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趋化是原生动物最基本、最原始的运动形式。目前,很多学者研究免疫细胞及癌细胞的趋化性,并揭示了伪足形成的主要机制,以及其形成与细胞骨架的关系。普遍认为,细胞伪足的形成源于其细胞骨架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GF-β1在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过程中对细胞骨架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正常大鼠肾小管上皮细胞株NRK52E,经TGF-β1(15μg/L)体外诱导3天,RT-PCR检测细胞廿平滑肌动蛋白(α-SMA)评价细胞的转分化状态,观察细胞形态,同时检测细胞骨架成分β-actin、α—tubulin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观察上述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内的排列。结果培养的NRK52E细胞经TGF-81体外诱导3天后,细胞中α—SMA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增多,高于相应的对照组细胞(P〈0.001),说明NRK52E上皮细胞出现了表型转化,此时培养细胞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由典型的鹅卵石样变为成纤维细胞样,并有多个突起;细胞骨架蛋白β-actinmRNA的表达也明显增多(P〈0.05);β—actin蛋白的排列也发生了改变,其在胞膜下形成的厚的板样结构消失,转而在胞浆中形成粗大的束状应力纤维,沿细胞长轴纵行排列,此外,β-actin尚在某些细胞边缘形成了片层样伪足和丝状伪足。微管成分α-tubulinmRNA的表达和分布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不同。结论TGF-β1能够诱导体外培养的NRK52E细胞转分化,在此过程中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骨架蛋白β-actin的表达增多并发生了重建,同时骨架蛋白α—tubulin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3.
细胞的迁移是一动态过程。为了研究的方便 ,目前把细胞的迁移过程机械的分成 4步[1] :①细胞前端伸出板状伪足 (lamillipodia) ;②细胞前端伪足和细胞外基质 (extracellularmatrix ,ECM )形成新的细胞黏着 ;③细胞体收缩 ;④细胞尾端和周围基质黏着解离 ,细胞向前运动。在迁移过程中 ,细胞内细胞骨架蛋白的动态组装、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之间黏着的动态变化、周围基质的重塑等以及这些反应在迁移过程中的协调涉及复杂的信号调节。近来的研究认为黏着斑 (focaladhension) ,整合素 (integrin) ,黏着斑激酶 (focalad hensionkinase ,FAK) ,RHO…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RhoA在脂蛋白(a)[Lp(a)]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迁移及细胞骨架构建中的作用。方法:用不同浓度的Lp(a)诱导VSMC,通过迁移试验观察VSMC迁移数量的变化,在不同时间点用免疫荧光标记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变化情况。用脂质体将C_3转移酶转移入VSMC阻断RhoA通路,再用Lp(a)诱导阻断后的细胞,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构建情况,迁移试验观察VSMC迁移数量的变化。结果:Lp(a)的终浓度为40~640μg/ml,其诱导的迁移细胞数随Lp(a)终浓度的升高而增加(P<0.05)。Lp(a)诱导10 min后,可见VSMC内出现张力纤维和丝状伪足;20 min后张力纤维明显增多;30 min后张力纤维较20 min时无明显变化。C_3转移酶阻断RhoA通路,Lp(a)诱导20min后,细胞内未见明显的张力纤维及丝状伪足。C_3转移酶组迁移细胞数为(42.47±6.06)个,对照组为(76.47±6.28)个,C_3转移酶组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Lp(a)诱导的VSMC细胞骨架构建及细胞迁移依赖于RhoA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5.
骆宁  范瑾瑾  董秀清  余学清 《新医学》2011,42(7):433-435,F0003
目的:探讨两种盖玻片制备的细胞爬片对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采集免疫荧光图像效果的影响。方法:以适用于CLSM的专用盖玻片(A片)和组织病理学通用的普通盖玻片(B片)制备肾小管上皮细胞NRK52E的细胞爬片,分别进行胞浆蛋白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胞膜蛋白上皮型钙黏附蛋白(E—cadherin)及细胞骨架蛋白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免疫荧光染色,在CLSM下以相同设置采集荧光图像并观察结果的异同。结果:CLSM图像显示,A片中胞浆蛋白STAT3弥散分布于胞浆,胞膜蛋白E-cadherin沿细胞连接处连续线状分布,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向细胞表面伸出毛刺状突起的丝状伪足,均真实反映了蛋白的全部分布;而B片中胞浆蛋白STAT3弥散分布于胞浆,胞膜蛋白E—cadherin在细胞连接处呈不连续的点、短线状分布,细胞骨架蛋白F-actin未显示向细胞表面伸出的丝状伪足,不能完全真实反映蛋白的全部分布。结论:普通组织病理盖玻片用于CLSM的荧光图像观察,有时会使研究工作者在分析荧光图像时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要选择适合CLSM的免疫荧光专用盖玻片,使实验条件趋于标准化。  相似文献   

6.
溶组织内阿米巴是一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个体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发现。其基本构造有胞体和细胞核。胞体又分为内质和外质,外质能形成千变万化的伪足,伪足的功能除运动外,也是捕食的工具,内质有消化和吸收的功用。  相似文献   

7.
少突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形成一个精细的突起网络,细胞生长并中止于富含髓鞘相关蛋白和脂质的膜层。在体的少突胶质细胞呈螺旋形包裹轴突形成一个紧密的绝缘层。与其它细胞相似,这些突起的维持和稳定以及髓鞘的形成可能依赖于一个由微管和微丝构成的细胞骨架。尽管包裹轴突、形成紧密髓鞘的特定突出尚不明确,但是已有相当的研究考察少突胶质细胞分化和髓鞘形成过程中细胞外和细胞内信号及其他作用因子介导细胞骨架的形成,在此,我们综述了细胞骨架在少突胶质细胞分化的作用,重点探讨了相关信号转导机制,并就其在髓鞘形成中重要意义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温热疗能导致细胞骨架解聚、变短,而停止热疗后,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重新装配、再聚而延长,这是由细胞骨架的独特特性所决定的。其再聚又因加热的温度、时间和细胞种类等的不同而不一致,各种细胞骨架成分的恢复情况也不尽相同,显示它们具有不同的热敏感性。热疗后细胞骨架的变化和细胞内部的各种变化密切相关,细胞骨架的重排也是凋亡的一个必须过程。因此,本实验对热疗后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张力原纤维变化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探求高温的作用机制提供更多形态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机械生长因子(MGF)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迁移作用机制。 方法 分离Sprauge-Dawley(SD)大鼠的MSCs,外源性给予不同浓度(0,1,10,25,50 μM)MGF干预,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骨架相关蛋白RhoA及其下游p-MYPT和粘附斑激酶相关蛋白p-FAK、t-FAK表达,探讨MGF对MSCs细胞骨架张力和粘附斑的调节作用;然后通过肉毒素C3抑制RhoA活性,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MYPT、p-FAK及FAK蛋白表达,采用Transwell跨膜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检测MSCs细胞骨架及粘附斑形成情况。 结果 MGF可明显促进MSCs RhoA激酶激活及其下游p-MYPT表达,且该效应具有浓度依赖性,以MGF浓度为50 μM时RhoA及p-MYPT表达尤为显著;p-FAK/t-FAK结果提示MGF可激活粘附斑激酶FAK,促进粘附斑形成;使用肉毒素C3抑制RhoA活性后发现FAK激活受到明显抑制;Transwell实验结果提示MGF可促进MSCs迁移,而经肉毒素C3干预后能明显抑制MSCs迁移;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提示MGF可促进MSCs细胞骨架重排及粘附斑形成,而经肉毒素C3干预后可见细胞骨架破坏及粘附斑形成明显减少。 结论 MGF通过控制RhoA-FAK信号轴介导细胞骨架及粘附斑形成,从而调控MSCs迁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伪足法用于白假丝酵母菌与非白假丝酵母菌鉴别的临床评价。方法将标本接种于巧克力平板,5%CO2、37℃培养48h,观察菌落周围是否出现伪足,并以标准方法确认。结果 181株白假丝酵母菌中,169株出现伪足现象;55株热带假丝酵母菌中4株出现伪足现象;8株克柔假丝酵母菌中,2株出现伪足现象。以"伪足现象"鉴定白假丝酵母菌的灵敏度为93.4%(95%CI:88.8%~96.2%),特异度为95.2%(95%CI:89.9%~97.8%)。结论伪足法鉴定白假丝酵母菌具有简单、经济、快速的特点,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早期心肌骨架的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复制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常规电镜制样。JEM2000型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细胞骨架的损伤有2个证据:(1):Z/PACs的断裂(2)肌膜液泡的形成。肌膜下液泡有3种表现形式,即Ⅰ型、Ⅱ型和Ⅲ型液泡。结论细胞骨架损伤即Ⅱ型和Ⅲ型液泡的出现是心肌不可逆损伤的超微标准。  相似文献   

12.
背景:前期实验已证实壮骨镇痛胶囊能显著抑制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目的:进一步观察壮骨镇痛胶囊埘高转移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rac-1,PI3-K转录和细胞伪足生长的影响.方法:SD大鼠以3倍剂量灌服壮骨镇痛胶囊连续7 d.以大鼠含药血浆培养MDA-MB-231细胞24 h后,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不同浓度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MDA-MB-231细胞伪足生长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含药血浆对MDA-MB-231细胞中rac-1,PI3-K转录的影响.结果与结论:5.0%和1.25%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伪足的形成和生长以及rac-1和PI3-K基因的转录(P<0.05);0.63%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对伪足生长和rac-1基因转录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抑制了PI3-K基因的转录(P<0.05).由此推测壮骨镇痛胶囊含药血浆抑制MDA-MB-231细胞迁移可能与其抑制rac-1和PI3-K基因转录进而影响细胞伪足形成和生长密切有关,并且该作用可能与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3.
细菌侵袭宿主细胞是许多感染性疾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侵袭过程常与宿主细胞信号转导的发生及其引发的细胞骨架重排有关,近期研究还发现了一些能促进细菌侵袭的特异性细胞蛋白质,它们也参与调节肌动蛋白(actin)细胞骨架重排的信号转导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介绍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改良染色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细胞骨架蛋白改良染色法张进华,丁彦青,杨学皆(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广州510515)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是细胞质内蛋白质纤维的网状结构,在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它由三种类型的纤维系统构成,有微丝、微管和居间纤维,其功能参加维持...  相似文献   

15.
正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其在止血和血栓形成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当血管发生损伤时,血小板能够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内皮,并形成血栓,进而发挥止血的作用[2]。然而,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可以导致血栓性疾病的发生[3]。血小板在活化的过程中会发生细胞骨架的重排,进而引起其形态变化、颗粒分泌以及聚集等一系列改变。骨架相关分子参与调控血小板细胞骨架重排,这其中就包括Rho蛋白[4]。本文拟对Rho蛋白调控血小板细胞骨架重排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1 Rho蛋白的概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煤工尘肺(coal worker’s pneumoconiosis,CWP)合并周围型肺癌和尘肺进行性大块纤维化(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PMF)的CT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分叶征和伪足征在CWP合并肿块病变CT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病变CT影像学的表现特点。23例CWP合并周围型肺癌的患者(23个周围型肺癌病灶),均由病理证实,诊断明确;16例PMF患者(28个PMF病灶),均由CWP诊断机构确定诊断。对出现分叶征及伪足征的两种病变分别计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74%(17/23)的CWP合并周围型肺癌肿块出现分叶征;29%(8/28)的PMF病灶出现分叶征。82%(23/28)的PMF肿块出现与之边缘相连的索条影;71%(20/28)边缘局限外凸;54%(15/28)可见典型伪足征;肺癌病灶中有4个出现索条影(17%),但未见典型伪足征。分叶征、伪足征对于鉴别尘肺合并周围型肺癌与尘性PM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分叶征是CWP合并周围型肺癌的典型征象,伪足征是PMF的典型征象。分叶征和伪足征对CWP合并周围型肺癌和尘肺进行性大块纤维化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与细胞骨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细胞骨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了骨骼肌细胞骨架在维持骨骼肌肌小节正常结构和功能中的重要性.重点介绍了骨骼肌细胞骨架结蛋白、肌养蛋白、肌聚糖、肌联蛋白和伴肌动蛋白在运动中的变化,对细胞骨架蛋白在运动性骨骼肌微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樊华 《中国临床医学》2003,10(1):108-110
在大部分上皮细胞中,细胞角蛋白中间纤维蛋白参与构成了细胞骨架,其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完整性上发挥重要作用。细胞角蛋白8、18、19在恶性肿瘤中是最丰富的,它们被肿瘤细胞释放出来进入血液、囊肿液、腹水、尿液中,细胞角蛋白18是1种分子量为45kDa的酸性蛋白,在一般上皮中与细胞角蛋白8形成异构二聚体复合物,它们的表达依细胞类型、分化程度、组织的生长状态的不同而异。上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斑联蛋白(zyxin)对血小板细胞骨架分布的调节作用。方法:分别取zyxin基因敲除(Zyx~(-/-))和野生型(WT)小鼠的血小板,分离血小板细胞骨架组分,应用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骨架组分中β-actin、α-actinin、filamin A及myosinⅡA的表达;肌动蛋白聚合诱导剂(Jasplakinolide,Jas)诱导血小板肌动蛋白聚合,同法检测WT和Zyx~(-/-)小鼠血小板细胞骨架组分中相关骨架蛋白的表达;将WT和Zyx~(-/-)小鼠血小板于纤维蛋白原表面进行铺展,用Alexa Fluor 488偶联的鬼笔环肽标记肌动蛋白丝,比较WT和Zyx~(-/-)小鼠血小板荧光强度。结果:Zyxin基因敲除后,血小板主要细胞骨架蛋白β-actin、α-actinin、filamin A及myosinⅡA在静息以及Jas诱导的血小板细胞骨架组分中的含量较WT小鼠血小板明显增多。在纤维蛋白原表面铺展的血小板中,Zyx~(-/-)小鼠血小板肌动蛋白丝含量较WT小鼠血小板增多。结论:Zyxin显著调节血小板细胞骨架分布,在维持血小板细胞骨架稳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复杂的生化现象,他被视为大多数常规试验的终点,这对于保存血液尤为重要。免疫介导凝集反应包括两个阶段:不可见的致敏阶段,即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和可见的凝集反应,即由包被的抗体和致敏的红细胞的随机碰撞而导致红细胞间的相互缠结。IgG抗体需加入抗人球蛋白试剂产生凝集现象。 红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形成的流动镶嵌体组成,其下面的蛋白质网状结构即为细胞骨架。细胞骨架的功能包括维持膜的完整性、维持红细胞的形状和变形性、限制带3蛋白的侧向运动。由于红细胞膜与细胞骨架结合的复杂性,故而难以将这两种结构相互分离。为了简化红细胞膜成分,一些生成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