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7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随机分为观察组和时照组各35例,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予以针灸联合肩关节关节松动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月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上肢运动功能(FMA)、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均明显增加,而肩关节疼痛评分(VAS)则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组间相比,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FMA)、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均大于对照组,而肩关节疼痛评分(VAS)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灸联合关节松动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关节活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治疗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的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方法:将120例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康复组和针康组,每组40例。电针组仅采用电针治疗,穴位取患侧肩贞、肩髎、肩髃、天宗、肩前、臂臑,其中肩髎与肩髃、肩贞与天宗连接韩氏电针仪;康复组仅采用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包括肩胛骨松动、静态关节松动及动态关节松动;针康组采用电针配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各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通过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评定、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定,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均有下降、UCLA评分均有上升、ROM均有提高(均P0.05);针康组治疗后VAS评分、UCLA评分、ROM较电针组和康复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在VAS、UCLA评分改善方面,电针组治疗后优于康复组(均P0.05);在ROM改善方面,康复组治疗后优于电针组(均P0.05)。各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出现。结论:电针配合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能改善肩袖损伤后肩关节疼痛,优于单纯电针及单纯关节松动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昌民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699-699,736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肩手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温针灸治疗,对照组进行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Fugl-Meyer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两个月后治疗组的手功能VAS评分、FMA评分及MBI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疗法能有效缓解肩痛、手肿等症状,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提高上肢运动功能,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吴珏灿  孟祥博  石焱 《新中医》2015,47(9):193-195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方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均以脑卒中后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活血化瘀方联合电针疗法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康复疗法。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活动度(ROM)、Fugl-Meyer肩关节活动评分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关节功能变化。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VAS评分、Fugl-Meyer评分与ROM均显著变化,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ROM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68%,对照组为64.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化瘀方联合电针疗法不仅能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而且在扩大肩关节外展和上举活动范围方面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偏瘫后肩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60例予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对照组60例单纯予关节松动术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上肢运动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均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MA)进行评分,肩关节疼痛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法进行评分,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关节活动度评分、肩关节疼痛评分变化情况及疼痛分级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IL-6、TNF-α及NO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升高(P0.05),肩关节疼痛VAS评分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对上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肩关节活动度FMA评分及肩关节疼痛VAS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程度分级情况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程度均有减轻,且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治疗后减轻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IL-6、TNF-α及NO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IL-6、TNF-α及NO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联合电针治疗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增加肩关节活动度,减轻肩关节疼痛,降低IL-6、TNF-α及NO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联合蜡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联合蜡疗,治疗1个月后进行肩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ROM)测量,Fugl-Meyer评分评定上肢运动功能。结果:观察组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被动关节活动度、水肿和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悬吊运动疗法联合蜡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消除手背水肿,促进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给予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观察两组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手部水肿分级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与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手部水肿分级评分、VA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药饼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将6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1期)患者分为治疗组(针刺放血+康复训练)和对照组(康复训练),每组各31例。两组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肿胀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FMA)进行治疗前后患侧上肢疼痛、肿胀及运动功能的评价,并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入院治疗第20天治疗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同时段评分(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放血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独康复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症状均有效,但针刺放血组明显优于康复训练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综合康复护理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82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进行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康复效果、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视觉模拟量表(VAS)、关节活动度(ROM)。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活动度中背伸、掌屈、旋前、旋后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综合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康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 0例,均给予患侧肩部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予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定患者肩关节的疼痛程度,通过软尺测定手背的肿胀程度,通过Fugl-Meyer(FMA)量表评定患肢关节被动活动范围、上肢及腕手关节运动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疼痛、肿胀、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靳三针配合穴位注射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筋结点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配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筋结点选穴进行针刺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手功能视觉模拟评分(VAS)及Fugl-Meyer评分(FMA),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及FMA评分较同组治疗前显著提高。治疗组显效21例,有效8例,无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筋结点能显著提高常规针刺治疗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肩手综合征评价量表(SHSS)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例与针刺组39例。2组均采用药物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进行康复锻炼,针刺组在康复锻炼同时加用针刺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上肢功能、疼痛程度及SHSS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81.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治疗前,治疗后2组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评分升高(P<0.05),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SHSS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针刺组治疗后FMA评分较高(P<0.05),VAS、S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疼痛程度,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和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将10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组予康复训练+毫火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 hand syndrome score,SHSS)。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高于对照组的84%(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关节活动度、水肿评分均改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ugl Meyer motor function scale,FMA)评分均上升,SHSS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FMA上升幅度及SHSS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组(观察组)30例和康复治疗组(对照组)30例,两组均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还同时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观察组对减轻肩-手综合征关节水肿、疼痛,改善关节活动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且在上肢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MBI)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熏洗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有助于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药配合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针药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手部肿胀程度测量、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肩关节活动度量表、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对患者的手部肿胀、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及上肢运动功能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能不同程度地减轻手肿及疼痛,扩大肩关节活动度和改善上肢运动功能(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配合功能训练综合疗法可提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臭氧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PNF),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用VAS疼痛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和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对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天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上肢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腔注射臭氧和关节松动术治疗脑卒中后肩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9月在市中医院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5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分别采用Maitland关节松动术和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ROM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肩关节屈曲、外展、内旋RO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关节松动术能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中药局部加压熏蒸治疗肩手综合征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阙建兰  边雪梅  裘涛  陈眉 《中医杂志》2012,53(12):1035-1037
目的 观察中药局部加压熏蒸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8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局部加压熏蒸,观察两组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肩关节活动以及Fugl-Meyer评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肩关节疼痛、活动度以及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肩关节疼痛、活动度以及Fugl-Meye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药局部加压熏蒸能有效减轻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疼痛症状,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rTMS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水肿程度、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MBI)评分]、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肌痉挛恢复情况[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关节活动度及躯体感觉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及其波幅),并评估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8%(49/51),高于对照组的80.39%(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VAS评分、MAS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外旋和内旋活动度均高于治疗前(P&l...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8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Barthel指数(ADL)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评分、VAS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康复训练联和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