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庞向华  欧兆强  欧阳建江 《重庆医学》2013,42(10):1086-1088
目的对比两种术式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别应用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36例及39例,比较两种术式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及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半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半髋组患肢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半髋关节置换适用于骨质疏松严重、内科疾病少,身体情况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对于身体素质差,内科疾病多的患者,可选择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多,应注重抗骨质疏松治疗及适当延长患肢负重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在2016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接收的6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掷骰子的方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观察组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法,对照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完成后的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实际负重时间。以及术后早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肢实际负重时间观察组时间少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8.82%,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2.4%,2组患者对比,观察组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都具有一定疗效,但是相比之下半髋关节置换更适用于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以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96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其中48例患者行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作为对照组,另48例患者行PFNA治疗作为PFNA组。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引流量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负重时间短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FNA组优良率分别为89.58%、77.08%,对照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8.75%,明显高于PFNA组的6.25%,对照组的晚期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33%,明显低于PFNA组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效果更佳,但创伤较大,短期并发症较多。对身体素质较差的患者可采用PFNA治疗,但晚期并发症较多,需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微创PFNA与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别使用微创PFNA内固定、PFN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抗骨质疏松和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综合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问、骨折愈合时间和患髋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P〈0.05))。PFNA组优于PFN组。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PFNA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问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髋功能和安全性方面优于PFN,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更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5.
微创PFNA与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微创PFNA与PFN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别使用微创PFNA内固定、PFN内固定治疗,术后常规抗感染、抗骨质疏松和预防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对症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综合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患髋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差异(P<0.05))。PFNA组优于PFN组。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部骨折患者,PFNA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下地负重行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髋功能和安全性方面优于PFN,PFNA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少,更符合生物学固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手术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采用股骨头置换(置换组)、股骨近端锁定钢板(钢板组)及PFNA( PFNA组)进行手术。对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进行评估。结果:3组患者均获随访1.5-24个月。对比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PFNA组明显少于股骨头置换及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术后负重时间置换组明显早于钢板组及 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手术方法临床效果相当,PFNA创伤小、出血量少、可早期活动,股骨头置换可早期负重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E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n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2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双锥面高抛光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训练。结果:经12~36个月随访,无骨折不愈合、关节感染、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1例住院期间患肢大腿肿胀明显,可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于术后14个月死于其他疾病,术后12个月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者19例。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负重、髋关节功能恢复快、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与解剖钢板内固定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问骨折的疗效,探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4月间接受治疗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52例,骨水泥双极股骨头置换组29例,解剖钢板内固定组23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内科并发症、内植物并发症、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等。结果与解剖钢板内固定组相比较,双极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内科并发症较少(P〈0.05),术后第1、3个月时髋关节功能股骨头置换组明显占优,但内植物并发症,术后的第6及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等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与解剖钢板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但前者在早期功能恢复,减少内科并发症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动力髋螺钉系统(DHS)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症少,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24例行PFNA内固定(PFNA组),20例行DHS内固定(DHS组),20例行人工关节置换(FHR组)。比较三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并发症。结果 PFNA组的术中出血量最少(121.8±11.3)mL、手术时间最短(52.1±13.6)min,分别与DHS组、FH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FHR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最快(12.4±3.2)d、住院时间最短(7.2±1.5)d,与PFNA组、DH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HR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达100.0%,明显高于PFNA组、DHS组(χ^2=6.341、5.873,P〈0.05)。PFN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16.7%),明显低于DHS组、FHR组(χ^2=11.653、8.325,P〈0.05)。结论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具有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吴宏  王璐 《中外医疗》2013,(25):54-56
目的探讨PFNA与Gamma-Ⅲ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2年2月收治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3例,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两组,37例患者采用Gamma-Ⅲ钉治疗为对照组,36例患者采用PFNA治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髋关节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67.2±13.5)min、术中出血量(118.3±29.2)mL、骨折愈合时间(12.8±2.5)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80.4±16.7)min、(154.6±31.5)mL、(14.9±2.7)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1.9±4.6)d小于对照组(23.0±5.1)d,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97.2%)高于对照组(94.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6%)低于对照组(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与Gamma-Ⅲ钉均是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PFNA具有创伤小、手术方法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灼彬  李桂英 《河北医学》2011,17(7):875-878
目的:分析比较DHS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接受DHS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DHS内固定组40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2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Ev...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高龄原发骨质疏松(primaryosteoporosis,PO)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5月行PFNA内固定的43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设立为Ⅰ组,另选择同期行Gamma钉内固定40例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术中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术后随访不同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结果Ⅰ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快,Ⅰ组的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均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且分别明显高于Ⅱ组,Ⅰ组术后的优良率明显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是治疗高龄合并PO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王彦  张云坤 《右江医学》2014,42(5):593-595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与动力髋加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两种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7月手术治疗的19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PFNA组)105例,应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方式治疗(DHS组)91例.比效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低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术程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明显优于DHS,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舒本林 《医学综述》2014,(24):4592-4594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4月安岳县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65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半髋关节置换组(n=32)及髓内钉固定组(n=33),半髋关节置换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髓内钉固定组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内科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为(94.9±14.6)min,髓内钉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06.2±18.7)min,半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短于髓内钉固定组(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术中出血量为(436.4±37.6)m L,髓内钉固定组术中出血量(419.6±40.2)m L,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为9.4%,髓内钉固定组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髓内钉固定组(P<0.05)。术后12个月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分级优于髓内钉固定组(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应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髁螺钉(DCS)治疗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科治疗的68例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PFNA治疗36例(PFNA组),DCS治疗32例(DCS组),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记录两组随访时间、手术操作时间、下地时间、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术后相关并发症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机制以及AO分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随访时间为(14.34±4.28)个月,手术操作时间为(61.24±19.36)min,下地时间为(8.13±3.64)d,骨折愈合时间为(16.13±3.59)周,Harris评分为(78.56±7.54)分,其中8例出现术后并发症;DCS组随访时间为(15.25±4.36)个月,手术操作时间为(92.21±25.16)min,下地时间为(21.35±9.46)d,骨折愈合时间为(21.68±7.94)周,Harris评分为(63.14±8.35)分,13例出现术后并发症。PFNA组手术操作时间明显低于DCS组(P〈0.01),PFNA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DCS组(P〈0.01),术后Harris评分PFNA明显高于DCS组(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DCS,PFNA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坚强的力学稳定性,实现更好的功能恢复,是一种治疗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更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高龄患者(>75岁),排除Evans分型Ⅰ型、Ⅱ型骨折、合并两种及以上内科疾病、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不能耐受麻醉及手术的患者.其中79例符合纳入标准.股骨转子间骨折按照Evans分型均为Ⅲ型~Ⅴ型骨折.本组研究病例从入院到手术时间为2~6 d,平均(3.5&#177;1.0) d,随机采用PFNA或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其中PFNA 43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36例.对照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按末次随访Harris评分评价.结果 79例患者均得到较好随访,随访时间12.0~24.0个月,平均(14.0&#177;2.8)个月.PFNA组Harris评分:优35例、良6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5.3%.股骨近端锁定钢板组:优19例、良8例、可4例、差5例,优良率75.0%.PFNA组较锁定钢板组临床愈合时间短(P&lt;0.05),内固定并发症较PFNA组高(P&lt;0.05),锁定钢板组发生4例内固定钢板断裂,PFNA组出现1例螺旋刀片切出头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肺部感染,均经治疗后治愈.结论 应用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负重,髋关节功能好,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入院的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并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滑动加压髋螺钉内固定系统(DHS组)25例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及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等指标。并对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12个月后,患者内固定组均获得骨性愈合。两组患者中,手术时间最短的是PFNA组,与DH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PFN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上较DHS组少,且改良Harris髋关节评分,PFNA组要优于DHS组,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效果的因素较多,患者的年龄、骨折的类型、骨折复位后的稳定性及内固定强度、骨质疏松以及患者过早负重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的方式较多,且疗效显著。但相对于DHS组,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固定可靠。不管选择哪种手术治疗方式,一定要注意其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