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骨折患者与健康体检者血浆凝血四项(PT、APTT TT Fib)及D-二聚体这些指标的检测,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骨折患者与健康体检者的空腹枸橼酸钠抗凝静脉血,分离血浆后用美国ACL-2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四项(PT、APTT TT Fib)及D-二聚体。结果:骨折患者PT、APTT、TT值的检测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Fib、D-二聚体结果则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同时检测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能够更灵敏地反应骨折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指导临床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95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代偿组51例,肝硬化失代偿组44例)及65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含量的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肝硬化代偿组相比,肝硬化失代偿组PT、APTT、TT明显延长(P〈0.05),FBG明显降低(P〈0.05),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的联合检测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判断、治疗和预防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并分析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中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其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并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下肢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判断的临界标准可为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为500μg/L,在500μg/L以下可将DVT基本排除。D-二聚体在判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有如下评价指标:敏感性及阴性预期值为100%。结论在骨折患者DVT的诊断中,D-二聚体含量检测可作为首选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皮下注射超微量肝素对胎盘性产前出血新生儿和孕母外伤早产儿疗效。方法将54例胎盘性产前出血新生儿和孕母外伤早产儿有DIC倾向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是应用超微量肝素组、普通剂量肝素组及不用肝素组进行治疗。观察三组TT、APTT、PT、Fib、PLT及D-二聚体等出凝血指标和治愈率。结果A组用药24h后与用药前比较PT缩短、Fib升高、PLT无明显变化及D-二聚体降低,48h后PT、APTT、TT与用药前比较均缩短、Fib升高及D-二聚体降低。B组用药24h后PT较用药前延长,APTT、TT、Fib及D-二聚体无明显改变,用药48h后PT、TT均延长,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C组用药24h后PT较用药前延长,APTT、TT、Fib及D-二聚体无明显改变,用药48h后PT、TT均延长,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三者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A组治愈率最高。结论早期皮下注射超微量肝素对胎盘性产前出血新生儿和孕母外伤早产儿有疗效。  相似文献   

5.
黄德明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1313-1314
目的:了解临产孕妇凝血功能的情况,探讨临产孕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5例临产孕妇组(实验组)与141例健康非妊娠妇女组(对照组)的凝血四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产孕妇与正常非孕妇比较,PT和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B、D-二聚体显著升高(P<0.01),而APTT明显降低(P<0.01)。结论:孕妇妊娠前后PT、TT指标无明显变化,不能反映临产孕妇处于高凝状态,而APTT、FIB、D-二聚体可反映临产孕妇机体处于高凝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升高还能说明临产孕妇有继发性纤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的检测对评定肝硬化患者肝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甲组,再选取同期的健康成人47例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的水平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甲组APTT、PT、TT、D-二聚体比乙组健康成人明显延长,FIB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A、B、C级患者的APTT、PT、TT、D-二聚体依次延长,FIB则依次降低。三个级别中任何两级患者的FIB、APTT、PT、TT、D-二聚体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和D-二聚体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肝病所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能协助医生对肝脏受损程度进行准确评定.  相似文献   

7.
D-二聚体在急性脑血管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捷  单培彦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6):1320-132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时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0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入院时(A组)、发病第7—30d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其中100例患者的D-二聚体数值为B组,未并发下肢DVT的为C组,并发下肢DVT的为D组)。对其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A、B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问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并发下肢DVT者与并发下肢DVT者其血浆D-二聚体含量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下肢DVT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急性乙型肝炎(A组,18例)、慢性乙型肝炎(B组,30例)、乙肝肝硬化(C组,13例)、重症乙型肝炎(D组,9例)。检测所有患者的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D-二聚体。结果 D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其他3组,C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和B组,B组PT、TT、APTT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FIB水平低于其他3组,C组FIB水平低于A组和B组,B组FIB水平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TT、APTT、D-二聚体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正相关(r=0.395、0.398、0.253、0.484,均P<0.05),FIB水平与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呈负相关(r=-0.209,P<0.05)。结论检测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有助于评估乙型肝炎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16例行下肢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方预防和治疗。观察2组术前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变化情况,比较2组疗效及非DVT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术前3 d比较,2组术后7 d PT、APTT明显升高(P<0.05),而D-D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非DVT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下肢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升PT、APTT水平,降低D-D水平,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危重病患儿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合并SIRS的危重病患儿50例,及同期住院的非SIRS患儿60例,分别检测各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计数。结果SIRS组与非SIRS组相比: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PT、TT、APTT均延长(P<0.05);PLT计数降低(P<0.05)。SIRS组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单器官功能不全组患儿与非SIRS组相比DD含量升高更明显,PLT计数降低更明显,PT、TT、APTT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SIRS患儿存在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紊乱,检测D-二聚体、PT、TT、APTT、PLT等指标,可了解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是早期发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
马楠  李国智 《吉林医学》2013,(32):6689-6690
目的:探讨D-二聚体与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快速法检测C-反应蛋白,胶乳颗粒法检测D-二聚体。结果:DVT患者治疗前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前高于治疗后(P<0.05)。结论:CRP与D-二聚体联合测定有助于DVT的检出。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15-117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与抗凝血酶(AT-Ⅲ)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疾病状况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Ⅲ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AT-Ⅲ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客观的评价患者的凝血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郭治宇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687-1690
目的 研究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金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DVT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行常规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抗凝处理,观察组在常规抗凝基础上联合尿激酶溶栓处理,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缓解情况、双下肢周径差及疗效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血小板(PLT)、动脉血氧分压(PO2)及凝血指标PT、APTT、TT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双下肢周径差治明显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周径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DVT疗效总效率(92.59%)明显高于对照组(75.93%)(P<0.05);肺栓塞疗效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D-二聚体均有所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INR、FIB、PLT、PO2比较上2组差异不明显(P>0.05);2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时间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PT、APTT、TT时间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尿激酶溶栓联合抗凝治疗下肢血栓合并次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侍冬成  吴蔚  赵钢  徐卿  许兵  封启明 《重庆医学》2011,40(13):1291-1293,1299
目的研究监测D-二聚体与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关系。方法入选81名下肢骨折的患者,入院后连续3 d每日检查D-二聚体1次,以后每两日检查1次,取得D-二聚体峰值,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包括D-二聚体峰值在内的各种临床因素与DVT的关系,并计算何种D-二聚体峰值的截断值对DVT具有最佳的诊断价值。结果 DVT组与非DVT组D-二聚体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8±0.96 mg/L)vs(0.89±0.71 mg/L),P<0.01)],而两组其他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所研究的变量中DVT的独立的预测因素为D-二聚体峰值(OR=2.081,P<0.01)。以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为截断值对下肢骨折患者DVT诊断的符合率是最高的,符合率为77.78%,诊断的灵敏度为73.91%,特异度为79.31%,阳性预测值为58.62%,阴性预测值为88.46%。结论对于下肢骨折患者应连续监测D-二聚体含量,如果D-二聚体峰值大于1.5 mg/L,且D-二聚体持续升高则提示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考虑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静脉造影以明确诊断,进而实施正确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监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择期行手术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收集临床资料,分别于患者入院第2天、术前24 h、术后1、3、5 d时,检测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根据患者下肢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中的价值.结果 158例患者中37例发生DVT,发生率23.4%;与非DVT组患者相比,DVT组患者年龄偏高、高能量损伤比例高、Pilon骨折比例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比例高、内科基础疾病比例高、超声检查阳性率高、术前RAPT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患者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在预测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时曲线下面积0.794(95%CI:0.696~0.891),当D-二聚体水平为3.86 mg/L时,灵敏度为75.7%,特异度为80.2%.结论 年龄、高能量损伤、Pilon骨折、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超声检查阳性、术前RAPT评分和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是影响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24 h时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筛选踝关节骨折患者发生DVT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李海亮  刘承梅  刘礼平  张自翔 《广东医学》2012,33(24):3767-3769
目的通过测定血凝酶治疗前后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血凝酶对3P试验结果及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20例出血患者(胃溃疡出血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0例),每天给予血凝酶静脉注射及肌肉注射各1 kU,于用药前、用药期间及用药后检测患者3P试验阳性率、D-二聚体定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浓度。结果血凝酶治疗前全组患者3P试验均为阴性,D-二聚体、PT、TT、APTT、FIB均正常;应用血凝酶后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平均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3 d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PT、TT、APTT、FIB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血凝酶治疗后可使患者3P试验阳性率增加,D-二聚体定量升高,停药3 d后血凝酶对3P试验阳性率及D-二聚体定量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下肢骨折病人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增强型乳胶免疫比浊法对57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跟踪观察患者病情。结果:57例患者有7例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进行性增高。未并发DVT组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并发DVT组与未并发DVT组相比较:术前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3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7天血浆D-二聚体的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的动态监测对骨折术后并发血栓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7月至2017年2月产科就诊收治的90例有DVT高危险性的剖宫产术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5例)。比较分析两组产妇治疗前后D二聚体、Fbg、a PTT、PT、TT指标水平、DV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前各项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凝血时间上调(P0.05),显示低凝倾向,且无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而DVT的发生率:观察组vs对照组为0%(0/45)vs 8.9%(4/45)(P0.05)。结论在剖宫产术后产妇中应用LMWH钠治疗可有效的预防DVT的发生,且无出血的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及葛根素组,每组8只.颈总动脉快速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休克后0.5h、2h、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先升高后逐渐降低,D-二聚体含量逐渐增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休克后生理盐水复苏,PT、APTT 2h、4h略有延长(P<0.01);FIB无明显改变,D-二聚体含量略有下降(P<0.01或P<0.05);血浆MDA水平无明显影响,红细胞SOD活性在复苏4h后降低(P<0.05).与休克组相比,用葛稂索联合生理盐水治疗后PT、APTT时间延长,FIB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增高,D-二聚体含量与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作用效果强于单纯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