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应用丁胺卡那霉素地塞米松(丁卡地塞)复方脂质体玻璃体内注射以延长两种药物的半衰期.方法 大白兔随机分4组,正常眼2组和眼内炎眼2组均分别注射复方脂质体和游离药物.结果 丁卡在正常眼复方脂质体的半衰期较游离药物延长1.8倍,在眼内炎眼延长3.4倍.地塞在正常眼复方脂质体半衰期较游离药物延长22.5倍,在眼内炎眼延长46.2倍.结论 丁卡地塞复方脂质体玻璃体内注射使丁卡和地塞两种药物的半衰期有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2.
丁胺卡那霉素在兔眼玻璃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检测丁胺卡那霉素在家免正常眼、玻璃体切除和眼内炎等6种模型眼玻璃体中的药物动力学。结果表明丁胺卡那霉素在眼内的代谢速率在血-眼屏障和玻璃体受损后加快。从药物动力学的观点,玻璃体切除术用于轻度眼内炎会使眼内药物半衰期缩短.在重度眼内炎则能延长药物在眼内的停留时间。丁胺卡那霉索在眼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为一级动力学过程。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8-30)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新型制剂丁胺卡那霉素地塞米松复方脂质体的视网膜毒性,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四组,第一、二、三组分别于玻璃体内注射不同剂量的丁卡地塞复方脂质体,第四组玻璃体内注入注射用水作对照。术后行裂隙灯、检眼镜活体检查,并行ERG检查和视网膜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含丁卡600μg、地塞米松525μg的0.15ml复方脂质体对视网膜无明显毒性,而含丁卡800μg、地塞米松700μg的复方脂质体则显示毒性反应。结论:丁卡地塞复方脂质体较游离药物毒性小、作用时间长,是一种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的安全有效药物制剂  相似文献   

4.
我们应用磷脂、胆固醇等原料,通过溶溶法制成5-氟尿嘧啶(5-Fu)多相脂质体,包封率为52.5%,脂质体粒径小于2μm者占98%,对冷热均有较好的稳定。然后将8只健康成年新西兰长耳兔分为4组,每组2只。第一组不用药物,作为对照。其余各组用5-Fu多相脂质体0.2ml(浓度为25mg/ml)注射于兔眼球结膜下,每隔3日注射1次,共注射4次。分别距最后一次注射后12小时、7日和14日将2、3和4组兔眼注射点相对应处睫状体完整取出。对照组兔眼相同部位的睫状体与第4组同日取出,制成电镜标本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发现:4组兔眼睫状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无任何改变。实验表明每隔3天结膜下注射5mg5-Fu多相脂质体,共4次,对兔眼睫状体上皮细胞无明显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28例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抽吸玻璃体培养,注入庆大霉素0.2mg和地塞米松0.4mg,局部球结膜下注射,0.3%氧氟沙星和点必舒滴眼,以及全身应用环丙沙星治疗。结果18眼炎症控制,眼球保留。视力<0.05者14眼,3眼0.05~0.1,1眼0.3。眼球摘除8眼(28.57%),眼球萎缩2眼。结论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应及早诊治,最有效的疗法为玻璃体切除配合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6.
前房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对预防超声乳化术后感染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前房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对预防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作用。方法 :回顾本院 1997年 1月以来所施行的 15 5 2 0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 ,其中术中未在前房注射去甲万古霉素者 832 2眼 ,术中前房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者 7198眼。注射药物的方法为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毕向前房内注射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0 4~ 0 8mg。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例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 0 5~ 32个月。未注射药物组共有 5例 ( 5眼 )发生感染性眼内炎 ( 0 0 6 % ) ,其中细菌性眼内炎 4眼( 0 0 5 % ) ,真菌性眼内炎 1眼 ;注射药物组尚未发现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结论 :我们的资料提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毕前房内注射去甲万古霉素有预防细菌性眼内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亚玲  于海涛  陈晓隆 《眼科研究》2011,29(12):1111-1115
背景万古霉素近年来常被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眼内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万古霉素在眼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万古霉素在正常兔眼和细菌性眼内炎兔眼房水、玻璃体及血清中质量浓度的变化,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兔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眼内炎组,每组36只。眼内炎组兔右眼玻璃体腔内接种2000CFU/ml金黄色葡萄球菌建立眼内炎模型,注射后72h待出现典型的眼内炎表现时,兔眼玻璃体腔内注射10g/L万古霉素注射液0.1ml,分别于注射后0.5、2、4、6、12、24、48、72、84h经兔耳缘静脉采血2ml,之后以空气栓塞法处死动物,摘除眼球,收集房水和玻璃体,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HPLC—UV)法检测万古霉素在血液、房水和玻璃体内的质量浓度。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HPLC法的准确度和精确度符合生物样品的检测要求。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后,其在正常兔眼内的代谢呈二室模型,拟合曲线的高峰质量浓度Cmax分别为50.16mg/L和751.42mg/L,t1/2为51.04h和53.21h;其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眼内炎兔眼中代谢呈一室模型,高峰质量浓度Cmax分别为24.94mg/L和687.66mg/L,t1/2分别为11.42h和12.91h,2组动物血药质量浓度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眼内炎组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后随时间延长,玻璃体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逐渐下降,而房水中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与正常组相应时间点比较,眼内炎组玻璃体和房水中万古霉素的质量浓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HPLC能满足万古霉素药代动力学分析的需要;万古霉素在正常兔眼内的质量浓度较高,清除缓慢,而在细菌性眼内炎兔眼中质量浓度较低、清除较快。  相似文献   

8.
赵帅  高伟  赵燕麟 《国际眼科杂志》2008,8(9):1932-1934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治疗真菌性眼内炎的疗效。方法:对34例(34眼)真菌性眼内炎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注药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其疗效。结果:34眼中有30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3例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5μg两次前房注射,4眼感染复发行眼内容物摘出。结论:真菌性眼内炎的预后不佳。早期行玻璃体切除联合两性霉素B脂质体眼内注药,可挽救部分视力,是目前治疗真菌性眼内炎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末前房注射头孢呋辛对眼内炎发生率的影响,评价该预防措施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2015年在我科接受白内障手术的10515眼患者资料,统计各年份白内障患者中接受前房注射头孢呋辛的比例、眼内炎的发生率及逐年累积发生率。对术后眼内炎患者的年龄、性别、视力、病原菌及接受注射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过去7a接受白内障手术者5995例(10515眼),其中9382眼(89.2%)接受了前房注射头孢呋辛1mg/0.1mL。随着头孢呋辛前房注射比例的增加,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由0.182%(2009年)降至0.072%(2011年),7a总体累积发生率为0.038%(95% CI,0.001-0.075)。2009-2011年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4例,平均潜伏期3.75d。2012-2015年无眼内炎病例发生。所有接受注射的患者未发生药物毒性及过敏反应。结论 白内障术末前房注射1mg/0.1mL头孢呋辛安全有效,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望作为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的常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药物柔毛霉素(DNR)、骆驼蓬总碱(TAH)眼内注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毒性作用。方法 于兔右眼晶体囊外摘除(ECLE)术中分别前房内注射0.2mg/ml TAH和0.2mg/ml DNR溶液0.1ml,观察术眼的炎性反应、眼内压、角膜内皮细胞、视网膜电图及眼组织病理学等变化,对照眼为在同一兔的左眼。结果 对照眼与15只注入TAH眼仅有轻度的角膜水肿混浊和房水混浊等眼部炎性反应;10只注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对兔实验性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的治疗作用及其安全性。方法缓释系统由二性霉素B和乙交酯-丙交酯-己内酯三元共聚物(PGLC)制成。(1)药效学实验:50只新西兰兔右眼行中央部玻璃体切除,同时眼内注射10^4cfu/ml白色念珠菌悬液0.1ml,构建眼内炎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眼。A组,眼内炎对照组;B组,空白药物载体组;C组,二性霉素B眼液滴眼组;D组,二性霉素B眼内注射组;E组,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组。对比观察各组眼内炎性反应。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定期检测眼内二性霉素B浓度。(2)毒性实验:20只正常新西兰兔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2只眼;DDS组,眼内植入1粒含药1mg的缓释系统,10只眼;空白载体组,眼内植入空白药物载体,8只眼。分别进行视网膜电图、眼部病理学及透射电镜检查,并行肝、肾病理学检查。结果E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C组均明显减轻;E组与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无差异,其后存在差异;D组玻璃体混浊在2周内与A、B、C组存在差异,但2周后无差异;C组在各个时间点玻璃体混浊较A、B组均无显著差异。眼内植入药物缓释系统后,视网膜电图无显著改变,视网膜病理学和电镜检查以及肝、肾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结论二性霉素B眼内缓释系统能够抑制白色念珠菌性眼内炎进展。PGLC缓释系统释药稳定、安全、无毒性。(中华眼科杂志,2006,42:420-425)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割术后眼内连续气-液交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连续延长眼内有效气泡填塞时间治疗复杂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方法:对56眼玻璃体切割术后,认为需硅油充填者,采用经眼前节行眼内连续气液交换术,按眼内病主程度,造反手术间隔时间和次数,气体为15% ̄20%C2F8。结果:眼内气泡消失追踪观察4 ̄14个月,功能性成功45眼(80.4%),解剖成功7眼(12.6%),失败4眼(8.0%)。视功能在0.2以上17眼,0.1 ̄0.02者28眼,0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总结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化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2月~2004年4月,我院收治此类患者7例(7只眼),分别于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1~12天发生化脓性眼内炎。感染后视力:光感~手动/30cm。治疗方法:2只眼行玻璃体腔药物注射;4只眼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玻璃体腔药物注射;1只眼行眼内容剜出术。结果术后随访1~36个月,6只眼眼内炎症控制,视力分别为0、02、0.4、0.6、0.8、0.8,其中1只眼出现角膜内皮功能失代偿。结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突然发生的术眼疼痛是化脓性眼内炎早期重要特征之一。玻璃体腔注射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化脓性眼内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的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10例(10眼)眼内炎采用局部散瞳、球旁或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治疗。结果8眼经过药物治疗,炎症完全消退,视力有所提高。1眼炎症消退后,玻璃体内有片状浑浊。1眼治疗无效,行眼球摘除术。结论术后眼内炎应用皮质类固醇、散瞳剂等药物大多能够控制。  相似文献   

15.
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细菌性眼内炎1989-1991年用传统常规方法治疗(Ⅱ组)45例与1997年3月-1999年3月用玻璃体内药物注射(Ⅰ组)联合传统常规方法治疗30例的结果对比。结果:Ⅰ组显效16.7%,有效率40%,Ⅱ组显效率2.2%,有效率1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内药物注射联合传统常规治疗对治疗细菌性眼内炎有较好的效果。对广大基层医院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细菌性眼内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期间本院及合作中心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7例(7眼)细菌性眼内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6眼眼内炎早期表现不典型:仅有突发性前房炎症反映,而无眼痛、明显视力下降及充血、结膜水肿,无或仅有少量前房积脓、无玻璃体积脓,但1~2d后眼内炎症快速发展:前房炎症反应加重、玻璃体出现积脓;1眼早期即有急剧视力下降、明显眼痛及前房、玻璃体积脓的典型表现。4眼经球内抗生素注射、3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人工晶状体取出术后炎症控制。微生物培养结果(7眼):2眼为表皮葡萄球菌,1眼为粪肠球菌,4眼阴性。随访视力均有提高,最高达0.5。结论 白内障术后出现突发性前房渗出性炎症,即便无眼痛及明显充血、视力下降者,仍需高度警惕细菌性眼内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与病原学检查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一旦炎症加重则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不可逆盲甚至眼球丧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研究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多相脂质体和5-Fu预防滤过术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 对20只新西兰长耳兔双眼行小梁切除术。术后将兔分为2组,每组10只,每组按随机规定一眼为用药眼,对侧眼为对照眼。第1组:用药眼术后每日结膜下注射5-Fu(水针剂)0.2ml(5mg),对照眼结膜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2组:用药眼术后每隔3日结膜下注射5-Fu多相脂质体0.2ml(5  相似文献   

18.
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视网膜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产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视网膜毒性常青王文吉关键词万古霉素/毒性眼/药物作用视网膜/药物作用细菌性眼内炎作为眼科的急症要求早期就选用广谱抗生素作眼内注射。国外近来普遍首选万古霉素加丁胺卡那霉素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1],而目前国内生产的去甲万...  相似文献   

19.
化脓性眼内炎治疗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化脓性眼内炎治疗失败原因。方法 化脓性眼内炎63例,6例采用传统的常规治疗,23例单纯玻璃体腔内注药,34例采用玻璃体腔注药及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显效13例占20.6%,有效15例占23.8%,无效35例占55.6%。结论 未能早期诊断并在48小时内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及未切除玻璃体是眼内炎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药物敏感试验尚无结论者可选用头孢唑啉钠2.25mg玻璃体腔注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氧氟沙星缓释药物植片玻璃体腔释药过程,为外伤性眼内炎等玻璃体腔感染的效药物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根据体外释药数据,选取含量氧氟沙星10%、分子量为12,550的睾乳酸缓释植片,植入兔眼玻璃体腔,采用高效液相法作多点眼内药浓检测。结果 观察42天,玻璃体内氧氟沙星浓度为0.65~4.22μg/ml,其中28天在一般最小抑菌浓度范围(0.20~2.0μg/ml)以上(〉2.0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