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49例,以同时期敏感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29例作为对照,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将78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按血培养标本采集后30 d内预后分为存活组(38例)和非存活组(40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应用喹诺酮类药物、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接受机械通气、留置鼻胃管、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入住ICU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住ICU(OR=7.118)、感染前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OR=8.073)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入住ICU、机械通气、血培养提示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OR=5.837)、机械通气(OR=4.926)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感染前入住ICU、应用2类以上抗菌药物是MDR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MDR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械通气是影响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3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细菌耐药性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37例确诊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重耐药(MDR)菌株感染相关因素。根据28 d预后分为死亡组(40例)和生存组(97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137例患者,28 d病死率29.2%。单因素分析显示外科手术、动静脉置管、导尿管留置、高白细胞计数、低白蛋白血症、起病时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与MDR菌株感染有关(P值分别为0.023、0.015、0.019、0.013、0.005、0.0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高APACHEⅡ评分(OR=1.167,P=0.025)、低白蛋白血症(OR=0.785,P=0.004)、感染性休克(OR=5.434,P=0.036)是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MDR菌株血流感染患者抗菌治疗方案中,含有多黏菌素B的治疗组28 d病死率与不含多黏菌素B的治疗组28 d病死率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病死率高,起病时高APACHEⅡ评分、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感染性休克提示预后差。多黏菌素B治疗MDR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有待大样本临床数据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14 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收集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发病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等,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1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14 d病死率46.8%(52/111)。慢性肺病(OR=3.271,95%CI:1.158~9.235,P=0.025)、合并感染性休克(OR=3.033,95%CI:1.089~8.449,P=0.034)、其他来源(神经系统、肛周脓肿合并右股部脓肿、右膝关节)(OR=10.480,95%CI:1.066~103.059,P=0.044)、SOFA评分≥10.5分(OR=10.491,95%CI:3.049~36.100,P0.001)为CRKP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感染前住院时间长(OR=0.986,95%CI:0.974~0.998,P=0.019)为保护性因素。抗感染治疗方案中,含替加环素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组最终病死率(85.0%)高于不含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组(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结论 CRKP血流感染的病死率高。慢性肺病、合并感染性休克、其他来源、发病时SOFA评分≥10.5分提示预后差,血流感染前住院时间长的患者预后好。含替加环素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可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后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MDRAB HAP84例,并选取同时期非MDRAB HAP1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将84例MDRAB HAP患者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3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机械通气≥7 d、气管插管/切开、感染前使用舒巴坦合剂、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以及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4.10)、机械通气≥7 d(OR=3.03)、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OR=2.34)是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MDRAB HAP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升高、细菌(鲍曼不动杆菌)未清除、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2.14)、治疗3 d后CPIS升高(OR=1.87)、细菌未清除(OR=5.37)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OR=1.79)是导致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机械通气≥7 d、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是感染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CPIS升高、细菌未清除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是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许丽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6):2389-2392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预后状况及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相关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该院ICU接收诊治的139例MD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 d预后状况,将所有患者分为存活组(63例)和死亡组(76例).分析MD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MDR-AB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 139例MDR-AB血流感染患者中女51例,男88例,平均年龄(60.35±6.17)岁,平均住院时间(35.04±3.26)d.基础疾病以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病最为常见.血流感染前,85.61%(119/139)的患者接受过至少1种侵入性操作,88.49%(123/139)的患者接受过抗感染治疗.血流感染时,139例患者均出现发热情况,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平均(21.18±2.35)分,48.92%(68/139)的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28 d病死率为54.68%(76/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时间、基础疾病种类、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暴露、APACHEⅡ评分、感染性休克是影响MDR-AB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3种、气管插管、APACHEⅡ评分≥22分、感染性休克是影响MDR-AB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患者MDR-AB血流感染的病死率较高,基础疾病≥3种、气管插管、APACHEⅡ评分≥22分、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其不良预后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并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multidrug 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MDRE.coli)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AL并MDR-E.coli血流感染患者106例,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2周,记录治疗30d内生存情况,将106例患者分为死亡组24例和生存组82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30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年龄45岁比率(45.83%)、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性休克比率(62.50%)、治疗前30d应用糖皮质激素比率(45.83%)高于生存组(23.17%、3.66%、24.3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性休克(OR=47.33,95%CI:10.14~220.83,P=0.000)和治疗前30d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OR=4.13,95%CI:1.05~16.20,P=0.042)是AL并MDR-E.coli血流感染患者治疗30d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治疗期间发生感染性休克、治疗前30d应用糖皮质激素与AL并MDR-E.coli血流感染患者治疗30d内死亡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中血培养为MDR-AB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28d预后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基础资料、住院情况等导致预后差异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ICU MDR-AB血流感染43例,男28例,女15例,多为继发于呼吸道感染病例。同时合并基础疾病≥3个、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心血管基础疾病、气管插管、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是ICU患者发生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合并基础疾病≥3个、气管插管、高APACHEⅡ评分是MDR-AB血流感染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 MDR-AB血流感染与基础疾病存在较大相关性,气管插管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死亡危险因素以及抗菌药物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60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流感染28 d预后将CRKP血流感染患者分为存活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分析CRKP血流感染患者的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其中46例接受抗菌治疗方案的CRKP血流感染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32例)与单药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0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病死率为40.0%(24/60)。高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OR=1.15,95%CI为1.0~1.3,P=0.048)为CRKP血流感染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纳入抗菌治疗方案研究中32例接受联合用药(包括二联、三联或四联抗菌治疗方案),14例接受单药治疗,28 d总体病死率为34.8%,经单因素分析,28 d病死率在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RKP血流感染患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APACHEⅡ评分可作为预测危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手术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83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根据血流感染发生前是否有手术史分为手术组(115例)和非手术组(68例),分析手术组患者治疗28 d后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183例CRKP血流感染患者中62.8%存在手术史,手术组患者在引流管留置和住院时间≥28 d比例均高于非手术组。入住ICU和感染性休克是影响手术组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KP血流感染患者中手术组人数高于非手术组,入住ICU和感染性休克可显著增加手术患者CRKP血流感染死亡风险,临床医师应积极给予预防和及时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作为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指标的作用.方法 收集入住ICU的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54例.记录患者创面大小,早期液体复苏前、复苏后24小时平均动脉压(MAP),复苏前后血乳酸及乳酸清除率、降钙素原、血肌酐、氧合指数,28天生存情况、ICU停留时间,并按患者入ICU后第一个24小时内的最差值计算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对血乳酸清除率、MAP、创面大小与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患者按28天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间各临床及预后指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升高、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下降(P<0.05).同时,死亡组复苏后24小时血肌酐值升高、复苏后24小时降钙素原升高、ICU停留时间延长(P<0.05).患者液体复苏后24小时血乳酸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 =0.773,P<0.05),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57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OR=3.288)、复苏后24小时降钙素原(OR=0.886)、APACHEⅡ评分(OR =0.596)、复苏前乳酸水平(OR=0.072)为患者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以复苏后24小时乳酸清除率危险性最高.结论 乳酸清除率可以评估感染性创面致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以制订防控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重庆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HAP患者73例,以27例CRKP感染者为CRKP观察组,46例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感染者为CSKP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RKP HAP的危险因素有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7d、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机械通气天数≥7d、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等11项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机械通气天数≥7d、APACHEⅡ评分是CRKP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KP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机械通气天数≥7d、APACHEⅡ评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少机械通气,做好手卫生,是降低CRKP HAP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查尔森合并症指数(WIC)评分系统评价基础疾病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分析上海长征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ICU 406例危重病患者的临床信息,按照28 d治疗转归分为死亡组(104例)和存活组(302例);记录一般临床资料;计算入院时WIC评分和入院24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年龄、WIC评分、APACHEⅡ评分、严重脓毒症的比例及主要致病因素如肺部感染的比例均较高,多发伤的比例较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WIC评分、APACHEⅡ评分、肺部感染、多发伤、严重脓毒症与患者28 d预后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WIC评分[优势比(OR)=1.538,95%可信区间(95%CI)为1.265 ~ 1.869,P=0.000]、APACHEⅡ评分(OR=1.193,95%CI为1.137~1.252,P=0.000)、肺部感染(OR=0.546,95%CI为0.304~0.982,P=0.043)、严重脓毒症(OR=0.178,95%CI为0.098 ~ 0.323,P=0.000)与患者28 d预后独立相关.WIC评分、APACHEⅡ评分及二者合并后预测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依次为0.657 (0.592~ 0.722)、0.790(0.739 ~ 0.841)、0.821(0.772 ~ 0.869).结论 WIC评分系统可以较好地评价ICU危重患者的28 d预后.  相似文献   

13.
臧守华  詹英  陈军  高建瓴 《临床荟萃》2012,27(13):1111-1114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 ICU)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为预防其感染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本医院综合性重症监护室(SICU) 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非多重耐药株感染的药敏结果和相关因素的暴露情况.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基础疾病、手术史、感染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等.选择同时期非多重耐药菌株感染患者作为对照.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回顾性调查分析ICU内患者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多重耐药组比非多重耐药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升高;气管插管/切开、使用三代头孢、碳青霉烯抗生素以及抗生素使用>7天者比非多重耐药组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第3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OR =2.379,95%CI=1.098~5.155),APACHEⅡ评分(OR=1.332,95%CI=1.123~1.581)、SOFA评分(OR=0.706,95%CI =0.530~0.941)的升高、气管切开/插管(OR=2.636,95% CI=1.118~6.216)是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发现其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多在50%以上,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耐药率为12.2%.结论 第3代头孢的使用,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的升高,气管切开/插管是发生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ICU患者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时发生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ICU患者98例,其中发生AAD者35例为AAD组,未发生AAD者63例为非AAD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治疗的ICU患者发生AAD的危险因素。结果 98例ICU患者中AAD发生率为35.71%;AAD组患者年龄[(62.06±23.44)岁]大于非AAD组[(48.03±20.61)岁](P0.05),男性、高血压比率(82.86%、48.57%)高于非AAD组(57.14%、20.63%)(P0.05),ICU住院时间[(18.77±10.85)d]和抗生素使用时间[(14.60±7.85)d]长于非AAD组[(12.49±8.48)、(9.76±5.63)d](P0.05),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比率(84.62%)高于非AAD组(60.42%)(P0.05),糖尿病比率、肠外营养、益生菌、质子泵抑制剂应用比率及入ICU时白蛋白水平、APACHEⅡ评分与非AA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OR=3.276,95%CI:1.041~10.310,P=0.043)、联合应用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OR=3.034,95%CI:1.047~8.788,P=0.041)是ICU患者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发生A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发生AAD时住院时间和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较长,联合应用抗真菌药物或加酶抑制剂抗菌药物可能增加应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的ICU患者发生AAD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医院感染特征,探讨CRE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为有效控制CRE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临床分离的109例CRE感染患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采取1∶2成组病例对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同时期非CRE感染患者218例作为对照组,探讨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例CRE患者中最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和大肠埃希菌。CRE感染株对除米诺环素较敏感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40%。对与CRE感染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变量分析显示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7d、使用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机械通气是CRE医院感染的潜在危险因素。非条件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入住ICU7d(OR=4.981,95%CI为2.451~10.122)、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抗菌药物使用(OR=3.718,95%CI为2.162~6.39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OR=3.232,95%CI为1.879~5.561)和机械通气(OR=5.260,95%CI为2.576~10.742)是CRE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医院感染CRE耐药性强,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医院感染具有多个独立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可有效预防CRE的播散。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成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2019年8月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296例,其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91例为观察组,以同期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105例为对照组,进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53例和好转组243例,进行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96例患者检出的296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检出率为64.5%。所有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四环素、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均大于60%;除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甲氧苄啶-磺胺甲■唑和四环素外,产ESBL菌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ESBL菌感染组患者预后不良率高于非产ESBL菌感染组(21.5%比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留置导尿管是产ESBL大肠埃希菌血液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入住ICU、低血红蛋白血症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影响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将45例入住中心ICU的休克患者分为心源性休克组和非心源性休克组,根据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使用热稀释法计算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入选24 h APACHEⅡ评分.采用罗氏Elecsys2010电化学发光分析仪和NT-proBNP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血清NT-proBNP的中位数水平2987 pg/mL,心源性休克组NT-proBNP明显高于非心源性休克组(P<0.05),死亡组NT-proBNP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NT-proBNP取自然对数后,它与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r=0.134, P>0.05)和心脏指数(r=0.097 , P>0.05)均无明显相关性.NT-proBNP是ICU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15.8,95%可信区间2.1~132.7,P=0.005).结论 ICU中休克患者NT-proBNP与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但它是ICU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死亡风险的价值优于APACHEⅡ评分,故其定量检测可能对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价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结合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Ⅱ)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状况的评估效果。方法将患者分为非感染性休克组(42例)、感染性休克组(82例),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PCT、CRP水平检测及APACHEⅡ评分。截至治疗28 d,将感染性休克组患者分为A、B两亚组,A组为生存患者,B组为死亡患者。分析两亚组各指标或评分的差异,进行治疗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和预测评估价值分析。结果感染性休克组治疗7 d的PCT、CRP、APACHEⅡ评分及治疗28 d病死率均明显高于非感染性休克组(P<0.05)。截至治疗28 d,感染性休克组患者中A组患者56例,B组患者2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7 d的PCT、CRP及APACHEⅡ评分是感染性休克患者28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CRP及APACHEⅡ评分单项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4、0.707、0.731,三者联合应用的AUC为0.881,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最高。结论PCT、CRP水平结合APACHEⅡ评分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效能较高,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该院2015—2019年发生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治疗、预后情况,探讨CRE血流感染的发生特点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该院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239例住院期间发生CRE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以发生CRE血流感染后30 d作为观察终点,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上的差异。根据治疗药物种类不同,采用单药治疗的患者纳入单药治疗组,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敏感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以Kaplan-Meier(K-M)法绘制生存曲线,比较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之间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与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存活组在住院天数、此次入院前3个月是否有住院史、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缺乏、Pitt菌血症评分、血流感染后72 h内是否发生感染性休克、发生血流感染前是否有手术操作、单药还是联合治疗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血流感染后72 h内休克、中性粒细胞缺乏为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P<0.05),住院天数长、联合治疗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ICU治疗、血流感染后72 h内休克、中性粒细胞缺乏为死亡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联合治疗有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为临床降低VAP发生率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ICU机械通气患者175例为研究对象,并发VAP 6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AP发生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624)、APACHEⅡ评分(OR=1.915)、侵袭性操作(OR=1.942)、口腔清洁状况(OR=2.178)、机械通气时间(OR=2.652)、意识障碍(OR=2.154)为影响ICU机械通气VA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多且复杂,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尽量缩短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加强防护,降低VAP发生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