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3 毫秒
1.
恶性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18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经皮穿刺肝胆道引流术(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PTIBS)手术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187例,男112例,女75例,PTCD治疗66例,PTCD PTIBS治疗121 例,穿刺右肝管引流143 例,穿刺左肝管引流29例,双侧肝管同时穿刺引流15例.结果 187 例中,手术成功187例,PTCD成功率100%,发生并发症15例,其中菌血症或败血症 8 例,出血 2 例,胆汁血症 3例,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放置失误1 例.所有病例经对症治疗后无后遗症发生.结论 PTCD创伤小,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较好的引流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PTCD)及支架置入术对恶性阻黄的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菲利普Allura Xper FD大型C臂DSA引导下对18例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实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并置放内外引流管或同时放置支架.结果 共施行该型引流术18例,17例同时置入内外引流管,5例置入内外引流的同时置入支架,1例因胆总管完全阻塞导丝不能通过,置入外引流管.随访病人最长生存期3年.结论 经皮肝穿刺胆道内外引流术及胆道支架置入术对不能外科手术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是较好的选择,同时也可为其他胆道手术前的治疗或放疗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对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和引流(PTCD)操作过程中要点和术后并发症的认识。方法 15例不明原因的胆道梗阻患者,经B超和X线透视下定位后,采用Chila针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确定了梗阻的部位、性质后,其中8例患者放置了内外引流管或外引流管。结果 15例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患者,经手术探查和病理证实13例,另2例因一般情况差,无法手术,诊断正确率达87%;8例行引流术患者,均取得了引流成功,明显缓解了症状,其中6例胆道梗阻严重者,经引流2周后实施手术探查。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通过对15例梗阻性黄疸的造影诊断和引流的操作要点和并发症的论述,有助于该项技术在临床中更好地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诊行介入引流治疗急性重症胆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6月至2019年8月因急性重症胆道感染急诊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及经皮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D)的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手术前后症状体征、感染指标、细菌培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总结介入临床疗效及治疗经验.结果 介入引流手术成功率96.55%,并发胆道出血1例,围术期死亡2例.26例患者术后3~5 d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胆汁引流正常,感染指标明显好转,胆红素下降.后续外科手术13例,其中3例因复发行两次手术治疗.未进行手术14例,4例胆囊造瘘患者4~6周后复查造影胆囊管通畅而拔除引流管,5例在随访中病情进展死亡,5例继续带管(其中2例为肿瘤患者拒绝手术,1例结石患者拒绝手术,2例结石患者拟择期行外科手术).结论 介入引流能迅速解除胆道梗阻,降低胆道压力,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并为后续二期再处理创造条件和机会,并发症及围术期死亡率较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平面恶性胆道梗阻的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对15例胆总管中、下段梗阻患者,12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余3例由右肝管穿刺在胆总管内置人支架.对24例肝门区梗阻患者,20例行经皮穿刺胆道引流,其中15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经置入胆道引流管,3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左肝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1例经剑突下穿刺在左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人胆道引流管;1例经双侧穿刺,分别在左肝管、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入胆道引流管行全肝引流.4例经右侧腋中线穿刺在右肝管与胆总管之间置人支架.结果 全组病例术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分别为(312.8±184.9)μmol/L、(198.9±115.7)μmol/L;术后2~48 d复查分别为(139.4±109.4)μmol/L、(99.4±80.1)μmol/L.表明手术前、后的总胆红索水平及直接胆红素水平之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值分别为4.3×10-5、3×10-4).全组患者中35例术后总胆红索水平较术前下降超过30%,有效率为89.7%(35/39).结论 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或支架置入术是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对肝门区肿瘤,宜根据Bismuth分型确定引流肝的范围及支架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6.
桑新奇 《中外医疗》2011,30(23):94-94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3-DCRT)放射治疗晚期不能手术的胆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学证实原发性肝癌15例,采用先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再行3-DCRT,观察疗效及生存期。结果引流总有效率80.0%(12/15),未发生胆瘘、胆道出血等损伤性并发症。缓解率为86.7%(13/15),1、2年生存率分别为53.3.0%(8/15)和26.7%(4/15)。结论晚期不能手术的胆管癌患者行PTCD下放置金属内支架进行内引流并3-DCRT治疗,效果显著,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治疗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我院68例急诊 PTCD 治疗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 AOSC 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超声引导下 PTCD 穿刺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62例(91.2%)患者 PTCD 置管后2-7d 感染性休克症状消失,梗阻症状明显好转,胆红素明显下降。6例(8.8%)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其中22例患者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梗阻病因行手术治疗后疗效满意;不能手术的40例患者带管生存,带管时间1~18个月,平均8个月。结论:对合并感染性休克的 AOSC 患者进行急诊 PTCD 治疗不仅能及时退黄,同时有助于休克的改善,并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能否有效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25例.在DSA引导下行经皮肝穿置入引流管至扩张胆总管内引流,术中行甲硝唑冲洗.结果 2例患者无好转,中转开腹手术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1例患者术后因心脏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2例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血压平稳,黄疸逐步消退好转,胆管引流管通畅引出胆汁.结论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是一种简便、创伤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在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MRCP及肝胆断层MR检查并行PTCD介入治疗的16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MRCP的指导下,一次胆管穿刺成功率87.5%,二次成功率100%,留置引流管单纯外引流6例,内外引流8例,放置胆道支架2例,所有患者均引流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MRCP可指导梗阻性黄疸患者的PTCD介入治疗,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联合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经皮穿刺胆管引流(引流组)或经皮穿刺胆管引流术联合金属内支架植入术(联合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胆红素、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的生存率。结果24例手术均获得成功,低位梗阻14例中10例患者放置支架,高位胆道梗阻10例中3例放置胆道支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黄疸指数和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中位随访时间为120 d,随访期间经皮穿刺胆管引流组11例死亡7例,联合组13例死亡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CD联合支架治疗胆管癌胆肠吻合术后梗阻性黄疸方法可行,低位胆道梗阻更适合胆道支架植入,与单纯PTCD相比,PTCD联合胆管支架植入对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具有一定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及胆道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恶性梗阻性黄疸261例,其中166例行PTCD,91例行胆道支架置入术,4例未完成手术。分析术后2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并发症68例,发生率26.05%。胆道感染21例,胆道出血13例,引流管脱出、阻塞11例,胆瘘7例,胆心反射5例,急性胰腺炎5例,支架再狭窄3例,胆汁性胸膜炎1例,肝脓肿1例,死亡1例。除死亡病例外,其余患者经过积极处理,病情好转平稳。介入治疗后黄疸明显减轻。结论:PTCD及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正确的手术操作及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对降低并发生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感染严重,病死率高,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十分必要,本文讨论了发病原因及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T管途径介入治疗胆管疾病外科术后胆管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月—2012年12月因胆管疾病接受外科手术并留置T管引流后继发胆管狭窄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5~70岁,平均57.4岁。原发疾病分别为肝门部胆管癌8例,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癌5例。经T管造影证实,12例T管短臂下支开口狭窄或梗阻,5例T管上支和下支均狭窄或梗阻,1例T管上支开口狭窄,1例T管上支开113狭窄和胆管瘘继发胆汁瘤。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经T管途径予以介入治疗。结果6例经T管下支置人多侧孔导管予以胆汁内引流,4例经T管上支置入pigtail导管予以外引流,3例经T管置入球囊导管扩张上、下支狭窄,2例经T管下支置人镍钛合金胆管支架,2例经T管下支置入镍钛合金可回收胆管支架,1例采用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TCD)联合经T管置入导管行胆汁内转流,1例经T管置入导管引流胆汁瘤并予弹簧圈栓塞胆管瘘。术后胆管梗阻症状明显缓解,随访1—6个月,2例因肿瘤衰竭死亡;2例患者出现再狭窄,予以再次PTCD引流。结论对于胆管疾病外科术后留置T管再发胆管狭窄的患者,可经T管途径采用置管引流、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等介入技术再次治疗,该技术操作简便、安全、微创。  相似文献   

14.
我院在1978~1988年间共收治胆管及壶腹周围肿瘤162例,其中29例有恶性梗阻性胆管炎,占同期收治的胆管及壶腹周围肿瘤的17.9%,其中表现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0例。病变依次为乳头部癌、胰头癌、胆管癌和肝门部转移癌。部分伴有胆石与胆道手术史。通过B超、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胆道引流术,以及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而确诊。对发病情况、临床特点、诊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及引流术(PTCD)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男15例,女7例)行PTCD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胆管癌9例、胆囊癌4例、肝癌及肝转移癌6例、胰头癌3例。结果21例患者成功实施PTCD,其中3例行胆道内支架置入,1例患者PTCD未成功。全组技术成功率95.5%,术后患者黄疸、皮肤瘙痒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并发症有胆道少量出血、发热、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见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结论PTC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并提高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edSuppurateCholangitis,AOS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9年收治的76例老年AOSC,对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与转归作一总结。结果:老年人的AOSC存在其不同于中青年组的特点,中毒性休克表现几率高(60.4%)。76例患者均在超声检查中有阳性发现,其中69例患者伴有至少一种全身性基础疾病。非手术治疗8例(死亡3例),手术治疗68例(急诊手术20例,择期手术48例),48例非急诊手术中行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PTCD)32例,鼻胆管引流16例。结论:老年急性胆道感染进展快,在诊断上应首选辅助B超检查,减少AOSC延误诊治。治疗过程中必须加强对伴随基础病的治疗,应积极行以手术为主的解除梗阻的治疗。术前行PTCD或鼻胆管引流,可明显改善手术前全身状态,甚至使急诊手术变为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双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HC)的并发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肝门部胆管癌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肝胆管引流(PTCD)及金属内支架植入术,术后7d在CT引导下行^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出现胆汁性腹膜炎8例,腹泻5例,气胸4例,粒子迁移3例,肝出血1例,胆汁瘤2例.结论 双介入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病因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对提高手术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正>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简称 AOSC),在我国发病率高,晚期、重症病人死亡率达50%,为胆道良性疾病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常伴有肝实质损害、胆源性败血症、休克、急性肾衰等严重并发症,故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仍是值得临床探讨的问题。我院近10年来收治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