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盐酸葡萄糖胺对骨关节炎的治疗作用在膝关节已经得到证实,然而盐酸氨基葡萄糖与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联用的治疗腰背痛鲜有报道。目的: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小剂量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联用治疗腰椎小关节退变伴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35例小关节退变伴下腰痛患者,给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750mg,2次/d,外加双氯酚酸钠缓释片75mg,1次/d,周期8周。使用Oswestry残疾指数、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和SF-36量表在治疗前,治疗完成时和完成治疗后8周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33例完成最终的随访,男女比例为1:2,平均(41.2±10.3)岁。经过治疗,患者的腰痛和腿痛症状,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改善和提高(P<0.05)。提示,盐酸氨基葡萄糖与小剂量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联用对小关节退变伴腰痛患者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盐酸氨基葡萄糖被认为具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作用,但其是否对不同程度的骨性关节炎都有效,联合应用非类固醇类抗炎药与单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是否存在疗效差别,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目的: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比单用盐酸氨基葡萄糖以及联合应用塞来昔布治疗不同程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Lequesne评分将152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分为轻、中、重度,然后随机配比法均分为单用盐酸氨基葡萄糖组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塞来昔布用药组,于用药后2,4,6周以及停药8,12周统计患者Lequesne评分,用药前后及组间进行对比并统计盐酸氨基葡萄糖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在轻度骨性关节炎治疗组中,盐酸氨基葡萄糖组治疗4周、停药12周后Lequesn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联合用药组治疗2周后评分即有改善,两组比较,评分在治疗2,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联合用药组效果改善更显著;中度骨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2,4,6周和停药8周时,联合用药患者Lequesne评分均低于单纯使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患者,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在中度骨性关节炎,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塞来昔布治疗效果好于单独用药;重度骨性关节炎中,两组治疗后Lequesne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明显改善。结果说明对于轻度膝骨性关节炎,单用盐酸氨基葡萄糖口服即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于中度膝骨关节炎,建议联合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类用药,可以较好改善临床症状,而对于重度膝骨关节炎,两种方法均无效。  相似文献   

3.
丁玉辉  李森 《华西医学》2012,(12):1814-1817
目的观察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9月-2012年5月门诊就诊的160例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对照组80例,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物尼美舒利;试验组80例,在服用尼美舒利的基础上加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周期为2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后日常生活能力、视觉疼痛模拟、心理测评(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检测)3项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两组患者各指标检测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7.3%,对照组为86.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尼美舒利治疗腰椎小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张允  曾喻  冯静  张林辉  姜迎  薛亮  罗勇  陈世寅 《华西医学》2012,(12):1818-1821
目的探讨单用和联用盐酸氨基葡萄糖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在椎间盘源性腰痛(DLBP)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2011年1月-12月72例DLBP患者,男42例,女30例;年龄22~71岁;体重43~84 kg;病程0.5~10年。通过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A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750 mg,2次/d,同时给予尼美舒利分散片100 mg,2次/d;B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750 mg,2次/d;C组给予尼美舒利分散片100 mg,2次/d。3组均用药8周后停药,用药期间停用其他活血化瘀类药物及物理治疗。选取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8、16周4个时间点,运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分别对3组患者的腰痛、腰部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63例获得随访,失访率12.5%。各组患者NRS评分、O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疗效明显优于B、C两组,B组治疗后各项数据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单用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DLBP有效,且在停药后,仍有一定疗效,联用NSAID效果更佳;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7.
腰椎小关节退变是腰椎退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起患者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但在临床工作中常被忽视,相关文献把椎小关节退变伴腰腿痛命名为椎小关节综合征。本组收集了130例有腰椎小关节退变CT表现的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小关节囊中P物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以往基于动物实验或尸体的研究发现,腰椎小关节源性腰痛中退变的腰椎小关节软骨下骨和钙化软骨神经纤维中P物质增多.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患者中小关节囊中P物质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术前诊断性封闭方法筛选出18例退变性慢性腰痛患者,行小关节囊切除,切除的小关节囊标本作为实验组,选取18例骨折前无腰痛的腰椎骨折患者的小关节囊标本为对照组,进行P物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P物质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神经纤维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中15例可见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3例未见阳性反应.P物质神经纤维在小关节囊内的定位与分布基本一致,关节囊上的P物质神经纤维大部分沿血管走行,血管周围阳性神经纤维密度较大,也有一些P物质神经不与血管伴行,独立走行于关节囊基质中,另外在小关节软骨下骨区亦有少量独立走行的P物质纤维.对照组腰椎小关节囊中5例可见少量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13例为阴性.由此得出,腰椎小关节囊病理改变与退变性腰痛有明显关系,小关节囊中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可能参与了退变性腰痛疼痛的发生.小关节囊病理改变在小关节源性腰痛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腰椎小关节(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是指由于腰椎小关节退变、损伤、炎症等因素导致病程>3个月的腰痛,占慢性腰痛的15%—40%[1—2]。大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随着病情的反复发作症状越来越重。近年来,关于中医中药、体外冲击波疗法、脊神经后支阻滞/毁损、射频脉冲等技术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慢性腰痛的报道逐年增多[3—5],但并未形成一套切实有效,并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6]。近年来,笔者在超声引导下脊神经后支阻滞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治疗腰椎小关节源性慢性腰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膝骨关节炎的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用药的过程,所需费用较高,因此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的:比较盐酸氨基葡萄糖、硫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成本-效果,进行经济学评价,为临床提供有效、实用治疗方案。方法:将7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均分为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组和硫酸氨基葡萄糖组。观察治疗第3,6周两组骨关节炎指数和Lequesne疼痛与功能指数并运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与结论:膝骨关节炎治疗后两组患者各指标进行比较:①总有效率:第3周分别为83.8%和82.1%,第6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9%和90.7%。②成本-效果比:第3周分别为6.24和5.37,第6周分别为11.38和9.70。③敏感度分析:第3周分别为5.30和4.55,第6周分别为9.67和8.24。说明盐酸氨基葡萄糖与硫酸氨基葡萄糖均能明显地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指数及膝关节功能,但硫酸氨基葡萄糖有更好的成本-效果比。因此,硫酸氨基葡萄糖能比盐酸氨基葡萄糖以更少治疗成本获得更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侧置钉经椎间孔的椎体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2009年3月—2009年11月,23例退行性腰椎疾病(包括腰椎退行性滑脱合并腰椎不稳定的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单侧置钉TLIF术结合经椎板的关节突螺钉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评价患者术后下肢及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影像学表现、以及围手术期患者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中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1例出现经椎板关节突螺钉置钉位置不佳引起神经根刺激症状,行二期手术取钉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下肢及腰背部疼痛的VSA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影像学随访未见内固定失败及矫形丢失现象。结论:采用单侧置钉TLIF术,结合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可以有效地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手术创伤小,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1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住院的90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采用运动疗法结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90d;对照组45例,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90d。结果治疗90d后,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康复疗效方面,两组患者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标准中疼痛、肌力、关节活动度(ROM)、日常生活能力(ADL)和关节稳定性5个方面均有明显改善(P〈0.01);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疼痛、ROM、ADL3个方面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康复治疗结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比单独采用康复治疗要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双醋瑞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和双氯芬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入双醋瑞因组联合双氯芬酸钠组(A组)、盐酸氨基葡萄糖联合双氯芬酸钠组(B组)、单用双氯芬酸钠组(C组)和双醋瑞因组联合双氯芬酸钠和盐酸氨基葡萄糖组(D组)四组中,用药12周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和综合疗效评分。结果:1.四组治疗方案在VAS评分、关节疼痛度评分方面均有良好改善率;2.D组治疗方案优于A、B、C三组。结论:双醋瑞因联合盐酸氨基葡萄糖和双氯芬酸钠治疗骨性关节炎是可行、安全、优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问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联合透明质酸钠注射液治疗髋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疼痛门诊2010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髋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联合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组(A组)和单独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组(B组),每组30例。透明质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均为2.5 mL/次,每周1次,连续5周为1疗程。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0.75 g/次,2次/d,6周为1个疗程。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后髋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Lequesne指数评定髋关节休息痛、运动痛、局部压痛、关节活动度、晨僵及行走能力,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A组Lequesne功能指数及VAS评分较B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治疗髋骨关节炎患者时,联合应用透明质酸钠及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透明质酸钠者,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疼痛教育对射频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疗效的影响,评估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及满意度。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接受射频治疗的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疼痛教育,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和对疼痛控制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效果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疼痛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提高射频治疗小关节源性下腰痛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大量研究表明,局部腰椎管狭窄可导致机体免疫学异常和局部慢性炎症的发生,而慢性炎症才是导致疼痛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椎间盘、小关节及黄韧带上,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分析腰椎管内静脉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腰椎管狭窄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共51例,评估治疗前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收集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外周静脉及椎管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剂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α及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结果与结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腰椎爆裂性骨折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显著高于外周静脉,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腰椎管狭窄节段越多,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越高,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线性相关分析显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椎管内静脉血清白细胞介素1α水平与腰腿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2=0.3593,P〈0.05;r^2=0.5264,P〈0.05)。提示腰椎管内静脉中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腿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