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1例低浓度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感染状态。方法对血清学ELISA检测结果合格的献血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发现1例低浓度HIV窗口期标本,利用定性、定量核酸检测(NAT)方法,对该献血者不同时期的血液标本进行HIV病毒载量检测。结果献血者首次献血标本检测结果为血清学ELISA检测阴性,核酸定性试验为反应性,随后进行的核酸定量试验小于20拷贝/ml;对随访后采集的标本进行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最终确认为血清学转阳。结论该献血者是1例病毒载量极低的HIV窗口期献血者,NAT与ELISA检测结合能进一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处于HIV RNA窗口期的献血者做追踪、随访和验证。方法分别使用第3、4代酶联免疫试验(ELISA)方法(试剂)、免疫印迹试验(WB),以及核酸检测技术(NAT)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对在血液筛查中检出的1例献血者HIV窗口期不同时间(根据献血者的配合度间隔4-8 d)的血液标本做追踪和随访检测。采用ELISA方法以双试剂检测抗-HIV;同时采用全自动NAT单检分析系统,对该例血液标本做了HBV、HCV、HIV 3项NAT联检和鉴别试验。结果该例献血者标本首次检测:ELISA抗-HIV非反应性,NAT定性试验反应性;随后NAT定量试验和抗-HIV确认试验(WB)也同为阴性。采用双试剂ELISA和WB确认方法对献血者追踪、随访检测4次,至3周后确认为血清学抗-HIV转阳,获得到了1个完整的血清学转化结果。结论首次追踪、随访检测得以确认1例重庆地区病毒载量较高的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NAT检测有利于阻截该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血液流向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检测HIV感染"窗口期"的作用。方法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2遍ELISA检测,将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在177229例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HBV DNA阳性献血者24例,HIV-1RNA阳性献血者1例,未发现HCV RNA阳性献血者。对HIV-1RNA阳性献血者追踪调查并在献血后的d4、d11、d16、d37采样检测,d4病毒载量由献血时的4.61×102copy/ml上升至5.10×104copy/ml,P24抗原和抗体仍为阴性;d11P24抗原检测阳性,HIV抗体检测仍为阴性。d16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d37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HIV-1RNA阳性献血者,经追踪调查及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采用各种方法学检测,证实该献血者为HIV感染早期ELISA法漏检的"窗口期"献血者。因此,NAT检测技术比ELISA检测能更进一步地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NAT技术对德宏地区献血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法检测HIV、HBV和HCV"窗口期"、防范病毒变异与静默感染漏检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和NAT检测技术同步对献血标本分别进行HBsAg、抗-HCV、抗-HIV和HBV DNA、HCV RNA、HIV-1RNA检测,对ELISA方法检测阴性NAT检测阳性的献血者进行追踪。结果 14 233例ELISA检测阴性献血者标本中NAT联检阳性14例,鉴别试验HBV DNA阳性12例,未能鉴别病毒种类2例,未检出HIV-1RNA、HCV RNA阳性。对HBV DNA阳性献血者进行1~3次追踪确认,发现1例为HBV"窗口期"感染,11例为OBI感染。结论血站实施病毒NAT筛检能进一步提高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筛查中无偿献血者HIV阳性反应的多样性表现,研究献血者HIV检测阳性反应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状态,为今后献血者招募和检测工作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对2010年11月-2014年6月北京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2次HIV血清学ELISA检测和1次HIV RNA核酸单人份联检和鉴别检测。将ELISA和/或NAT反应性标本送至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Western Blot(WB)确证试验。对部分HIV ELISA窗口期标本进行HIV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病毒含量低于检测下限的标本,使用probit方法推断其病毒载量。结果1)血清学及核酸检测均阳性反应标本453例中,4例标本只有4代试剂检测为反应性,且2例在RT-PCR中可以检测到HIV-RNA。2)HIV ELISA窗口期献血者21例,均为19-39岁男性。12例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HIV ELISA窗口期标本,病毒浓度分布为(6-305 000)cp/m L,且HIV病毒载量呈现线性均态分布,证明为随机献血者。有4例标本病毒浓度低于100 cp/m L,其中6 cp/m L为目前国内报道的最低HIV ELISA窗口期标本病毒浓度。3)发现HIV精英控制者(HIV elite controller)1名。结论无偿献血者中存在处于抗-HIV检测窗口期的感染者,也存在极低和极高病毒载量的HIV ELISA窗口期感染者和HIV精英控制者,因此在HIV筛查中会面临复杂化多样化的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标本的病毒载量水平及无偿献血人群HIV的携带状态,为评估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国内25家血站HIV筛查反应性(R)的血浆标本683(人)份,根据HIV反应性类型分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ELISA R-R)、核酸检测(NAT)反应性组(NAT R),ELISA单试剂反应性组(ELISA R-NR),使用电化学发光试剂法做HIV抗原抗体检测,使用核酸定量试剂做HIV RNA定量检测,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80 IU/mL)的标本以WB法确认。结果本组无偿献血者筛查R标本中,1)HIV确认阳性率为27.1%(185/683),确认阳性样本ELISA R-R标本占89.2%(165/185),ELISA NR-NR+NAT-R占8.1%(15/185),ELISA R-NR占2.7%(5/185),3(种)组病毒载量(IU/mL)分别集中在10~(4.605±0.047)、10~(3.472±0.328)和10~(5.196±0.655)(P0.05);HIV窗口期标本病毒载量(IU/mL)10~5者占20.0%(4/20),其中2例来自ELISA R-NR组,2例来自NAT R组;30.0%(6/20)为10~4者,其中2例来自ELISA R-NR组,2例来自NAT R组;其余50.0%(10/20)为10~1—10~3者,其中1例来自ELISA R-NR组,剩余9例来自NAT R组。2)在HIV确认阳性者中发现3名疑似HIV精英控制者(ECs)。结论我国无偿献血者中HIV ELISA R-R感染者病毒载量较抗原抗体窗口期感染者高;HIV窗口期感染者中多为低载量病毒感染者。疑似HIV ECs的发现揭示我国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态日益复杂多样化,需要加强对血液筛查实验室检测质量的管理,探究更合理的HIV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追踪随访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观察其血清学何时发生阳性转换并确认其"窗口期"。方法采用罗氏Cobas’s201系统和科华核酸筛查系统对ELISA检测HBs Ag、抗-HCV和抗-HIV1/2为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V/HCV/HIV联合核酸定性检测。先进行混样检测,再对阳性的混合标本进行单检。对ELISA阴性、NAT阳性的献血者再进行追踪随访。结果从ELISA筛查阴性的247 936份标本中检出125例(1/1 983)NAT阳性标本,其中有1例抗-HCV阴性、HCV RNA阳性的献血者,追踪随访之后发现第6周时献血者抗-HCV完全转为阳性。结论 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缩短HCV检出"窗口期",有效地阻断了丙肝"窗口期"感染的血液传播。开展NAT在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ELISA筛查无反应性而核酸检测反应性(ELISA-/NAT+)标本进行结果确认及部分献血者追踪随访分析,以明确真正感染状态,给予献血者较明确的解答。方法对2010年6月-2015年7月间,常规血液筛查为ELISA-/NAT+的256份标本进行HBs Ag、抗-HBs和抗-HBc化学发光法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定量检测,对定量检测阳性、化学发光法检测无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随访。结果在256例ELISA-/NAT+献血者标本中,确认248例为HBV感染者,4例窗口期HIV感染者,1例窗口期HCV感染者,3例假阳性。在248例HBV感染者中,201例确认为隐匿性HBV感染者,22例为窗口期HBV感染者;25例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感染恢复期或病毒携带者。确认结果回告给献血者,并告知处理办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结论核酸检测在血站的运用检出的ELISA-/NAT+献血者中,绝大部分是HBV感染,其中尤以隐匿性乙肝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HIV病原学筛查及归队检测结果,为献血者HIV病原学筛查、确证和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12年4月16日-2016年6月30日,福建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344 515名进行抗-HIV ELISA和NAT检测。抗-HIV ELISA反应性和(或)HIV RNA反应性送HIV确证实验室确证。WB确证为抗-HIV阴性且HIV RNA无反应性献血者,在献血半年后,可归队检测。结果血液筛查共检出献血者HIV项目反应性361例。其中抗-HIV ELISA反应性合并HIV RNA反应性98例,WB抗-HIV确证结果为阳性90例,抗-HIV不确定后失访8例;抗-HIV ELISA无反应性但HIV RNA反应性1例,WB抗-HIV确证阳性;抗-HIV ELISA反应性但NAT无反应性262例,WB抗-HIV确证结果阴性259例,抗-HIV不确定后失访3例。抗-HIV确证阳性的91例献血者,WB反应带型均为HIV-1型。29名归队体检献血者,10名允许归队,其中7名再次献血合格。结论福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中HIV感染以1型为主;HIV RNA反应性对判定献血者HIV感染状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采用NAT和ELISA联合筛查检测,以及归队策略能够保障献血者的献血权利和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在山东省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蛋白印记(western blot,WB)法和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技术,对山东省献血者58 395份标本进行HTLV感染调查。结果在58 395例献血者中用ELISA法检出31例呈抗体阳性,用WB法进行抗体确证试验结果为阴性,NAT确证病毒阳性为2例,HTLV阳性率为0.003 4%。结论山东省献血人群中存在HTLV感染,输血安全存在隐患,核酸检测为WB检测的有效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例跨区域献血的HIV确证阳性献血者核酸检测漏检原因、病毒学特征及其对血液安全的影响,以期提高国内从业者对这种特殊献血者的认识。方法对1例HIV核酸无反应性、HIV抗原/抗体反应性献血者本次献血和既往异地献血血液检测和HIV确证情况进行调查。同时,采用目前主流的进口血筛核酸检测系统对其血浆标本进行多次核酸检测。此外,对其HIV病毒载量进行检测和统计学推测。结果该献血者既往异地献血检测结果HIV抗原/抗体双试剂反应性,核酸未实施检测,HIV WB抗体确证试验为阳性;本次献血检测HIV抗原/抗体双试剂反应性,核酸检测无反应性,HIV WB抗体确证试验为阳性。4种不同血筛核酸检测系统重复检测反应性率为0(0/20)~20.8%(5/24)。HIV核酸定量检测为反应性,但由于低于定量检测下限(33 IU/mL)而不能得出准确结果。统计推算出的HIV病毒载量为2.8 IU/mL。结论 HIV确证阳性献血者存在核酸漏检的情况,病毒载量极低是其主要漏检原因。HIV确证阳性献血者异地重复献血时不能被信息系统及时屏蔽,严重威胁着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大连地区HBV-DNA检测对于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检测(HBsAg、HCV抗体、HIV抗原/抗体、梅毒特异性抗体、谷丙转氨酶和血型),同时进行HBV、HCV、HIV的三联检核酸检测(NAT);对ELISA(-)NAT(+)的标本采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HBV血清标志物补充试验,同时对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结果 22416份无偿献血者样本发现35例ELISA(+)NAT(+)、3例ELISA(+)NAT(-)、12例ELISA(-)NAT(+).跟踪5位ELISA(-)NAT(+)的献血者,1例可能是免疫“窗口期”;其余4例可能是OBI.结论 核酸血液筛查可大大提高血液安全性,对提高HBsAg阴性血液标本中HBV感染检出率具有重要价值;但核酸与血清学二者检测结果存在不一致,二者对于降低输血传播HBV.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3~2014年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变化趋势,以及研究 HIV 感染窗口期确认过程。方法2003~2014年共584111例献血者经进口与国产2种 ELISA 试剂及血液病毒核酸(NAT )检测方法(2006年开始使用)筛查 HIV 项目,抗‐HIV 阳性样品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统计分析12年来献血者 HIV 感染流行趋势。另外,使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对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确认 HIV RNA 的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判定是否为 HIV感染窗口期。结果深圳地区2003~2014年献血人数逐年增长,抗‐HIV 筛查阳性率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经 CDC 确认为 HIV 感染的献血者流行率则急剧升高,2014年的献血者 HIV 感染率为2003年的26.61倍;感染 HIV 的献血者中由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逐年升高。通过跟踪复查、Rt‐PCR 检测,4例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为 HIV 感染窗口期,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的 HIV感染窗口期检出率为1/117995(4/471978)。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在男性组、18~<39岁组、已婚组、初次献血组分别明显高于女性组、39~<60岁组、未婚组、重复献血组(P<0.05),而非该地与该地户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的血液筛查机制与手段能较好地杜绝 HIV 感染窗口期带来的输血风险,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应用核酸扩增技术对血液中HBV、HCV和HIV-1检测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探讨采用核酸扩增技术(NAT)对血液进行HCV、HBV和HIV1核酸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手工法将血清学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TPHA呈阴性,以及ALT<40U的血浆标本进行48份×50μl混合;超速离心浓缩病毒后提取病毒核酸,采用RocheCOBASAmplicor分析系统对微量血浆混合标本进行HBVDNA、HCVRNA和HIV1RNA的检测;阳性反应的混合标本进行交叉混合和单份确认检测。结果18621份血清学检测合格的血液中,发现5份HBsAg阴性、HBVDNA呈阳性的血液,阳性率为0.027%(5/18621)。经进一步随访6~20月显示,2名献血者为HBV低水平感染,1例为HBV血清转换窗口期感染。结论NAT检测能够发现HBV低水平和窗口期感染的标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联合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连云港地区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方法 2016年1~12月连云港市采集33 776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2次HIV血清学ELISA检查,2次ELISA检查无反应性标本行1次NAT检测,ELISA或NAT筛查反应性标本送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用Westtren Blot(WB)确认。结果 33 776例无偿献血标本中,ELISA法或NTA法筛查HIV反应性无偿献血标本50例,其中6例经WB确诊抗-HIV阳性,抗-HIV阳性率为0.178‰,其中2016年1~6月、7~12月抗-HIV阳性率分别为0.125‰、0.224‰。血站筛查的抗-HIV阳性的献血者中,抗-HIV阳性献血者男性占76.0%,30岁献血者占56.0%,初中及以下学历献血者占64.0%,工人和农民占32.0%,首次献血者占84.0%。结论该市中心血站筛查的抗-HIV阳性无偿献血者以青年、男性、低学历、工人和农民为主;2次ELISA法和1次NAT筛查血液标本,可尽量缩小窗口期感染的风险,最大程度保证临床输血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开展核酸检测后青岛地区献血者HIV检测情况,探讨减少一遍ELISA检测及实施献血者归队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2年9月13日~2013年6月1日期间的献血者标本,应用两种ELISA试剂检测HIV抗原/抗体,并用Roche Cobas S201血液筛查系统进行核酸检测,将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送至市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进行HIV确认.结果 ELISA方法共检出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90例,确认试验阳性13例,确认试验阴性77例,假阳性率85.56%(77/90),确认阳性者全部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HIV抗原/抗体非反应性标本经NAT检测无一例HIV RNA反应性;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90例,经NAT检测HIV RNA反应性标本13例,全部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结论 NAT与HIV确认试验有很好的符合性,开展NAT检测可以减少1遍HIV 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取核酸检测(NAT )技术进行血液筛查,减少由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引起的疾病传播。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54358份献血者标本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检测,同时用转录介导扩增技术(TMA)进行 HBV-DNA 、HCV-RNA 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RNA 核酸检测。结果 NAT 检测阳性 ELISA 检测阴性标本共51份。51份标本有鉴别试验结果的33份,其中32份 HBV-DNA 阳性,1份 HIV-1 RNA 阳性,HIV-1 RNA 阳性的献血者经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印迹法确认为 HIV-1疑似阳性(gp160和 p24±)。半年后再次回访该献血者,抽取血样送南京市疾控中心经免疫印迹法确认为 HIV-1阳性(gp160、gp120、p66、p51、gp41、p31、p24、p17+)。结论 NAT 技术可以减少由献血者感染“窗口期”及隐匿感染献血引起的疾病传播,从而减少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对基层血站血液安全保障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方法对2014年7月-2016年7月本站ELISA检测无反应性无偿献血标本进行HIV/HBV/HCV核酸检测,对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补充血清学试验,部分进行追踪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本地区核酸检出率,及酶免阴性核酸阳性标本感染特征。结果研究阶段内ELISA无反应性标本共43 292份,核酸检测发现HBV DNA阳性标本89例(0.205%),未发现HCV RNA和HIV RNA阳性标本。对其中75份标本进行HBV DNA高精度病毒载量检测和HBs Ag,抗-HBs,抗-HBe,HBe Ag,抗-HBc ELISA检测,最终确认阳性标本46例,确认阳性率:61.3%。31名追踪献血者中,确定HBV感染25名(80.6%),其中窗口期4例(16.0%),一过性感染10例(40.0%),OBI 11例(44.0%)。结论核酸检测技术能显著提高对经输血传播疾病病毒的筛查水平,与血清学检测手段相互补,可极大降低输血传播疾病残余风险,保障临床用液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嘉兴地区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病毒(OBI)感染血清学及病毒学特征。方法采用常规的ELISA(HBsAg、抗-HCV、抗-HIV、抗-TP)和核酸扩增技术(NAT)对本中心52 69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联合筛查,对NAT+标本做进一步鉴别检测病毒类型;收集HBs Ag-/HBV-DNA+的标本再另选3种不同的HBs Ag酶免试剂盒定性检测,并选用化学发光对HBsAg和抗-HBs定量检测,同时采用实时荧光PCR(QPCR)进行HBV核酸病毒载量测定;再结合血清学乙肝三系标志物、追踪检测和一般流行病统计学资料(性别、献血次数和年龄)来进一步分析研究OBI的血清学及病毒学相关分布情况。结果共确认47例OBI感染者,OBI流行率为0.89‰(1∶1 121),窗口期(WP)2例(1∶26 349);HBsAg、HBe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6种OBI血清学模式,抗-HBs定量100 m IU/m L的标本占27.66%(13/47),抗-HBc+占91.49%(43/47),HBV-DNA核酸定量范围(4.10-1.82)×10~3(IU/m L)(中位数15.83),5例阳性对照HBsAg+/HBV-DNA+病毒载量范围(61.47-1.28)×104(IU/m L)(中位数538.15),两组结果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以上的男性献血者OBI感染率高(P0.05),多次献血者与首次献血者OBI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结论 OBI感染者病毒载量低,以抗-HBc+为主要血清学表现形式;NAT可以检出OBI,缩短窗口期,有利于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chnology,NAT)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探讨缩短病毒检测"窗口期"的检测方法,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将2011年9月至2012年5月我站14203例无偿献血标本经血清学筛查合格的标本进行HBV、HCV和HIV三项联合NAT检测,并对NAT筛查阳性标本做确证试验。结果 HBsAg、抗HCV、抗HIV ELISA检测均为阴性的血液标本13843例,NAT共检出阳性25例,阳性率为0.18%。其中HIV-DNA检出1例,HBV-DNA检出24例。结论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者血液筛查中,有效地缩短了病毒检出"窗口期",有力地保障了临床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