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痿病探微     
[目的]"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详细阐发机理,成为后世医家研讨基础,历代医家看法大同小异,均认为以筋肉无力,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为主要表现,易与痹症混淆,吴昆提到"痿痹二病也,《内经》亦有称痹为痿者,故而为一",张子和认为:"四末之疾,动而或痉者为风,不仁或痛者为痹,弱而不用者为痿,逆而寒热者为厥,此其状未尝同也"。痿病包涵现代医学多种疾病(重症肌无力,运动神经元病等),皆影响到神经、肌肉等组织。痹症属风湿类疾病,也有相当一部分影响到神经、肌肉;而归为痿病范畴的重症肌无力从西医角度来讲是以体液免疫为主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样的,一些归为痹症范畴的风湿类疾病与自身免疫失调有关。痿病成因不仅在于情志内伤等,亦与外伤邪气有关,痿症以肺热叶焦、阳明虚、带脉不引、内虚、湿热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2.
痿病临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是痿者萎也,枯萎之义,指人的肢体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枯萎消瘦,肌肉萎缩;二是痿者,痿弱之义,指肢体痿弱,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动作。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蹙”为瘸腿之义。现将近年来痿病的一些研究进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是痿者萎也,枯萎之义,指人的肢体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枯萎消瘦,肌肉萎缩;二是痿者,痿弱之义,指肢体痿弱,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动作。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蹙”为瘸腿之义。现将近年来痿病的一些研究进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痹、痿两种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均不相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主要影响肢体关节,亦可影响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症状。“脾虚”在痹与痿的发病、发展以及演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脾虚为本,营卫失和,外湿引动内湿,湿邪困脾,加重脾虚,影响五脏,故外及肢体,内及脏腑。病情进一步发展,脾虚失养,或脾虚湿阻,因痹致痿,故出现肉痿筋弛,肺痿咳喘。据此提出:健脾化湿,以调营卫、滋气血、利关节、濡肌肉、强筋骨,同时兼顾补脾养五脏,通五脏痹,养五脏痿。故从脾论治类风湿关节炎,可以涵盖类风湿关节炎各个病理阶段,实现痹与痿同治。  相似文献   

5.
马桂琴教授认为,痰瘀胶结伤筋损骨,筋伤则筋纵不能自收持,骨伤则骨痿是风湿病临床中痹痿同病的根本病机。马教授认为,因痿致痹以补为要,因痹致痿以通为要,"痹痿同病"均可见肝肾不足、脾胃虚弱、气血两亏,均要佐以补虚扶正,补脾益肾以固根本。马教授认为,凡病不论病位浅深,病程长短,均有气血流通受阻,气血失和因素在内,既调畅三焦,又从六经运动的角度,调畅阴阳运动之枢机,从而提出治疗"痹痿同病"要善用柴胡剂及四逆散。马教授还重视调和营卫,常运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6.
朱文锋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49-449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10)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痿病类痿,或为萎,痿弱,萎缩而不用之义。《说文》:“痿,痹也。…痿病,又称痿证,实为病类概念。可分为肢体痿、内脏痿两部分,肢体痿系因邪气侵扰,经气阻滞,阴血亏损,肢体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  相似文献   

7.
痹病是人体正气不足或者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湿热燥等外邪乘虚侵袭,造成经脉气血不荣,出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或累及脏腑为特殊的一类疾病.包含了西医一些风湿病(结缔组织病).兹结合中医临床及现代研究对“痹病必夹湿”作一分析.1 痹病临床常见证与湿证的关系1.1 风寒夹湿 《内经?痹病》提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可见风寒并不是单独致病,而是往往与湿邪相兼为病.风为百病之长,擅行而数变,往往与它邪夹杂为病,最常见的是风以湿邪为载体而留滞人体肌肉经络关节,从而导致风湿痹证;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二者同气相求,易于兼杂为病而成寒湿痹阻.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所称"痿症",是以四肢痿软瘫痪为主证.临床上应与"痹症"鉴别.两者虽皆为肢体运动障碍,但有其殊异.<医宗金鉴>谓:"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指明了痿是软瘫不痛,痹是以痛为著.痿症就现代医学来说,凡各种病因所致下运动神经元性(周围性或弛缓性)瘫痪,概属痿症范畴.  相似文献   

9.
痹病、痿病为不同疾病,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有明显不同,但痹病可以导致痿病的发生。类风湿关节炎(RA)主要累及关节,亦可影响周围的筋脉肌肉,从而形成痹痿并存的病状。RA"因痹至痿"病因病机为热邪浸淫、肉痿筋弛,邪中于经为痹、邪中于络为痿、气虚邪滞等3个方面。治疗以痹为本以痿为标,急则治其痹,缓则治其痿,不可滥用风药免伤气血。  相似文献   

10.
从正气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内因、风寒湿热是外因,唯湿邪最著、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意义及指导选方用药等论述调理肺、脾、肾在痹病中的应用。指出:通过调理肺、脾、肾三位一体的治疗,能有效的祛除病因、恢复正气。  相似文献   

11.
对强直性脊柱炎中医病因病机做了探讨,认为病因主要为风寒湿邪为患,重在寒湿,兼之先天不足。肾虚督寒、寒湿痹阻、痰瘀互结是基本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2.
李西海  刘献祥 《中医杂志》2014,(14):1248-1249,1252
骨关节炎以软骨退变、骨赘形成为病理特征,属于中医"痹证"范畴,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进展性骨关节疾病。基于肝主筋、肾主骨理论,以中医筋骨理论为立足点,结合中医骨伤"皮—肉—筋—骨"的病机演变规律,提出"本痿标痹"为骨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形成治痿、祛痹与痹痿同治的治疗理念,为骨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昊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085-108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医家普遍认为外感风寒湿邪与肾虚是痹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在治疗上多从祛风除湿、补肝肾祛寒、健脾祛湿等方面入手。笔者有幸作为阎小萍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相似文献   

14.
崔云  王书臣  苗青 《北京中医》2012,(2):112-11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是肺系疑难病症,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通过长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发现,IPF同时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病机特点,在疾病的初中期当属肺痹为主,肺络痹阻、气阴两虚是病机关键;在疾病的中晚期以肺痿为主,痰瘀阻滞、络虚不荣是病机关键;在疾病的慢性迁延期,存在着肺痹与肺痿的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5.
内科试题 一、试述痹症的病因,病机和见症? (15分) 答:病因:感受风、寒、湿邪。病机: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流注经络,气血失和而成。其风气胜为行痹;湿气胜为着痹;寒气胜为痛痹,素有蕴热或享赋阳盛,虽感三邪而仍从热化则为热痹。 见症:行痹:肢体关节疼痛,畏风,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便或见寒热表证,舌苔薄腻或腻,脉多浮。着痹:肢体关节疼痛重浊而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痛痹:肢体关节疼痛剧烈,定而不移,其痛得热则缓,遇寒则剧,拘急,活动困难,舌苔白,脉弦紧。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凉则舒,痛不可近,不敢活…  相似文献   

16.
《中医内科学》教材关于痿病的证治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但是在病因病机的认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因此,本文拟结合临床对痿病病因病机与证治要点进行阐述。1 痿病病因临床考察 外感致痿 外邪伤人,损伤气血,凝滞经脉,筋脉肌肉失  相似文献   

17.
痹痿辨析论     
痹病和痿病是中医临床工作中常见的两类疾病 ,可以囊括现代医学里的很多病种。其二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及发展演变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某些医师的实践诊疗过程中往往不能透察明晰 ,称痹为痿 ,或称痿为痹。这种对疾病本质认识上的含糊不清会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方用药 ,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延误病情。为能更好地认识此两类疾病 ,笔者现将其二者做一辨析 ,阐述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名溯源当分为二痹、痿两病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为之设专文二篇“痹论”、“痿论” ,《灵枢》中也有专文“周痹” ,并散载于《内经》其他篇 ,广泛地…  相似文献   

18.
<正> 喻昌辉老中医,行医五十余年,对治疗难危重症,颇有研究。兹介绍其治痿经验,以供参考。一、明辨痿痹,慎戒虚虚痿痹二病,临床见症颇多混淆;而治疗有别。一旦误诊,以治痹之法治疗痿症,则犯虚虚之戒。临症必须全面参合病因、病机、病史及症状,详加鉴别。痿症多因肺热叶焦,湿热侵淫,脾胃虚弱,肝肾亏虚所致。痹症则由素体虚弱、卫阳不固,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肌肉而生。就临床主症而言,痿症以肢体经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为特征,下肢痿躄最为多见,甚而全身瘫痪。痹症则以  相似文献   

19.
麻木,古称不仁,系机体感觉异常或障碍,临床十分常见。其有以主症出现者,亦有作为兼症而见者。麻之与木,虽可并提,然有区别。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云:“麻,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有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有如麻之状;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可见就程度而言,麻较轻而木较重,但两者均系全身或局部皮肤、肌肉、筋脉及某一组织器官(如咽喉、舌体、外耳、前阴等)感觉异常或障碍。其病因病机亦类同。古医籍论麻木不仁而不见肢体痿弱不用、关节痹痛不力或中风半身不遂者,亦有麻木与痿、痹、偏瘫兼见者。  相似文献   

20.
总结叶伟洪教授从"湿"辨治项痹病的经验。叶伟洪教授认为湿邪是项痹病发病及变化的关键因素,湿邪重着粘腻,内外湿邪易合并其他致病因素,使病势缠绵多变,因此祛湿法应贯穿治疗的整个过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根据病程长短和病位病性,可加予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补益肝肾之治法,配合肢体导引治疗,疗效甚佳。叶伟洪关于项痹病的论治思路,对进一步认识和治疗各种骨病或痹病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