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背景:重度脊柱侧凸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目前研究表明分期矫形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目的:分析分期矫形在治疗重度脊柱侧弯中的疗效。方法:对10例重度僵硬的脊柱侧凸分期矫形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平均年龄12岁。冠状面Cobb角110°-180°,平均140°,矢状位后凸Cobb角50°-100°,平均75°,均采用1期前路松解,2期行Halo-plevic环牵引,3期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物治疗。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期前路松解及2期牵引治疗术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90°,矫正率为35.7%,矢状位Cobb角50°,矫正率为33.3%;3期截骨矫形后冠状位Cobb角平均40°,矫正率为71.4%,矢状位Cobb角35°,矫正率为53.3%。结果说明对于重度僵硬脊柱侧凸畸形,分期矫形治疗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后路手术矫治退变性脊柱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 1998年3月至2010年6月手术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31例,行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矫形固定,椎间Cage植入,后外侧植骨融合,回顾性分析其手术方法与效果.观察手术前后Cobb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采用VAS评分、ODI、VOA评分对手术前后疼痛症状、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腰腿痛均消失,下肢麻木等症状减轻,随访6个月至4.4年,植骨融合良好,矫正度数与椎间隙高度无明显丢失.手术前、后侧凸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冠状面Cobb角38°~56°,平均46.3°±9.2°,术后即刻21.7°±4.2°,矫正率51.5%,末次随访23.9°±5.8°,矫形率45.8%;腰椎矢状面曲度Cobb角-12°~42°,平均27.6°±5.1°,术后即刻-32°~-3°,平均-18.2°±4.9°,末次随访-42° ~-11°,平均-26.4°±8.3°.冠状面平衡C7PL与CSVL间距3.5 ~15.2 cm,平均(8.6±6.1)cm,术后即刻-3.9~1.8 cm,平均(-1.8±1.1)cm,末次随访-2.2~1.5 cm,平均(-1.4±0.9)cm,术后冠状面及矢状面平衡重建良好.VAS评分、ODI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OA评分本组患者术后疗效为优1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翻修手术后症状改善最后评分良),优良率为83.9%.结论 成人退变性腰椎侧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彻底减压,通过矫形使脊柱重新获得稳定,椎弓根钉棒固定及椎间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背景:目前国内对休门氏病报道较少,缺乏相关临床经验.目的:回顾性分析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的诊断、临床表现、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早期疗效.方法:选择2002-01/2009-12北京协和医院骨科收治的休门氏病脊柱后凸患者9例,均采用脊柱后路截骨并三维矫形治疗.评价治疗前后脊柱后凸矢状面Cobb角、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与结论:7例患者获得临床及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3~88个月,失访2例.脊柱后凸内固定前Cobb角平均68°(30°~86°),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4.5 cm;脊柱后凸内固定后Cobb角平均29°(0°~56°),矫正率平均55%(35%~100%),末次随访脊柱后凸Cobb角平均30°(5°~58°),平均丢失1°,矢状位颈7铅垂线与骶1后缘铅垂线距离平均为1.5 cm,随访未发生明显丢失.全部随访病例均未发生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经治疗后脊柱外形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局部无压痛.提示应用一期脊柱后路截骨配合三维矫形器械可以有效地矫正休门氏病脊柱后凸畸形,获得满意的脊柱矢状位力线,良好的植骨融合以及内固定后短时间佩戴支具有助于矫形效果的维持.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内外总结脊柱失平衡的原因包括脊柱畸形、脊柱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等,作者通过临床研究认为动力性因素(腰背肌)在脊柱矢状面失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目的:通过观察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分析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患者41例,均在局麻下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前患者均行骨密度、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射线、以伤椎为中心的CT及MR检查。于患者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测量伤椎前缘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及改善角度、伤椎楔形变角度及改善角度;要求患者行负重试验及行走试验,对比治疗前后数据。结果与结论:治疗前患者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所需行走的距离显著短于治疗后(P〈0.05);治疗前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负重试验时间亦显著短于治疗后(P 〈0.05)。在治疗前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中,Cobb角的平均差值为(10.01±0.76)°,椎体楔形变改善的平均差值为(4.84±0.4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患者腰背部疼痛及矢状面失平衡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治疗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部分患者会出现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症状,原因并非伤椎楔形变单一因素所致。且患者通过经皮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治疗后,失平衡症状往往会明显改善,提示脊柱骨折后腰痛限制腰背肌力量是导致脊柱矢状面失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5):2881-2882
我院60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半椎体切除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及矫形率变化等情况。结果经治疗后,在手术后即刻、手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者冠状面局部侧凸Cobb角、冠状面整体侧弯Cobb角、头侧代偿弯Cobb角、尾侧代偿弯Cobb角、顶椎偏移、躯干偏移、SVA、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手术前明显减少,经治疗后患者后、侧凸均明显好转且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应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疗效显著且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未经治疗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方法对62例未经治疗的女性AIS患者采用中文版脊柱侧凸研究学会患者问卷表(SRS-22)进行问卷评估。根据Cobb角大小分为轻度脊柱侧凸组14例(Cobb角<30°)、中度脊柱侧凸组42例(Cobb角30°~50°)、重度脊柱侧凸组6例(Cobb角>50°)。 结果重度脊柱侧凸组自我形象维度得分均低于轻度脊柱侧凸组和中度脊柱侧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功能活动、疼痛、心理健康三个维度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中文版SRS-22问卷可提供AIS患者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信息。Cobb角>50°的AIS患者自我形象维度得分较低。  相似文献   

7.
背景:椎体环截是近年来提出较多的脊柱矫形概念,因其操作技巧要求高,难度大,并发症多,既往相关文献报道角度各不相同,很多研究者注重并发症分析,究其原因与操作步骤及方式有关。目的:分析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切除椎体1.6个,随访15-64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最后一次随访时Cobb角(冠状面及矢状面),并对手术相关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纳入的脊柱畸形患者共分5类,其中脊柱侧后凸畸形11例,重度侧凸畸形20例,先天性脊柱畸形4例,球状后凸畸形3例,角状后凸畸形1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平均冠状面畸形角度由84°矫正到35°,总的矫正率达到54%。治疗前平均矢状面畸形角度由90°矫正到42°,矢状面 Cobb 平均减小了48°。手术时间平均545 min(204-1355 min),术中平均估计失血量1610 mL(50-8244 mL),平均失血量达65%。31例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3例术中神经功能异常(通过电生理监测及唤醒实验发现),及时处理后患者未出现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提示单纯后路椎体环截及螺钉置入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效果良好,但并发症高,操作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运动疗法治疗Ⅰ°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70例Ⅰ°AIS患者,32例未经康复治疗,自行姿势矫正0.5年以上为对照组,38例经本院运动疗法治疗0.5年为治疗组。比较治疗前后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obb角、脊柱旋转程度、代偿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与0.5年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运动疗法治疗Ⅰ°AIS安全有效,自行姿势矫正无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自主研发的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合适的治疗处方。 方法 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基于三维同步矫正理念设计,由闭环气动控制系统以及多节段躯干、骨盆和上肢固定装置组成。选取AIS患者18例,首先在最大耐受力下进行30 min的机器人治疗,采用三维超声评估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0 s、治疗5 min、治疗30 min、30 min治疗结束即刻和治疗结束5 min时的脊柱棘突角和棘突角矫正率的变化;之后分别在10%、15%、20%、25%和30%体重横向矫正力下进行30 s的机器人治疗,并采用三维超声评估不同力作用下患者脊柱棘突角和棘突角矫正率的变化。观察和记录整个研究中的不良反应。 结果 自制三维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运行平稳,可实现智能精准矫正,未见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机器人治疗30 s、5 min和30 min后的平均棘突角矫正率呈时间递增效应(P<0.001),且治疗30 min时达103.73%。自10%体重矫正力开始,随着矫正力大小的增加,平均棘突角矫正率逐渐提高(P≤0.001);轻度AIS(Cobb角<25°)在25%体重横向矫正力下的平均棘突角矫正率达103.97%(实现完全矫正),而中度AIS(Cobb角≥25°)患者的矫正率也达到64.52%。 结论 脊柱侧凸康复机器人治疗是安全和即刻有效的,轻度AIS和中度AIS患者分别在25%体重和25%以上体重的横向矫正力下取得较为理想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采用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椎间植骨融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内固定术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接受手术,手术时间4.6~7.5 h,平均5.6 h;出血量1600~4300 mL,平均2570 mL。术后约1周戴支具下地活动,2例术前神经损害者有不同程度恢复。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75°矫正为32°,矫正率为57.3%;冠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47°矫正至11°。所有患者随访8个月以上(8~50个月),围手术期并发症:切口红肿并分泌物1例,一过性下肢麻木2例,无严重并发症(神经损伤等)发生。1例术后11个月发现固定棒断裂,随访36个月畸形未加重。结论 后路一期360°脊椎截骨术是治疗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手段,具有矫正率高、安全有效和临床疗效显著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韶关市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韶关市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韶关市某地区两所农村小学3~6年级学生中的489名留守儿童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和自编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7.6%留守儿童存在孤独感,不同性别孤独感发生率无差异性,不同年龄及不同年级间孤独感发生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随年级增加,孤独感发生率呈下降趋势(X^2趋势=5.970,P〈0.05)。留守儿童孤独感与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学习困难程度、父母教育方式、父母间关系和老师教育方式等因素显著相关(P〈0.01~0.05)。结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问题,老师和家长应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对待留守儿童,以减少其孤独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Physiatrists are a valuable resource in legal settings, where assessment of functional capacity to perform work and of future medical needs must be determined. Physiatrists help determine what future medical care is needed to restore and maintain an individual at the maximum level of life function.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use of a quality of life (QOL) rehabilitation model, rather than a medical model, for enhancing functional performance, modifying environments, and facilitating patient coping. We discuss use of the QOL model to describe and influence a patient's physical,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vocational/economic, and social/leisure domai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观察产科新生儿不同部位经皮胆红素(TCB)报警预值的可靠性。方法132例产科新生儿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正常产组和剖宫产组各66例,新生儿均于产后第4天同一时间点应用KJ8000经皮测黄仪分别测量额、胸、腹、额胸、额胸腹TCB值,TCB〉12.9mg/dl者,取得亲属同意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胆红素(SB),对比分析不同部位TCB及其与sB值的差异。结果两组分别有17例或21例达到TCB报警预值。两组TCB或sB相同方法及相同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B不同部位对比,额部值最低、胸部值最高,且与其他部位同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s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P〉0.05),与不同部位TCB对比均以胸部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其他部位TCB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正常产与剖宫产新生儿术后sB对比差异无意义;TCB动态监测以胸部结果更接近SB。  相似文献   

19.
The adequacy of implementation of present proteinuria diagnostic thresholds under examination of pregnant women was examined. Th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all urine samples of pregnant women from December 2009 to March 20010. The amount of protein in urine was concurrently evaluated by turbidimetric analysis with sulfosalicylic acid, colorimetric analysis with pyrogallol red, "dry chemistry" technology (the diagnostic strips). It is established that the mentioned techniques of analysis of protein in urine provide independent results. The results of colorimetric analysis are characterized by better precision and adequacy. However, in case of pregnant women the diagnostic threshold of protein concentration should be shifted from 0.120 to 0.150 g/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放疗对颈动脉溃疡斑块形成的影响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病理学证实为头颈部肿瘤、放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资料以及其他基线资料完整的患者93例,比较放疗前后放疗侧颈动脉和非放疗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的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结果 放疗前后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平均间隔时间为(6.1±1.9)年;放疗前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与非放疗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后放疗侧斑块总数量、平均内膜-中膜厚度、最大斑块面积、溃疡斑块的总数量、最大溃疡斑块的面积、最大溃疡口的面积均较非放疗侧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放疗可导致头颈部肿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进展,且斑块具有易损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