼用量和给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2h、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采集患者静脉血3mL,送检β-内啡肽。结果:经穴组术后44hVAS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BCS评分明显高于全麻组和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4、6h镇静评分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PCIA按压总次数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6、8h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全麻组(P<0.05),术后4h、6h芬太尼用量亦明显少于非经非穴组(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全麻组(P<0.05);经穴组术后第1天β-Ep水平明显低于全麻组及非经非穴组(P<0.05)。结论:针刺经穴复合全麻可以提高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减少芬太尼的用量,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而全麻和针药复合麻醉非经非穴组术后早期需要更大剂量的芬太尼来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9.
针刺麻醉在鼻息肉摘除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求针刺麻醉在鼻息肉摘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患者60例随枘发成针刺麻醉组(针麻组)和药物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针麻组的I级率为36.67%,Ⅱ级率63.33%;对照组的I级率33.33%,Ⅱ级率66.67%,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针麻达到了药麻的临床效果,表明了针麻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正> 过去我们以血浆中促使去甲肾上腺素(NA)合成酶——多巴胺β羟化酶(DβH)活性,作为交感神经活动的指标,曾观察了交感神经活动与针麻效果的关系,针麻效果好者,DβH活性不变或略为降低,提示针刺能使交感神经在手术创伤的强烈刺激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DβH活性的高低只能间接反映血浆中NA的水平,而直接测定血浆中NA水平才能更直接地反映交感神经活动状态。同时既观察DβH活性,又测定血浆NA的水平,从两者的变化关系,更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