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2 毫秒
1.
二十碳五烯酸联合视黄酸对HL-60细胞增殖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acid,EPA)及其联合视黄酸(retinoicacid,RA)对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功能,NBT还原实验鉴定细胞分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细胞内RA代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P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24.38%,RA组为35.74%,EPA+RA组为42.75%;NBT还原实验,EPA+RA组OD值约为对照组的5.9倍,而RA组为2.6倍,EPA组为1.3倍;分析HL-60细胞及其培养介质中RA含量,发现EPA+RA组高于RA组.结论EPA可抑制HL-60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与RA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强HL-60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分化效应,这种联合效应可能与EPA减缓HL-60细胞内RA的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及其相关蛋白(SHAP)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采集的114例RA患者的血清进行HA和SHAP浓度测定,并以31名正常血清作对照;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A和SHAP在RA患者滑膜和软骨中的表达.结果:RA组血清HA和SHAP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RA组血清HA、 SHA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A组血清HA和SHAP浓度两者有显著相关性;除血清SHAP与血沉呈正相关且有显著性外,血清HA与血沉及血清C-反应蛋白均无相关性.SHAP-HA在RA患者滑膜和软骨中的表达明显低于HA.结论:RA患者血清HA和SHAP-HA浓度增加是RA相对独立的炎症反应指标.RA发展中血清SHAP-HA更有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二十碳五烯酸 ( eicosapentaenoic acid,EPA)及其联合视黄酸 ( retinoic acid,RA)对白血病细胞增殖与分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 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功能 ,NBT还原实验鉴定细胞分化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细胞内 RA代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EPA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 2 4 .3 8% ,RA组为 3 5 .74 % ,EPA+ RA组为 4 2 .75 % ;NBT还原实验 ,EPA+ RA组 OD值约为对照组的 5 .9倍 ,而 RA组为 2 .6倍 ,EPA组为 1.3倍 ;分析 HL- 60细胞及其培养介质中 RA含量 ,发现 EPA+ RA组高于 RA组。结论 EPA可抑制 HL- 60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 ,与 RA联合应用能明显增强 HL- 60细胞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分化效应 ,这种联合效应可能与 EPA减缓 HL - 60细胞内 RA的代谢相关。  相似文献   

4.
口服耐受预防大鼠复发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动物模型,研究口服可溶性鸡II型胶原(CCII)诱导免疫耐受对大鼠复发性RA的预防作用.方法以CCII和完全弗氏佐剂免疫Wistar大鼠,建立RA大鼠模型.在大鼠致炎前和反复造病后,口服CCII,观察其对RA复发的预防作用.并以ELISA法对大鼠血清中的抗CCII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在Wistar大鼠成功地诱发了RA,发病率为90%.大鼠在致炎前口服CCII可明显延迟RA的发病时间并降低RA的发病率,且大鼠RA的临床症状也明显减轻.而耐受大鼠由CCII引起的迟发性超敏反应(DTH)明显受到抑制.ELISA检测结果显示口服可溶性CCII对大鼠体内抗CCII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口服CCII可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从而对大鼠RA的发生有着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EB病毒(EBv)感染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的相关性,探讨血清中EB病毒衣壳抗体VCA-IgA对RA是否存在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骨科住院RA患者72例为RA组,另外选取门诊体检人群144人作为正常组,两组均采血取样,用以检测全血中的EBv-DNA及血清中EB病毒VCA-IgA阳性率.结果 比较两组EBv-DNA的检测结果,RA组和正常组阳性率没有显著差异性,比较两组VCA-IgA的检测结果,表明RA组阳性率高达90.3%,正常组阳性率则为6.9%,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 EB病毒感染与RA发病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但血清中EBv抗体VCA-IgA检测对诊断RA具有一定的预测性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水平与间质性肺疾病(ILD)的关系, 探讨RA发病机制及RA继发性ILD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7-05/2007-09风湿免疫科收治的RA患者53例, 其中RA伴ILD患者 19例, 单纯RA患者34例;正常人健康对照20例, RA诊断标准按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RA分类标准, ILD诊断标准按照2002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非外科肺活检诊断标准.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3组血清中CTGF水平,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RA伴ILD的患者血清中CTGF水平明显升高, 与单纯R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中CTGF水平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GF可能参与了RA发病, 同时与RA继发IL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不同时期外周血Treg和Th1、Th2、Th17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上CD64的表达水平,及它们与RA的活动性指标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78例RA患者和21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reg,Th1、Th2、Th17细胞)的变化.结果 RA的CD3+ CD4+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增多,活动期RA组Treg比率高于缓解期RA组和健康对照组,缓解期RA组Th2细胞减少,RA中Th1,TH17细胞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reg和Th1、Th2、Th17细胞与RA的活动性指标(ESR,CRP和PLT)均无关联.结论 CD4+T细胞亚群数量异常可能与RA疾病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型胶原吡啶交联终肽(ICTP)、基质金属酶-3 (MMP-3)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类风湿因子(RF)检测对于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疾病进程的预测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RA患者249例(RA组,其中早期RA112例)、非RA的其他免疫系统疾病患者41例(非RA对照组)及健康对照(正常对照组)60例,采用ELISA定量检测血清ICTP、MMP-3、抗CCP抗体,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RF.结果:① 抗CCP抗体、RF在RA各组血清水平均高于非RA及正常对照组(P<0.01),ICTP、MMP-3、RF在非RA组中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ICTP在早期RA与非RA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3在中晚期具有较高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1),在早期RA组与长期RA组中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 在抗CCP抗体与ICTP、MMP-3、RF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可同时作为RA早期诊断指标.③ICTP 、MMP-3、抗CCP抗体与RF表明,四种血清标志物联检对早期RA诊断灵敏度为43.8%,特异性99.0%,诊断早期RA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但特异性有所提高.结论:联检四种血清标志物可降低RA的漏诊率.动态联检ICTP、抗CCP抗体、RF、MMP-3能更有效地及时监测RA的疾病进展,对指导临床诊治及干预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3,MMP-3)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及其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比浊法(immunoturbidimetric assays)检测146例RA患者(RA组)及232例非RA人群(对照组)血清MMP-3水平;对两组MMP-3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分析RA患者血清MMP-3与反映RA患者炎症活动程度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RA组血清MMP-3浓度为170.00±19.36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92±1.9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MMP-3诊断R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取诊断界限值为71.65 ng/mL时,敏感度为58.9%,特异度为88.79%.RA组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其他RA诊断以及反应RA炎症反应的指标,如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前白蛋白(prealbumin,PA)、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platelet)以及白细胞计数(WBC)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值均<0.001.结论 RA患者血清MMP-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入,其水平与反映RA患者炎症活动程度临床指标CRP、PA、ESR、PLT以及WBC具有显著相关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MMP-3水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活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 RA)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以关节滑膜炎及对称性、破坏性的关节病变为主要特征。RA的发病率在我国约为 0. 4%, 全球为 0. 5% ~1. 0%。半个世纪以来, 人们提出多种假说来尝试解释RA, 但是因为RA的发病机制过于复杂, 自 20世纪初的免疫超敏反应被确认时, 关于RA的发病机制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尽管RA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 但许多针对其特异淋巴细胞或循环分子的各种制剂已初步显示出有效性, 预示着对RA的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拟对RA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 (RA)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根据cDNA序列人工合成的CCP为抗原 ,用ELISA方法检测 2 18例 (RA 112例 ,非RA 76例及正常人 30例 )血清中的抗CCP抗体 ,并比较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 (RF)的相关性。结果 抗CCP抗体在RA组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 4 9.1% ,明显高于非RA组 ( 3.94 % )和正常对照组 ( 0 .0 % ) ,经 χ2 检验P <0 .0 5。抗CCP抗体对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4 9.1%、96 .1%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 94 .8%、4 3.8%。在 112例确诊为RA患者的血清中抗CCP抗体与RF重叠阳性率为 85 .4 % ,两者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抗CCP抗体对RA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可视为新的RA血清学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信号通路及滑膜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建立RA模型(RA组),建立RA模型后灌胃塞来昔布(实验组),RA组及实验组大鼠建立RA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关节炎症指数后,通过多种方法检测病理、滑膜细胞凋亡、TNF-α蛋白水平及阳性表达.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破骨细胞(OC)的分化情况,并分析其与RA骨破坏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例RA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培养为OC,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数,分别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对RA组患者进行Sharp评分及骨密度(BMD)检测,将RA组外周血生成的OC数量与Sharp评分、BMD(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和对照组生成的OC形态相似; RA组TRAP阳性细胞数(个/10个视野)为127. 67±6. 96,较对照组79. 40±3. 86显著升高(P0. 05); RA组OC骨吸收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RA组OC数量与Sharp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810,P=0. 001),与BMD(T值)呈显著负相关(r=-0. 685,P=0. 014)。结论:RA患者PBMC向OC分化的能力明显增强,RA患者OC的分化能力与RA骨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R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芳香烃受体(AhR)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与Th17细胞相关性并初步探讨AhR在RA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75例RA患者(其中活动期RA患者40例,缓解期RA患者35例)及7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USA)检测细胞裂解上清中AhR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75例RA患者Th17细胞表达比例.分析RA患者AhR蛋白表达与Th17细胞比例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A患者PBMC内AhR表达[(91.25±15.27)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41.81 ±9.7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1,P<0.01).活动期RA患者AhR表达与缓解期RA患者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PBMC中AhR水平与Th17细胞表达呈正相关(r=0.361,P=0.0015).RA患者PBMC中AhR表达与血清IL-17水平呈正相关,与其他临床指标无相关性(r=0.324,P=0.006).结论 RA患者PBMC中AhR表达升高,且与Th17细胞和血清中IL-17水平呈正相关,推测RA中AhR可能正向调控Th17细胞分化,促进IL-17表达.  相似文献   

15.
类风关伴慢性贫血患者血中TNFα水平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非  郭韵 《现代免疫学》1997,17(1):F003-F003
<正>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为内科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及对该病的诊治是人们正在探索中的问题.许多国外文献报告,细胞因子的异常在RA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研究证明,RA伴ACD者,其发生与以细胞因子对造血系统的影响占首位.本资料对RA伴ACD者和不伴ACD者血中TNFα进行了检测,更进一步证明了TNFα在RA伴ACD中具有重要影响及作用.1 对象和方法按1987年美国制定的风湿病珍断标准,选择RA不伴ACD者5例,RA伴ACD者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3.4岁.并以正常献血员15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血沉(ESR)、TNFα血红蛋白(Hb)和血清铁(SI)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6.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软骨具有不可再生性,RA关节软骨损伤不容忽视.本研究采用博奥生物公司的人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微阵列芯片V1.0技术,分析RA关节软骨细胞差异性表达基因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初步探讨RA关节软骨破坏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现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血清中存在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对RA的早期诊断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1-2],是RA诊断新的血清标志物.本文旨在探讨联检血清中RF、抗CCP抗体及CRP对早期RA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T细胞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尽管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被证实参与了RA的关节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但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始终被认为是RA发病起始和进展的中心环节.不同亚群T细胞在RA发病中发挥不同作用,以往认为,自身抗原诱导的促炎性Th1细胞活化是RA发病的主要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研究人诱骗受体3(DcR3)在类风湿关节炎(RA)关节液及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滑膜炎性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12例RA患者、6例骨关节炎(OA)患者及4例无关节病变的骨折患者滑膜组织中DcR3的表达进行描述分析,并对DcR3表达情况与RA患者滑膜炎性病变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用ELISA的方法检测了26例RA及19例OA患者关节液中DcR3的表达.结果:DcR3在RA滑膜组织主要分布于血管翳周围炎性细胞及部分滑膜细胞中,DcR3阳性细胞数约为72%.OA滑膜组织细胞中DcR3也呈现少量的阳性表达,但与RA比较阳性程度较弱,阳性细胞数量较少:对DcR3表达与RA滑膜炎性程度的相关性分析发现,DcR3与RA滑膜炎性程度呈正相关(r=0.832,P<0.01),同时发现RA患者关节液中表达也明显高于OA患者.结论:DcR3在RA滑膜组织炎性细胞及滑膜细胞上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其参与RA滑膜炎及滑膜组织侵袭等病理过程,从而导致滑膜损伤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CⅡ)抗体阳性的意义. 方法分别以人Ⅱ型胶原蛋白(HCⅡ)及牛Ⅱ型胶原蛋白CⅡ(BCⅡ)作为包被抗原进行间接 ELISA法,检测30例RA患者,对照组(30例非RA的风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血清抗CⅡ抗体. 结果以HCⅡ及BCⅡ作为包被抗原检测RA患者血清抗CⅡ抗体的阳性率分别约为30.0%和33.3%;对照组血清中抗体阳性率均约为1.6%;二者差异极其显著(P<0.01).抗CⅡ抗体阳性的RA患者RF的阳性率高于抗CⅡ抗体阴性的RA患者.与HCⅡ和BCⅡ均发生阳性反应的血清8例,均为早期RA患者. 结论抗CⅡ抗体可作为判断RA患者病情的辅助手段之一,牛CⅡ可替代人CⅡ进行有关RA发病机制中B细胞免疫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