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NF54(3D7)株配子体蛋白抽提液及我国云南现场采集的恶性疟原虫细胞骨架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以IFA法筛选出8株抗恶性疟原虫有性期McAb杂交瘤细胞株。经免疫球蛋白类别鉴定,6株为IgG1(M2A10C9、M2C1B8、M4C7B10、M4G12C1、M5B7E6和M6E1G11),2株为IgM(M4D7F7和M6F4D6)。其中3株McAbs(M4C7B10、M4D7F7和M6E1G11)的靶抗原定位于配子体以及大滋养体和裂殖体期无性体原虫;其余5株仅定位于配子体。经Western印迹试验,McAb所识别的蛋白区带各异(16-120kD),与已发现的有性期特异性抗原相比较,32kD抗原国内外尚未报道。各株McAb与猴疟(P.cynomolgi)红内期、鸡疟(P.galinaceum)子孢子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2.
用鸡疟原虫雌配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与NSI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的6株(3H1、2H1、1G1、12D1、6E2、6C2)杂交瘤细胞,证明能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McAb)。亚类鉴定为IgG1(6C2,3H1)、IgG2a(1G1,2H1)、IgG2b(6E2)、IgG(12D1),其中2H1、6E2、1G1、12D1株McAb为抗膜抗体,而3H1和6C2株McAb为非抗膜抗体。除12D1株McAb与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有交叉反应外,其它各株McAb与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鼠疟原虫和鸡疟原虫红细胞内期均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3.
抗恶性疟原虫重组HRP—Ⅱ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恶性疟原虫组富组氯酸蛋白Ⅱ(HRP-II)融合表达蛋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SP2/10细胞融合,经3次ELISA筛选,共获得6株分泌抗恶性疟原虫 组HRP-II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1B11、1D10、2E7、3A3、3F9、4G5),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亚克隆及扩大培养,并用杂交瘤细胞经腹腔接种BALB/c小鼠制备腹水,6株杂交瘤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McAb)经琼脂双扩散鉴  相似文献   

4.
对鸡疟原虫雌配子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鼠脾细胞NSI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出的6株杂交瘤细胞,证明能分泌效价高、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休 类鉴定为IgG1、IgG2b、IgG,其中2H1、6E2、1G1、12D1株McAb为抗膜抗体,而3H1和6C2株McAb为非抗膜抗体。  相似文献   

5.
为观察恶性疟原虫FCC-1/HN株pcDNA3-EBA175/HRPⅡ重组质粒肌肉途径接种后在宿主体内的表达。BALB/c小鼠分为3组,1组(实验组)经后腿股四头肌注射重组粒pcDNA3-EBA175/HRPⅡ100μG;2组(实验对照组)注射空白质粒pcDNA3100μG,3组(正常对照组)注射PBS(pH7.4)100μl。每隔20d加强注射,于第1次接种后20d和第2次接种后10d取小鼠双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免疫C57 BL/6 及BALB/c 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 将构建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 (pCMV-SjC97) 经后腿胫前肌免疫C57BL/6及BALB/c小鼠, 共免疫3 次, 每次间隔3 w k。末次免疫后3 w k 以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6 wk 后计数成虫负荷及肝、脾、肠组织虫卵数。设不含SjC97 编码基因的空载体质粒免疫组为对照组。结果: pCMV-SjC97 免疫C57 BL/6 小鼠主要诱生IgG2a 和IgG2b 亚类, 而免疫BALB/c小鼠除诱生IgG2a 和IgG2b 亚类外, 还诱生IgG1。pCMV-SjC97 免疫C57BL/6 小鼠诱生较明显的减虫率 (35.5% ~41.1% ) 和减卵率 (肝、脾及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44.5% ~59.6% 、56.7% ~82.4% 及57.9% ), 而对BALB/c小鼠未诱生保护性。结论: pCMV-SjC97 核酸疫苗能对C57BL/6 小鼠诱生较明显保护性免疫力, 而对BALB/c 小鼠未诱生免疫保护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恶性疟原虫DNA 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反应。方法 将恶性疟原虫FCC- 1/HN株有性期阶段的重组质粒pcDNA3- Pfs25 经骨骼肌途径注射BALB/c小鼠,对注射部位的骨骼肌进行了预处理,即于注射前7d 先在左后肢股四头肌注射0.5% 盐酸布比卡因50μl,注射深度为2m m 。观察免疫后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清IgG抗体滴度、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CD4+ /CD8+ T细胞亚群比值和NK 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结果 1)重组质粒pcDNA3- Pfs25 经肌肉注射途径免疫小鼠后,机体IgG抗体滴度增高、特异性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CD8+ T细胞亚群比值增高以及NK细胞杀伤活性增强。2)肌肉注射为一有效的DNA疫苗免疫途径。结论 采用编码有性期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 Pfs25 经骨骼肌注射途径免疫小鼠,能诱导机体有效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NK细胞杀伤活性。本研究为恶性疟DNA疫苗的研究提供了免疫学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重组谷胱甘肽-S-转移酶(reSjc26GST)在不同品系小鼠(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诱生免疫应答的差异。方法:将reSjc26GST(弗氏佐剂)经皮下免疫BALB/c小鼠及C57BL/6小鼠,收集免疫前和免疫后血清及取小鼠脾脏,分析reSjc26GST免疫小鼠诱生的特异性抗体、脾脏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能力及细胞因子种类等。结果:reSjc26GST免疫C57BL/6小鼠所诱生的抗体总IgG及IgG亚类均较明显高于免疫BALB/c小鼠。抗体IgG亚类分析显示,reSjc26GST在C57BL/6小鼠诱生较高滴度的IgG1和IgG2a及IgG2b(血清按1∶400稀释,A492nm值分别为>3.0、1.127、>3.0),而在BALB/c小鼠主要诱生较低滴度的IgG1和IgG2a及IgG2b(血清按1∶400稀释,A492nm值分别为1.189、0.39、0.625);reSjc26GST免疫能够诱导小鼠Th细胞激活。细胞因子分析显示reSjc26GST免疫C57BL/6小鼠既能诱生较高水平的IL-2及IFN-γ,又能诱生IL-5。而reSjc26GST免疫BALB/c小鼠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接种小鼠,尾蚴攻击后诱导的血清IgG及其亚类变化。方法 采用10^6CFU和10^8CFU疫苗皮下接种BALB/C鼠,接种后8周用日本血吸虫尾蚴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6周扑杀小鼠,收集血清,用常规ELISA法检测IgG及其亚类。结果 疫苗免疫后8周血清IgG水平明显升高;疫苗免疫,尾蚴攻击后6周血清IgG2a显著培养,但IgG1和IgG2b无明显变化。结论 日本血吸虫重组BCG-Sj26GST疫苗可能诱导宿 主产生高水平的IgG和IgG2a,从而提高其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GM—CSF及IL—4增强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及白介素4(IL4) 对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 表面人白细胞抗原(HLA)DR 及B72 等免疫分子表达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正常成人(n = 10) 及肝癌患者(n = 10)DC,检测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前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及DC 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在肿瘤患者(6-7 ±1-6 、6-1 ±1-1 增至13-1 ±2-3 、11-4 ±2-0VOF,P< 0-01) 及正常成人(10-7 ±1-4 、9-6 ±1-2 增至14 ±2-2 、11 ±1-7VOF,P< 0-05) 均有增高;该DC 免疫诱导能力亦相应增强( 肝癌患者:由3100 ±120 增至6400 ±140cpm ,P< 0-01 ;正常人:由6200 ±90 增至7000 ±110cpm ,P> 0-05) 。结论 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能增强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增强DC 免疫功能。提示联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将恶性疟原虫的富组氨酸蛋白2(HRP2)应用于疟疾诊断和疫苗研究,本文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了恶性疟原虫的HRP2。方法 将HRP2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HRP2;诱导pGEX-4T-1/HRP2转化的BL21菌,纯化表达产物并免疫BALB/C小鼠;以免疫色谱法鉴定表达产物,以免疫小鼠血清对受染红细胞(IRBC)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了pGE  相似文献   

12.
将猪囊尾蚴囊液抗原(CCFA)和脑囊虫病病人脑脊液(PCSF)进行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在CCFA中有14条蛋白带,范围在28~76kDa。脑囊虫病病人CSF中有6条蛋白带,范围在33~83kDa。用CCFA和PCSF与McAb4F8和McAb1FI11免疫印迹试验,证明CCFA中50、53、63和70kDa蛋白带与两株McAb均有反应,另一条蛋白带33kDa仅能被McAb1F11识别。PCSF中的6条蛋白带中有3条(53,63和70kDa)与2株McAb均有反应,另一条蛋白带33kDa仅与McAb1F11反应。2例对照脑脊液中未出现反应带。结果显示McAb4F8和McAb1F11均抗CCFA和PCSF中的主要蛋白带。  相似文献   

13.
应用SDS-PAGE,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单克隆抗体(McAb)等技术,对鼠疫菌外膜蛋白(OMP)组成成分及免疫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SDS-PAGE图谱上,鼠疫菌锡林郭勒高原型较其他型强、弱毒菌少一条亚基分子量为32KD的蛋白带。以EV76p、EV苗的OMP为免疫原,所获抗体进行Westernblot分析,认为OMP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免疫反应性。采用杂交瘤技术,得到七株抗鼠疫菌的McAb。四株为IgG,三株为IgM。经Westernblot鉴定。四株McAb抗OMP的分子量,4G5株为210KD,3B9、ID10株为40KD,2C6株为10KD。以七株MCAb对鼠疫菌强、弱毒株32株作全菌体ELISA进行鼠疫菌分型的初步研究发现,3B9株McAb与24株强毒菌发生阳性反应,而不与弱毒菌反应;1D10株与锡型及弱毒菌不发生反应,与其它强毒菌发生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HBcAg DNA疫苗(pJW4303/HBc)免疫C57BL/6小鼠(H-2^b)的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方法 基因枪和肌肉注射两种方法接种DNA疫苗;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51铬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 该DNA疫苗体外可表达HBcAg;小鼠经基因枪或肌肉注射接种该疫苗后血清抗-HBc滴度分  相似文献   

15.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定,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及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与FCR3(冈比亚)、FCBR(哥化比亚)、及S14、S15(塞内加尔)等其它虫株SER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显示该多肽N端和C端可能有抗原表位存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红细胞结合抗原(EBA-175)和富组氨酸蛋白Ⅱ(HRP-Ⅱ)抗原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EBA-175和HRP-Ⅱ基因进行体外扩增,用HindⅢ/BamHI和BamHI/EcoRI分别消化扩增产物,定向克隆pcDNA3载体,转化至感受态大肠杆菌TG1,经抗性筛选和快速凝胶电泳鉴定,再经PCR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DNA疫苗接种后BALB/c(-2d)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方法构建HBV核心区DNA疫苗(PJW4303/HBc);用基因枪法和肌肉注射祛将该DNA疫苗接种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抗-HBC(IgG)及IgG亚类(IgG1,IgG2a);51铬释放法检测小鼠脾细胞HBcAg特异性CTL活性。结果该DNA疫苗在体外转染细胞中可良好表达HBcAg。血清抗-HBc终点滴度在DNA疫苗基因枪组和肌肉注射接种组小鼠分别为1:328050和1:109350.两组小鼠的抗-HBcIgG亚类均以IgG2a略占优势。两组小鼠的HBCAthe异性CTL杀伤活性分别达到51.1%和55.2%。结论HBV核心区DNA疫苗在小鼠实验中具有良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用蜡烛缸平皿法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对云南分离的FccBH1/YN和FccMD1两株进行培养获得成功,两株分别在4d和1d出现配子体,16d和10d达高峰.最高密度分别为135和123/10000RBC,V期配子体最高密度为20和30/10000RBC,平均8.3和4.3/10000RBC.雌雄配子体比例为9:1和5:1,雄配子体可见出丝1—6条,表明配子体已达到成熟阶段,为国内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四氯化碳(CCl_4)所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储脂细胞(FS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变化,探讨EGF-R在FSC激活中的作用。方法:~(125)I标记EGF,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测定正常和CCl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原代FSC的EGF-R 结果:CCl4肝纤维化大鼠肝脏FSC数量(6.71× 10~±5.32 × 10~7)较正常大鼠(2.63×10~7±1.04×10~7)显著增多(P<0.05);正常与 CCl_4肝纤维化大鼠FSC的EGF-R最大结合位点数(RT)、解离常数(kD)分别为:2.22 ×10~3sites/cell,4.09 × 10~(-10)M和9.27× 10~3sites/cell,3.26× 10~(-10)M。肝纤维化时EGF-R明显增高(P<0.05)。结论:CCl_4引起肝纤维化时FSC增殖,同时EGF-R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