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陈鹏  肖晓燕  梅茜  李林  毛春芹  刘明贵  陆兔林  徐葱茏 《中草药》2022,53(14):4285-4297
目的 对薏苡仁麸炒过程中的色泽与气味进行客观量化并对色泽与气味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CM-5型分光测色计(电子眼)及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技术,并通过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因子分析(discriminant factor analysis,DFA)、风味热图等方法对获取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 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薏苡仁外观色泽整体上呈现变暗(L*值不断降低)、变红(a*值不断增加)、变黄(b*值不断增加)的变化趋势,基于粉末色度值L*、a*、b*所构建的判别函数实现了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薏苡仁固有及在麸炒过程中共检测出34种挥发性气味物质,随着炮制程度的加深,挥发性气味物质的丰富度不断提高。热图分析结果表明1-丁烯、2-丁烯、丙烯醛、乙硫醇、2-丁醇、乙偶姻、1,4-二氧六环、丙二醇、1-甲基-1H-吡咯、甲基环己烯、丁酸乙酯、丁基二甲硫醚、糠醇、辛内酯14种成分在薏苡仁麸炒过程中变化最为明显。PCA与DFA均可实现生薏苡仁及不同炮制程度麸炒薏苡仁饮片的区分。结论 ...  相似文献   

2.
目的:拟建立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方法,为白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研究及改进该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中药饮片炮制火候判别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色度分析原理,引入色度空间参数L*,a*,b*(L*为亮度,a*为红绿色度值,b*为黄蓝色度值)值,采用色彩色差计对麸炒白术饮片颜色进行客观量化。经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建立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和双侧90%参考值范围。结果:建立了基于色度空间参数L*,b*的麸炒白术不同炮制火候的数学判别模型(判别符合率100%)及双侧90%参考值范围。麸炒12 min时白术达最佳炮制火候,非标准化典则判别函数式(1)为炮制时间=0.675×L*+0.972×b*-49.365,函数值范围为10.103 6~16.051 4。判别函数式(2)为炮制时间=0.884×L*-0.998×b*-11.277,函数值范围为-6.366 0~0.496 7。双侧90%参考值范围为L*44.127 8~47.661 2和b*30.674 5~34.112 3。结论:基于颜色变化能够实现麸炒白术最佳炮制火候的客观量化判别,后续将探索不同炮制火候的麸炒白术饮片颜色与药效作用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变化规律及其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的相关性,为阐明白术炮制原理及其炮制工艺的优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炒药机炒制白术,于不同时间点取样,得麸炒白术样品;采用HPLC测定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流动相甲醇-水(5∶95),检测波长284 nm。采用二维红外成像仪测量麸炒不同时间点的饮片温度;采用色彩色差计测量麸炒不同时间点的饮片颜色。结果:白术生品未检出5-羟甲基糠醛;随着麸炒时间延长,5-羟甲基糠醛含量缓慢增加,至饮片炒至15 min左右,饮片温度达到150℃左右时,5-羟甲基糠醛含量突然急剧升高,此时饮片颜色b*(颜色的黄蓝程度)进入显著下降阶段。结论:白术麸炒过程中5-羟甲基糠醛含量呈规律性变化,且与饮片温度、颜色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4-甲基环十五烷酮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9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金纳多注射液(6.1 mg.kg-1)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以及假手术对照组,4-甲基环十五烷酮高、中、低剂量组(8.1,2.7,0.9mg.kg-1)。以结扎双侧颈动脉法造模,各组从造模后7 d开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28 d,给药体积均为10 mL.kg-1。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各组实验动物的行为学和脑组织匀浆相关的生化指标。结果:4-甲基环十五烷酮以8.1,2.7 mg.kg-1灌胃时,避暗计数及脑组织匀浆总胆碱酯酶(TChE)活性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4-甲基环十五烷酮在8.1 mg.kg-1时,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4-甲基环十五烷酮对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力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白术麸炒过程中从炒轻、炒黄、炒焦到炒炭不同炮制火候其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该实验采用不同炮制时间点取样的方法得到不同炮制火候白术样品,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各样品挥发油含量,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提取白术中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MDIS)结合Ková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麸炒过程中,随炮制程度加深麸炒白术挥发油含量呈4个阶段阶梯降低,白术挥发性成分在组成和含量上均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白术在麸炒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炮制火候密切相关,且白术和蜜麸之间存在相互吸附作用,这可为阐明麸炒白术炮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白术与漂白术、麸炒白术与麸炒漂白术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考察樟帮特色米泔水漂法对白术及其麸炒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检测白术生品、麸炒品及二者米泔水制品的挥发性成分,GC条件为程序升温(起始柱温50℃,以10℃·min-1升至140℃,维持5 min;以4℃·min-1升至210℃),分流比10∶1,载气为高纯氦气,溶剂延迟时间3 min;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电子碰撞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30℃,扫描范围m/z 20~650。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SIMCA 14.1软件对所得样品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值>1和P<0.05筛选得到白术与漂白术、麸炒白术与麸炒漂白术的差异性成分。结果:共鉴定出7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白术53种、漂白术50种、麸炒白术51种、麸炒漂白术44种。OPLS-DA结果表明白术与漂白术、麸炒白术与麸炒漂白术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不同产地间白术样品的差异不明显。白术与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产地半枝莲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PDMS/DVB SPME萃取头,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江苏、广西南岭、江西南昌、湖南、四川5个产地半枝莲的挥发性成分,用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比较不同产地半枝莲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从江苏、广西南岭、江西南昌、湖南、四川5个产地的半枝莲中共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45个,共有化合物13个,分别为1-辛烯-3-醇,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甲酸酯,苯乙醇,甘菊环,2-甲氧基-3-(2-丙烯)苯酚,1,2-二甲氧基-4-(2-丙烯)苯,十五烷,2-甲基-,1-(1,1-二甲基乙基)-2-甲基-1,3-丙二醇丙酸酯,正十六烷,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十六酸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六烷酸。结论:这13个共有峰可作为半枝莲挥发性成分中特征性指标成分,但不同产地半枝莲所含挥发性主成分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甘遂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方法:以3-O-(2,3-二甲基丁酰基)-13-O-十二烷酰基巨大戟二萜醇为对照,建立生、制甘遂的HPLC-ELSD特征指纹谱,比较两者的特征指纹谱及图谱.结果: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生、制甘遂的特征色谱峰分别为31、19个,甘遂炮制后,大部分成分含量下降,保留时间为89min左右的成分含量升高,不同成分间的含量比例发生了变化,成分的种类没有变化.结论:甘遂炮制解毒的原理得以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9.
梅茜  许金国  苏联麟  毛春芹  陆兔林  房方 《中草药》2023,54(16):5165-5171
目的 基于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对枳壳Aurantii Fructus饮片麸炒前后气味差异标志物进行快速识别研究,拟建立一种基于气味的有效快速识别生、麸炒枳壳饮片的方法。方法 通过建立生、麸炒枳壳饮片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检测方法,结合Arochembase数据库,采用主成分析、判别因子分析方法对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色谱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结果 建立了生、麸炒枳壳饮片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方法,通过对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指纹图谱分析,匹配出11个气味特征成分,推测D-柠檬烯、β-月桂烯、γ-松油烯为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差异标志物。结论 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较好地快速识别生、麸炒枳壳饮片气味特征成分,可应用于饮片生产过程的质量在线监测,为饮片不同炮制品的快速识别及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黄精蒸制过程中气味成分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清蒸法和酒蒸法分别制备不同蒸晒次数的黄精炮制样品,建立黄精的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分析方法,对黄精蒸制过程中的气味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并分析气味成分的动态变化。运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生黄精识别出19个气味色谱峰,清蒸九蒸九晒黄精识别出16个气味色谱峰,酒蒸九蒸九晒黄精识别出17个气味色谱峰。黄精蒸制过程中有多处色谱峰发生明显变化,丙醛、乙酸甲酯、3-己醇、乙醛的色谱峰峰面积在清蒸与酒蒸后均降低;糠醇的色谱峰峰面积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整体呈增加趋势;糠醛、5-甲基糠醛的色谱峰峰面积均随着蒸晒次数的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PCA模型中,生黄精与黄精炮制品明显分为两个不同区域。结论 Heracles Neo超快速气相电子鼻可以快速分析黄精蒸制过程气味变化的物质基础,可应用于生、蒸黄精的气味差异标志物快速识别,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种类及其相对质量分数。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腥臭味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对腥臭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GC条件为程序升温(初始温度50℃,保持1 min;以4℃·min~(-1)升温至250℃,保持5 min),进样口温度250℃,载气高纯度氦气,载气流速1. 0 m L·min~(-1),不分流进样; MS条件为电子轰击离子源(EI),离子源温度230℃,四级杆温度180℃,电子能量70 e V,检测范围m/z 35~550。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美洲大蠊生品、酒炙品、醋炙品、麸炒品中分别鉴定出41,32,40,47种化合物,四者含共有成分13种。结论:美洲大蠊生品中腥臭成分主要来源于醛类、醇类、胺类及烃类等挥发性物质,醋炙、酒炙、麸炒后可有效减少生品中的腥臭成分及其含量,并且增加的香味物质可掩盖其腥臭气味,为探究美洲大蠊的矫臭去腥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动物药腥臭气味分析与矫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主客观评价结合分析挥发性成分变化,筛选美洲大蠊去腥矫臭的炮制方法,研究去腥矫臭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制备美洲大蠊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采用志愿者感官评价法结合电子鼻系统评价美洲大蠊生品与炮制品的腥臭气味差异,筛选较优炮制品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HS-SPME-GC-MS)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生品与炮制品挥发性成分差异,探究炮制去腥矫臭的作用机制。结果志愿者评分结果显示生品、醋炙品、酒炙品与麸炒品的平均评分分别为3.38、1.25、2.88与3.04。电子鼻结果显示,醋炙品、酒炙品、麸炒品与生品间的欧式距离分别为7.34、3.77、1.60,但醋炙品的散点分布方向与酒炙品、麸炒品方向相反,提示可能作用机制有异。整合分析主客观评价数据,确定醋炙为最优去腥矫臭炮制方法。ROAV法确认美洲大蠊关键性腥臭气味成分为3-甲基丁醛、己醛、壬醛、庚醛、癸醛、苯乙醛、(E,E)-2,4-壬二烯醛、2-戊基呋喃、(+)-柠檬烯、肉豆蔻醛。挥发性成分的PCA结果显示,4种炮制品可被明显区分开,挥发性成分及含量存在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生品与醋炙品中存在7个差异性成分,分别为己醛、棕榈酸、油酸、油酸乙酯、醋酸、棕榈酸乙酯、亚油酸乙酯,醋炙品含量较生品均有减少,其中关键性腥臭味成分己醛减少最为明显。结论醋炙为改善美洲大蠊腥臭气味的较优方法,其炮制机制是通过降低己醛等挥发性腥臭气味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岭南特色炮制工艺中枳壳挥发油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按照不同工序分别制备枳壳炮制品(生枳壳、麸炒枳壳、清蒸枳壳、单纯发酵枳壳及广东制枳壳),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通过GC-MS鉴定不同枳壳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运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枳壳不同炮制品中挥发油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从生枳壳、广东制枳壳、单纯发酵枳壳、清蒸枳壳、麸炒枳壳的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合物54,44,25,31,32种。其中岭南特色制枳壳的挥发油中新增化合物最多,且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较生枳壳和麸炒枳壳升高。结论:提示发酵与清蒸相结合的岭南特色炮制方法对改变枳壳炮制品的质量并增强其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吴茱萸生品与炮制品HPLC指纹图谱,通过计算相似度,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评价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质量,探讨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差异,阐释吴茱萸炮制后毒性降低的机制。方法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吴茱萸及制吴茱萸的指纹图谱,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和SPSS17.0软件对相应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analysis,PCA)。结果 吴茱萸和制吴茱萸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大于0.985,均含有12个相同的共有峰,指认出了其中的5个。以吴茱萸碱为参照峰,比较各共有峰的相对峰面积,发现吴茱萸炮制后除3号峰外,其余共有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2号峰和10号峰有显著性下降。聚CA结果显示,吴茱萸生品可分为2大类,其中来源于江西的为一类,来源于浙江和湖南的为一类;经PCA分析,前3个主成分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405%,以2、5(绿原酸)、6(金丝桃苷)、7、8(柠檬苦素)、9(吴茱萸碱)、10(吴茱萸次碱)和12号峰对吴茱萸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差异变化的贡献较大。结论 吴茱萸HPLC指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炮制方式对僵蚕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影响。 方法: 以生品僵蚕为对照,以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羟自由基(·OH)、三价铁离子还原能力及小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为指标,考察不同僵蚕炮制品甲醇提取部位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差异;以L-多巴为底物,考察不同僵蚕炮制品提取物对酪氨酸酶抑制能力的差异;采用HPLC比对和确定甘蒸僵蚕新增成分的归属。 结果: 当提取液生药质量浓度为2~30 g·L-1时,生品、微波品、甘蒸品和麸炒品对DPPH·的清除率基本一致,清蒸僵蚕的清除率最低;生药质量浓度为20 g·L-1时,各炮制品对·OH的清除率均达到最大,清除能力顺序为生品 > 甘蒸品 > 微波品 > 麸炒品 > 清蒸品;生药质量浓度为8~80 g·L-1时,各炮制品的总还原能力大小为甘蒸品 > 微波品 > 生品 > 清蒸品 > 麸炒品;生药质量浓度为80 g·L-1时,各炮制品对小鼠肝脏微粒体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均达到最大,抑制能力顺序为生品 > 甘蒸品 > 微波品 > 麸炒品 > 清蒸品;生药质量浓度为20 g·L-1时,各炮制品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到最大,抑制能力排序为甘蒸品 > 生品 > 清蒸品 > 麸炒品 > 微波品。HPLC图谱比对结果显示,与生品及其他炮制品相比,甘蒸僵蚕甲醇提取部位增加了芹糖甘草苷、甘草苷和甘草酸铵等抗氧化活性成分。 结论: 僵蚕经加热炮制后,体外抗氧化活性与对酪氨酸酶的抑制能力有所降低。甘蒸僵蚕的整体抗氧化活性不低于生品是因为辅料甘草汁中活性物质起到了相应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X射线衍射(XRD)指纹图谱;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材主要成分的影响;测定炮制品中ZnO含量。方法采用XRD法对10批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进行分析,分别建立了生品及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对6种不同炮制方法进行比较;运用K值法测定了炮制品中ZnO的含量。结果分别建立了炉甘石生品和炮制品的XRD指纹图谱,其中生品XRD指纹图谱有23个共有峰,炮制品XRD指纹图谱有10个共有峰,经煅烧炮制之后生品的ZnCO_3特征峰转变为ZnO的特征峰;煅烧炮制品中ZnO的含量均超过56%。结论 XRD指纹图谱可用于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鉴定与分析,为炉甘石生品及炮制品的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芥子、莱菔子炒制前后以及芥子不同品种饮片的UPLC图谱,分析3种中药饮片炒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UPLC,ZORBAX Eclipse XDB-C18色谱柱(4.6 mm×50 mm,1.8μm),流动相乙腈(A)-含0.08 mol·L-1甲酸铵的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5 min,5%~20%A;5~7 min,20%A;7~25 min,20%~25%A;25~30 min,25%~90%A),柱温35℃,进样量10μL,流速0.3 m 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白芥子与炒白芥子饮片共检出7个共有峰,白芥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发生显著变化,新生成1个色谱峰a,但其原有色谱峰8~10均消失。黄芥子生品与炒制品有10个共有峰,黄芥子炒制后部分色谱峰的峰面积显著降低,色谱峰11几乎消失。莱菔子与炒莱菔子有6个共有峰,莱菔子炒制后主要色谱峰的峰面积变化显著,色谱峰a消失,新生成2个色谱峰。通过比较白芥子、黄芥子和莱菔子的UPLC图谱,发现3种中药饮片中均归属出其共性成分芥子碱硫氰酸盐,但在主要色谱峰峰面积及数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UPLC建立芥子不同品种及莱菔子生、炒饮片的图谱能全面反映出饮片的物质基础内涵以及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为揭示这3种中药饮片炮制原理和进一步诠释含硫代葡萄糖苷类中药饮片炒制共性原理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白术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指纹图谱形状特征,建立一种快速精准辨识不同产地与炮制品的方法。方法建立45批不同产地与炮制法的白术UPLC指纹图谱库,运用总量统计矩及相似度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法辨析此指纹图谱的形状特点,捕获其特征指纹图谱及特征峰。结果生品、麸炒、土炒白术UPLC指纹图谱的共有峰16个;安徽与湖南、安徽与浙江、湖南与浙江产地的生白术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分别为0.774~0.982、0.799~0.969、0.788~0.886;3产地的生品与麸炒、生品与土炒、麸炒与土炒白术的总量统计矩相似度中最大值为0.990, 最小值为0.774。再结合OPLS-DA法中变量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ojection,VIP)分析获得其中1~3、6、16号为区分贡献度最大的5个标志峰,确认6号峰为白术内酯II。结论这5个标志峰对应物质可认定白术的潜在质量标志物(Q-Marker),为白术的产地、炮制法的精准识别及其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理论与实验依据,同时也为中药指纹图谱辨形论质做了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温郁金生品、醋制品和酒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他们之间功效差异的物质基础,为临床合理使用温郁金不同炮制品及建立其更加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提供有力参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温郁金不同炮制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温郁金生品中初步检测出42个峰,鉴定出23个成分;从醋制品中检测出59个峰,鉴定出34个成分;从酒制品中检测出64个峰,鉴定出40个成分。与生品相比,醋制品中新增了22种成分,酒制品中新增了29种成分;温郁金不同炮制品中的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了变化。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操作简便、萃取速度快,不使用有机溶剂,不污染环境,操作成本小;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合使用的方法稳定性强可靠程度高,其适用于温郁金及其不同炮制品之间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为温郁金及其不同炮制品质量评价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为温郁金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