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984年8月、10~11月,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上海市8个县、6个区捕获的啮齿类和食虫目,除宝山、崇明两县和6个区未检出EHF带毒动物,其它6个县均发现EHF带毒动物,其中发现5个县褐家鼠、2个县黑线姬鼠、黄胸鼠和鼩鼱肺组织携带病毒抗原,用EHF病人双份血清检阳性肺组织抗原具有特异性,证实了本市EHF的主要传染源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88年6~10月,选择EHF病毒抗原阳性(廾~卅)褐家鼠肺组织.直接接种Vero-E_6细胞.分离出4株EHF病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选择流行性出血热疫区IFAT试验阳性褐家鼠肺组织,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外周静脉血及尿液(IFAT试验阳性),接种Vero—E_6细胞,分离出6株EHF病毒株.应用McAb对这6株EHF毒株进行了抗原分析及毒力研究.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Vero E—6纯系细胞,接种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13份,从中分离得5株可在Vero E—6细胞中连续传代的病原因子,分离阳性率为38.5%。通过以其中一株分离物G9感染的第五代Vero E—6细胞制作抗原片,检测EHF患者恢复期血清12份中有11份免疫荧光阳性(91.7%),而12份非EHF病人血清全部阴性;20例EHF患者双相血清抗体滴度均呈4倍以上增长;与呼肠弧Ⅰ、Ⅱ、Ⅲ型病毒抗血清免疫荧光阴性;G_9病毒与国内已知EHF病毒16、62、S_3、R_1株抗血清有高滴度交叉,并且,可被16、R_1抗血清完全中和其感染性,证明G9等分离物是EHF病毒。另外,G9病毒对5—I UDR不敏感、不耐热(56℃1小时)、不耐酸(PH3.0)、对脂溶剂乙醚敏感,这些理化特性也与EHF病毒完全相符。广东省一九八三年证实存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并从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Rattus’norvegicus)肺脏检出EHF病毒相关抗原,其阳性率高达8.6%,但未进行病毒分离。一九八四年二月至六月,我们应用Vero E—6纯系细胞,选择EHF病毒相关抗原阳性的褐家鼠为标本,直接分离EHF病毒获得成功。对其中一株分离物G9进行了较全面的鉴定,本文介绍病毒分离及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5.
用FITC -SPA和IFA技术同时检测EHF病人早期、恢复期血清抗体及家兔、家猫、黑线姬鼠、褐家鼠血清中EHF抗体 ,符合率均为 1 0 0 % ;检测鼠肺、黄鼬肺、猪肺等组织中EHF病毒抗原其阳性符合率亦为 1 0 0 % ;盲检 6份家猫血清亦获满意结果。实验表明FITC -SPA技术检测EHF抗原、抗体与IFA技术同样敏感与特异。而且不需制备各种动物的特异性抗抗体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我省分布较为广泛,但福州地区目前尚无病例报告。为加强监测,我们于1985年底至1986年1月份,对该地区进行了EHF疫源地的调查。共检查褐家鼠191只,免疫荧光阳性11只,阳性率为5.76%;黄胸鼠61只,黄毛鼠132只,均为阴性。我们选用免疫荧光较强(卅)的鼠肺标本R62号,制成10%悬液,接种小白鼠乳鼠(3~4日龄)进行病毒分离,连续传代,每代观察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山东省莒南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及宿主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262例EHF病人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病人(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检测该地11种动物的肺组织或血清,从7种动物的肺中检测出EHF病毒抗原,主要是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猪、羊、家兔和黄鼬等,前4种还同时查出血清抗体。进一步证实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但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长江涪陵段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从疫区9种4440只鼠类中,检出186只鼠类携带EHF病毒,平均带病毒率4.19%。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泡巨鼠肺分离出5株EHF病毒。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新野县自1980年以来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65例。为了确定这些患者的传染来源,1982年6月,在重点发病地区捕获各种鼠类53只,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查每只鼠肺冷冻切片,发现11只中有1只黑线姬鼠,38只中6只褐家鼠和1只黄胸鼠(只查一只)自然携带EHF病毒抗原,并根据荧光形态特点和定位以及对EHF病人双份血清检查结果,证实了这三种鼠肺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正> 自1980年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发生了以褐家鼠(Rn)为主要传染源的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为了探讨 Rn 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与流行的关系,我们在1984年3~7月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方法,对病家,疫区非疫区捕捉的 Rn,进行了鼠肺 EHF 相关抗原和鼠脾携带抗 EHFV抗体的检测,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Rn 肺来源1984年用鼠夹法分别在病家、疫区(非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长爪沙鼠从流行性出血热(EHF)住院病人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到5株EHF病毒;其中4株是野鼠型EHFV,1株是家鼠型E-HFV。为了分析不同患者分离到不同型别病毒株的毒力情况,探讨病毒毒力与临床病型的关系,我们将5株病毒在乳小白鼠脑内进行了连续传代和半数致死量(LD_(50))等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毒株来源:见参考文献,5株病毒在长爪沙鼠体内分别传1—3代后,取肺用20%小牛血清Eagle's液研磨制成10%肺悬液作为乳小白鼠脑内接种用病毒标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分离自褐家鼠的汉滩病毒(HTNV)CGRn5310株和汉城病毒(SEOV)HR54株的毒力差异,探索汉坦病毒(HV)"溢出"到非宿主动物后的毒力变化.方法 选取从贵州省褐家鼠中分离的CGRn5310株HTNV和从河南省褐家鼠分离的HR54株SEOV,用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悬液经脑内接种于昆明乳鼠,观察小鼠发病症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_(50)),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与肺组织内HV特异抗原.结果 接种2株病毒后的小鼠生长缓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CGRn5310株的LD_(50)是10~-6.42,HR54株的LD_(50)是10~-4.51.在死亡小鼠的脑与肺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V特异抗原,而对照组脑与肺组织内未检测到病毒抗原.结论 从褐家鼠中分离到的CGRn5310株HTNV的毒力大于从褐家鼠中分离到HR54株SEOV,这可能意味着HV"溢出"到非宿主动物后毒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4.
自1984年以来,我所在厦门港区捕获活鼠,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FT〉检测鼠肺中EHF病毒,同时检测鼠血清中的EHF抗体。结果在336份鼠肺标本中,证实有3只褐家鼠受EHF病毒感染。并在71份鼠血清中查到16只褐家鼠血清存在EHF抗体。以往认为,北纬26°50′以下的福建南部地区无黑线姬鼠,不会有EHF。所以,1984年以前,厦门市未作过EHF调查,也无EHF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查7个市捕获9种鼠类和臭鼩鼱共2,581只鼠,有6种鼠类和臭鼩鼱携带EHF病毒抗原。其带毒率褐家鼠为4.61%、板齿鼠为3.64%、小家鼠3.08%、黄胸鼠2.24%、臭鼩鼱0.59%、黄毛鼠0.51%,表明阳性鼠类较多。其中黑家鼠、板齿鼠为我国首次查到EHF病毒抗原。初步认为褐家鼠为我省EHF主要传染源。在广州、佛山、湛江等市发现血清阳性病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和鼠肺EHF病毒抗原与血清分型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458例EHF病人血清分型结果,419例为家鼠型(91.48%),33例为野鼠型(7.21%),未定型6例(1.31%)。各地均以家鼠型为主,分别占80~100%。鼠肺EHF病毒抗原型别和血清型别与宿主动物种类相一致。表明山东EHF是以家鼠型为主的家、野鼠型并存的混合型疫区。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感染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实验结果表明:经肌肉和腹腔接种病毒,褐家鼠可于第7~9天检出肺抗原,第9~17天检出血清IgG抗体;接种病毒后第1天即可出现病毒血症,且持续到第10天。黑线姬鼠可于第5~15天检出肺抗原,第5天开始检出血清IgG抗体;接种病毒后第5天出现病毒血症,同时唾液中带有病毒。该实验未证实鼠尿、粪带有病毒,有待重复实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分离自褐家鼠的汉滩病毒(HTNV)CGRn5310株和汉城病毒(SEOV)HR54株的毒力差异,探索汉坦病毒(HV)"溢出"到非宿主动物后的毒力变化.方法 选取从贵州省褐家鼠中分离的CGRn5310株HTNV和从河南省褐家鼠分离的HR54株SEOV,用不同稀释度的病毒悬液经脑内接种于昆明乳鼠,观察小鼠发病症状,测定其半数致死量(LD50),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脑与肺组织内HV特异抗原.结果 接种2株病毒后的小鼠生长缓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CGRn5310株的LD50是10-6.42,HR54株的LD50是10-4.51.在死亡小鼠的脑与肺组织中均能检测到HV特异抗原,而对照组脑与肺组织内未检测到病毒抗原.结论 从褐家鼠中分离到的CGRn5310株HTNV的毒力大于从褐家鼠中分离到HR54株SEOV,这可能意味着HV"溢出"到非宿主动物后毒力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EHF)在临沭县人间与鼠间流行情况,明确疫源地类型,为本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EHF监测方案要求,对宿主动物及人群血清进行了调查,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鼠肺、血及人群血清EHFV抗原和抗体.结果 1991~2000年10 a累计发病506例.发病率波动在0.14~9.67/10万之间.发病年龄主要为20~49岁青壮年,男女发病之比为1∶0.26,农民占81.18%.多发于每年10月至翌年2月,呈单峰型.鼠密度为14.52%,其中室内密度为11.61%,野外密度为17.30%,优势种分别为褐家鼠和黑线姬鼠.鼠肺阳性率1.73%(10/578),为野外的黑线姬鼠和麝闙,褐家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67%(1/15);EHF病人恢复期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67%(29/30)和2.69%(45/1 671). 结论临沭县是EHF中发区,90年代以来EHF呈明显升高趋势,做好灭鼠,野外的个人防护,接种EHF疫苗是减少发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在EHF高发疫区二个乡的五个自然村,按每15m~2放夹1个进行捕鼠,标记捕鼠点的位置和栖息场所,用荧光抗体技术对捕获的每只小兽作EHF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结果捕获6种小兽,查到褐家鼠、小家鼠携带EHF病毒抗原或抗体,褐家鼠为优势种,且病毒感染率最高。从家鼠EHF病毒感染的季节分布看带病毒率,以6月份最高,EHF抗体阳性率以2月份最高,褐家鼠EHF病毒感染率平屋高于楼屋,EHF病毒感染鼠在居民区内的空间分布比较广泛。但在感染率高的地方有相对集中,这些相对集中的地点未感染鼠的密度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