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三明市辖12个县(市、区),人口252万,面积22644Km2.1970年间日疟发病率81.28‰,通过大力防治,1989年发病率降至0.1‰以下.1985~1993年先后经省卫生厅组织考核,均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从1986年起对基本消灭疟疾的地区进行病原和蚊煤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已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县(市、区)的当地人群、外来人群和从疟区回归人群中的临床诊断为疟疾、展似疟疾、感冒、不明原因发热(下称四热)病人采血镜检,并对疟原虫阳性者进行个案调查.1.2每年对原有喀人按蚊分布的地区,前一年或当年有…  相似文献   

2.
隆林各族自治县曾是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高度混合流行区,传疟媒介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1].经多年综合防控,疟疾发病率逐年降低,1987年达到了原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以来疟疾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检出最后一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我国于2010年7月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该县作为二类县,计划于2018年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近五年来项目实施工作顺利,效果显著,并于2015年8月顺利通过了消除疟疾市级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3.
广西基本消灭恶性疟策略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基本消灭恶性疟策略与方法研究,是在深入进行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和试点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村屯为单位划分疟分,分类防治。在全面攻击期,按上年疟史率的高低分类防治的“三根治、一预防和两喷洒”综合性治理;在灭疟后期则血栓“发热病人”为主的“查源拔灶”措施,40年多年来,在全区88个县、市全面实施,有73个考核达到卫生部颁《基本消灭性疟标准》和《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尚未考核的15个县,至1994年以来仅那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辖17个市(州),81个县(市、区),60120788人。面积18.59万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800~15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18℃,境内大小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水田面积占耕种面积的50.00%~60.00%。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湖北省属不稳定间日疟流行区,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18个县(市、区)同时有嗜人按蚊分布。1954-1955年和1968-1973年发生过两次疟疾大流行。经过多年综合防治,上个世纪80年代疫情开始呈逐年下降势态,90年代发病率连续10年保持在历史最低水平;全省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㈣。2002年全省疟疾疫情首次大幅度回升,枣阳、襄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出现局部暴发流行。2003年疫情持平,2004年局部暴发流行范围减小,疫情大幅度下降。2005年进一步下降,现将2005年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1999年广西不同媒介地区疟疾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经过近50年的防治 ,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 ,大部分地区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是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不稳定 ,发病率高低随不同媒介按蚊的地理分布及传疟作用不同而异。现就广西不同媒介地区1999年疟疾发病状况分析如下。1发病情况据疫情报告统计 ,1999年全区疟疾发病人数为407例 ,发病率0.88/10万 ,嗜人按蚊地区发病率较高 ,微小按蚊地区次之 ,中华按蚊地区发病率最低 ,见表1。2居民血检阳性率1999年全区各地对未外出人群发热病人血检1179572人 ,阳性54人 ,阳性率为0.005% ;居民普查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广东省微小按蚊分布区灭疟后期流行病学特点和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于1998-2000年选择微小按蚊分布区并已经省考核验收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每年疟疾年发病率相对稳定的开平,台山,高州和怀集4个县(市)为试验区,实行只是“三热”患血检,疫点不处理的简化监测措施,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经过3年的简化监测措施,4个试点县(市)共血检“三热”患47347例次,检出疟原虫阳性174例,且疟疾年发病率继续下降,2000年均降至1/10万或以下,输入病例减少,没有暴发流行点出现,所有病例均呈散发性,病例之间不存在继发关系。99.43%疟疾患都是在临床初诊为疟疾和疑似疟疾中发现,其中初诊是疟疾可发现73.56%病例;初诊是疑似疟疾可发现25.86%病例;只有1例是在初诊为不明原因发热患中发现。成本效益分析显示,若实行“二热”患血检,则每发现1例疟疾患可节省血检费用1777.82元。结论 建议在微小按蚊分布区灭疟后期,疟疾监测可实行“三热”患血检,并把“二热”血检作为重点中的重点;只处理现症患,不处理疫点。  相似文献   

7.
南京市江浦、六合两县均有恶性疟流行,同位于长江下游,是江苏省目前疟疾发病率较高的地区。既往,两县不仅间日疟时有暴发流行,而且恶性疟疾也比较多见。1983年~1985年间,江浦和六合县居民年疟疾发病率为2.83%和1.81%,其中恶性疟共发生122例。两县总人口90.0万,共辖41个乡(镇),总面积为2,140.0平方公里。属江北丘陵地貌,主要传疟媒介是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分布约1,500.0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淮安市曾属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60年和1970年疟疾发病率分别高达38.7%和35.97%。经过多年防治,1988年以来已连续17年未发现恶性疟病例,其中涟水县和淮阴区先后于1990和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各地疟疾疫情不平衡,辖区内洪泽、盱眙两县的嗜人按蚊分布区在上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局部暴发流行。2000年以来,疟防工作采取加强传染源管理,控制重点地区媒介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疟疾发病。为进一步搞好疟防工作提供依据,现将淮安市2000年~2004年疟疾发病作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2001~2005年不同媒介地区疟疾流行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属非稳定性中低度间日疟流行区,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1963年以前曾有恶性疟、三日疟流行。通过几十年的防治,特别是五省疟疾联防开展以来,该省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80年代后疟疾发病逐年下降,90年代保持在较低水平,全省已有49个县(市、区)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00年以来,疟疾疫情在嗜人按蚊疟区及其周边部分县市有所回升,枣阳、襄阳、南漳、广水、老河口等县市的局部地区出现了暴发流行,经过几年的积极防治,疫情已得到了有效遏制。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1981~1985年疟疾暴发性流行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云南省疟疾发病逐年下降,然而每年仍有小范围的疟疾局灶性暴发。暴发性流行的村寨平均发病率为15.22-70.82%,原虫率为6.36%-34.69%,恶性疟原虫34.55%-63.63%。引起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地有残存的疟疾传染源,同时媒介按蚊密度较高。防治对策采用消灭传疟媒介和消灭传染源并重的综合措施,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淮安市曾属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1960年和1970年疟疾发病率分别高达38.7%和35.97%。经过多年防治,1988年以来已连续18年未发现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例,其中涟水县和淮阴区先后于1990和1992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盱眙县于1995年达到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但各地疟疾疫情不平衡,辖区内洪泽、盱眙两县的嗜人按蚊分布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先后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广西疟疾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普查和定点调查结合的方法对广西疟疾流行区的传疟媒介进行研究,同时收集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西有78个县(市)发现微小按蚊,15个县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是全区广泛分布的蚊种;人血指数:微小按蚊在0.0458~0.1390之间,嗜人按蚊在0.2912~0.6330之间。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微小按蚊为0.08%~8.11%,嗜人按蚊为0.25%~1.85%,中华按蚊为0.005%~0.32%,日月潭按蚊为0.06%~3.22%。结论广西传疟媒介有4种,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分别是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疟疾的主要媒介,中华按蚊是平原区的媒介,日月潭按蚊是山区疟疾的次要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巩固其防治成果。方法收集1994--2007年湖北省疟疾疫情,分析疟疾流行现状和变化规律。结果疟疾发病例数从1994年的4527例下降至2007年的1769例,下降了60.92%,但14年间疟疾疫情出现不断的波动起伏,时有局部暴发点出现,中华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0.13/万,嗜人按蚊疟区平均年发病率1.991万,80%以上的疟疾病例集中在占全省总人口26.37%的嗜人按蚊疟区。结论湖北省疟区分布及流行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嗜人按蚊疟区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难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大新县是广西历史上有名的高疟区,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流行区。1954年疟疾发病率为620.07/万,原虫率为41.2%。经过40余年的综合防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83年已控制在1/万以下[1],1985年经广西自治区卫生厅组织考核,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此后,连续13年进行监测和防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传染源监测 各乡镇医院均设立疟疾镜检站,对初诊疟疾,疑似疟疾、发热原因不明的“三热”病人进行血检。年血检数占总人口6.5%以上,村屯覆盖面达90%。对镜检可疑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近5年来宁波市疟疾发病情况,为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提供依据。方法对宁波市11个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0-2004年疟疾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来共检出疟疾192例,其中输入病例185例(占96.35%),本地感染病例7例(3.64%)。当地人口共发生20例疟疾病人,年发病率稳定在0.019/10万~0.128/10万。当地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平均为0.05%(20/43775),来自疟区的外来人群为0.62%(172/27501)。7个当地感染病例分布于全市4个市(区)的6个自然村,以北仑区为多。经2002-2004年蚊媒监测中华按蚊密度高峰每年在6~7月。结论在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基本实现消灭疟疾后,血检对象的重点应是流动人口,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病人发现、治疗、管理,并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对巩固疟防成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三级防治网为载体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林市原属疟疾高度流行区.解放初期发病率为558.22/万(1953年),原虫率为32.28%~67.50%,脾肿率达31.00%以上:经过多年的不断防治,1989年疟疾发病率降到0.005/万.全市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3—1994年辖区有60.00%以上的县(市)达到部颁消灭疟疾际准。此后全市疟疾防治工作进入净化监测阶段.近10年来.疟疾防治工作受到大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流动人员频繁,基层经费投入短缺和寄防队伍不稳定.成为影响灭疟工作的突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是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结合本地实际.不断探索疟疾防治长效运行机制.使全市疟疾防治工作惯性运转.灭疟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台州地处浙中沿海,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550万,系中华按蚊为唯一传疟媒介的地区,经积极防治,于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0年以来按<浙江省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管理与监测试行意见>开展疟疾监测,现将1990~2003年监测结果汇总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1994至2003年疟疾发病与媒介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传疟媒介在湖北省的分布规律及范围以及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调查各县(市)疟疾发病情况及当地传播媒介种类和分布规律。结果湖北省疟疾流行的媒介有单纯中华按蚊疟区以及兼有嗜人按蚊疟区,通过人血指数调查,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平均高出中华按蚊的44.47倍。嗜人按蚊区疟疾发病数占全省发病数的81.38%~93.84%。结论湖北省疟疾近10年流行主要是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其特点是发病率高、波动大,有些已形成顽固的疫点,目前防制重点应放在有嗜人按蚊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龙陵县是以间日疟、恶性疟为主的老流行区,传疟媒介以微小按蚊为主,次为昆明按蚊。1970~1990年间历经疟疾由爆发到基本控制以至基本消灭的全过程。龙陵县位于云南省最西部,1971年部分地区出现疟疾爆发和流行,全县疟疾发病率达22492/万。1...  相似文献   

20.
舟山海岛基本消灭疟疾后传疟媒介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1994-1999年舟山市基本消灭疟疾后传疟媒介的监 研究,预测疟疾发病潜势。方法:对按蚁种群生态观察。结果: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为舯山市唯一传疟媒介,且为非优势蚊种。中华按蚁传播间日疟的媒介能量与发病情况较为一致。自1994年以来,其能量稳定地处在低水平,结论:在目前本地疟疾病例极少情况下,若无大量传染源输入,蚊媒密度不发生大幅度上升,则不会造成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