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新型膝关节置换术后冷热敷用康复装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冷热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膝关节置换术后冷热敷用康复装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下肢肿胀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24、48、72 h,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4、48、72 h,观察组下肢肿胀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24、48、72 h,观察组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该文作者设计的冷热敷用康复装置的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疼痛及肿胀情况,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膝关节软组织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观察组SAS及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疼痛,降低膝关节软组织肿胀程度,缓解焦虑及抑郁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浸润镇痛的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全膝关节置换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所有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置换术,根据镇痛方式不同分为多模式局部浸润镇痛(实验组,39例)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泵组(对照组,28例)。观察对比2组在术后6 h、12 h、24 h、48 h、72 h 疼痛 VAS 评分、术后前3天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以及镇痛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术后各时间点的疼痛 VAS 评分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12 h 2组在股四头肌肌力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48 h、72 h 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采用局部浸润镇痛的多模式镇痛临床效果肯定,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冷敷介入治疗膝关节的临床功效。方法:选择膝关节镜术后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自冷式冰袋间断外敷,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冰袋持续外敷,观察两组关节疼痛度及肿胀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h疼痛度及肿胀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72 h,两组患者疼痛度及肿胀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冷敷的镇痛效果优于间断冷敷。患者满意度高,止痛效果好,可广泛应用于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对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后疼痛控制效果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8例初次行单侧膝关节单髁置换患者,按随机序列法分为2组:观察组14例,以鸡尾酒(酮咯酸氨丁三醇30 mg+吗啡5 mg+肾上腺素0.3 mg+利多卡因200 mg混悬液)注射于假体周围关节囊、肌腱起止点及深筋膜等组织;对照组14例,以生理盐水注射在以上相同区域,比较2组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比较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结果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后6,12,24,48 h静息痛程度以及术后24,48 h的运动痛程度,观察组均较对照组疼痛评分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24,48 h膝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多模式镇痛可使UKA术后早期静息痛和活动痛得到明显减轻,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提示围术期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UKA术后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为骨科术后疼痛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隐神经+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nterspace between the popliteal artery and capsule of the knee,iPACK)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9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麻醉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隐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采用隐神经+iPACK阻滞复合全身麻醉。比较两组各项手术指标、术后疼痛程度、膝关节活动度等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术后12h、术后24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膝关节疼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行走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曲马多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隐神经+iPACK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提高了该类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有助于开展早期功能锻炼,而且安全性高,临床中可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7.
李健 《吉林医学》2011,(9):1810-1810
目的:探讨使用冷敷介入治疗膝关节的临床功效。方法:选择骨关节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10例,观察组采用自冷式冰袋外敷,对照组采用普通清水冰袋外敷,观察两组关节疼痛度及肿胀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 h疼痛度及肿胀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两组患者疼痛度及肿胀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冷式冰袋的止痛、消肿效果优于普通清水冰袋,患者满意度高,可广泛应用于骨关节炎实施膝关节置换术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抑制效果.方法 选取行择期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6例,采用随机单盲法分成两组,每组28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于术后常规口服氨酚曲马多,观察组患者于术前 1 d 应用丁丙诺啡透皮贴剂,术后常规口服氨酚曲马多.记录术后6、12 h、1~7 d的膝关节静息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术后1周内每天主动活动时的VAS评分;术后1周内每天被动活动时的VAS评分;术后1周内每天膝关节主动伸屈活动度数;追加镇痛药物量;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总体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2~7 d时静息状态下 VAS 评分、术后2~7 d每天主动活动状态下 VAS 评分、术后2~6 d每天CPM被动活动状态下 VAS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追加镇痛药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患者总体满意度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丁丙诺啡透皮贴剂用于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有利于术后关节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武迪  段敏  王卫青 《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28-129,13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评价护理干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联合常规护理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6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综合功能锻炼等护理干预配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6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术后治疗2周后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AKSS)、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屈曲度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无论是对照组还是观察组,患者在第3天膝关节肿胀和疼痛程度最为严重;在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观察组膝关节肿胀人数和疼痛人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KSS评分和V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ROM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有一定影响,膝关节肿胀、疼痛程度越严重恢复越慢,做好消除肿胀和疼痛的护理,预防静脉血栓的形成,及时补充营养,同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黄丽衡  陈俊衡  马楚洲  郑良杰 《重庆医学》2023,(16):2434-2438+2443
目的 评价腘动脉-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iPACK)联合收肌管阻滞(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108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分成A、B、C 3组(各36例)。A组行ACB联合iPACK,B组行ACB,C组行ACB联合坐骨神经阻滞(SNB)。对比3组术后静息时4、8、12、24、48、72 h和运动时12、24、48、72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并统计累积镇痛泵按压次数、膝关节活动度、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和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A、B、C 3组患者术前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24、48 h静息时VAS评分和术后12、24、48 h运动时VAS评分,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相比,A组和C组术后48 h内的累积镇痛泵按压次数更少、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更大、TUG用时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A组术后24 h内膝关节活动度更大(P<0.05),术后48 h TUG用时更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且术后72 h内静息和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骨伤科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盐酸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钠联合臭氧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笔者医院骨科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和观察组(口服盐酸氨基葡萄糖+透明质酸钠结合臭氧膝关节腔注射),每组60例。治疗期8周,治疗前后观察指标:WOMAC评分,透明质酸(H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关节肿胀、压痛评分,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WOMAC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受限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下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肿胀和压痛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液中HA水平升高,TNF-α和IL-1β水平下降,且观察组患者关节液中HA水平高于对照组,TNF-α和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三联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患者膝关节肿胀、压痛、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方面明显优于单独单独用药或二联疗法。  相似文献   

13.
陈旭东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04-1705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KOA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给予相同的药物及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运动疗法,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有氧运动锻炼。结果:对照组在1年内5例手术,观察组1例。对照组在治疗1个月时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5),而在治疗12个月时无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和12个月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运动疗法能有效促进KOA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改善,并能长期维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消瘀接骨散外敷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外敷消瘀接骨散)和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每组30例。治疗2周后连续随访1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LP)、高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小板(platelet,PLT)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McMaster University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骨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指数(Lequesne MG)、膝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两组临床疗效的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ALP、PL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LT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WOMAC、VAS、Lequesne MG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膝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与治疗2周末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时WOMAC、VAS、Lequesne MG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但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治疗2周末和随访时,观察组患者WOMAC、VAS、Lequesne M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末,观察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消瘀接骨散外敷治疗轻中度膝骨关节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观察组采用口服桃红四物汤加味+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患侧小腿肿胀程度及2个月后踝关节功能美国足踝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伤后24 h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肿胀度均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下肢肿胀度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基于AOFAS量表评分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疗效优于常规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能有效缓解肿胀,改善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综合康复治疗对膝关节置换术(TKA)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术前随机将100例TKA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行TKA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和相关处理,其中研究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而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术后第1、2、6周进行HSS评分及观察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有2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对照组有l例发生切口浅表感染,均经换药治愈;研究组在术后1周和2周HsS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6wHSS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于术后2周内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术后发生膝前疼痛3例,对照组发生膝前疼痛8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TKA后早期并发症,其在TKA围手术期的合理应用对预防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梁荣伟 《河北医学》2014,(1):116-119
目的:探究并分析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全膝关节置换( TKA )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人工单髁置换(UKA)。结果:术后两组患者HSS 疼痛评分、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HSS评分为(27.8±2.5)分,与对照组(28.0±2.4)分较相近,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为(108.3±10.5),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术后胫股角为(176.2±1.4),矫形效果明显优于观察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单髁置换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的疗效较好,较全膝关节置换具有创伤小、出血少、费用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断骨丹外敷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活血通络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间在本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的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冰敷消肿,观察组以断骨丹外敷.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下肢肿胀度及血清指标(TNF-α、IL-1、IL-6)水平,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比较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HSS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肿胀程度在术后第3天、第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IL-1、IL-6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髋关节HSS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断骨丹外敷可有效缓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肿胀,起到良好的活血通络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7):132-135
目的 探讨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法在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以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7 d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高全血黏度、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消肿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高全血黏度、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高全血黏度、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为(2.06±0.13)分,低于对照组的(3.72±1.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消肿时间为(5.24±1.18)d,短于对照组的(7.95±1.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中药贴敷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法对骨折早期肢体肿胀患者进行治疗,能够减轻其肢体肿胀感觉,缓解肢体疼痛,改善肢体血流动力学,有效促进肢体消肿,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