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PDCA循环在医院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促进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从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对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进行调查分析,根据PDCA循环制定干预计划、检查、总结,对应用PDCA循环前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进行统计分析,以2011年5-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早期组、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中期组、2012年7-12月住院患者作为干预后期组。结果应用PDCA循环管理后,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显著下降,分别从干预前的87.9%和78.5%下降至干预后期的33.9%、16.2%;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术前30min2h给药时机合理率、24h和48h内使用率逐渐提高,分别从干预前的56.6%、37.8%、3.5%和13.0%提高至干预后期的95.7%、91.5%、34.8%和6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DCA循环在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管理应用中持续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3年至2015年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用药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应用PDCA循环法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整改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率、术前预防用药时机合理率、平均用药天数、疗程合理率等各项指标均好转,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法能有效促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DCA循环管理方法在改进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后,依照PDCA循环中的4个步骤进行针对性改进。结果 经过2轮PDCA干预,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从30.47%下降到18.63%,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4小时的百分率由79.49%上升到97.96%,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合理率从79.49%上升到98.98%,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率从80.34%上升到9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应用的持续改进成效显著,为提高抗菌药物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某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全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用药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施PDCA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为100.00%(101/101),实施3个PDCA循环后,降至36.09%(6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6,P<0.001);合理用药率由实施PDCA前的62.38%(63/101)提高至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4)。实施PDCA前,51.49%(52/101)的患者术后用药时间>3 d;实施3个PDCA循环后,术后用药时间>3 d的患者降至7.69%,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前规范,无联合用药。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石红凤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2):5871-5872
目的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长效机制。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包括加强抗菌药物管理组织建设、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及考试、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制定合理用药的监管措施。结果经过几个周期PDCA循环,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逐步规范,减少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医院的医疗质量。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建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促进了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工作持续改进,提高了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方法应用PDCA循环建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考核,定期进行住院患者细菌培养和耐药趋势的分析,发挥临床药师监督、指导作用,依靠电子病案信息化系统平台提升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能力。结果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76.89%下降71.3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4.13DDD下降至50.11DDD,I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由96.19%下降至3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PDCA循环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和内科介入治疗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医院2011年8-12月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共512例,分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 512例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患者中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有337例,占65.82%,术前30 min~2 h内给药比率为97.92%,围术期未用或预防用药时间≤24 h的占42.38%,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0.39%.结论 Ⅰ类切口手术和内科介入治疗普遍存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高、品种选择不合理等现象,抗菌药物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医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12月实施I类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62份,采用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提供的《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表》进行调查,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162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8.40%(127/162),预防用药品种以三代头孢菌素为主,术后单用抗菌药物占54.33%,联合用药占45.67%,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病例占46.91%,不合理病例占53.09%。结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欠合理,强化临床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意识,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口腔医院在抗菌药物3年专项整治活动中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并对主要数据指标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1—2013年所有出院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统计分析,尤其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涉及的各项指标进行比对。结果经过3年的监督治理,2013年口腔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均达到《方案》要求;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2小时内给药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比例,接近《方案》控制指标;医院感染病例数未出现明显变化,医院感染率未增加。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使用,有效控制了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规范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眼科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0月51 110例接受I类切口手术眼科住院患者进行目标监测,对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医院感染发病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2011年1月-2013年10月共51 110例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63.90%下降至2012年的25.93%,2013年1-10月份下降到17.8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1年61.86%下降至2012年25.86%,2013年1-10月份进一步下降到19.41%;在降低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同时,3年间手术部位感染率、医院感染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及未用药I类切口手术病例院内感染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多项科学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显著降低了眼科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同时不会增加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前,Ⅰ类切口手术治疗中,存在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过高、预防用药时间没有掌控好、用药品种的选择等问题仍然得不到有效解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是Ⅰ类切口手术治疗的关键性内容之一。需要通过积极更新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提高外科医生切口感染的认识程度、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按照PDCA循环管理原则循序渐进地落实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作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对比资料,为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供参考性资料。方法选取2009-2010年在医院进行Ⅰ类手术的13 99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品种、用药时机、用药时长、联合用药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13 997例患者中有13 865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9.06%,甲级愈合率为99.90%,切口感染21例,感染率0.15%;给药时机及联合用药等指标远高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用药指标。结论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找出存在差距的原因,督促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使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各项指标达到卫生部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判例法提升临床医嘱质量,完善县级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管理,专业化改进临床不合理用药;方法:建立不合理医嘱点评判例、专病种管理判例、专科专项考核判例,营造专项判例法管理氛围;结果: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得到了持续改进;结论:判例法的应用高效改进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临床管理,提升同行、下级药师专项判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持续干预措施对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5年4-6月5个阶段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各100份,调查比较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的情况。结果干预前,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存在无指征用药、选药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疗程过长、联合用药不当等突出问题,干预后,品种选择的合理率升高,使用率及24h内停用率均显著降低,联合用药情况大大改善。结论持续干预措施对促进医院乳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以来,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2011年和2012年分别选取了241所医院进行调查。运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9月期间医院的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进行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每百人天DDDs值)、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为主要分析指标。结果 从2011年至2012年,被调查医院的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和综合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下降有统计学意义;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整体变化不显著,联合用药情况仍普遍存在。且医院的规模与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显著关联性。结论 仍需通过进一步加强抗生素耐药性监测以及对医务工作者和公众抗菌药物使用培训等管理措施,从本质上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方法对2009年9月甲状腺、乳腺手术及疝气修补术3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目标,制定相关环节的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经过持续质量改进,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下降,2010年5月用药疗程过长和无指征用药等不合理用药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切口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妇幼专科医院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通过多部门联合对某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各项指标进行监管,比较应用PDCA方法前后(2014年8月—2015年7月为专项管理前,2017年8月—2018年7月为专项管理后)的效果。结果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门急诊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金额比例和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由专项管理前的16.69%、13.18%、58.63%、45.12%,下降至整治后的7.69%、6.75%、38.21%、8.13%,下降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符合国家要求;其他各项指标如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国家要求。结论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开展抗菌药物专项管理,成效明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有效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通过现代化、信息化的综合干预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方法建立抗菌药物专项质控管理评价体系,实施三级质控管理及细化控制目标;通过开发及应用"阳光监测系统"、"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及"Ⅰ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系统"等多套软件管理系统,实行多途径的信息化质控管理;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病历检查及典型病历讨论会等,从而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全程监控。结果通过多元化的质量控制手段,已经收到良好的工作成效:整治工作前后对比,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9.0%降至8.9%;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1.6%降至38.9%;Ⅰ类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由84.2%降至30.2%;介入治疗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由82.1%降至10.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65.4DDD降至37.7DDD,整治前后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多元化质量控制手段可以实现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化管理,促进了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9.
江山  李飞  刘海湘  李恒  刘俊 《现代预防医学》2014,(19):3629-3631
目的评价某附属人民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全程持续干预的效果。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外科2 706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干预前组和2轮干预组,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2轮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选择逐渐规范;预防用抗菌药物疗程≤2 h者达52.91%,明显高于干预前组的12.22%;预防用药使用率由87.21%降致65.83%;第3代头孢菌素应用率由41.05%降致1.66%;合理用药率由15.06%上升致52.91%。结论采取宣传教育、技术和行政干预等相结合的合理用药干预措施可行、有效,但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及措施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全面质量管理(TQM)对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正确率及疗程合理率的影响。方法 2012年1—9月实施TQM策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正确率及疗程合理率,并与2011年1—9月采用常规管理的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疗程合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品种选择正确率两组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TQM策略可显著降低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合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