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伍用东莨菪碱治疗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 体重≤1500,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近年来 尽管新生儿医学发展迅速,新生儿死亡已明显 降低,但VLBWI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 且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其中呼吸系统疾 病致呼吸衰竭(RF)死亡约占早产儿死亡的 52.3%。对于VLBWI的最主要死因——呼吸 衰竭的治疗,国内外报道除机械通气外,多用 氨茶碱治疗,但副作用大,疗效难尽人意。本 文对42例VLBWI-RF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大剂量东莨若碱(SPL)连续冲击治疗取得 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早产儿的营养支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早产儿营养支持主要是针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这一高危人群。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是一个极度未成熟的群体。人类和动物研究均表明,在妊娠晚期和生后早期敏感阶段的营养不良将会对远期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表现为大脑重量降低、脑细胞数减少、运动协调能力降低。有足够证据证明,在关键时期的营养不良可造成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永久性损害。尽管在过去的十余年间,对早产儿的营养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VLBWI存活率的提高,使得这些高危儿出生后的营养支持成为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同胎龄及出生体重早产儿血游离肉碱(FC)浓度,为制定早产儿FC补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 368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胎龄(GA)分为超早产(EPTB,GA<28周)组(n=39)、极早产(VPTB,28≤GA < 32周)组(n=405)、中期早产(MPTB,32≤GA<34周)组(n=507)、晚期早产(LPTB,34≤GA<37周)组(n=2 417);根据出生体重(BW)分为超低出生体重(ELBW,BW < 1 000 g)组(n=36)、极低出生体重(VLBW,1 000 g≤BW < 1 500 g)组(n=387)、低出生体重组(LBW,1 500 g≤BW < 2 500 g)组(n=1 873)、正常出生体重(NBW,2 500 g≤BW≤4 000 g)组(n=1 072)。于生后72 h~7 d内采血进行FC浓度测定并进行比较。结果 EPTB、VPTB组FC浓度明显高于MPTB、LPTB组(P < 0.05),MPTB组FC浓度明显高于LPTB组(P < 0.05);胎龄越小,FC的95%医学参考范围下限越高。ELBW、VLBW组FC浓度明显高于LBW、NBW组(P < 0.05),LBW组FC浓度明显高于NBW组(P < 0.05);出生体重越低,FC的95%医学参考范围下限越高。结论极/超早产儿、极/超低出生体重儿血FC浓度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胎龄及出生体重的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道分泌物解脲脲原体(UU)阳性与肺部损伤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入院时呼吸道分泌物UU核酸,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入院时感染标记物、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以及住院时间28天以上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结果 17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中,UU阳性69例,阴性105例;UU阳性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26.1%,18/69)低于阴性组(56.2%,59/105);先天性肺炎发生率(47.8%,33/69)高于阴性组(31.4%,33/105);住院28天以上的VLBWI 145例,其中UU阳性56例,阴性89例,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于体重〈125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UU阳性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74.1%,20/27)高于阴性组(45.0%,18/40)。结论 呼吸道分泌物UU阳性增加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先天性肺炎、出生体重〈125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风险,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是指出生体重≤1500 g,胎龄<32周的早产儿,近年来尽管新生儿医学发展迅速,新生儿死亡已明显降低,但VLBWI的病死率仍高达30%~70%,且出生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其中呼吸系统疾病致呼吸衰竭(RF)死亡约占早产儿死亡的5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极/超低出生体重儿(very/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ELBWI)出生后的腹部局部组织氧饱和度(abdominal 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A-rSO2)变化趋势。 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的VLBWI/ELBWI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从出生后第1天开始每天监测A-rSO2,共监测4周。并根据出生胎龄分为较低胎龄组(<29周组)及较高胎龄组(≥29周组),对两组VLBWI/ELBWI生后4周内的A-rSO2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纳入VLBWI/ELBWI 63例,其中<29周组30例,≥29周组33例。63例VLBWI/ELBWI生后2周内A-rSO2呈现波动变化:生后第1天为最低值(47.9%),后逐渐升高,第4天达最高峰(67.4%),第5~9天逐渐下降,然后再次上升,至出生2周后趋于稳定。≥29周组出生后第1周及第2周A-rSO2均高于<29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第3周及第4周两组A-rSO2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LBWI/ELBWI的A-rSO2在出生后最初2周随日龄增加存在波动变化,2周后趋于稳定;生后2周内的A-rSO2与胎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河南省早产儿出生状况及早产原因,为早产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产科分娩的活产早产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早产儿发生率、胎龄和出生体重分布、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及早产原因构成等情况。结果 53家医院早产儿发生率为5.84%(12 406/212 438)。胎龄 < 28周、28~ < 32周、32~ < 34周、34~ < 37周早产儿比例分别为1.58%(196/12 406)、11.46%(1 422/12 406)、15.18%(1 883/12 406)、71.78%(8 905/12 406)。出生体重 < 1 000 g、1 000~ < 1 500 g、1 500~ < 2 500 g、2 500~ < 4 000 g、≥4 000 g的比例分别为1.95%(240/12 313)、8.54%(1 051/12 313)、49.53%(6 099/12 313)、39.59%(4 875/12 313)、0.39%(48/12 313)。自然分娩占28.76%(3 568/12 406),剖宫产占70.38%(8 731/12 406)。早产儿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为52.52%(6 293/11 983),其中胎龄 < 34周早产儿使用率为68.69%(2 319/3 376)。医源性早产是导致早产的首位原因,其次是自发性早产和胎膜早破性早产,分别占40.06%(4 915/12 270)、30.16%(3 701/12 270)、29.78%(3 654/12 270)。医源性早产前3位原因依次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47.12%(2 316/4 915)]、胎儿宫内窘迫[22.85%(1 123/4 915)]、前置胎盘/胎盘早剥[18.07%(888/4 915)]。结论 河南省早产儿发生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晚期早产儿占比较高。医源性早产是导致该省早产发生的主要原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宫内窘迫是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宫内生长受限(IUGR)和出院时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发生情况。方法广州市、佛山市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龄<37周,体重<2500g),分别以出生时、出院时生长发育指标在相应宫内生长速率期望值的第10百分位水平以下定义为IUGR、EUGR,分别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IUGR、EUGR发生率及总的发生率,并计算各胎龄组、各体重组EUGR发生率比IUGR发生率增加的比例。结果共59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IUGR发生率分别为20.2%、16.5%和24.4%,出院时以体重、身长、头围为指标的EUGR发生率分别为42.2%、28.1%和34.3%。不同出生胎龄(<31周、31~32周、33~34周、≥35周)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RG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36.8%、24.8%、19.1%、18.3%;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各组分别增加26.5%、17.4%、8.2%、6.5%;以头围为指标,各组分别增加26.5%、14.0%、8.2%、3.2%,胎龄越小,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重(<1500g、1500~1999g、≥2000g)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变化的情况:以体重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45.3%、21.2%、17.4%;以身长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9.7%、14.8%、4.6%;以头围为指标,EUGR发生率分别增加26.6%、12.0%、4.3%,体重越低,增加率越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IUGR发生率较高,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IUGR发生率增高,且出院时EUGR发生率较出生时IUGR发生率的增加随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的降低而升高。  相似文献   

9.
<正>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是指出生体重在1000~1499g的新生儿,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2005年报道我国VLBWI的发生率为0.69%,随着围生期医学及新生儿学科的发展,我国VLBWI的发生率逐年升高。VLBWI并发症多,并发症的合理预防和治疗提高了其近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组成成分的配方粉对胎龄<34周和(或)出生体重<2 000 g的住院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早产儿的喂养提出建议 。方法受试对象为上海市3家医院住院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分为两组,分别应用Ⅰ号(早产Ⅰ组)和Ⅱ号(早产Ⅱ组 )配方粉进行喂养。研究采用严格的盲法,试验设计者不参与试验实施,数据整理者为独立的第3方人员,参与试验的医生和患儿家长对两种配 方粉的具体组成成分均不知情。Ⅰ号为适于早产儿的优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粉,Ⅱ号为足月儿或胎龄>34周早产儿的优博标准婴儿配方 粉。结果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早产Ⅰ组117例,早产Ⅱ组106例进入分析。早产Ⅰ组体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速度均显著快于早产Ⅱ组。试 验期间早产Ⅰ组和早产Ⅱ组的平均体重增加速度分别为12.6 g·kg-1·d-1 和10.6 g·kg-1·d-1(P<0.001),头围每周增长分别为0.86 cm 和0.80 cm(P<0.05),身长每周增长分别为0.73 cm和0.67 cm(P<0.05);按生理性体重下降恢复后计算,早产Ⅰ组和早产Ⅱ组的平均体重 增加速度分别为16.2 g·kg-1·d-1和14.1 g·kg-1·d-1(P<0.001),头围每周增长分别为0.96 cm和0.87 cm(P<0.05),身长增长分别为 1.08 cm和0.99 cm(P<0.05)。早产Ⅰ组的宫外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57.3%)低于早产Ⅱ组(72.5%)(P<0.05)。结论在胎龄<34 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的早产儿中,应用优博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配方粉喂养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优于优博标准婴儿配方粉,其体 重、身长和头围的生长速度都能够达到理想的宫内生长速度,也可明显降低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normalizing the intestinal flora by administration of prophylactic probiotics would provide a natural defense, thereby reducing both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in preterm neonates. STUDY DESIGN: Neonates < or =1500 g birth weight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receive a daily feeding supplementation with a probiotic mixture (Bifidobacteria infantis, 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 and Bifidobacteria bifidus; Solgar, Israel) of 10(9)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day or to not receive feed supplements. NEC was graded according to Bell's criteria. RESULTS: For 72 study and 73 control infants, respectively, birth weight (1152 +/- 262 g vs 1111 +/- 278 g), gestational age (30 +/- 3 weeks vs 29 +/- 4 weeks), and time to reach full feeds (14.6 +/- 8.7 days vs 17.5 +/- 13.6 days) were not different. The incidence of NEC was reduced in the study group (4% vs 16.4%; P=.03). NEC was less severe in the probiotic-supplemented infants (Bell's criteria 2.3 +/- 0.5 vs 1.3 +/- 0.5; P=.005). Three of 15 babies who developed NEC died, and all NEC-related deaths occurred in control infants. CONCLUSION: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reduced both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NEC in our premature neonatal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NICU早产儿出生后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及其与败血症的关系。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于出生后第1天采集胎粪,之后于每周龄时或评估败血症时采集粪便样本,直至出院或生后8周。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粪便样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V3区进行DNA测序,应用MG-RAST V3.3.6分析和统计样品序列数目、操作分类单元(OTU)数量,分析肠道菌群物种丰度和分布,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3例早产儿共采集生后1、7、14和21 d的12份粪便样本,其中5份样本PCR扩增失败,7份样本(例1生后14、21 d;例2生后7、21 d;例3生后7、14、21 d)DNA测序成功进入分析。3例早产儿平均胎龄为(31.3±0.8)周,平均出生体重为(1 540±144) g。3例均生后应用抗生素,其中例1母亲有产前抗生素暴露史;例2在住院过程中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①7份样本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充分。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OTU值为381~608,微生物丰度较高,且与日龄呈正相关,其中例2生后7 d样本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②7份样本共检测到18个菌门,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变形菌门在例1生后14和21 d样本分别占97.52%和49.11%,放线菌门在例2生后7 d样本占99.46%;③共检测到172个科,其中63科为7份样本共有;相对丰度≥1%的科共检测到10个,例2生后7 d样本棒状杆菌科占97.90%,21 d样本中葡萄球菌科占27.16%;④聚类分析显示,同一研究对象不同时点肠道微生物相似性较高。结论 早产儿产前抗生素暴露及出生后早期抗生素暴露可能会显著降低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影响正常菌群的定植。发展为败血症的早产儿生后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以致病菌占优势的肠道微生物区可能与败血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irst thyroxine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among preterm infants. STUDY DESIGN: The study group included a cohort of 34 preterm infants with NEC developed at least 48 h after thyroid function screening was obtained. The control group was consisted of 102 preterm infants (3 infants for each infant with NEC, born at the same gestational age) without NEC. Clinical data and first filter paper of total blood thyroxine concentration taken in the first 2 weeks of life were recorded retrospectively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study and control groups. RESULTS: Mean filter paper total thyroxine concentration was slightly lower in the study group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86.2 nmol/L and 97.8 nmol/L, respectively) but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14). Nine infants (26.5%)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in comparison to 11 infants (10.8%)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7). CONCLUSIONS: It seems that the first thyroxin serum concentration is not a significant predisposing risk factor for NEC in preterm infants.  相似文献   

14.
甘馨  毛健  李娟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9,21(10):1028-1032
目的 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临床特点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NEC的121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非手术组(n=66)与手术组(n=55),根据结局分为存活组(n=76)与死亡组(n=45),比较各组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结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手术组发生NEC时纠正胎龄、血小板最低值、血便发生率低于非手术组(P < 0.05),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病死率高于非手术组(P < 0.05)。死亡组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小于胎龄儿比例及发生NEC时纠正胎龄、体重、血小板最低值低于存活组(P < 0.05);死亡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布洛芬使用率、发生NEC时C-反应蛋白最高值及手术治疗率高于存活组(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布洛芬是NEC死亡的危险因素(OR=9.149,P < 0.05)。结论 使用布洛芬是早产儿NEC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谷氨酰胺(glutamine,Gln)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s,NEC)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717例早产儿分为Gln预防组(1389例)和非Gln预防组(1328例),观察两组患儿NEC的发病率.结果 Gln预防组与非Gln预防组患儿在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有无窒息史,是否合并肺炎、败血症、脑出血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ln预防组1389例患儿中35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2.52%;非Gln预防组1328例患儿中68例诊断为NEC,发病率为5.12%,两组患儿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90,P<0.01).结论 预防性应用Gln能降低早产儿NEC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 Ovid、Springe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应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评价文献质 量。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有关口服益生菌预防早产儿严重NEC (Ⅱ期及以上)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为严重NEC的发生率、总 病死率、NEC相关病死率和院内感染导致脓毒症的发生率。结果共检索到107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10项RCT研究(共2 117 例早产儿)进 入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8篇为A级,1篇为B级,1篇为C级。各研究间的基线水 平差异较大,出生体重,胎龄,益生菌应用的种类、剂量、开始应用时间和治疗 持续时间等均有差异。Meta分析结果表明,益生菌组可显著降低严重NEC的发生率 和总病死率,OR分别为0.34(95%CI:0.22~0.55,P<0.000 1)和0.36(95%CI: 0.22~0.58,P<0.000 1)。无证据表明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减少院内感染导致脓毒 症的发生率和NEC相关的病死率,OR分别为0.94(95%CI:0.62~1.42)和0.48(95%CI :0.16~1.47)。所有研究均未见口服益生菌导致相应菌株全身感染的发生。结论预防性口服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早产儿严重NEC的发生率和总病死率。对低出生 体重儿可给予口服益生菌预防NEC的发生。现有的研究尚不能证实预防性口服益生 菌对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关超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口服益生菌的 安全性和疗效仍有待大规模的临床多中心RCT研究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病时间及围产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49例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NEC的发病时间,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NEC的围产高危因素。以确诊NEC的49例患儿为NEC组,121例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49例NEC患儿发病日龄中位数为17.5 d(范围3~106 d)。性别、小于胎龄儿、出生方式、产前应用激素等对NEC发病无影响,而小胎龄、低出生体重和新生儿窒息可增加NEC发病风险,其中小胎龄是NEC发病的独立高危因素。结论 胎龄小于33周早产儿NEC发病主要与胎龄小有关;发病日龄中位数为17.5 d。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维生素D水平对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于生后2 h内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胎龄 < 36周的早产儿429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儿是否发生NEC,将429例患儿分为NEC组(n=22)和非NEC组(n=407)。采集早产儿及其母亲入院时外周静脉血进行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比较两组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早产儿和母亲血清25-OHD水平相关性,比较两组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情况,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早产儿NEC影响因素。结果 NEC组母亲和早产儿血清25-OHD水平均显著低于非NEC组(P < 0.001)。两组母亲和早产儿之间血清25-OHD水平均呈正向关(P < 0.001)。非NEC组与NEC组早产儿维生素D水平在正常、不足、缺乏、严重缺乏等状况的分布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和早产儿25-OHD水平、机械通气持续时间、用氧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间可能是NEC发生的影响因素(P < 0.05)。结论 母亲和早产儿低血清25-OHD水平与早产儿NEC的发生可能具有相关性,提示母孕期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NEC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16S rDNA PCR产物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以2009年8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深圳市儿童医院诊断为NEC的早产儿为NEC组,并分为Ⅰ、Ⅱ和Ⅲ期亚组,每个亚组各7例;以2家医院同期住院的非NEC早产儿为对照组,选择与NEC 3个亚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者作为对照Ⅰ、Ⅱ和Ⅲ亚组,每个亚组亦各7例。在NEC组和对照组入院后1、3、5、7和9 d时点采集粪便标本,进行DNA扩增和DGGE,对条带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分析丰富度S和Shannon指数,通过T-A克隆测序,分析NEC组和对照组肠道细菌种类分布及常见优势菌。结果 ①入院后1 d时点NEC组Ⅰ、Ⅱ和Ⅲ 期亚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2.01±0.73)、(1.93±0.27)和(1.54±0.36),均显著低于相应的对照亚组[分别为(2.65±0.26)、(2.74±0.16)和(2.56±0.22),P<0.05],且NEC组Ⅲ期亚组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NEC组Ⅰ期和Ⅱ期亚组(P<0.05)。②NEC组和对照组各10例获得全部5个时点的粪便标本,对照组Shannon指数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NEC组Shannon指数随入院时间的延迟呈升高趋势,于入院9 d时点接近对照组水平。③DGGE胶回收测序结果显示,NEC组与对照组所包含的细菌类别总体差别不大,但NEC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和大肠杆菌属的比例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而克雷伯菌属和拟杆菌属所占比例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结论 肠道菌落种类和数量的减少,尤其是益生菌的减少,致使克雷伯菌属的相对优势,可能是NEC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