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白塞病(Behcet disease,BD)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口腔、外生殖器溃疡、眼部及皮肤损害为特征,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非特异性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炎症。现将成都华西医院近5年收治的43例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白塞病4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土土  黄次波 《临床荟萃》2001,16(14):640-641
白塞病 (Behcetdisease)是一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 ,全身血管均可受累 ,以小血管和静脉为主 ,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本文就我们近 10年收治的白塞病 49例 ,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对 1990~ 1999年在解放军总医院 (42例 )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7例 )确诊资料完整的白塞病 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 3 3例 ,女性 16例 ,男∶女 =2 .1∶1,年龄 11~ 5 9岁 ,平均 (3 4 .4± 8.5 )岁 ,病程 3个月至 3 1年 ,平均 (9.5±6.5 )年。一级亲属患白塞病的有 3例 ,既往有结核病史者 2例 …  相似文献   

3.
由于白塞病(BD)的病因还不清楚,其发病机制亦未阐明,因此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对白塞病的诊断均缺乏特异性[1].但以下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白塞病诊断、活动性判别、针对性治疗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型白塞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肠型白塞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本组20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做好心理护理,提高护理人员对疾病的认识,根据临床表现提供恰当、有效的护理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白塞病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累及多个系统的慢性疾病[1]。文献曾报道白塞病合并肺血管炎的特点,白塞病伴发上呼吸道出血国内文献尚未见报道。现将我院1例白塞病伴发上呼吸道出血病人护理报告如下。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4岁,因反复口腔、外阴溃疡20年,伴咽喉部出血1个月。2006年1月30日入院。诊断为“白塞病”。2006年1月无诱因出现鼻衄,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查咽后壁溃疡,右侧扁桃体溃疡出血,行全麻下两次右侧扁桃体缝合止血术,术后仍有少量渗血,咳嗽,并逐渐加重,呈鲜红色伴少量血凝块,为进一步诊治转入我院。…  相似文献   

6.
作者对43例SLE 患者尿中新蝶呤的含量进行了研究(其中36例女性、7例男性,年龄18~42岁)。按照winfield 等人的标准,43例患者被分为活动性与非活动性。35例被定为活动性SLE 患者的ESR 为  相似文献   

7.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是主要的死亡原因 ,而近年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也在死因构成中占首要地位。为了解我市住院心脑血管疾病患病及病死情况 ,我们统计分析了我市医院近 1 0年住院确诊为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 5 0 5 0例 ,现报告如下。自 1 990年 1月至 2 0 0 0年 1月经住院确诊为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共 5 0 5 0例 ,其诊断均为入院第一诊断 ,其中男 2 86 3例( 5 6 7% ) ,女 2 1 87例 ( 43 3% )。随着年龄增长患病人数增加 ,40岁~组开始病例数明显增多共 75 8例 ( 1 5 % ) ,5 0岁~和 6 0岁~组病例最多共 30 1 9例( 5 9 3% )。男女患病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进贤县肺结核病发现与治疗转归情况,为肺结核病防治提供必要依据。方法根据进贤县2006—2008年肺结核病登记报表进行病例的发现及治疗转归分析。结果进贤县2006—2008年共新登涂阳患者1054例,活动性肺结核病患者1979例。活动性肺结核病新登记率2006—2008年分别为94.34/10万、84.77/10万、75.98/10万:涂阳肺结核病新登记率2006—2008年分别为43.58/10万、48.46/10万、43.51/10万;涂阳病例占活动性患者比例2006—2008年分别为46.20%、57.16%、57.26%。1054例涂阳患者治愈1004例,治愈率为95.26%。结论进贤县肺结核病患者的发现与治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肺结核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应用现代肺结核病控制策略(主要是DOTS策略)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1988年以来我们应用多虑平联合甲硝唑治疗139例消化性溃疡,同时以雷尼替丁治疗本病66例作为对照。其初步疗效报道如下。 1 病例及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经内镜检查证实为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近期内均未服用过其它抗溃疡药物。有出血及幽门梗阻等并发症以及伴有其它严重内科疾病者不列为观察病例。 1.2 病例分组及治疗方法 多虑平加甲硝唑组(治疗组)139例,男119例,女20例,年龄16~68岁,平均38岁。  相似文献   

10.
心脏白塞病极为少见,此病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国内文献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病例报告男,24岁。1989年7月因感冒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查心电图(ECG)示:Ⅰ度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女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9月在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行冠状动脉检查的原发性高血压女性患者231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指标。根据冠状动脉病变SYNTAX评分,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163)与冠状动脉病变组(n=68),比较两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指标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 结果各指标中,冠状动脉病变组与正常组中年龄[(65.82±5.88)岁,(62.09±4.92)岁]、白细胞计数[(6.82±1.54)×109/L,(5.73±1.0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4.71±1.29)×109/L,(3.88±0.84)×109/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3.24±0.42)mmol/L,(2.75±0.51)mmol/L]、同型半胱氨酸水平[(32.05±6.83)μmol/L,(14.27±3.84)μmol/L]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5,6.10,5.79,6.99,25.10;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449,95%CI(1.016~2.066)]及Hcy[OR=1.493,95%CI(1.064~2.096)]水平升高为女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cy预测的截断值分别为2.96 mmol/L、25.03 μmol/L;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0,0.796;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79,其诊断效能高于各单独指标(Z=4.26,4.72;均P<0.05)。 结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Hcy水平升高为女性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并发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RA患者,按照是否并发T2DM分为合并T2DM组和无T2DM组,收集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药物、治疗前后病情活动指数、治疗反应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疾病活动性评分系统(DAS28)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的组间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性别和药物使用情况的组间差异,FBG与DAS28评分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结果与无T2DM组相比,合并T2DM组患者年龄、BMI、FBG、HbA1c、ESR、DAS28、VAS水平均较高[(61.09±8.03)岁vs(54.01±12.32)岁;(24.20±3.96)kg/m2 vs(22.95±3.66)kg/m2;(8.08±2.39)mmol/L vs(5.18±0.85)mmol/L;(7.51±1.45)% vs(5.41±0.55)%;(74.43±35.94)mm/h vs(62.38±32.05)mm/h;(6.07±1.41)分vs(5.49±1.87)分;(5.28±1.36)分vs(4.50±1.4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3.794、-2.04、-8.8593、-8.936、-2.054、-3.359、-3.142,P<0.001、=0.041、<0.001、<0.001、=0.040、=0.001、=0.002),而在性别、病程、RF、抗CCP抗体、CRP方面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药物上,合并T2DM组甲氨蝶呤使用率较低(44.68% vs 62.90%),雷公藤多苷使用率较高(80.85% vs 4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9、16.479,P=0.023、<0.001),2组在非甾体抗炎药、来氟米特、硫酸羟氯喹、艾拉莫德、生物制剂及联合用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病情评估方面,2组患者随访时ESR、CRP、DAS28、VAS水平及病情评估等级均较基线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合并T2DM组治疗前疾病活动指数更高。在血糖控制方面,合并T2DM组随访时的FBG较基线值降低[(6.26±1.00)mmol/L vs(8.08±2.39)mmol/L],血糖达标率明显升高(42.55% vs 1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816,P<0.001;χ2=10.421,P<0.001);在治疗反应上,2组治疗反应良好率及总体治疗反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合并T2DM组治疗前后的DAS28水平与FBG均存在相关性(r=0.305、0.368,P=0.037、0.011)。 结论合并T2DM的RA患者病情活动度更高;是否合并T2DM不影响RA患者的疗效;RA患者病情缓解有助于提高T2DM的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和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2018年1月~7月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及病房收治的IBS患者38例,IBD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病变活动期的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TA的患者37例,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期17例与非活动期20例。2组均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检查,比较TA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超声造影各相关参数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 结果37例患者共计62支颈动脉出现TA病变,其中活动期组28支,非活动期组34支。活动期患者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均明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Z=-2.12,P=0.03;t=2.54,P=0.02)。2组患者颈动脉病变管壁厚度及狭窄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0,P=0.55;χ2=0.63,P=0.43)。超声造影示活动期动脉血管壁内新生血管明显多于非活动期颈动脉病变组(χ2=10.42,P<0.01),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相比,增强曲线斜率(Z=1.75,P<0.01)、达峰时间(t=-4.24,P<0.01)、峰值增强强度(Z=1.62,P=0.03)、曲线下面积(Z=2.01,P<0.01)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CRP与增强曲线斜率(r=0.51,P<0.01)、峰值增强强度(r=0.49,P<0.01)及曲线下面积(r=0.49,P<0.01)均呈正相关关系,但是CRP与达峰时间之间呈负相关性(r=-0.63,P<0.01);ESR与增强曲线斜率(r=0.51,P<0.01)、峰值增强强度(r=0.47,P<0.01)及曲线下面积(r=0.55,P<0.01)存在正相关性,而ESR与达峰时间(r=-0.72,P<0.01)存在负相关性。 结论新生血管可以有效反映TA活动性,且管壁增强强度与炎性因子水平明显相关。应用颈动脉超声造影动态观察TA患者病变活动情况,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WBC、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对肢体坏死性筋膜炎(NF)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收治的35例肢体NF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WBC、CRP、Scr检测数据。根据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22)和死亡组(n=13),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N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预测NF预后的价值。 结果35例NF患者死亡13例,存活22例,病死率37.14%。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性别、年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降钙素原(PCT)、血红蛋白(HB)、WBC、CRP及Scr指标中,仅WBC[(12.53±3.76)×109/L,(20.69±7.83))×109/L]、CRP水平[(112.99±20.34)mg/L,(152.81±47.35)mg/L]及Scr水平[(97.19±20.19)μmol/L,(136.81±40.53)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2.88,3.29;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水平的WBC(OR=0.706,95%CI:0.505~0.987)、CRP(OR=0.953,95%CI:0.911~0.997)及Scr(OR=0.953,95%CI:0.909~0.999)均为N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WBC、CRP及Scr预测NF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81(95%CI:0.773~0.990,P<0.01)、0.776(95%CI:0.596~0.956,P<0.01)、0.790(95%CI:0.608~0.973,P<0.01),3项联合检测的AUC为0.951(95%CI:0.875~0.996,P<0.01)。 结论WBC、CRP及Scr水平是影响肢体N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评估NF患者预后的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控制、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对218例哮喘患儿(哮喘组)和20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并检测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呼气流量峰值、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结果哮喘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哮喘患儿疾病控制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正常组良好控制率最高(37.3%),未控制率最低(32.2%)。不同25羟维生素D水平哮喘患儿呼气流量峰值、血清免疫球蛋白A、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CD4+、CD8+、CD4+/CD8+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0.01),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血清免疫球蛋白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25羟维生素D缺乏程度的增加,呼气流量峰值、血清免疫球蛋白A、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CD4+、CD4+/CD8+水平不断降低,CD8+水平不断升高。结论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可反映出患儿病情控制情况、肺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IBD患者的RDW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评价RDW是否可以作为监测IBD活动性的指标.方法 选取IBD患者256例,分为2组:UC患者组:136例,包括活动期80例,缓解期56例;CD患者组:120例,包括活动期75例,缓解期45例;同时选取60例细菌性痢疾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利用Bayer Advia 2120全血细胞分析仪、IMMAGE800双光径免疫浊度分析仪、Vacuette全自动血沉分析仪分别检测各组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RDW、Hb、WBC、PLT、CRP、ESR、MCV等指标,判断疾病不同阶段RDW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RDW与CRP、ESR、PLT、Hb、MCV等指标的相关性.利用ROC曲线分析RDW鉴别IBD活动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验证其与IBD活动性的关系.结果 UC活动期组RDW值为(16.1±2.7),UC缓解期组为(13.5±2.1),疾病对照组为(13.0±2.0),健康对照组为(12.8±1.8),4组间RD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9,P<0.01),其中UC活动期组RDW值显著高于UC缓解期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8.12、9.67、11.85,P均<0.05),UC缓解期组RDW值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2.45、2.67,P均<0.05).CD活动期组RDW值为(16.9±2.2),CD缓解期组为(13.8±1.1),疾病对照组为(13.0±2.0),健康对照组为(12.8±1.8),4组间RD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3.9,P<0.01),其中CD活动期组RDW值显著高于CD缓解期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11.47、18.63、18.72,P均<0.05),CD缓解期组RDW值显著高于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t值分别为3.60、3.72,P均<0.05).UC组和CD组RDW与CRP、ESR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4、0.525、0.286、0.358,P分别<0.01、<0.01、<0.05、<0.01),与Hb、MCV呈负相关(r分别为-0.378、-0.271、-0.329,-0.298,P分别<0.01、<0.01、<0.05、<0.01).在UC患者组中,与CRP、ESR、PLT、Hb、MCV相比,RDW的曲线下面积(0.854)最大,当RDW的cut-off值为14.0时,判断活动期UC的敏感度为82%(65/80),特异度为72%(40/56);在CD患者组中,RDW的曲线下面积(0.925)也最大,当RDW的cut-off值为14.5时,判断活动期CD的敏感度为88%(66/75),特异度为82%(37/45).结论 IBD患者RDW值的变化可以作为判断IBD活动性及监测病情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EB病毒(EBV)感染患儿EBV-DNA载量与机体免疫及肝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EB V-DNA阳性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EBV-DNA载量的差异分成低载量组(<5×104 copy/mL)44例、中载量组(5×104~5×105 copy/mL)24例和高载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nfliximab, IFX)治疗重症/难治性肠型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8年11月,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因前期治疗无效而联合应用IFX的重症/难治性肠型BD患者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病理、影像学检查、IFX联合治疗前后用药、治疗反应及预后。分析并比较联合用药前后症状改善及内镜下溃疡愈合情况, 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肠型BD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for intestinal BD, DAIBD)及糖皮质激素剂量的变化。  结果  12例BD患者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10例, 女性2例, 平均年龄(29.5±10.5)岁, 均为活动性肠道受累BD, 确诊BD到开始IFX联合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7.0(4.3, 109.5)个月。12例患者均存在腹痛、消化道溃疡, 其中8例腹泻, 1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 4例肠梗阻, 3例肠穿孔。联合应用IFX后, 12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 溃疡渐愈合, 消化道出血好转, 1例穿孔患者同时行手术治疗, 1例患者缓解后出现结肠狭窄择期行梗阻肠段切除术。IFX联合治疗后, 红细胞沉降率[4.0(2.0, 6.8)mm/h比28.5(10.3, 52.3)mm/h, P<0.01]、C反应蛋白[0.6(0.5, 1.7)mg/dl比26.8(9.1, 47.1)mg/dl, P<0.01]、DAIBD(37.5±27.3比126.7±49.0, P<0.01)和糖皮质激素剂量[13.8(1.9, 16.9)mg/d比40.0(16.3, 56.3)mg/d, P<0.01]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免疫抑制剂种类减少或不变。未观察到严重感染或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  IFX联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对治疗严重/难治性肠BD安全、有效且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中肠组织炎性浸润程度和血中常见炎性指标的关系,寻找判断手术时机的最佳炎性指标。方法收集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NEC患儿95例,采取手术治疗的42例患儿为手术组,采取保守治疗的53例患儿为对照组。切除的肠组织标本常规行病理检查,记录2组患儿常规炎性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根据肠组织炎性浸润程度评分结果,将手术组分为轻度组、重度组,分析2组中炎性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炎性指标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判断肠组织炎性浸润程度所对应炎性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手术组患儿WBC、PLT水平低于对照组,CRP、PC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患儿WBC、PLT、PCT水平较手术前降低,CRP水平较手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中PLT≥90.0×109/L、PCT<15.0 ng/mL的患儿比例高于重度组,而轻度组中PLT<90.0×109/L、PCT≥15.0 ng/mL的患儿比例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水平与炎性浸润程度呈正相关(r=0.54,P<0.05),PLT水平与炎性浸润程度呈负相关(r=-0.49,P<0.05)。当PLT、PCT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93.2×109/L、15.5 ng/mL时,PLT预测肠组织炎性浸润程度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95%CI:0.765~0.90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92.3%;PCT预测肠组织炎性浸润程度的AUC为0.927(95%CI:0.835~0.963),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93.4%。结论NE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感染,PLT和PCT更能反映肠组织炎性浸润的程度,可以间接预测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