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青霉素的发醇工艺是通过一系列工艺参数来实现的,这些参数中包括物理参数,即温度,压力等,二是化学控制系数,即PH,糖的浓度,其中糖的浓度是控制发酵过程中的重要参数之一,由于碳源对于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及青霉素合成都有较大影响,因此,测知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浓度变化,对青霉素发酵控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现行生产工艺中,主要用菲林法和比色法来测定还源糖。  相似文献   

2.
青霉素作为第一个被应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至今仍在医疗健康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产黄青霉补料分批发酵的传统工艺中,青霉素合成速率在100h左右开始快速下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了后期倒种和后期补盐两种工艺优化策略,对传统工艺加以改进。结果表明,后期倒种工艺中,发酵250h后仍具有较高的青霉素合成速率,但后期倒种使大量仍具有较强青霉素合成能力的菌体流失,造成严重浪费。后期补盐工艺中,发酵终末青霉素总产量以及产物对糖得率分别较原始工艺提高了28.46%和34.55%。对细胞代谢途径及菌体形态等的进一步探讨表明,传统工艺发酵后期包括磷源及金属离子在内的痕量营养物质的不足会影响菌体的生长,并且抑制前体氨基酸及NADPH的合成,从而造成了青霉素产率的下降,菌株自身的发酵效率潜力依旧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3.
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间歇补料分批发酵提高纳他霉素产量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5L自动发酵罐条件下,初始葡萄糖浓度40g/L,以发酵液中的还原糖为控制指标,当还原糖降至2%以下时开始间歇补糖使葡萄糖浓度维持在2%,葡萄糖流加总量为20-25g/L,在最佳的间歇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下,使纳他霉素的产量从1.5g/L提高到2.3g/L,提高率为35%。  相似文献   

4.
青霉素发酵生产过程中,前体的毒性问题曾有不少报道。当前体浓度为500微克/毫升时,不利于孢子发芽和年青菌丝的生长,超过1000微克,毫升时,就导致青霉菌过早自溶并抑制了青霉素的合成。前体浓度在500~1000微克/毫升时,青霉素合成最多。  相似文献   

5.
产黄青霉形态的显微图像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法对产黄青霉的菌丝形态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统计分析了青霉素发酵过程中菌线形态的变化规律,具体对菌丝总长度、菌丝生长期的菌丝生长单位、菌丝变异率和菌丝自溶率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搅拌对青霉素发酵菌丝形态及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发醇规模产黄青霉菌丝形态和青霉素生产率的变化与搅拌转速相关性。方法:用图像分析仪自动测定的菌丝形态参数来分析其与搅拌的关系。结果:产黄青霉随着搅拌转速的提高青霉素的产率降低,有效菌丝长度缩短。结论:以搅拌转速控制菌丝形态,使其保持适当的分支和长度,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形成过程的两个阶段,早就表明是不一定的,而且在创造适当的条件时菌丝的产青霉素量在发酵全过程中保持稳定。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通常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菌丝产青霉素量低的原因。 根据Беккер报导,产量低同菌丝的菌龄有关系。处在Ⅰ一Ⅲ发育阶段的年轻的青霉菌菌丝不能合成青霉素;在Ⅳ—Ⅵ成熟阶段的菌丝具有最高的产量。Прокофьева-Бельговская用某些放线菌类产生的一些抗生素的例子表明,菌丝只有过渡到第Ⅲ个生长阶段时才开始合成抗生素。  相似文献   

8.
用烃类为碳源制取青霉素青霉素产生菌 P.Chrysogenum 具有同化正构石蜡的能力,作为自己生长的唯一碳源;另外还可以在培养基中加入正构石蜡代替乳糖。不论使用哪一种培养基都能使青霉素产生菌生长良好。实际往往不单独使用烃类作为碳源,还要加入一些糖类或玉米浆等,则效果更好。利用烃为碳源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不象利用糖那样在培养基中容易产生菌丝团,而且菌体在发酵液中分布均匀。培养条件:通气搅拌,20~40℃深层培养,pH 4~9,时间一般在3~10天。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林可霉素发酵效价,我们采取了二个措施。(1)二级种子液培养从原工艺的24h延长到48h,其间视pH和菌丝情况补种子补料培养基1~2次。菌丝浓度由34%增加到52%,种子效价从0达到350u/ml;(2)发酵前期加入发酵补料培养基,使发酵后期效价得到持续增长。两项措施使林可霉素发酵效价提高15%~18%。  相似文献   

10.
产黄青霉发酵过程中还原糖的浓度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霉素产生菌产黄青霉(Penicilliumchrysogenum)876丝状菌发酵培养基中主要碳源为葡萄糖,由于碳源对发酵过程菌体生长及青霉素合成都有较大影响,因此测知发酵过程还原糖浓度变化趋势对青霉素发酵过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还原糖测定方法 1.菲林法:方法见文献[1]。 2.DNS法:原理为3,5-二硝基水杨酸与还原糖共热生成棕红色的氨基化合物。还原糖的量与棕红色物质颜色深浅成一定比例关系,简称DNS法。  相似文献   

11.
李继军  赵才 《齐鲁药事》2003,22(3):51-52
在青霉素发酵液中 ,可溶性蛋白质从液相中析出的颗粒比较难以聚集成大颗粒 ,影响了过滤效果。通过对多种絮凝剂的絮凝试验 ,确定了采用接枝型聚丙烯酰胺 ,并对其适宜的浓度及影响絮凝的因素 ,进行了试验。在青霉素工业生产中应用絮凝剂对发酵液进行预处理后 ,使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去除率大大提高 ,进而实现了真空转鼓过滤机一次过滤工艺。这样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 ,还防止了环境污染。1 工艺技术改造的目的青霉素的生产是靠青霉菌在纯种发酵培养中 ,在菌丝体内合成青霉素再分泌出菌丝体之外 ,进入发酵液中 ,待发酵至青霉素产量最高点 ,进行放罐…  相似文献   

12.
在青霉素发酵中,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产黄青霉(P.chrysoaznum)在摇瓶种子和发酵培养时菌丝形态分化的不同发育阶段。它们分别完成了一个和三个生活循环,每个生活循环又都包括孢子或菌丝的萌发,菌丝的分枝,分节和孢子形成这样三个阶段。每个生活循环中不同分化阶段的菌丝结构不同,功能也不同。所以通过菌丝细胞在各发育阶段中的分化规律,去了解菌丝细胞生长和pH的变化,以及它们与青霉素生物合成能力的相关性,对青霉素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彦民  陈静 《黑龙江医药》1995,8(4):201-201
青霉素酰化酶是经巨大芽孢杆菌发酵产生于发酵液中,经离心除菌丝,再用硅藻土或氧化铝吸附后,硫酸铵洗,铵洗脱,超滤浓缩至发酵液浓度的80至100倍以上。得到可用  相似文献   

14.
严华 《黑龙江医药》2002,15(3):168-169
目的:通过菌丝细胞在发酵阶段中的分化规律,去了解青霉素生物合成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应用相差显微镜观察产黄青霉在插瓶发酵培养时菌丝形态分化的不同发育阶段。结果:它们分别完成了三个生活循环,每个生活循环中不同分化阶段的菌丝结构东同,功能也不同,结论:根据不同发酵阶段的菌丝细胞分化,可了解和掌握发酵规律。  相似文献   

15.
王政  陈丽艳 《海峡药学》1997,9(2):91-92
本文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为显色剂进行比色,测定隐孔菌不同发酵培养的菌丝及野生隐孔菌的糖类成分,结果表明玉术粉或马铃薯发酵培养基培养的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分别为21.48%和21.58%)均高于野生隐孔菌(17.45%)(P<0.05),但发酵培养的菌丝间多糖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发酵培养过程中多糖合成是在菌丝中进行,而培养基以还原糖和低聚糖的形式向菌丝中运输;新鲜菌丝在烘干过程中菌丝中还原糖和低聚糖向多糖转化,但总含量不变。  相似文献   

16.
在产黄青霉稳态连续培养条件下,就溶氧浓度对青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调节通气气体的组成使溶氧浓度在0.019-0.344mmol/L间改变,溶氧浓度超过0.06-0.08mmol/L,保持约22μmol/L(g.h)的比生产速率溶氧浓度较低时,比生产速率下降,进一步将溶氧浓度降至0.019mmol/L,导致青霉素生产能力丧失,当溶氧浓度重新调整至0.08mol/L以上,青霉素产量立即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膜分离技术过滤青霉素发酵液。方法:使用膜过滤装置过滤青霉素发酵液,与鼓氏过滤收率及透光度对比。结果:应用膜过滤的青霉素发酵液过滤的收率明显高于鼓氏过滤收率。结论:用膜分离技术过滤青霉素发酵液既能够去除发酵液中的菌丝及各种蛋白,又不需要用硫酸酸化,减少了过滤的收率损失,提高滤液质量。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国产青霉素类和氨基糖甙类各三种药物对斑氏铜还原法及葡萄糖氧化酶试纸法测定尿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霉素类药物能干扰斑氏法测定结果,干扰作用与被测液中药物浓度和葡菊糖浓度有关。氨基糖甙类药物不干扰斑氏法测定。葡萄糖氧化酶试纸法测定尿糖均不受上述两类药物干扰。  相似文献   

19.
氨基酸和酵母膏对谷胱甘肽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氨基酸和酵母膏对酵母发酵生产谷胱甘肽(GSH)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种氨基酸能促进酵母的生长,对GSH的生物合成却没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半胱氨酸则表现为在抑制酵母生长的同时显著提高胞内GSH含量。半胱氨酸初始浓度为5mmol/L时GSH比产生速率最大,为3.7mg·gcel-1·h-1。酵母膏对酵母的生长和GSH的合成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若不添加酵母膏,则3%糖浓度下胞内GSH含量只有1%糖浓度下的50%;而若在3%和1%糖浓度下分别添加0.6%的酵母膏,前者胞内GSH含量比不加酵母膏的对照提高了一倍左右;3%糖浓度(补糖操作)发酵液中GSH总量(92.5mg/L)比1%糖浓度的GSH总量高48%。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素生物合成的种子能否移种可根据种子培养基的利用情况、细胞形态、菌种呼吸强度及其菌丝量等参数来决定。本文就改善头孢菌素C产生菌种子培养条件的研究,以便提高头孢菌素C生物合成指数。在固定无机和有机氮源情况下产生菌的生长速率变化取决于糖浓度。在种子培养基中糖的浓度从1%提高到3.5%生长速率将增加到最大值。但在相同培养基中把有机氮源浓度提高到3%,生长速率也能达到最大值,但需较长时间。值得指出增加培养基糖的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