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分娩期使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结果产妇均在妊娠38~42周采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出血量200~400mL,无栓塞发生,1例采用进口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发生皮下轻微出血点,未特殊处理。全组无产妇或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出血,无流产,无新生儿畸形。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全程服用较小剂量华法林(〈5mg/d)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维持INR1.4-1.7之间,对孕妇相对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2.
缪丙荣  张开广  王保毅  张伟  侍巍 《齐鲁药事》2006,25(10):627-628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对妊娠分娩及胎儿的影响,以及妊娠分娩期的抗凝方法。方法选择我院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1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抗凝治疗分析。妊娠期INR维持在1.5~2.0。分娩期给予停用华法林,并可加用维生素K1等抗凝药物治疗。结果调整华法林使INR维持在1.5~2.0。12例中无栓塞及出血,胎儿无畸形。结论单纯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INR维持在1.5~2.0,既可防止栓塞及出血,又保障妊娠分娩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钠在心脏病换瓣术后妊娠早期的应用。方法本文选取55例心脏病换瓣术后孕妇,在妊娠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抗凝治疗(简称治疗组),并随机选取55例心脏病换瓣术后孕妇,在妊娠早期使用华法林作为对照(简称对照组)。结果治疗组55例,发现胎儿畸形2例,发生率3.63%;自然流产4例,发生率7.27%抗凝效果良好45例,占81.81%,1例出现心脏瓣膜功能障碍而重新换瓣并终止妊娠,发生率1.81%,。对照组55例,发现胎儿畸形8例,发生率14.55%;自然流产12例,发生率21.81%;抗凝效果良好53例,占96.36%;未发现心脏瓣膜功能障碍病例。两组在胎儿畸形和自然流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心脏病换瓣术后妊娠早期抗凝剂选用低分子肝素钠胎儿致畸率及自然流产相对较低,但抗凝效果及导致孕妇心脏瓣膜功能障碍华法令稍优于低分子肝素钠。故心脏病换瓣术后患者在妊娠早期抗凝剂选择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降低胎儿畸形率及自然流产率,对母婴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手术的抗凝治疗。方法回顾并随访1997年3月-2010年1月在我科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并再次行其他外科手术患者96例,术前2~3d停用华法林,检测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术后2-3d恢复服用华法林,并依据INR调整用量。结果全组再手术患者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未出现血栓、颅内出血及胃肠道等异常出血。结论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手术必须合理调整华法林的使用;依据INR值维持一个有效的抗凝强度,可以安全地进行手术,也可以安全地妊娠、分娩。  相似文献   

5.
周宝华 《北方药学》2021,18(1):139-140
目的:华法林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分析及研究.方法: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参照组给予标准强度华法林治疗,观察组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抗凝治疗后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并以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进行分组,对依从性好、依从性差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HAS-BLED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抗凝出血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HAS-BLED评分低于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给予低强度华法林治疗降低出血率,并配合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轻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适合国人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随机选取8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采用低强度的抗凝标准,动态监测国际凝血酶原标准化比值(INR)、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口服华法林情况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和对照组间各种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本组发生出血性并发症4例,无栓塞性并发症。出血病人与未出血者的分组各项指标比较显示:对照组在口服华法林剂量与出血组之间无差异(P〉0.05),对照组国际标准比值明显低于出血组(P〈0.01),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明显高于出血组(P〈0.01)。结论 在病人中采用低强度抗凝标准能有效地预防血栓发生,同时还能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规范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用药监护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0月29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随访患者,记录其凝血酶原时间(P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华法林应用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全组术后出现皮肤紫癜1例,死亡2例。随访期间皮肤紫癜1例,妊娠早期流产1例,月经期月经量过多导致贫血4例,拔牙后出血2例,脑梗死1例,出血12例,均治愈或好转。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正确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并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用药监护,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保证抗凝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观察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吴逢波  徐珽  陈泽莲  唐尧 《中国药房》2008,19(14):1093-1094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和国际标准比值(INR)的关系。方法:对123例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进行随访研究。术后使用华法林抗凝,出院后定期复查随访。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无死亡病例,出院发生股静脉血栓1例,牙龈出血11例,泌尿系出血3例。出院随访因抗凝出现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近。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5d根据INR给予个体化剂量,控制INR值在1.5~2.0之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抗凝效果,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凋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多种因素对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换瓣术后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改善妊娠结局.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3年1月337例风心病换瓣术后妊娠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并按多因素分组前瞻性研究.结果 (1)风心病换瓣术后心功能Ⅰ、Ⅱ级妇女妊娠结局明显优于Ⅲ、Ⅳ级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妇女妊娠期间,单一服用较小剂量的华法林(〈5 mg/d)行抗凝治疗对孕妇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3)按严重高危妊娠规范产检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未规范产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4)计划分娩组妊娠结局明显优于急诊分娩组.结论 规范孕期监控及有效干预可明显改善风心病换瓣术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13.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临床抗凝治疗的影响因素、给药方法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方法:对11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记录年龄、性别、华法林剂量和INR值等,观察出血、栓塞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华法林维持剂量及达标时间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华法林维持剂量范围1~6mg·d~(-1),71.1%的患者维持剂量为2.0~4.5mg·d~(-1),INR稳定达标时间为10~21d。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差异大,应在严密监测INR值条件下使用。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人工机械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行低强度抗凝的可行性及安全强度。方法 对120例主动脉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抗凝监测,其范围控制在1.5~1.8。并对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术后抗凝并发症明显低于文献报道,无栓塞病例,少许轻微出血事件亦无需特殊处理,临床效果良好。结论 主动脉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在我国南方地区行较低强度抗凝治疗(INR=1.5~1.8),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华法林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及相应监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2004年5月,本院3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的应用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本组无术后死亡病例,除1例术后服药期间出现迟发性心包积血,2例出现皮肤瘀斑、青紫,调整用量后好转,其余患者效果良好。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生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正确掌握抗凝治疗是减少患者换瓣术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管理的作用和方法。方法切身与患者及医师沟通交流,为医师提供专业的药品信息,对患者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开展药学服务。结果临床药师积极参与临床,提供有效的药学服务,提高了患者抗凝监测的依从性,减少了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临床药师可通过为医师提供药学信息,为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参与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华法林抗凝治疗,体现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17.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由于异物的置入,激活了内源性及外源性凝血机制,容易在人造瓣膜周围形成血栓,临床上常规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但在术后早期(〈1个月,尤其是术后0~5天)由于华法林抗凝起效慢,更易形成血栓。有观点认为,术后在华法林起效前,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对确保远期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另有观点认为,在术后早期由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影响,患者凝血、抗凝、纤溶及血小板等系统尚不稳定,患者处于低凝状态,加用低分子肝素过渡抗凝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本文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低分子肝素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早期过渡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刘状  葛圣林  张成鑫 《安徽医药》2014,(7):1340-1344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汉族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应用于患者的安全性,为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给予最佳的华法林抗凝剂量及最佳的INR控制标准提供参考。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509例安徽省地区汉族人群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给予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随访期间,记录其PT、INR值及华法林剂量。统计出血及血栓、栓塞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失访及数据不完整的有40例,数据较完整的有469例,随访1~37个月,平均(18.13±6.02)月,总随访1 960.8人年。男211例,女258例,平均年龄(40.52±13.38)岁,其中行MVR 268例,AVR 115例,DVR 86例。所换瓣膜均为双叶机械瓣膜,其中153枚St.Jude Regent瓣膜,291枚CarboMedics瓣膜,111枚国产GKS瓣膜。结果平均INR为2.11±0.56,平均华法林剂量为(3.124±2.4)mg。共有47例抗凝相关并发症,其中出血事件37例(发生率为1.89%pt-y),血栓、栓塞事件有10例(发生率为0.51%pt-y)。另外,5例死亡,与抗凝相关有3例。术前患者共有316例合并房颤,43例合并左房血栓。结论安徽省人群瓣膜置换术后患者INR控制在1.8~2.2是合适的,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合并房颤患者及行DVR的患者的抗凝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应加大复查频次,及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相似文献   

19.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低强度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晔  唐燕华 《江西医药》2006,41(6):348-350
目的探讨低标准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在国人接受心脏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可行性及意义。方法随访140例心脏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后患者低强度抗凝药物治疗条件下的近远期临床结果,分析各种抗凝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由于机械瓣膜的材料和工艺的不断改进,华法令抗凝强度有所下降,以INR值1.5~3.O为标准。证明低强度抗凝是可行的。结论由于国人的生理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低强度抗凝药物治疗具有可靠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育龄妇女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除抗凝治疗的问题外,妊娠和分娩期的循环生理变化可能使心力储备较低的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危及母亲及胎儿的生命。做好妊娠和分娩期心功能维护可有效提高瓣膜置换术后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质量,降低母婴病死率。本文报告17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事件共28例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