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决》曰:“经期吐血或衄血,上溢妄行日逆经”。逆经是以月经期或经期前后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为特点,可伴有月经减少或月经不行。临床上又称为“倒经”或“经行吐衄”。  相似文献   

2.
逆经系指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称"经行吐衄",祖国医学因其倒经上行,故又称之为"倒经"。现代医学谓之"代偿性月经",多数患者伴有经量减少,甚或经闭不行。《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经期吐血或衄血,上溢妄行曰逆经",傅山所著的《傅青主女科》书中理论精辟,立论见解独特,方法精妙,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3.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杨兆梅续冬梅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经行吐衄,又称“逆经”“倒经”,是指妇女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它是一种月经不循常道的疾患,在妇科临床中常见此疾。目前用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极易反复发作。在辨证施治中...  相似文献   

4.
逆经论治     
有逆经现象的病人,多数患者相继出现经行量少,甚或闭经。李时珍曾说:“有停经只吐血、衄血或眼耳鼻出血者是谓逆行。”宗旨多本于《灵枢·百病始生篇》;“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的理论。诚然,经行前后,冲气较盛,血海满溢之际,  相似文献   

5.
姜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0):1718-1719
经行咯血是指每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为主证者.西医认为多数是由子宫内膜异位于肺所致,疑与子宫内膜血行播散种植有关.傅萍主任医师为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临证40余年,医术精湛,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擅治妇科各种疑难杂症,临诊治疗顽疾,审因辨证,投药精确,颇得良效.临证中经行咯血者较少见,笔者有幸随师学习,获益匪浅,现择要介绍其治疗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临证便览     
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叫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病机主要是血热气逆,治以清热降逆,引血下行为主  相似文献   

7.
李梅  金季玲 《吉林中医药》2011,31(11):1107-1107
经行吐衄是指每值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者,又称"倒经""逆经"[1]。经行咳血属"经行吐衄"范畴。病因病机有虚实之分,虚者肺肾阴虚,相火妄动,灼伤肺络;实者肝郁化热,迫血妄行,损伤肺络。治疗原则为虚者滋阴润肺,降火止血;实者疏肝泻火,降逆止血。经行咳血之证临床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8.
吴茱萸贴穴治疗倒经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454151)卢燕许赵庆新妇女月经来潮前一、二天,或正值经行时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常可导致月经减少或不行,似乎月经倒行逆上,称为“经行吐衄”或称“倒经”、“逆经”。此类病多因肝经郁火上冲...  相似文献   

9.
刘绍清医案两则孙绍仁,曹桂华,徐德凤整理凌海市中医院(凌海121200)经行时吐衄血案康某,女,29岁,已婚。1988—06—26初诊,主诉:16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紊乱,每次经行时情绪反常,动辄发怒经行前2、3日,恶心欲呕,继而吐衄血,初则量少,继...  相似文献   

10.
“逆经”又称倒经 ,指妇女月经来潮前或正值经期出现口鼻吐衄血 ,而不见经来或月经量少的一种证候。现代医学称之为“代偿性月经”。其病因为 :过食辛香燥烈之品 ,脾胃蕴热 ,影响冲任致血热妄行 ;素性急躁 ,郁怒伤肝 ,肝郁化火 ,火炎气逆而迫血上逆 ;或肝肾阴虚 ,虚火内炎 ,灼伤血络使血溢上行 ;或瘀血内阻 ,血行不畅 ,血不循经 ,发为经行衄血。可见 ,血热妄行与气逆血瘀是逆经发生的根本原因。逆经的治法 ,历代医家均有详尽论述。《傅青主女科》用顺经汤 ,平肝以顺气。《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云 :“经前吐衄为热壅 ,三黄四物大芩连 ;经…  相似文献   

11.
经行腹痛,亦称痛经,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许多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有轻度不适,不过痛经是指经期的疼痛影响了正常的活动,并且需要药物治疗。导师治疗本病多以温胞散寒、活血化瘀为治则,自拟经验方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门成福教授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调经治本,循时用药是治疗月经病的关键,正常的月经对女性尤为重要,月经不调绝不可忽视其危害。妇女由于有经、带、胎、产,用药需谨慎,尤其经期用药更当谨慎,以防变生他病。临床上大多医生出于谨慎心理告知患者在经期停服药物,门成福教授在临证中发现如果经期用药得当对妇科病的治疗是很好的助推力。他在妇科病治疗原则和用药规律中指出:"经期乃血室正开之时,宜用活血调经因势利导的方法,促使月经的顺利排出,避免闭门留寇。"门成福教授吸收众家之长,在临证中不断思索,最终形成生化汤加味方,辅助各种妇科病的治疗,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3.
金哲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月经病及防治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方面有丰富经验。文章从充养肾精、化热调经、疏肝解郁及整体调和方面对金哲教授论治月经先期(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经验作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月经后期是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与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谢雪姣老师临床上将月经后期分为肝气郁滞、血虚气滞、瘀血阻滞、气血两虚及脾虚痰阻六种证型来辨证论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5.
经期延长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罗志娟根据其正气的盛衰将经期延长病程的发展过程分为“早期、中期、晚期”3个阶段,结合女性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及经前期4个时期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辨证施治,并总结为“三分法”即分阶段、分周期、分证型三者相结合治疗经期延长,认为临床证候多变常兼证为病,同时强调中西结合诊治思想,现将其按照“阶、期、证”进行系统总结,以传承其治疗经期延长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西药结合治疗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方法:月经不调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首先都应用西药治疗,主要包括口服黄体酮、克罗米芬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汤辨证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6.7%,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月经周期天数对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都有明显上升(P〈0.05),结论:月经不调因其高发病率,己成为妇科常见病,给妇女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伤害,中西药结合治疗能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月经周期天数,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医药周期方法治疗月经失调的疗效。方法:观察330例年龄17-48岁,月经周期提前、月经周期延后(甚者闭经)、月经周期前、后不定期的妇女,用测量基础体温的方法(部分结合"B"超监测排卵情况及对性激素水平测定),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内进行中医辨证,用中药进行周期治疗。结果:服药2-3个月经周期后,月经正常,显效者117例,服药期间月经正常,有效者204例,有效率97.27%。结论:中医、药周期治疗月经失调在临床上具有明显的调整月经周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医调经、助孕、安胎是中医妇科学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的治疗方法,其中调经法又居首位。本文论述了中医调经法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阐述调经须注重调理脏腑气血、辨析月经不同时期、病证结合辨治疑难月经病,针对月经病各个方面的复杂情况,灵活运用调经规律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对无排卵性月经不调之基础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人工周期疗法对无排卵性月经不调之基础体温(BBT)的影响。方法对90例无排卵性月经不调(包括月经过少、月经过多、月经后期、月经前期、崩漏、闭经,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应用中药人工周期按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月经期进行分期加辨证治疗,疗程为1~4个月。结果痊愈57例(63.33%),有效20例(22.22%),无效13例(14.44%)。结论中药周期疗法治疗排卵障碍性月经不调可以执简驭繁,把基础体温的测定作为中医传统诊疗方法的延伸,既可指导临床分期辩证用药,又可以反过来通过客观数据评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许雪如 《河北中医》2016,(4):537-540
目的观察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中药调周疗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单纯于月经周期第5 d开始口服炔雌醇环丙孕酮,连续服用21 d,停药7 d后重复用药,连续应用3个月经周期,后于第4个月经周期第5 d开始予枸橼酸氯米芬片口服治疗5 d,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炔雌醇环丙孕酮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再予中药人工周期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治疗后的排卵情况,用B超监测患者治疗后优势卵泡个数、子宫内膜厚度及排卵天数,计算妊娠的成功率。结果对照组妊娠率32.5%,治疗组妊娠率57.5%,治疗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优势卵泡个数、子宫内膜厚度及排卵天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炔雌醇环丙孕酮联合中药调周疗法能有效缓解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优势卵泡的个数,提高卵泡的质量,促进卵子排出,增加妊娠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