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石家庄市蟑螂种群及生态习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本文作者调查发现石家庄市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日本大蠊、澳洲大蠊、中华真地鳖、金边地鳖共7种蟑螂。平均密度为29.46只/间,侵害率为53.87%。德国小蠊季节高峰在7月份,黑胸大蠊在8月份,美洲大蠊若虫在6月份。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夜间活动因种而显示不同的节律。  相似文献   

2.
太原市蟑螂共有4种:德国小蠊、黑胸大蠊、美洲大蠊、中华真地鳖,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黑胸大蠊分布较少,但密度较高,主要集中于一处,美洲大蠊可能为外来种,中华真地鳖分布甚少,且数量不大。蟑螂的侵害呈逐年增长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来往于梧州港至港澳的小型船舶携带蜚蠊情况。蜚蠊侵害率达83.33%;品种有美洲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德国小蠊和未定名一种,优势种为美洲大蠊;栖息场所以餐厅、厨房和宿仓为主。蠊蜚侵害率较高的是经常装载糖、粮食、土畜产类船舶。因而明确了重点防制对象。  相似文献   

4.
国内蜚蠊种类包括5科21种,主要种类6种: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澳洲大蠊、日本大蠊;其中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危害极为严重;蜚蠊防制目前的主要方法为化学防制,其次为物理防制,生物防制正逐步兴起。本文综述我国卫生害虫蜚蠊的种类、分布、危害及其防制的研究进展。德国小蠊可能成为国内各地的主要优势种类;未来的研究趋势是蜚蠊生理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研究;蜚蠊的防制必须走综合防制途径,加强采取法制防制和环境防制措施,合理利用化学防制控制害虫。提高国内室内卫生害虫蜚蠊的综合防制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芜湖市某校教师办公室内蜚蠊侵害状况,为蜚蠊的有效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蜚镰栖息活动的场所,参照国家标准《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蜚蠊》规定的目测法和药激法进行调查。结果共捕获蜚蠊316只,分类鉴定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调查总数的71.84%。办公室内各栖息场所均有蜚蠊孳生繁衍,水槽中蜚蠊侵害最为普遍,侵害率为100.00%;柜橱内共检出蜚蠊206只,其中德国小蠊孳生最为严重。结论芜湖市某校教师办公室内蜚蠊侵害状况较为普遍,其中办公室水槽、缝隙和柜橱内蜚蠊侵害严重,蜚蠊防制工作十分紧迫。  相似文献   

6.
<正> 蟑螂是远洋船舶最常见的一种卫生害虫,危害性大。消灭蟑螂已是目前船舶卫生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远洋船上以德国小蠊为常见,偶见美洲大蠊、澳洲大蠊或黑胸大蠊.这与国内舰船的虫种有很大的差  相似文献   

7.
苏州市高档宾馆蟑螂侵害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苏州市高档宾馆、饭店蟑螂侵害情况 ,及时制定防制对策。方法 :厨房间采用 ZA型蟑螂粘捕盒粘捕法 ;标准客房采用目测法检查。结果 :苏州市高档宾馆、饭店厨房操作间蟑螂平均密度为 0 .5 4只 /盒·夜 ,蟑螂种类主要有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三种 ,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群。标准客房受蟑螂侵害较轻。结论 :宾馆、饭店的厨房操作间极易受蟑螂的侵害 ,是城市蟑螂防制工作的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室内蜚蠊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5年在59.7%的市县进行室内蜚蠊调查。采集160,523只成虫,有14种蜚蠊,定种的蜚蠊隶属于4个科、5个属、8种。美洲大蠊、黑胸大蠊、褐斑大蠊和澳洲大蠊是福建的广布优势种。种的分布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少。黑胸大蠊种群比重及分布范围,随年均气温的下降,北纬度的增加而上升;而澳洲大蠊则与其截然相反。蜚蠊的密度高峰在5—9月,其中成虫呈单峰型,若虫呈双峰型的季节消长。用瓶诱法捕捉蜚蠊,6—8月份成虫多于若虫。蜚蠊对住家的侵害率达97%以上,同时又是多种病原体的携带者,而其活动时间主要在夜间21—23时,危害性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应引起对杀灭蜚蠊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泰州市城区蟑螂密度及种群情况。方法采用粘蟑纸法。结果布放蟑螂纸数为6480张,回收5935张,阳性粘蟑纸309张,侵害率为5.21%。捕获蟑螂3种:德国小蠊、美洲大蠊、黑胸大蠊,共6191只,平均蟑螂密度为1.04只/张。结论泰州市城区蟑螂密度超过国家标准,应进行适宜防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秦皇岛城市区室内蟑螂种类及分布。方法:采用粘板法,对捕获蟑螂进行计数、分类、统计。结果:本次调查101个特行单位和104户居民点,捕获蟑螂5708只,隶属2科2属3种(德国小蠊、日本大蠊、美洲大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构成比的83.40%,美洲大蠊和日本大蠊则在个别特殊环境孳生。调查不同场所4758间,三个城市区均有蟑螂侵害,阳性率为22.55%,平均密度1.20只/张.夜。结论:蟑螂侵害与人、物携带在我市被动扩散有关并有逐年扩大趋势。大面积开展蟑螂种类及分布调查在我市尚属首次,数据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为进一步研究蟑螂的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制对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蟑螂灭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实验室内观察氟磺酰胺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 ;方法 :按 GB13 917-1992农药登记卫生用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进行 ;结果 :该胶饵在玻璃方箱对德国小蠊的 LT50 为 1.6d,在模拟现场对德国小蠊的 6天死亡率为 10 0 ;在玻璃方箱对美洲大蠊的 L T50 为 2 .0 d,在模拟现场对美洲大蠊的 7天死亡率为 10 0 ;结论 :氟磺酰胺杀蟑胶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蟑螂防治制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国产残杀威及其混配剂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实验表明,其混配剂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LD_(50)分别为0.02149~0.03132μg/虫,0.01389~0.01425μg/虫,对美洲大蠊的KT_(50)雄虫为3.72min,雌虫为4.55min,对德国小蠊KT_(50)雄虫为3.44min,雌虫为3.55min,24h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3.
过敏性哮喘患者蟑螂抗原皮肤反应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 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 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 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门诊蟑螂过敏性哮喘发病情况进行粗略判断,并以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肤反应性作一比较。方法回顾分析212例有14种抗原(皮肤点刺试验)资料的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蟑螂抗原皮试结果;总结34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上述两种蟑螂抗原皮试(皮内试验)结果。结果有皮试资料的212例患儿中,蟑螂抗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61例,阳性率28.7%,占14种抗原皮试结果的第4位。而就气传变应原相比较,排在屋尘螨及粉尘螨(均为89.6%)之后,居第3位;34例成人患者中,蟑螂抗原皮内试验阳性6例,阳性率17.7%。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皮试阳性结果一致。结论蟑螂是门诊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鼻炎患儿常见致敏原之一;哮喘患者对黑胸大蠊与美洲大蠊抗原反应性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中筛选黑胸大蠊抗原相关基因,以期获得黑胸大蠊有潜在药用价值的蛋白质、多肽成分。方法用黑胸大蠊若虫免疫兔血清筛选美洲大蠊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PCR鉴定和序列测定,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及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分析和功能预测。结果经三轮复筛,从多个持续阳性克隆中挑选出3个进行测序、分析,其中N1克隆为新基因,Score<50,命名为Parcxpwnx01,GenBank登录号为AY838802。该基因编码231个氨基酸,初步预测该蛋白可能为一具信号转导功能的跨膜蛋白。N2克隆与美洲大蠊核蛋白体16SRNA基因高度同源,N3与黑胸大蠊线粒体DNA高度同源。结论免疫筛选获得与黑胸大蠊若虫抗原相关的基因克隆,其编码的蛋白结构和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必扑杀爬行昆虫气雾剂对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黄家蚁的药效,通过实验室和模拟现场试验证明,该气雾剂对蟑螂和蚂蚁具有击倒快、死亡率高、持效长和无异味等特点,是一种杀爬行昆虫的理想气雾剂。  相似文献   

17.
4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药效及适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郝蕙玲  曹敏 《医学动物防制》1999,15(11):568-570
本文采用无选择性药效测定和有选择性适口性测定,探讨了4种毒饵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杀灭效果。结果显示,4种毒饵对美洲大蠊的击倒速度、致死速度及适口性均优于德国小蠊;其中灭蟑一扫光和蝇蟑宁在施药2d后,对两种蜚蠊的杀灭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州市蟑螂种群生态分布,应用葡聚糖凝胶层析、SDS-PAGE等生化技术,以及皮内试验、特异性IgE检测等免疫学方法,对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等五种蟑螂浸液,作了化学特性及免疫学活性的研究。结果显示:1、美洲大蠊若虫是本地区蟑螂过敏的主要致敏种群,其活性组分为F_2;分子量范围64~79KD。2.美若浸液免疫活性与其蛋白质的分子量有关,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可去除无活性的组分,以达到纯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