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连口岸出入境远洋船员梅毒与HIV感染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大连口岸出入境远洋船员中梅毒、HIV感染情况,为在远洋船员这一特殊人群中有效防治梅毒、艾滋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1年1月~2002年7月经大连口岸出入境的船员实施梅毒、HIV感染血清学监测。[结果] 共监测出入境船员10405人次,检出梅毒感染者66例,感染率为6.34‰;HIV感染者4例,感染率为0.38‰,均高于一般人群。从年龄分布看,30~39岁年龄组人员所占比例最高,梅毒为63.7%;HIV为75.0%。[结论] 应加强对远洋船员的心理健康咨询及性道德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对船员性传播疾病的监测,防止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传入传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汕尾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在汕尾口岸对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结果汕尾口岸2003年5月份检出2例HIV感染者结论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和部分高危人群HIV监测,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传入传出较为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梅毒感染情况,为有效开展HIV、梅毒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威海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梅毒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五年中共监测出入境人员57343人次,检出HIV感染者6例,梅毒感染者42例。HIV感染者检出率为0.01%,其中5例为输入性病例。梅毒检出率为0.07%,其中劳务人员检出病例数最多为26例,占61.90%,旅游探亲人员检出率最高为0.18%。各不同职业人群间HIV、梅毒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357.28,P<0.05)结论加强重点人群的HIV、梅毒监测体检,并加大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有效控制性传播疾病对出入境人员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01年云南各国境口岸艾滋病监测工作进行总结,以了解云南国境口岸艾滋病流行规律。〔方法〕对2001年云南各国境口岸检测出的98例艾滋病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云南国境口岸HIV感染者的流行分布相当广泛;HIV感染者主要集中于性活跃人群,男性多于女性,在职业分布上,以边民、劳务人员为主,外籍人员HIV感染率显著高于中国籍人员,入境人群HIV感染率高于出境人群。〔结论〕云南省面临着输入性艾滋病病例传入后艾滋病大流行的危险,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2007—2012年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2年广西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监测的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2007—2012年共检出67例HIV感染者,其中,男性6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为38.9岁,以30~50岁年龄段为主,其人群主要是以初中文化、已婚人群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性传播。结论南宁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者以劳务输出为主,后续随访中失访病例较多,应加强口岸艾滋病防控工作,工作重心仍然以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务输出为主,并且加强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减少性传播乃至家庭内传播仍然是口岸HIV防控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汕尾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在汕尾口岸对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结果]汕尾口岸2003年5月份检出2例HIV感染者.[结论]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和部分高危人群HIV感染的监测,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传入传出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口岸人群艾滋病病毒感染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为有效地在口岸实施艾滋病防治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0~2001年到广西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接受传染病监测体检的出入境人员和涉外婚检人员进行了滋病病素抗体检测。〔结果〕2000年,监测人数28405人次,检出HIV感染者4例,检出率为1.41/万;2001年,监测人数28537,检出HIV感染者15例,检出率为5.26/万。2年的检出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x~2=6.32,0.025>P>O.01)。〔结论〕随着出入境人员和口岸流动人员的增加以及艾滋病感染人数的快速增长,开展口岸HIV感染监测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口岸HIV感染监测方式、方法必须适应口岸人群HIV感染流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苏州口岸艾滋病流行特征与趋势,为加强重点人群的防制、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1年苏州口岸艾滋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24例HIV抗体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苏州口岸92802名出入境人员中共检出24例HIV抗体阳性者,检出率为0.26‰。HIV抗体阳性者,20~50岁占95.83%;男性显著高于女性;从职业上看,外籍商人占50.00%,外籍职员29.15%;从国籍上看,入境人员占91.67%。结论:入境人员是出入境人员中的高危重点监测人群。应加强对来自境外高发地区人员的监测,采取措施加大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力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珠海口岸出入境人员中HIV感染情况。[方法] 在珠海口岸对出入境人员进行传染病监测。[结果] 珠海口岸2000年1月至6月检出3例HIV感染者。[结论] HIV在国内某些人群中传播、流行的强度在不断增大,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和入境高危人群HIV监测,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传人较为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厦门口岸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与梅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掌握厦门口岸出国劳务人员中艾滋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1988~2000年经厦门口岸出入境的出国劳务人员25900人次进行了HIV感染和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HIV感染者检出8例,总检出率为0.31‰,其中30~40岁年龄组为7例,占感染者总数的87.5%;检出梅毒感染者26例,总检出率为1.01‰,其中男性20例,女性6例;年龄在20~40岁年龄组的25例,占感染者总数的96.15%。1994年检出首例梅毒感染者至2000年平均年递增24.5%。〔结论〕厦门口岸出入境劳务人员HIV感染均属境外经异性性接触传播,地区主要来自东南亚。梅毒主要是在国内因性乱感染。说明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加强对性传播性疾病监测,及时发现病例,对阻止其经出入境口岸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出入境人员中梅毒患者的检出率,并且给予患者指导和教育,提高人们健康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581名出入境人员标本中的梅毒指标、阳性结果,同时采用TRUST法复检和TPPA法确认,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感染情况。结果目前口岸梅毒监测工作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按现行检验规程若单一采用非特异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作为初筛方法,容易造成梅毒患者漏检;由于漏检使患者忽视疾病的潜在危害,延误治疗;患者对性病知识认识不深,自我防范意识差,增大传染病传播的风险。结论口岸梅毒监测的血清学试验应以ELISA法作筛查,阳性结果以TPPA法确认和TRUST法判断传染性,对于患者应给予治疗建议,加强性病知识宣传教育,以提高检验检疫部门的传染病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出入境人群HIV感染/AIDS患者生存现状,探讨有效的后续管理模式。方法制订个案随访表,对2001年以来在广西口岸出入境人群中发现的HIV感染/AIDS患者进行随访。结果大部分感染者失访,随访率为34.75%。感染者早期普遍存在绝望、恐惧、悲观、焦虑等心理。经过一段适应期后,部分感染者表现为乐观、无所谓的态度,但进入发病期后,又出现类似早期心理现象。大部分感染者在性行为过程中均使用安全套,配偶感染率为16.67%。57例随访对象中,有25例已发病,发病率为43.86%,其中3例已死亡,另22例患者体内出现各种病症。14例得到了当地CDC等卫生机构提供的免费抗HIV药品。结论出入境人群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管理存在缺陷,必须加强后续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出入境人员掌握艾滋病知识的现状,并针对现状进行对策探讨。〔方法〕在南京口岸出入境传染病监测体检人群中随机选择200人进行问卷调查,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口岸出入境人员对10项艾滋病知识点应答的平均准确率为77.43%,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了解还不完全,对艾滋病的流行态势了解不够,对艾滋病的危害性的了解也不够。〔结论〕应尽快修订完善有关的卫生检疫法律法规,多部门合作,建立多监测网点,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教育、自愿咨询检测和行为干预等项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2005年昆明机场口岸入境中国籍人员HIV抗体检测结果的分析,了解昆明机场口岸入境中国籍人员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昆明机场口岸2005年入境中国籍人员进行HIV抗体检测,初筛试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确认试验采用蛋白印迹法(WB)。结果从2607名入境中国籍人员中共检出1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率为5.37%。结论对来自从东南亚国家入境的中国籍人员实施有效的HIV监测工作,能掌握中国籍人员在外感染HIV的情况,同时防止艾滋病在国内传播蔓延;加大对出入境人员宣传教育的力度,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修改后,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情况及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方法以2009—2012年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HIV确证实验室确证的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HIV的监测情况及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2009—2012年共对274726名出入境人员进行了艾滋病血清学检测,检出HIV抗体阳性者73例,总检出率0.27‰。HIV感染者以男性为主,主要感染途径为性接触传播。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的防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喀什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流行情况,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喀什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检出的HIV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15 825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共检出HIV感染者14例,感染率为0.088%。感染者以男性为主,占94%;感染途径以性接触为主,占57.14%;年龄分布以20~39岁年龄组的青壮较多,占71.42%;职业分布以干部较高,感染率为0.181%。结论必须加强对口岸出入境高危人群的HIV监测和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艾滋病的传入和传出,保护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7.
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艾滋病知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开展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向。[方法]对2005年在浙江口岸出入境的中国籍人员采用现场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在被调查的278人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了66.9%;从事职业以船员最多,占27.3%;出国目的以劳务和旅游为主,占78.4%;不同的文化程度与职业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有差异;对艾滋病人的态度持援助和同情态度,分别为36.3%和29.5%;地方疾病控制部门是出入境人员有关艾滋病咨询的首选,检验检疫部门排在其后,出入境人员对检验检疫部门的需求以提供防治知识宣传和免费病毒检测为主,分别为69.8%和28.4%。[结论]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结构组成优于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和防范意识明显较高,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重点关注劳务人员、同性恋等人群,改进工作和服务质量,杜绝艾滋病在国境口岸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四川出入境人员中抗-HCV阳性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丙型肝炎的传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对四川出入境人员中进行抗-HCV检测,检出的阳性标本再用胶体金法复检;对确定为抗-HCV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检测总人数8509人,共检出抗-HCV64例。其中中国籍8018人,抗-HCV阳性者62人;外籍人员491人,抗-HCV阳性者2人。劳务人员抗-HCV阳性率最高,为1.09%。有卖血史者抗.HCV阳性占全部阳性的48.39%,感染主要途径与血液感染有关。结论四川出入境人员中劳务人员感染率高,应加强对这一人群关于丙型肝炎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  相似文献   

19.
论述中国艾滋病防控需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有效控制艾滋病疫情的蔓延。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要从青少年抓起,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有获得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同等机会,将艾滋病知晓率列入有些地方的年度考核指标。加强对国产和国外进口血液、血液制品及人体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有关机构艾滋病病毒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性服务工作者免费或低价提供安全套和医疗卫生服务。针对流动人群的特点研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行为干预措施。归国人员属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特殊高危人群,降低出境劳务人员在国外感染HIV风险和防止艾滋病的传入、传出,是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的重大责任。力争地方政府根据归国人员感染HIV的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地方法规,并把艾滋病预防知识作为出国前的培训、考核内容。劳务人员回国入境的第一口岸,对不愿检测HIV抗体的归国人员,应迅速将信息反馈给所在地就近的检验检疫机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和高危性行为,为有效开展艾滋病监测和防止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3年大连口岸出入境人员的艾滋病监测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分析。结果 2010—2013年共进行艾滋病监测体检150 232人,检出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24例,主要是未婚或离异的青壮年男性。其中62.50%的人有婚前性行为;33.33%的人有多个性伙伴;25.00%的人承认有冶游史;12.50%的人是同性传播;8.33%的人采取过安全措施;4.16%的人正在接受正规治疗;95.84%的人为首次检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艾滋病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身处异乡的职业性质和高危性行为是出入境人员感染艾滋病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卫生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其自我防范意识,进而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