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清传  苏伟  姚娟 《海南医学》2013,24(11):1634-1635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左房内径(LAD)及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探讨其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及乌鲁木齐总医院心内科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房颤患者42例,包括持续性房颤22例和阵发性房颤20例,另选取42例非房颤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CRP、LAD及D-dimer水平。结果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患者CRP、LAD及D-dimer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性房颤组CRP与LAD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组D-dime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LAD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房颤相关,心房重构和炎症反应在患者房颤发生及持续中起重要作用,且D-二聚体水平可用来判断血栓栓塞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龄、糖尿病等高危因素对房颤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将40例房颤患者分为持续性房颤和阵发性房颤2组,同时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其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分别进行测定,采用统计学方法测定其差异.结果 持续性房颤组高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及对照组,阵发性房颤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房颤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hs-CRP、D-二聚体水平均较无合并症者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冠心病、高血压等高危因素与房颤患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升高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与一般房颤患者相比,更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3.
袁宇  苗润宏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3-1624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心房颤动患者106例中器质性心房颤动8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18例,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3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40例,永久性心房颤动30例,分别检测其血清CRP水平,并与33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血清CRP水平相比较。结果:孤立性房颤组和器质性房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器质性房颤组和孤立性房颤组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水平均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组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的CRP增高与房颤的发生有关,高浓度血浆CRP水平可能促进了房颤的持续,降低血清CRP水平可能有利于降低房颤的发生率或减少房颤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检测在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方法将西华县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肺炎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高危组(n=16),中危组(n=36)和低危组(n=32),另选同期健康体检正常的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PCT、CRP及D-二聚体。结果肺炎组患者治疗前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炎组治疗前PCT、CRP及D-二聚体单项检查及三项联合检查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严重程度肺炎患者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中危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低危组(P<0.05);三项指标单项检测灵敏度PCT>CRP>D-二聚体;三项指标联检诊断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能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结论 PCT、CRP及D-二聚体可作为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辅助检查指标,三项指标联检可提高患者的诊断效能,且血液中PCT、CRP及D-二聚体水平高低可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胡海东 《海南医学》2012,23(21):26-27
目的对比观察持续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风险。方法将210例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为A(持续性房颤患者)、B(阵发性房颤患者)、C(非房颤患者)三组,分析脑卒中患病率与房颤患者年龄的关系以及比较三组患者高血压患病例数、总胆固醇、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老年房颤患者出现脑卒中的概率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P<0.05),各年龄段的持续性房颤患者与阵发性房颤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房颤组在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方面与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内血管的栓塞及梗死,通常病势凶险,临场上应予以重视,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病人血清细胞分裂周期蛋白42(Cdc42)和转录辅助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YAP)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1例非瓣膜性房颤病人(其中阵发性房颤38例,持续性房颤43例)为研究对象,40例同期住院非房颤病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dc42及YAP表达水平。同时结合相关血清学指标,统计分析非瓣膜性房颤病人的Cdc42及YAP水平,探讨两者与非瓣膜性房颤诊断的关系。结果同对照组相比,房颤病人CRP、国家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LAD水平增高,LVE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房颤病人中,持续性房颤病人较阵发性房颤病人LAD增大,LVEF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同对照组相比,房颤病人血清Cdc42和YAP表达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持续性房颤病人血清Cdc42和YAP表达水平较阵发性房颤病人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和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房颤病人血清Cdc42和YAP水平与D-二聚体、LAD呈正相关(P < 0.05~P < 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 < 0.01);Cdc42及YAP二者联合诊断房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较单独诊断提高(P < 0.05)。D-二聚体、LAD、Cdc42及YAP表达增加、LVEF减小均为影响房颤的危险因素(P < 0.05~P < 0.01)。结论房颤病人血清Cdc42及YAP异常表达,可能参与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发生发展,可用作早期潜在辅助诊断房颤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在UC患者病情活动及严重程度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与免疫扩散比浊法检测64例活动期UC患者、45例缓解期UC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并对活动期患者行肠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评价病情程度。结果(1)活动期UC组患者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与缓解期UC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缓解期UC组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UC患者血清CPR及D-二聚体水平与轻、中型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及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血清D-二聚体、B型钠尿肽水平及其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作用。方法房颤患者55例,按治疗期间是否发生左心房血栓及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分为血栓形成组(25例)和非血栓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栓形成前的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结果血栓形成组血栓形成之前的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CRP、LAD、LVEDD、PT、APTT指标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P〈0.05),血栓形成之前的LVEF低于非血栓组(P〈0.05)。血清D-二聚体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的可信区间0.872~0.993,P〈0.001)。血清钠尿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的可信区间0.741~0.843,P〈0.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钠尿肽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指标,血清D-二聚体对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高于血清钠尿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1月~2014年5月共30例确诊AAD患者(AAD组),以同期住院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为对照组(AMI组),检测所有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0.3mg/L为阳性)。结果 AAD组29例血浆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97%,AMI组4例D-二聚体升高,检测阳性率达13.3%,AAD组D-二聚体检测水平明显高于A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AD组中Stanford A型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 d内死亡的AAD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阴性有助于排除AAD的诊断,D-二聚体的水平与AAD夹层撕裂的程度和范围相关,并可能是AAD患者不良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在高龄非瓣膜性房颤中的应用效果及对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52例高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研究组给予利伐沙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出血状况、D-二聚体、NT-proBNP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出血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3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D-二聚体、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非瓣膜性房颤使用利伐沙班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药物,在改善D-二聚体、NT-proBNP水平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王勃 《当代医学》2013,(10):67-6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前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与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预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8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狭窄组(SN组)39例和多支狭窄组(MN组)44例,并以同期入院体检的41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术后随访1年,根据有无心血管事件发生将患者分为事件组(26例)与非事件组(57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结果术前MN组患者血浆CR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SN组(P<0.05),且SN组、MN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事件组患者血浆CRP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著高于非事件组(P<0.05)。结论血浆中CRP与D-二聚体水平可以反映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变范围和病变程度,两者联合检测对其术后康复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27-30+193
目的探讨D-二聚体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97例,分别检测术前、手术当天及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并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将其分为DVT组(n=9)和非DVT组(n=88),同时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内不同时间段及各组间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和非DVT组患者手术当天、术后1 d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1 d D-二聚体水平预测深静脉血栓形成较手术当天更准确,最佳临界值为4.23 mg/L时,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86.6%,曲线下面积为0.92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手术当天、术后1 d D-二聚体明显升高、Wells评分1分、基础疾病呈正相关,与年龄、性别、是否腔镜手术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D-二聚体水平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胱抑素C(Cys-C)联合检测对肾病综合征(NS)患者并发血栓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黄石市中心医院经临床确诊的NS患者65例(观察组),其中NS无血栓并发症患者45例(A组),NS并发血栓患者20例(B组),选择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C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ys-C和24 h尿蛋白水平;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PT、FIB和D-二聚体水平,观察其在NS患者并发血栓栓塞中的变化.结果 Cys-C、24 h尿蛋白和D-二聚体在观察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P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组中D-二聚体和Cys-C水平明显高于观察A组(P<0.05),且D-二聚体水平与Cys-C呈正相关.结论 D-二聚体和Cys-C可作为NS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的134例首次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梗死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治疗前CRP、D-二聚体分别为(12.10±3.45)mg/L、(1.64±0.47)mg/L;治疗后分别为(2.18±0.67)mg/L、(0.44±0.31)mg/L.对照组CRP、D-二聚体分别为(1.46±0.46)mg/L、(0.32±0.23)mg/L.脑梗死组治疗前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治疗后血清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病情及疗效判断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患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指标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通过对24例PAf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D-二聚体、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ebrand factor,vWF)水平的检测,比较它们与无房颤患者区别。结果PAf组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g水平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Af患者存在PTS,D-二聚体、vWF可以作为PAf患者检测PTS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CRP、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疾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轻症组43例和重症组42例,另选取同期45例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于体检当天检测CRP、D-二聚体水平,轻症组、重症组于入院第2天、入院第14天检测CRP、D-二聚体水平;并分析其与肺炎支原体肺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入院第2天轻症组、重症组的CR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轻症组、重症组的CRP及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轻症组、重症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症组明显高于轻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二聚体、CRP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CRP、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于茂名市人民医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5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对观察组(化疗前48 h、化疗2个周期后14 d)及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观察组病情改善39例,改善率为78.00%(39/50),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非改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改善组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Ⅲ(ⅢA、ⅢB)~Ⅳ期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70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7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检测,可有效评估患者放化疗效果,可为临床评估病情和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B型钠尿肽前体和D-二聚体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关性。方法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CHF患者140例,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其中无临床症状患者37例(Ⅰ级组),心功能Ⅱ级CHF患者36例(Ⅱ级组),Ⅲ级CHF患者34例(Ⅲ级组),Ⅳ级CHF患者33例(Ⅳ级组),另外选取同时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5例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D-二聚体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血中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D-二聚体及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比较各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及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各组D-二聚体水平比较:Ⅰ级组高于健康对照组,Ⅱ级组高于Ⅰ级组,Ⅲ级组高于Ⅱ级组,Ⅳ级组高于Ⅲ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比较:Ⅰ级组高于健康对照组,Ⅱ级组高于Ⅰ级组,Ⅲ级组高于Ⅱ级组,Ⅳ级组高于Ⅲ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Ⅱ、Ⅲ、Ⅳ级组患者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1.04±0.34)、(1.43±0.39)、(1.51±0.42)μg/m L]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2.80±1.21)、(4.76±2.09)、(6.43±2.58)μg/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组患者治疗后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47.8±13.5)、(75.4±28.1)、(86.6±31.7)pg/m L]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334.4±79.5)、(494.6±134.6)、(1535.2±723.5)pg/m 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中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与D-二聚体呈正相关(r=0.64,P<0.05)。结论 D-二聚体及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随心功能分级增加而升高,可作为判断患者心功能的客观检查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AF)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及D-二聚体水平在血栓形成及临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具有完整资料确诊AF患者61例,无AF史30例做为对照组,根据食道超声(TEE)及有无血栓史将AF患者分为血栓组(n=13)及非血栓组(n=48),测定D-二聚体及vWF含量,并评价血栓组行抗凝治疗后3个月的血栓情况,将其分为血栓溶解组(n=9)及血栓未溶解组(n=4),复测各组的两因子水平,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血栓组与非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血栓组vWF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高非血栓组,P<0.05。血栓组经治疗后血栓溶解组两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血栓未溶解组两因子水平也较治疗前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房颤血栓组血浆D-二聚体及vWF水平呈正相关性(r=0.952, P<0.05)。结论:vWF因子及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评估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的高低,同时可以预测合并血栓的AF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和脑钠肽(BNP)检测对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肺动脉造影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110例,其中大面积肺栓塞45例,小面积肺栓塞65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60人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分析其与肺栓塞发生的相关性。比较肺动脉造影和D-二聚体、CRP和BNP检测,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结果,分析D-二聚体、CRP和BNP检测,以及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大面积和小面积组患者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大面积组患者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也明显高于小面积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CRP和BNP水平与肺栓塞的发生呈正相关性(r=3.03,P0.05;r=5.01,P0.05;r=2.75,P0.05)。D-二聚体、CRP和BNP单一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任何单一的检测(P0.05)。结论 D-二聚体、CRP和BNP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检测效能,对肺栓塞患者的早期诊断以及肺栓塞严重程度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