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疼痛的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对疼痛处理的不充分现象却还是很普遍.创伤患者的疼痛控制作为整个救治过程的重要部分,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院前阶段(在野外初步评估和处理,包括脱离现场);早期医院阶段(在急诊室的初步评估和处理);手术和术后康复阶段.其中院前疼痛管理尤为薄弱环节.为了在这一领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笔者综述了国际上创伤患者院前疼痛管理的现状及各种不同镇痛方法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急性创伤患者越来越多,患者在检查、化验和治疗等就诊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而当今的疼痛管理还尚停留在术后麻醉患者和癌症患者的解痛层面上,对急性创伤患者的术前疼痛管理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对急性创伤患者的疼痛评估不够重视,评价方法和理念没有普及,评估不及时;  相似文献   

3.
尤秀琳 《妇幼护理》2023,3(21):5205-5206
目的 探究预见性护理在创伤患者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5 月到 2022 年 4 月收治的 60 例急诊创伤患者,依循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期间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的急救时间、急救效果与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休克缓解、 病情评估、辅助检查、急诊会诊、术前准备、有效救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救有效率(100.00%)高于对照 组(86.67%)(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创伤患者的急诊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中应用预见性护 理,可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76例肝癌患者介入栓塞后疼痛的观察与护理,分析疼痛的相关因素是应用不同的栓塞剂疼痛的特点及疼痛程度不同。因此,以阿片类的中枢镇痛药为主,联合局部镇痛药能较好地控制疼痛。护理措施有:(1)加强护理人员疼痛管理知识的规范化学习;(2)提高患者对疼痛及疼痛控制的认知度;(3)及时准确地对疼痛进行评估并填写疼痛评估单;(4)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5)结合专科特点进行护理;(6)注意给药的护理及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及个体化护理效果。方法:将250例急症创伤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对观察组分析其影响术后疼痛的因素,并按VRS标准做出疼痛评估,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取不同护理方法后,观察组缓解率为72.8%,对照组为55.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急症创伤骨科患者,术后根据疼痛评估进行个体化护理,可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院前指数法(PHI)提高院前创伤患者伤情评估准确率及救治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1日~2018年6月30日院前创伤患者228例设为常规组,进行常规创伤评估,给予常规急诊抢救措施。选取2018年7月1日~2019年6月30日院前创伤患者259例设为PHI组,进行PHI评分,实施基于PHI的抢救措施,比较两种评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评估院前创伤患者伤情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HI、常规创伤评估法对院前创伤患者伤情均具有评估价值(P<0.05),且PHI的AUC大于常规创伤评估法(P<0.05)。PHI组医护人员有效处理反应时间较常规组短(P<0.05)。经抢救后,PHI组治愈率高于常规组(P<0.05),伤残率、病死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PHI可提高院前创伤患者伤情评估准确率及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美国疼痛学会(American Pain Society,APS)评价体系在骨科疼痛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我院骨科患者术后采取常规疼痛治疗及护理,2012年开展急性疼痛管理服务后,采用APS评价体系对患者进行疼痛管理,比较疼痛管理前后的服务过程及结果质量考核的情况。结果管理后患者疼痛评估方法较管理前正确,观察处理记录及时,镇痛得到规范有效的控制;患者掌握知识、疼痛控制效果、睡眠时间等疼痛服务结果均优于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应用APS评价体系进行疼痛管理,给医院优质疼痛管理指明了方向,有利于疼痛服务工作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晚期癌症疼痛的护理评估与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疼痛是一种主观状态的表现,有很强的个体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对各种因素、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来给予恰当的处理。护理晚期癌症病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患者疼痛的护理评估。1疼痛的护理评估1.1收集资料包括(1)疼痛的部位;(2)疼痛的程度:让病人自己描述,要相信病人的疼痛主诉,有时可询问家属或陪护人员来证实病人诉说的疼痛情况;(3)疼痛的频率和持续时间;(4)加重或缓解的有关因素;(5)疼痛对生活的影响。如疼痛是否干扰睡眠、食欲、体力、信心、生活情趣及与他人关系;(6)以前和现在缓解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丽平  朱国强  苏丹 《护理研究》2023,(10):1853-1856
目的:探讨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的疼痛管理系统在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5月—12月我院儿科住院患儿88例作为疼痛管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护理干预模式对疼痛患儿进行干预,疼痛管理组采用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的疼痛管理系统对疼痛患儿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疼痛评估及时性及医嘱处理及时性、临床护士体验感及护士落实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率。结果:疼痛管理组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率为2.65%,医嘱处理不及时率为1.05%,均低于对照组(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率为7.92%,医嘱处理不及时率为4.52%);疼痛管理组临床护士的体验感总分及患儿信息完整性、系统质量、护理文书书写质量、个人价值感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疼痛管理组护士落实镇痛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率为96.84%,高于对照组(84.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临床决策支持技术为基础构建的儿科疼痛管理系统可有效降低患儿疼痛评估不及时及医嘱处理不及时等问题发生率,保证镇痛药物使用安全性,提升护士体验感。  相似文献   

10.
姑息护理(palliativecare)是随着临终关怀运动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姑息护理定义为:通过处理与威胁生命的疾病相关的问题来提升患者和家属的生命质量;通过早期确认、准确评估来预防和减轻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处理疼痛以及其他生理、心理和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重症患儿疼痛评估和处理〔英〕/CofmanS...//HeartLung.-1997,26(3).-221~228儿科ICU的患儿大多数经受过创伤和手术,疼痛是常见症状。患儿对疼痛的表达能力受到年龄、发育阶段、性别文化、疼痛评估标准、以前疼痛的经历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武汉市江汉区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的特点。方法:对从武汉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的2008年度武汉市江汉区全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院前急救患者总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24±1.05(min)、16.41±7.82(min)、12.39±6.17(min),急救半径为9.17±4.36(km)。其中院前死亡患者的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分别为2.17±1.13(min)、15.86±8.17(min)和23.26±11.39(min);急救半径为8.96±4.28(km),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分别为2.26±1.08(min)、16.23±7.94(min)和22.97±10.48(min);急救半径为9.25±4.13(km)。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到达现场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院前死亡的患者(P〈0.01)。(2)院前急救,包括院前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均以第1季度为最多。(3)在2 198次院前急救中,创伤类居首位,年龄以21~50岁青壮年段最多;其次分别是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4)创伤类的死亡位居首位;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2~5位,其中循环系统类的死亡中居首位的是心脏性猝死。(5)男性的院前急救例数、总死亡及院前心脏性猝死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院前急救的主要原因;(2)应重视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疼痛控制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02例经过人文关怀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实验组)与85例经历过缺乏爱伤观念和搬运动作不细致、不规范、不耐心的早期护理的创伤骨科患者(对照组),采用VRS疼痛量表评估其疼痛程度。同时对实验组患者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分别在轻度疼痛、中度疼痛和重度疼痛时给予适量镇痛药物,观察其镇痛开始显效时间和镇痛维持时间。结果: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能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P〈0.05)。术后有轻度疼痛即开始用药比中度或重度疼痛时开始用药,其镇痛显效时间快且维持时间长(P〈0.05)。结论:对创伤骨科患者施以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并根据其术后疼痛程度适时给予镇痛药物,能够改善患者因疼痛带来的不适,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经皮肾镜取石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使用视觉模似标尺法(VAS)、疼痛及麻醉性镇痛药信念量表及自行设计的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对广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182例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四个阶段内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经皮肾镜患者结石大小、患者年龄与第一阶段最严重疼痛程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6,P(0.05;r=0.29,P〈O.05);负向疼痛信念与第一阶段、第三阶段最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17~O.44,P(0.05);第一阶段使用镇痛剂剂量与第一、第二阶段疼痛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1;r=0.47,P〈0.01)。结论经皮肾镜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与诸多因素相关,应树立患者正确疼痛信念,并根据患者年龄、结石大小给予相应镇痛措施;在患者疼痛开始时给镇痛剂,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验证危重症患者疼痛观察工具(CPOT)在评估心脏术后患者疼痛中的有效性.方法 2名重症护理人员应用CPOT对105例行心脏手术后入住ICU的成年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分为3个评估阶段,每个阶段包括3个测评时点(翻身前、中、后),共9个测评点(T1~T9),每个观测点的评估时间为1 min,记录患者T1~T9的CPOT值;第2阶段同时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结果 (1)3个阶段,翻身过程中CPOT评分明显高于翻身前后的CPOT评分;(2)2名重症护理人员CPOT评分一致性较高;(3)第二阶段患者CPOT评分与NRS评分结果一致性较高.结论 CPOT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能有效的判定心脏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可用于ICU心脏术后患者疼痛的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创伤患者院前救护的模式和技术应用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6年1月院前创伤救护1973例临床资料,从一般构成情况、伤因、伤情、急救技术措施、创伤患者转运中意外风险等方面分析院前创伤患者救护的组织实施和技术应用特点。结果院前创伤男性比女性多,年龄分布以21~50岁为最多占79.30%;创伤原因分类以交通事故和斗殴为多,占69.49%;创伤急救技术运用以吸氧为最多占100.0%。结论快速到达创伤现场,及时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而装备有各类先进的抢救器材、药品、通讯设备的救护车和一支管理科学、训练有素、操作规范的专业队伍是院前急救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中国大中城市院前死亡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死亡病例特点.方法:从中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对有完整记录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12 568例院前死亡者调度时间、到达时间、现场时间、返回时间、总时间、急救半径分别为(2.10±1.08) min、(13.68±7.14) min、(25.25±12.34) min、(13.75±6.48) min、(54.74±25.47) min、(7.86±3.91)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09±1.03) min、(13.58±6.78) min、(25.53±12.34) min、(13.60±6.54) min、(53.79±23.77) min、(7.67±3.86) km,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分别为(2.12±1.02) min、(14.10±7.05) min、(24.79±12.08) min、(13.79±6.61) min、(54.80±25.36) min、(7.90±3.92) km.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与院前心脏性猝死组到达时间、现场时间、出车总时间、急救半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②院前死亡总体、院前非心脏性猝死组、院前心脏性猝死组的病例数月份及季节分布以2月份、第一季度为最多,日时间段分布以8:00~10:00为最多.③院前死亡患者中循环系统、其他、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类的死亡数分别位居第一、二、四、五、八,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中循环系统类中心脏性猝死死亡最多;创伤、中毒类的死亡分别位居第三、六,均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④男性院前死亡数及院前心脏性猝死数均明显多于女性.⑤院前心脏性猝死占循环系统类死亡的绝大部分(67.33%),目击者现场心肺复苏(CPR)为4.46%,医护人员现场CPR成功率2.21%.结论:①心脏性猝死是中国大中城市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原因.②加强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以及普及公众CPR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③创伤致死是中国大中城市又一常见院前死因,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伤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8.
疼痛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生活质量状况,评估疼痛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中国人癌症疼痛评估工具(Chinese Cancer Pain Assessment Tool,CCPAT)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第3版)[EORTIC QLQ—C30(Version 3)]对2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横断面设计的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中有疼痛者84例(42%),无疼痛者116例(58%).疼痛组患者疼痛评分高于非疼痛组患者评分(P〈0.001).疼痛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躯体功能领域、角色功能领域和社会功能领域的评分低于无疼痛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的情绪功能领域、认知功能领域和整体生活质量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与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31,P〈0.001).结论疼痛对乳腺癌患者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社会功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患者受疼痛的冲击加重时,其整体生活质量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护理人员面对不同年龄及不同行为表现的患者时疼痛管理方式。方法采用4个不同的术后疼痛病例作为研究工具,对外科系统的154名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29名护理人员相信患者的疼痛主诉。护理人员对2个老年组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得分为(4.56±2.41)分,年轻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得分为(6.89±2.07)分,对微笑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得分为(5.55±2.23)分,对痛苦患者的疼痛程度评估得分为(7.38±1.09)分。在对止痛药使用的调查中,有23人(17%)选对了处理年轻组微笑患者的止痛方案,有9人(6%)选对了处理老年组微笑患者的止痛方案,28人(20%)选对了年轻组表情痛苦患者的止痛方案,18人(13%)选对了老年组表情痛苦患者的止痛方案。结论需要加强护理人员疼痛知识及疼痛正确评估的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20.
疼痛是一种主观的、个人的、多维的体验,它涉及心理、行为、情感、认知和感觉等内容。传统的疼痛测量方法包括口头的和数值的等级评定量表或视觉模拟量表(VAS);一般的生活评定例如短期型医疗结果研究(SF-36),疾病的特殊治疗例如McGill疼痛评估问卷或简明疼痛调查(Daut et al.,1983;Cleeland and Ryan,1994);新增的问卷例如疼痛调查结果处理(TO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