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茶多酚对高糖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加入不同浓度茶多酚进行干预,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条件下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量的变化,分析高糖及茶多酚干预对细胞线粒体活性氧表达的影响。结果:培养基中葡萄糖两种浓度(L1和L2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L)MTR、DCF荧光强度/μm2细胞面积L1组L2组比较,P<0.05。在30mmol/L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加入0.1μmol/L和0.3μmol/L浓度的茶多酚,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死亡率CDR(%)及线粒体膜电位MMP(FI)L3组与L4组比较,P>0.05。L2组L3组及L2组与L4组比较P<0.05。结论:高糖条件下培养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增多,而应用茶多酚干预后细胞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减少,细胞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背景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镍矿区人群中自内障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硫酸镍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代谢和增生有抑制作用,但目前镍对晶状体损伤机制的研究较少。目的探讨硫酸镍对sD大鼠晶状体的损伤情况。方法出生7~14d的SPF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组、腹腔注射组。腹腔注射组、皮下注射组分别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2g/L的硫酸镍溶液10mg/kg,连续给药45d;空白对照组不用药。给药后每2周裂隙灯下观察sD大鼠晶状体的变化,给药后45d参考LOCSⅡ、LOCSⅢ的评价标准对晶状体的前囊、核区、皮质和后囊进行混浊指数评分,评价sD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45d后处死大鼠,取下完整晶状体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皮下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区混浊指数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311,P〈0.05),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区混浊指数评分虽高于空白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355,P〉0.05)。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后囊混浊指数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316,P=0.004;t=7.464,P=0.009)。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前囊+后囊晶状体混浊指数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87,P=0.000;t=10.533,P=0.002)。各组大鼠晶状体皮质区和核区混浊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注射组、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混浊指数总评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358,P=0.001;t=10.188,P=0.003);皮下注射组晶状体混浊的总评分高于腹腔注射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7,P〉0.05)。皮下注射组和腹腔注射组大鼠晶状体胶原纤维变性均比空白对照组严重,皮下注射组大鼠的晶状体胶原纤维变性比腹腔注射组明显。结论硫酸镍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均能对SD大鼠晶状体造成一定的损伤,晶状体损伤的部位主要集中在晶状体前囊和后囊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鼠Miiller细胞提取液能够促进离体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存活及轴突的再生,伴晶状体损伤的视神经外伤眼RGCs存活率提高,但Milller细胞和晶状体损伤在促进RGCs存活方面的关系鲜见报道。目的探讨伴晶状体损伤的视神经外伤眼Mtiller细胞对RGCs存活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清洁级成年Wistar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伪手术组、视神经损伤组、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伪手术组大鼠手术中暴露但不损伤视神经,视神经损伤组大鼠行视神经横断伤,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行视神经横断伤联合晶状体针刺伤,并导致晶状体混浊。术后7d及14d各组分别取8只大鼠处死后制备视网膜标本。采用苏木精一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和RGCs的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标记的Muller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大鼠RGCs数量及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数量。结果术后7d及14d,伪手术组大鼠RGCs的数量分别为(52.98±1.90)个/高倍视野和(51.81±3.09)个/高倍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0,P=0.378);术后14d视神经损伤组大鼠RGCs数量为(22.67±1.94)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术后7d的(36.61±1.69)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12,P=0.000);术后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RGCs数量为(35.69±1.80)个/高倍视野,明显少于术后7d的(50.76±2.77)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20,P=0.000)。术后7d及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存活的RGCs数量均多于视神经损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d:t=102.840,P=0.000;14d:t=164.020,P=0.000);术后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存活的RGCs:牧量少于伪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04,P=0.034)。术后7d及14d,伪手术组大鼠视网膜内核层均未见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标记Muller细胞数量分别为(29.38+2.04)个/高倍视野和(19.07±2.14)个/高倍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68,P=0.000)。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标记的Muller细胞数量分别为(48.96±2.80)个/高倍视野和(46.73±1.50)个/高倍视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87,P=0.067)。术后7d及14d,晶状体联合视神经损伤组大鼠内核层GFAP阳性Muller细胞数量均较视神经损伤组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d:t=-15.997,P=0.000;14d:t=-29.938,P=0.000)。结论在视神经损伤合并晶状体刺伤时,晶状体损伤可诱导Muller细胞活化,进而促进视神经损伤后RGCs的存活。  相似文献   

4.
陈燕  卢奕  蒋永祥  邱斌  田洁 《眼科研究》2010,28(3):221-224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150~160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萘性白内障组(每日0.5mg/kg萘灌胃3d后改为每日1mg/kg)和阿司匹林组(萘灌胃4h后每日100mg/kg阿司匹林灌胃)。应用定期图像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纯化α-晶状体蛋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抑制热诱导的β—L晶状体蛋白变性的能力。结果3周时萘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程度逐步加重,阿司匹林组混浊早期进展较萘性白内障慢,6周后进展程度接近于萘性白内障组。实验2周时3组晶状体混浊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2,P=0.969)。实验第4、6、8、10周时3组晶状体混浊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31.130,P=0.000:F=115964.000,P=0.000;F=169846.500,P=0.000;F=195431.200,P=0.000),且空白对照组与萘性白内障组、空白对照组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与萘性白内障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阿司匹林组的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高于萘性白内障组。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保护n一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延缓萘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此作用在白内障早期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屈思萌  张伟  安莹  宋旭东 《眼科》2009,18(2):107-113
【摘要】目的观察烟酰胺二磷酸腺苷(NADPH)氧化酶的抑制剂能否抑制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探讨NADPH氧化酶亚单位NOX的同源异构体存人晶状体上皮细胞mRNA的表达情况:设计实验性研究。研究对象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永生系(SRA01/04)。方法实验分为4组,SRA0I/04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EGF组),加入NADPH氧化酶抑制剂二亚苯基碘(DPI)(DPI组),先后加入DPI和EGF(DPI+EGF组),不加入上述物质为对照组。利用酶标仪和活细胞计数CCK一8试剂盒检测各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OD450值。用RT—PCR方法检测NOX的同源异构体在SRA0I/04中的表达,将RT—PCR产物测序,利用NCBIBI。AST软件对测序结果与cDNA进行序列对比。主要指标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OD450值,NOX的同源异构体表达情况及其与人其他组织的序列对比:结果加入CCK-83.5小时后,EGF组比对照组OD450值升高了12.0%(P=0.000);DPI组比对照组OD450值下降了25.5%(P=0.000);DPI+EGF组OD450值比EGF组降低了26.1%(P=O.000)。RT—PCR结果表明,NOX蛋白的5种同源异构体[包括NOXl、NOX2(gp91phox)、NOX3、NOX4、NOX5]的mRNA在SRA01/04中均有表达。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NOXl—5的序列与人其他组织的相似性分别为100%、100%、99.7%、100%、100%。结论NADPH氧化酶可能促进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NOX同源异构体NOXl、NOX2、NOX3、NOX4、NOX5的mRNA在人晶状体上皮细胞SRA0I/04中均有表达,其中NOXl明显弱于其他四种NOX。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 kd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1、2、3个月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对大鼠采用STZ6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各时段分批处死大鼠,每只大鼠左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右眼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grp78的表达情况。结果Grp78在正常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少量表达,免疫组化光密度值为28.66±5.90,RT-PCR检测光密度比值为0.889±0.006;糖尿病大鼠1、2、3个月组免疫组化光密度值分别为49.56±6.54、63.74±9.05、78.15±9.05,RT-PCR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920±0.011、0.948±0.004、0.976±0.006。经统计学分析,糖尿病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grp78的表达较正常组高(P〈0.01),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结论葡萄糖调节蛋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蔡萌  李金  李静  陈晓云  黄娟  罗燕 《眼科研究》2013,(12):1137-1141
背景老视是影响中老年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与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随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氧化损伤有关。SS31是线粒体靶向的抗氧化剂,研究其对L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对老视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探讨SS31对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诱导的人LECs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含质量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低糖培养液对人LECs细胞株HLEB.3进行培养和传代,用200μmol/Lt-BHP处理HLEB一3细胞18h以构建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BHP模型组、10nmol/LSS31±T—BHP组、100nmol/LSS31±T—BHP组、1μmol/LSS31±T—BHP组、10μmol/LSS31±T—BHP组和100μmol/Lt-BHP组,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以筛选SS31的最佳药物浓度。再将培养的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t-BHP模型组和1p~mol/LSS31±t.BHP共培养组。采用JC-1染色法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HLEB一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用MitoSOX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各组活细胞线粒体中产生活性氧簇(ROS)的情况。结果200μmol/Lt-BHP加入培养液作用HLEB一3细胞18h后,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存活率(100±0)%比较,模型组细胞存活率下降至(53.424-2.52)%,不同浓度的SS31组细胞存活率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各组细胞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49,P〈0.01),其中以1μmol/LSS31组细胞存活率最高(82.134-3.15)%,明显高于t-BHP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10,P〈0.05)。各组HLEB-3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提示,正常对照组红/绿荧光强度比值为7.07±0.06,t-BHP模型组为4.46±0.14,1μmol/LSS31±t—BHP共培养组为5.76±O.26,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332,P〈0.01),空白对照组和1Izmol/LSS31±t—BHP共培养组红/绿荧光强度比值均明显高于t-BHP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扛2.609、1.303,P〈0.001)。荧光显微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HLEB一3线粒体内仅可见微弱的ROS红色荧光,t-BHP模型组细胞线粒体内ROS荧光明显增强,红色荧光染色的细胞明显增多,而1μmol/LSS31±t—BHP共培养组细胞线粒体内ROS荧光明显弱于t-BHP模型组。结论SS31能有效预防t,BHP诱导的HLEB-3细胞的氧化损伤,可能是治疗老视和其他年龄相关性晶状体疾病一个潜在的靶向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眼对视功能、眼结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临床系列研究。对2010年4月至2014年9月通过对-12DS至-23DS(17.25±4.23)DS超高度近视眼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临床随访观察(3—27)月、平均(15.8±3.8)月,随访项目包括:术前、术后1天、末次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透明度、人工晶状体位置、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裸眼视力0.62±0.15、最好矫正视力0.91±0.16,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前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P=0.55)、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P=0.006),术后末次随访屈光度(-1.28±0.96)DS;术后末次随访眼压:(17.96±3.57)mmH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P=0.59);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前房深度、眼轴、调节近点分别为(2686±361)个/mm^2、(3.52±0.39)mm、(30.98±1.36)mm,(19.00±3.87)cm,与术前比较分别为(t=0.89、P=0.38)、(t=2.48、P=0.03)、(t=-0.23、P:0.81)、(t=-0.21、P=0.90)。UBM示ICL与晶状体无接触、房角大于30度,未见晶状体混浊。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人工晶状体(ICL)植入超高度近视能有效提高视力,未对眼结构和调节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背景脑膜上皮细胞(MECs)是构成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损害可能会导致脑脊液组分的失衡,使视神经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攻击。目前对于MECs在视神经疾病中的病理作用研究甚少,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缺氧条件下人MECs的功能变化,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培养的人MECs株分别制备成密度为2.5×10^3个/孔、5.0×10^3个/孔和1×10^4个/孔的细胞悬液,各取100μl分别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在常规培养基及体积分数21%O2(常氧组)和1%O2(缺氧组)环境下孵育2d,采用MTS法测定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人MECs的吸光度(A490)值;采用CASY1法检测和比较不同氧环境下细胞体积及直径的变化;采用光度计测定MECs暴露不同氧环境下1d、2d后线粒体产生ATP量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不同氧环境下细胞内细胞色素C的表达和定位。结果缺氧组2.5×10^3个/孔、5.0×10^3个/孔、1×10^4个/孔细胞密度组MECs的增生值(A490)分别为0.399±0.009、0.393±0.009和0.496±0.026,分别较相应的常氧组的0.424±0.131、0.413±0.111和0.537±0.021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7,P=0.004;t=3.251,P=0.009;t=3.037,P=0.013)。与常氧组细胞比较,缺氧组细胞的直径和体积均明显增加[(20.970±0.127)μm vs.(21.198±0.048)μm,t=-3.762,P=0.006;(5805±73)fl vs.(6026±106)fl,t=-4.124,P=0.002)]。缺氧组和缺氧+底物组细胞分别培养2d后,细胞中ATP产生量分别为(0.900±0.225)mmol/(L·g)、(0.952±0.075)mmol/(L·g),均明显低于常氧组的(1.389±0.145)mmol/(L·g)和常氧+底物组的(1.401±0.122)mmol/(L·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2、0.001)。常氧组细胞中细胞色素C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线粒体,而缺氧组MECs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弥散分布于细胞质。结论缺氧环境下MECs的生理功能明显减退,推测MECs的功能损害是脑脊液和视神经之间的屏障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0.
银杏叶提取物对培养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观察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及其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对视网膜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培养视网膜神经细胞,用Rhodaminel23标记培养7d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线粒体,分为正常对照组、EGb761组、符氨酸组以及EGb761+谷氨酸组,共聚焦激光显微镜动态检测MMP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组MMP下降;EGb761组MMP及EGb761+谷氨酸组MMP升高,P〈0.01。结论EGb761可能通过升高视网膜神经细胞MMP的途径影响线粒体的功能;并且可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保护视网膜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从健康的供体眼中分离出人晶状体囊膜,用组织块培养法将人晶状体囊膜分别置于1g/L葡萄糖+体积分数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对照组)或4.5g/L葡萄糖+1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进行培养(高糖组)。培养3d、28d后观察2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长状态。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QP-1在人LECs中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人LECs的凋亡和坏死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培养第3天2组LECs的生长形态近似,但培养28d高糖组坏死细胞增加。培养3d后高糖组人LECs的AQP-1免疫荧光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2组间平均荧光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34,P=0.004),但2组间LECs的凋亡率和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81,P=0.131;t=1.064,P=0.318)。培养28d后高糖组人LECs的AQP-1免疫荧光表达较对照组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9,P=0.015),LECs凋亡率、坏死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13,P〈0.01;t=15.778,P〈0.01)。结论 AQP-1的异常表达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万李  谢学军  马荣 《眼科研究》2014,(3):211-21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损害是高糖和缺氧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性损伤.研究表明含补肾活血中药的血清能减轻缺氧和高糖状态下神经兴奋性毒性物质谷氨酸的毒性作用,但是否可提高神经兴奋抑制性物质甘氨酸的释放,从而对视网膜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中药血清对体外缺氧条件下纯化培养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中药或生理盐水对SD大鼠每日灌胃1次,7d后腹主动脉取血离心过滤提取正常大鼠血清和含补肾活血中药的大鼠血清.体外两步法纯化培养SD乳鼠的RGCs,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对培养的RGCs进行鉴定.将RGCs置于96孔培养板中培养72 h后分为正常对照组(20%正常SD大鼠血清培养)、缺氧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培养)、正常中药干预组(20% SD大鼠含药血清培养)、缺氧中药干预组(1.0 mmol/L连二亚硫酸钠+20%SD大鼠含药血清干预).于培养后24、48、72 h用L-88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及甘氨酸的质量浓度,用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LDH的漏出量.结果 培养的细胞荧光染色阳性.细胞培养24 h,正常对照组谷氨酸、甘氨酸质量浓度和LDH的含量分别为(0.080 5±0.001 0)mg/L、(0.055 4±0.001 5) mg/L及(1 626.03±122.10) μmol/(min·L),而缺氧组为(0.022 5±0.001 1)mg/L、(0.014 6±0.001 1)mg/L及(1 458.68±94.23) μmol/(min·L),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53,P=0.00;q=-2.45,P=0.00;q=-2.98,P=0.02).细胞培养48 h,缺氧组的LDH含量及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5,P=0.01;q=4.48,P=0.00);细胞培养72 h,缺氧组谷氨酸和甘氨酸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45,P=0.00;q=3.72,P=0.00).细胞培养48 h、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甘氨酸质量浓度为(0.017 4±0.001 5) mg/L和(0.019 2±0.001 2) mg/L,明显高于缺氧组的(0.016 0±0.001 2)mg/L和(0.018 0±0.000 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28,P=0.04;q=2.33,P=0.03).缺氧中药干预组的LDH含量分别为(1 632.94±264.31) μmol/(min·L)和(1 875.00±137.45)μmol/(min·L),明显低于缺氧组的(1 688.49±112.86)μmol/(min · L)和(2 267.86±175.21) μmol/(min·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95,P=0.02;q=-2.35,P=0.00);细胞培养24、48和72 h,缺氧中药干预组和缺氧组谷氨酸质量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5、0.28、0.46).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质量浓度均呈正相关(Kendall、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9和0.696,均P=0.000).结论 缺氧条件下RGCs中谷氨酸与甘氨酸释放量同步增加,可能是细胞对短期缺氧的自身代偿性反应.补肾活血中药能增强缺氧条件下RGCs中甘氨酸的释放,减少LDH的漏出,从而保护RGCs.  相似文献   

13.
郭敬  柯敏  文小凤 《眼科研究》2012,(9):791-794
背景视网膜Mǖiler细胞具有为视网膜组织提供营养、维持视网膜的正常结构等多种生理功能,研究发现Mǖiler细胞的病变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发生相应的改变。探讨高糖对视网膜Mǖiler细胞的影响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葡萄糖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Mǖiler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出生后10d清洁级SD大鼠的视网膜组织,用组织块培养法在含质量分数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体外原代培养Mǖiler细胞并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细胞进行鉴定。将不同浓度(5.5、30.0、40.0mmol/L)的葡萄糖加入培养基中培养4d,MTT比色法测定各组波长570nm处Mǖller细胞的吸光度(A570)值,计算各组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ǖller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培养的细胞贴壁生长,呈长梭形;95%以上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反应阳性。MTT比色法检测显示,正常葡萄糖组及30.0mmo/L、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Mǖller细胞A570值分别为0.24±0.01、0.21±0.03和0.20±0.02,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55,P〈0.05)。与正常葡萄糖组比较,30.0mmol/L、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A570值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645、0.486,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葡萄糖组、30.0mmol/L和40.0mmol/L葡萄糖处理组Mǖller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6.40±0.25)%、(30.19±0.16)%和(36.23±0.19)%,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530,P〈0.05),与正常葡萄糖组比较,30.0mmol/L、40.0mmol/L葡萄糖组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0.754、0.484,P〈0.05)。结论高浓度葡萄糖可抑制视网膜Mǖller细胞的生长并增加其凋亡率,葡萄糖的上述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4.
汪沙  周健 《眼科研究》2010,28(6):530-534
目的观察Src-家族酪氨酸激酶(SFK)抑制剂PP1对H2O2诱导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内游离钙离子(Ca2+)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用Ca2+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人晶状体HLE-B3,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在不同浓度H2O2刺激后细胞内Ca2+的荧光强度变化;进一步用0.1nmol/LPP1、0.3μmol/(L·min)过氧化氢酶和DMSO分别预处理细胞,观察在常规Ca2+、低Ca2+和高Ca2+培养基条件下H2O2刺激后细胞内Ca2+荧光强度的变化,评价PP1对H2O2诱导的LECs内Ca2+的作用。结果不同浓度H2O2刺激后细胞内游离Ca2+浓度升高,呈剂量依赖效应。用0.1mmol/LH2O2刺激细胞,在常规Ca2+培养基中,PP1组和过氧化氢酶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长幅度与DMSO组比较分别降低(28.5±4.2)%、(33.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73,P〈0.05;q=4.21,P〈0.05)。在低Ca2+培养基中,3个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强均不明显;在高Ca2+培养基中,PP1组、过氧化氢酶组的荧光强度增加幅度较DMSO组分别降低(13.5±1.8)%和(21.3±2.4)%(q=5.58,P〈0.01;q=7.11P〈0.01)。常规Ca2+和高Ca2+培养基中,PP1组和过氧化氢酶组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增长幅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q=3.04,P〉0.05;q=2.76,P〉0.05)。结论 SFK特异性抑制剂PP1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LECs的Ca2+内流,从而阻断依赖Ca2+激活的信号转导途径,阻止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背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高糖所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的氧化损伤密切相关,近年来人们广泛地致力于保护RPE细胞的研究。目的研究胰岛B细胞株MIN-6细胞对RPE细胞高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RPE细胞体外培养4d,待贴壁生长良好后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和MIN-6细胞共培养组,ABC法鉴定RPE细胞。用含5mmol/L葡萄糖的RPE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作为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用含30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进行培养,MIN-6细胞共培养组为含5×10^4个MTN-6细胞以及30mmol/L葡萄糖的培养液进行培养。各组继续培养24h后,应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测量高糖对已贴壁生长良好的RPE细胞的损伤作用以及MIN一6细胞对RPE细胞高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ABC法鉴定RPE细胞可见95%以上呈棕色着色,为阳性细胞。各组继续培养24h后,正常对照组、高糖对照组和MIN-6细胞共培养组RPE细胞的吸光度(A_540)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4,P〈0.01),正常对照组的A。值为0.44±0.02,高糖对照组为0.3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P〈0.01);MIN-6细胞共培养组的A。值为0.41±0.01,与高糖对照组的0.30±0.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2,P〈0.01)。正常对照组RPE细胞的生存率为(97.5±3.3)%,高糖对照组为(68.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0,P〈0.01)。结论高糖导致贴壁生长良好的RPE细胞损伤,MIN-6细胞可以明显保护高糖所致的RPE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裴瑞  周健 《眼科研究》2009,27(5):368-373
目的探讨抑制Src-家族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激活在皮质性白内障的形成中对晶状体缝隙连接蛋白43(Cx43)的影响。方法分离10d的鸡胚胎全晶状体并在M199培养液中培养10d为对照组;加入0.1nmol/LSFK特异性抑制剂PP1作为PP1组。观察2组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计算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对培养1、5、10d的晶状体细胞进行WGA、DAPI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晶状体组织学改变及Cx43分布和表达量的变化。在晶状体前囊膜上进行Lucifer Yellow染料负荷试验,测量染料弥散距离,评价缝隙连接的功能。结果对照组晶状体的混浊面积百分比在4d、10d分别为26%和50%,而PP1组为20%和14%(P〈0.01)。培养5d、10d对照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出现死亡,Cx43主要在LECs间表达;PP1组LECs死亡明显减少,Cx43的表达在上皮与纤维的交界面明显增强。在培养后1d、10d,对照组染料弥散距离与PP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体外培养鸡胚晶状体模型中,PP1可能通过保护Cx43缝隙连接功能以保持晶状体上皮组织结构正常,减缓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李丹  宁宏  解智慧  王思敏  李捷 《眼科研究》2010,28(10):969-973
目的探讨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增生和细胞周期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的影响。方法 MTT比色法检测25μmol/L的LY294002处理人LECs细胞株SRA01/04后12h和24h细胞的增生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LY294002作用24h后细胞周期的分布情况;Westernblot和real-timePCR法分别测定LY294002处理24h后细胞中Skp2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25μmol/L的LY294002作用于SRA01/04细胞0~24h,SRA01/04细胞的增生受抑制,且作用24h时对SRA01/04细胞的抑制作用最明显。LY294002组中处于G1期和S期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率分别为(66.15±2.63)%和(27.34±6.58)%,对照组为(56.73±1.35)%和(37.32±5.54)%,LY294002组细胞Skp2及其mRNA的表达量明显减少。结论 PI3K抑制剂LY294002可抑制人LECs的增生,使部分细胞停滞于细胞周期的G1期,LY294002抑制人LECs的增生可能与Skp2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雪颖  康前雁 《眼科》2012,21(6):414-417
【摘要】 目的 探索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ax6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视网膜。方法 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 3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25只为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采用升高右眼眼压的 方法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1、2、4、6、8周分5组,每组5只,不 同时间点取右眼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pax6表达情况。主要指标 pax6的表达 。结果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随着时间推移视网膜各层逐渐出现pax6表达阳性的细胞,对照组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ax6表达阳性率为(1.28±1.41)%,损伤后1、2、4、6、8周分别为(0.99± 1.23)%、(14.45±2.72)%、(50.88±4.73)%、(71.00±4.72)%、(78.80±4.62)% (F=1.350,P<0.0001)。各组与对照组两两比较,缺血后1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ax6表达阳性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5),缺血再灌注损伤2、4、6、8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pax6表达阳性率 均明显升高(P均<0.0001)。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视网膜各层均出现pax6表达阳性细胞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能诱导视网膜内源性干细胞激活。(眼科, 2012, 21: 414-41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丝裂原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mitogen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ME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信号转导通路在大鼠糖尿病白内障中的发病机制,为相关药物研发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PD98059处理组,后两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糖尿病模型,PD98059处理组于造模前1 d前房内注射2.5 μg(5 μL)的PD98059,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前房内仅注射PBS。注射STZ后每日观察大鼠晶状体透明度,并于注射STZ后8周时取大鼠尾血检测血糖、总胆固醇,Western blot检测晶状体内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Ras、Raf、MEK和ERK1/2的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注射STZ后4周晶状体开始出现周边空泡增多、絮状混浊,8周后整个晶状体明显混浊,而PD98059处理组大鼠晶状体的混浊程度较模型组有所减轻。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血糖[(28.70±3.33)mmol·L-1]、总胆固醇[(2.53±0.74)mmol·L-1]及Ras(0.67±0.12)、Raf(0.50±0.13)、MEK(0.48±0.10)和ERK1/2(0.59±0.1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PD98059处理组大鼠的血糖[(20.60±4.18)mmol·L-1]、总胆固醇[(2.30±0.64)mmol·L-1]及Ras(0.49±0.11)、Raf(0.44±0.09)、MEK(0.35±0.08)和ERK1/2(0.48±0.14)蛋白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EK/ERK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参与了糖尿病大鼠白内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