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设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为治疗组与单针刺风池穴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主要有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泄、留针时间。基于此,配合子午流注,即经气运行旺盛时取穴,选用适当刺激方法,再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并掌握合适的留针时间,对针刺疗效影响很大。关于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在机制研究中,关于脏腑开窍器官影响的报道较少;在临床研究中,有些文献报道中所纳入的病例过少,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对于同种脏腑疾病针灸治疗的诊疗标准不一,缺乏统一性,容易导致各说其词。对于影响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因素的研究,多集中在穴位配伍、取穴时辰、刺激方法、针刺补泻及留针时间方面,而对其作用原理、最优穴组、实施标准、疗效确定等方面还有待商榷,且对针刺得气与否对经穴治疗脏腑疾病疗效的影响研究报道比较少。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十三鬼穴”是指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间使、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临床用于治疗发病突然、行为怪异的精神神志病症。由于古人对病因病机认识的局限 ,多将此类病症归为“鬼怪做祟” ,并将治疗此类疾病的效穴称为“鬼穴” ,“孙思邈十三鬼穴”便是典型代表。  中医内科急症中 ,由于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持续高热、药物中毒、癫痫发作及内科疾病的突然加重 ,都会出现精神神志症状 ,表现为精神恍惚、眩晕呕吐、神昏谵语、痉挛抽搐 ,气逆气厥等。笔者在急诊工作期间 ,应用针刺“孙思邈十三鬼穴”的方…  相似文献   

4.
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失眠已成为威胁公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针灸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疗效高和副作用小的优势。 目的:观察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设计、场所、对象和干预措施:将符合纳入标准、源于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门诊的7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其中脱落4例,最终头穴透刺组纳入32例,常规针刺组纳入34例。头穴透刺组给予头穴透刺法,而常规针刺组则给予一般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主要结局指标: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积分和睡眠结构各成分的变化。 结果:头穴透刺组总有效率为90.6%,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3.5%(P<0.05)。头穴透刺法对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法(P<0.05,P<0.01)。头穴透刺法能明显增加睡眠总时间和深睡期时间,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头穴透刺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主要体现在改善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苏翠珍 《右江医学》1991,19(3):142-143
<正> 疳积是小儿科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如割掌脂法,针刺三关(左右6穴),四缝穴(左右16穴)等,但有易引起感染之嫌,针刺的穴位过多,又不易为患儿及其家属所接受。有关针刺新四缝穴的方法已有报道。我科于今年初采用此法治疗小儿疳积150例,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6.
石学敏认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与脑和脊髓密切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均有神机逆乱、窍闭神匿的病机变化,故均可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进行治疗,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思想。其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选穴以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以极泉、尺泽、委中为辅,随证配穴,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56年以来我科门诊采用针刺及穴位电针,治疗屈光不正共69眼,其中用针刺治疗者53眼,电针治疗者16眼。取穴方面:除少数病例外,绝大多数皆取“翳明”穴;对单眼屈光不正者除取同侧五“翳明”穴外还配合以同侧五“睛明”穴。“翳明”穴取穴法及针刺法:取穴法:耳垂水平向后及耳后高骨(即乳突最高处)直下,两线相交点即“翳明”穴。针时以长两寸之毫针,微斜向内前方刺入,可于进针七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开瘖五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开瘖五穴”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采用中国式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测法(Chinese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profile,CFCP)评价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基于汉语失语症检查法(ABC法)评分改善率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语言功能评分和CFCP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口语表达评分和听理解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开瘖五穴”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均能改善患者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穴位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频率对其特异性的影响作用。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空白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又随机分为非穴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组,即水沟组、内关组、尺泽组、三阴交组和委中组。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以上穴区以及非穴区,施以频率2次/s、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观察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当针刺频率为2次/s、持续时间5s时,针刺组(包括非穴组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与模型空白组比较,脑血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内关组、委中组与模型空白组、非穴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受针刺参数影响;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不同穴位及其最佳针刺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为主综合治疗血管性痴呆(VD)的疗效.方法 将60例VD患者随机分成针刺组30例,进行头穴为主的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药物治疗.治疗前后进行HDS2R、MMSE康复评分.结果针刺组能够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的HDS2R、MMSE的评分,临床总有效率为90%,其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以针刺头穴为主综合治疗VD,可改善患者的智能水平,康复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督任冲三脉在小儿脑性瘫痪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督任冲三脉的生理特点和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病机,指导在临床中针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方法:通过针刺督任冲三经之要穴,特别是腹部穴位,即任督冲三脉共同所过之部位来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结果:在临床实践中收到满意疗效,患者一般可在3个疗程内有明显好转.结论:针刺督任冲三脉之要穴,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胃溃疡有一定疗效,据文献报道以梁门穴对溃疡愈合率较高。然而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多穴配伍的方法,少有单穴治疗比较,为了进一步验证针刺梁门穴有优于其它穴位作用的设想,本实验采用溃疡容积和表面积为指标,应用okabe造模法复制出Wistar系雄性大白鼠的胃溃疡模型,分电针“足三里”、电针“梁门”及“对照组”三组对比观察疗效。一、方法 1、病理模型的复制将正常Wistar系雄性大白鼠(体重100克左右)置于自然光线的实验室笼内饲养一周后,按照okabe造模法,复制出24只实验性胃溃疡病模。2、分组将病模鼠随机分成3组,即“电针梁门组”“电针足三里组”和“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引起心、脑、肾及血管病变,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子。中医的针刺疗法能有效降低血压,成为现代研究的热点,其中针刺太冲穴降压有着独特的优势与显著的疗效,现就近些年来对针刺太冲穴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针刺治疗失眠的常用有效处方镇静安神针法与针刺经外奇穴法(安眠穴和印堂穴)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临床疗效的对比评价。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失眠患者40例,随机分成各20人的2组,分别以镇静安神针法和针刺经外奇穴法进行治疗。结果镇静安神针法组的总有效率达到90%,针刺经外奇穴法组达到75%,二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镇静安神针法与针刺经外奇穴法治疗失眠皆有较好疗效,镇静安神针法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烧山火针刺法治疗膝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烧山火针刺法与常用温针灸法治疗寒湿顽痹性膝关节炎的疗效差异。方法用复合式手法“烧山火”针刺风市、足三里、膝眼等穴65例为治疗组,温针灸刺风市、膝眼等穴58例为对照组,并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9%,对照组有效率58.5%。经Х^2检验,P〈0.01,两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烧山火针刺法治疗膝关节炎疗效优于温针灸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随机地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头穴结合开音穴”,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穴位”,每日1次,连续治疗15天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共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者同时给予瘫痪肢体针刺治疗及基础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  相似文献   

17.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取穴的针刺方法[1]。尿潴留为中风病常见并发症,属中医学癃闭范畴,癃闭病名源于《素问·宣明五气篇》之"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临床治疗2例中风后癃闭患者,运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寇勋  金如玉  李永峰 《中医学报》2020,35(2):263-265
膀胱经“入络脑”的本质可以从四方面进行阐述:第一,从经脉循行上,膀胱经上连风府,入络脑;第二,膀胱经为诸阳主气,督脉为阳脉之海,两经之气相互支持、相互渗灌,而督脉与脑关系密切,膀胱经可通过督脉“入络脑”;第三,脑的基本生理功能分属于五脏,五脏六腑之背俞穴也在膀胱经上,膀胱经可通过五脏六腑“入络脑”;第四,人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与五脏所对应的情志活动在膀胱经背部第二条侧线上有对应的五志穴,膀胱经可通过情志活动“入络脑”。在中医脑病的针刺治疗过程中,选用背俞穴、五志穴、膀胱经头部腧穴治疗,通过调节五脏、调畅情志,发挥穴位局部治疗与整体调节相结合的作用,为中医临床治疗脑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探讨“心胀咽痛,刺太冲必除之”理论依据,扩展太冲穴临床应用。从心与肝生理病理、气血调节联系、经络循行理论以及标本根结理论四方面分析,得出肝疏泄失常致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功能异常,故治心脏疾患需先调肝清其源;肝与心,气与血的调节相互影响,调气为主,调血为辅,不可忽视肝调节气机对维持其他脏腑生理功能的重要性;太冲穴为肝经的原穴,针刺其可治疗胸腹部疾病;针刺太冲可调理气机不畅,血行不利所致心神疾患,故“心胀咽痛,刺太冲必除之”理论可指导临床应用太冲穴治疗胸闷心烦、短气、咽痛、卧不安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治疗顽固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采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针刺面部穴位, 针刺1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结论] 运用头针丛刺方法针刺焦氏头穴运动区下点, 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优于传统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