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急性脑梗死(ACI)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健康对照组100例,测定各组BNP、Hcy水平,并进行比较。脑梗死患者按照病程分为急性期组(48例)和亚急性期组(40例);按照梗死面积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24例)、中面积梗死(29例)和小面积梗死(35例);按照病情程度分为重度(20例)、中度(3l例)、轻度(37例)。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亚急性期BNP和Hcy均有不同程度增高,具体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对照组,差异呈显著性(P<0.01);大面积脑梗死患者BNP、Hcy水平显著高于中、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中面积脑梗死组血浆BNP、Hcy水平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P<0.01);重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中、轻度脑梗死组(P<0.01),中度脑梗死组BNP、Hcy水平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BNP、Hcy水平的变化,并且与病程、病变范围和病情程度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可协助临床判断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促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催乳素(PRL)在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放免法动态测定110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FSH、LH及PRL的水平。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范围及梗死部位的关系。结果①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FSH、LH值下降,PRL值升高,与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FSH、LH及PRL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急性期中、重型组血清FSH、PRL值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二组间血清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范围≥2cm×2cm×2cm组血清PRL明显高于梗死范围<2cm×2cm×2cm组(P<0.05);二组间血清FSH、L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急性期皮质组、皮质下组、混合组比较,血清FSH、LH及PR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垂体促性腺激素(FSH、LH)及PRL的紊乱,而随着疾病的恢复趋于正常。且这种紊乱不受梗死部位的影响,除PRL外也不受梗死范围影响,而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马慧  徐劲  张永葆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12):1471-1473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与预后的关系。方法:7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7 d后做心电图检查,根据有无缺血性ST-T改变分为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短暂缺血性ST-T改变组和无缺血性ST-T改变组。分析3组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持续缺血性ST-T改变组病情重、梗死灶大、预后差,3组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动态观察并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ECG)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收治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800例ACI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病变部位之间ECG检测结果的变化,同时,将ECG正常与ECG异常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分型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ECG异常患者有1380例,异常率为76.67%,以单个脑叶梗死为主要梗死部位,占有率为40.72%;ST-T改变率为38.48%,室性早搏和心率失常次之;心电图异常组病情分型中,中、重型患者所占例数较多,与ECG正常组相比,差异呈显著性(P0.05),且ECG异常组死亡率为1.52%,明显高于心电图正常组的0,差异呈显著性(P0.05)。结论 AC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ECG检测具有较大影响,可用于临床患者病情监测,对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ECG)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方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各42例。均接受常规ECG检查,对比3组ECG异常发生率,分析ECG异常与梗死灶大小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ECG异常主要以ST-T波改变为主,其次为心律失常。轻度组ECG异常发生率[16.67%(7/42)]低于中度组[59.52%(25/42)]、重度组[80.95%(34/42)],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CG异常患者以大梗死灶为主,ECG正常患者以小梗死灶和腔隙性梗死为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存活94例,ECG异常率为36.17%(34/94);32例患者治疗无效病死,ECG异常率为100%(32/32)。病死组ECG异常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ECG异常率越高,梗死面积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雌二醇及睾酮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雌二醇 (estradiolE_2 )、睾酮 (testosteroneT)在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测定 1 1 0例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_2 、T的水平。分析其与病程、病情、梗死部位及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 ①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E_2值下降 ,T值升高 ,E_2/T值下降 ,与恢复期及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恢复期血清E_2 、T及E2 /T值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②急性期中、重型组血清E2 、T值明显高于轻型组 (P <0 .0 5)。③急性期单发梗死组与多发梗死组比较 ,皮质组、皮质下组、混合组比较 ,梗死范围≥ 2cm× 2cm× 2cm组与梗死范围 <2cm×2cm× 2cm组比较 ,血清E2 、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绝经后女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存在性激素 (E_2 、T)改变 ,而随着疾病的恢复趋于正常。且这种改变不受梗死部位、梗死范围及多发或单发梗死的影响 ,而与病情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C-反应蛋白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爱敏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8):1007-100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比浊法监测108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的动态变化,并与5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组的CRP水平,并对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1血清CRP浓度:大、小梗死灶组显著高于腔隙性梗死组(P<0.01),大梗死灶组显著高于小梗死灶组(P<0.05)。2脑梗死患者依病情轻、中、重程度不同,血清CRP水平依次增高(P<0.01)。3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24h至14d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在发病后5d达峰,发病第28d仍维持较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发病后24h至28d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与NDS评分呈正相关;24~48h相关性显著(P<0.01),随病程延长相关性逐渐减弱(P<0.05)。结论:脑梗死与CRP水平密切相关,血清CRP水平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血清CRP水平可作为脑梗患者的危险预测因子,是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意义。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RP浓度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69例)比较;然后按病程观察CRP的动态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再后进行急性脑梗死轻、重型及大梗死灶型、腔隙性梗死的组间比较,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于发病第3天CRP浓度升高达最高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发病第28天,CRP降至基本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急性脑梗死患者与轻型患者的CRP浓度升高幅度有明显差异(P<0.05),前者于第28天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及轻型组(P<0.05);急性脑梗死大梗死灶型较腔隙性梗死患者CRP浓度高,有显著差异(P<0.05),大梗死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第28天前者即使处于恢复期,其CRP水平仍高于腔隙性梗死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CRP是组织损伤和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血清CRP水平的实验室检测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病情程度、病灶范围及预后的判断,是值得临床推荐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糖代谢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次日及7 d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和血糖正常组,分析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组、应激性血糖升高组病情重,预后差,与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糖尿病组梗死灶大,与应激性血糖升高组、血糖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代谢水平可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监测血糖并控制其在正常范围内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吴毓玲 《黑龙江医学》2010,34(3):176-179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动态监测3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分析其与梗死部位、大小、病程、病情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稳定性脑梗死、健康体检者对照。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急性期升高,发病3d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7d下降明显,21d接近正常对照,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梗死体积大者,则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P<0.01)。重型组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高于轻型组(P<0.01)。皮质组与皮质下组相比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浆溶血磷脂酸浓度与梗死大小、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高于稳定性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可作为脑梗死的预警因子,对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而口服阿司匹林可有效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浆LPA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铁蛋白(SF)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根据梗死灶直径分为大面积组和小面积组,分别于入院第1天(急性期)和病后14天(恢复期)进行血清铁蛋白和神经元烯醇化酶测定,同时选择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比较脑梗死患者与健康者SF和NSE 水平变化、脑梗死急性期和恢复期SF和NSE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梗死面积SF和NSE水平变化。结果:急性脑梗死组SF和NSE 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SF和NSE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患者SF、NSE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梗死组(P<0.05)。 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SF和NSE水平对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脑梗塞组).选取体检健康者例作为对照组.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脑梗死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ELASA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分析脑梗死组血清Apelin-13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不同的OCSP分型、梗死面积、梗死部位的血清Apelin-13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性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小面积脑梗死>腔隙性梗死.而不同梗死部位的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pelin-13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Apelin-13水平升高,且随着脑梗死面积增大而升高,但与梗死的部位无相关性,因此Apelin-13水平检测对患者的病情评估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50例脑梗死患者人院24h内(急性期组)和治疗 2周后(恢复期组)的血清 hs-CRP水平,以50例健康体检人员 hs-CRP含量作对照,观察不同大小梗死灶和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脑梗死患者血清 hs-CRP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的血清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期组血清 hs-CRP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组(P<0.01);大面积梗死患者 hs-CRP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梗死患者(P<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hsCRP水平越高(P<0.01).结论 血清 hs-CRP水平反映了脑梗死患者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监测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含量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大小、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照研究糖尿病性脑梗死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184例脑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性脑梗死组(96例)和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88例),比较两组梗死类型、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结果: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梗死类型以多发性梗死多见,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以单发性梗死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性脑梗死组高粘滞血症、高尿酸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脂异常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高血压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性脑梗死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糖尿病性脑梗死组(P<0.01)。结论:糖尿病性脑梗死病情重,合并危险因素多,预后差,死亡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2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10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大梗死组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适时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脑梗死部位、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测定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90名健康人血清hs-CRP的含量,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分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同病变部位的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脑梗死轻、中、重型患者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RP水平越高的脑梗死患者病情越严重,临床预后差.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增高与脑梗死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而与病变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20例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含量,并与105名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同时对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不同临床分型间血清CRP水平比较:大梗死组高于中梗死组、小梗死组,重型组高于中型、轻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病情重、预后差.适时减轻炎症反应损害,可以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钠肽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根据病程的不同分为急性期组50例和亚急性期组42例;根据脑梗死面积的大小分为大面积梗死组26例,中面积梗死组30例和小面积梗死组36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度组23例,中度组32例和轻度组37例。比较不同组患者之间脑钠肽(Brain natriretic peptide,BNP)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结果:急性期组BNP和Hcy水平均显著高于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P<0.01),且亚急性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大面积梗死组BNP和Hcy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面积梗死组,最后是小面积梗死组,且两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重度组BNP和Hcy水平最高,其次是中度组,最后是轻度组,且两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随着急性脑梗死病变范围的扩大和病情的严重,BNP和Hcy水平逐渐升高,临床检测BNP和Hcy水平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王庆宇  徐少毅 《吉林医学》2012,33(3):500-50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影像学确诊的1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①高血糖组80例,依据血糖的水平又分为三组:Ⅰ组42例,Ⅱ组28例,Ⅲ组10例;②正常血糖组75例。比较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糖与预后关系。结果:急性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随血糖升高而加重,预后也较差,高血糖组(Ⅰ组、Ⅱ组、Ⅲ组)的急性期脑梗死的严重程度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高血糖组脑卒中的加重率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正常组75例,死亡4例(5.3%);血糖升高组80例,死亡12例(1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糖可作为估计病灶范围大小、预后优劣的重要参数之一。临床医生应力争将脑梗死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有益于拯救缺血半暗带的脑细胞和缺血区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研究,探讨急性脑梗死与心电图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年龄在60岁以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科进行体检的健康老年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入院后24小时内多次测量记录心电图,对照组体检测量记录心电图。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电图异常人数,组间进行X。检验。结果:观察组脑梗死的ECG异常以缺血性改变最常见,依次为心律紊乱、其它异常和传导阻滞,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患者发生ECG异常改变的比例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部位脑梗死的患者中脑干梗死的ECG异常率和基底节区梗死ECG异常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二者都比大脑皮质梗死的ECG异常率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可引起继发性心脏损害,具体表现有ECG异常改变,ECG异常发生率与脑梗死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