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山东省莒南县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血清分型及宿主动物的调查研究结果。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262例EHF病人进行血清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病人(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检测该地11种动物的肺组织或血清,从7种动物的肺中检测出EHF病毒抗原,主要是黑线姬鼠、大仓鼠、褐家鼠、猪、羊、家兔和黄鼬等,前4种还同时查出血清抗体。进一步证实鼠类是主要传染源。猪的感染可能与发病有关,但尚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血凝抑制试验(HI)对营南县26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进行血清学分型。结果,230例为家鼠型(87.78%),29例为野鼠型(11.07%),未定型3例(1.15%)。褐家鼠EHF病毒抗原阳性率(16.65%)明显高于黑线姬鼠(8.11%)和大仓鼠(7.25%),表明该地是以家鼠型感染为主的混合型疫区。同时进行了临床与流行病学调查,家鼠型发病高峰为3~9月(67.83%),野鼠型多见于11月至翌年2月(58.62%),但两型病人全年各月均有发生,而且临床分型未见明显差异,轻、中、重和危重型均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3.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血凝抗原用于血清学分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用流性出血热(EHF)病毒血凝抗原对不同来源的血清进行分型研究,并对其反应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证明,EHF病毒抗体阳性的自然黑线姬鼠、褐家鼠血清、沙鼠免疫血清及EHF病人血清,与野鼠型血凝抗原(A—血凝抗原)或家鼠型血凝抗原(R—血凝抗原)的反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血凝抑制试验对江苏省1989、1992年收集的404份EHF患者血清进行血清学分型,发现两个流行年度各地感染类型为野鼠型与家鼠型混合型疫区,两型构成比两年间未有显著改变;除赣榆县仍以家鼠型为主(81.5%)外,其他送检市(县),仍以野鼠为主57.1~90.0%,此分型结果符合该省近年EHF流行特征。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省1984~1993年收检冻存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者和患者血清、鼠阳性血清及阳性鼠肺标本进行分型诊断。82例感染者、患者血清中检出家鼠型36例(43.9%),野鼠型17例(20.7%),未定型29例(35.4%)。38份鼠阳性血清中,褐家鼠28份、黄毛鼠3份、板齿鼠1份和臭鼩鼱分均为家鼠型,1例份黄毛鼠检出野鼠型,4份未定型。20份鼠肺中,除1份褐家鼠检出野鼠型外,其余均为家鼠型。首次发现我省有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分型及病毒抗原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山东省不同地区分离的EHF病毒11株和标准病毒株76—118、陈株、R_(22)共14株病毒,用13种不同的EHFMcAb进行分型及抗原分析,证实山东省存在家鼠型和野鼠型两种病毒。有的地区属家鼠型疫区,有的为家、野鼠型混合疫区。在抗原分析中发现各毒株之间有抗原差异。有意义的是有些EHF病毒属家鼠型,但尚有野鼠抗原标志;和少数的野鼠型病毒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RPHI)法进行流行性出血热血清抗体分型的实验结果。用该法共检查福建以EHF野鼠型为主和家鼠型疫区患者恢复期病人血清58份,发现前者A型34份(94.44%),后者R型22份(100%),证明了RPHI法与HI法对EHF血清抗体分型的结果是一致的。证实RPHI在临床诊断上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用于该病的血清抗体分型并具有实用价值。该病用本法进行抗体分型,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1984—1987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地理流行病学研究。1、确定了我省有野鼠型、家鼠型二种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血清型和三种 EHF 疫区及其地理分部,即予东南的野鼠型疫区,予西北的家鼠型疫区,予中部的混合型疫区。2,核实了全省128个县市中有125个县市为 EHF 疲区。1个县为潜在疫区。3、从11种啮齿类小兽中查出8种鼠携带 EHFV 抗原,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且带毒率最高,分别为7.68%和3.68%,证实了这两种鼠为我省本病主要传染源,其余鼠种次要。并证明各疫区发病率与这二种鼠数量增多有关,与其带毒鼠数量增多呈密切正相关。4、发现我省 EHF 流行有一定的周期性变化,在自然发展情况下野鼠型一般相隔5-8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家鼠型一般相隔3—6年有一次较大的流行。5、摸清了野鼠型和家鼠型各具特点(见表18),但其疲区类型有转化趋势。6、我省 EHF,特别是家鼠型有与铁路交通明显有关的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9.
1990年初广州市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显微外科工作人员中,在4天之内先后发生3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从病人急性期血清及实验大白鼠肺分离获得两株EHFA(GL、GRL_(10))应用北京病毒所EHV病毒MCAB分型试剂检测,GL、GRL_(10)毒株具有EHF组及家鼠型特异性,属家鼠型病毒。同时从三例患者双份血清检测到恢复期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在实验大白鼠也查到EHF抗体。证实是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EHF爆发。从病人血清及大白鼠肺分离到两株EHF病毒,在广东尚属首次,为广州市EHF监测提供佐证,同时也表明EHF病毒MCAB试剂对分型的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首次发现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暨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1984~1993年收检冻存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隐性感染者和患者血清、鼠阳性血清及阳性鼠肺标本进行分型诊断。82例感染者、患者血清中检出家鼠型36例(43.9%),野鼠型17例(20.7%),未定型29例(35.4%)。38份鼠阳性血清中,褐家鼠28份、黄毛鼠3份、板齿鼠1份和臭分均为家鼠型,1例份黄毛鼠检出野鼠型,4份未定型。20份鼠肺中,除1份褐家鼠检出野鼠型外,其余均为家鼠型。首次发现我省有野鼠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是以家鼠型为主的混合疫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四年调查,认为以锦西市为中心的锦州地区EHF疫源地,确已得到有效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指标中,褐家鼠密度和EHF抗原阳性率可代表鼠传播EHF的能力,是主要的监测指标;发病率表示鼠间EHF对人群作用的后果,反应了流行强度,是监测的直接指标;其余两项仅为间接指标。本文对控制家鼠型EHF疫源地五项具体指标提出了建议。全民连续性以药物为主的灭鼠和疫区强制灭鼠,是控制EHF疫源地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地理流行病学分析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描述、血清学及地理流行病学等研究方法查明了我国以县为单位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分布、流行强度和疫区类型。从50年代至1986年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分布于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57个县(市、旗),其中1980年以前633个,1981~1986年新发病县624个,6年中疫区范围扩大了近一倍。三种类型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中,以家鼠型扩大最为显著,1980年仅20个县(占疫区总数的3.73%),1986年增至288个(26.77%);混合型疫区也由98个(18.18%)增至267个(24.81%);而野鼠型则相对稳定。本文还对捕获的25万余只小兽进行检测,查出4目8科37种动物携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进一步丰富了我国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研究内容,并在论证流行性出血热的多宿主性的同时指出其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种类是有限的。此外,还在尚无病例报告的111个县(市、旗)检出了带毒宿主动物,证明这些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潜在疫区。本文也分析了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尤其是野鼠型)分布与地势、降水量、水系等自然地理因素的关系,提出了防制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点及规律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探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因素的变化 ,导致其流行规律演变。方法 运用流行病学、血清学、病原学方法 ,对EHF数十年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由于EHF流行因素的改变 ,引起了EHF流行规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疫情总体趋于稳定 ,老疫区、重疫区发病有所下降 ,低发区、新发区发病增多 ;EHF的季节分布和人群分布也发生相应改变 ;疫区及疫源地从低海拔地区向高海拔地区蔓延 ;在病原研究方面 ,首次发现了我国除姬鼠型和家鼠型以外的汉坦病毒新的血清型。结论 探讨EHF流行规律的演变 ,对制定适时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和掌握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年来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数据,对疫区分布及其流行强度进行分析。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布夹,对捕获的宿主动物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中的抗原,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并测序,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分型。结果1990~2009年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86例,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总体上发病水平较低,以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多见,近年来城市发病例数有增多趋势。2006~2008年共监测捕获啮齿动物18种共1 984只,褐家鼠为优势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75%;宿主动物肺组织抗原阳性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结论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多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从褐家鼠肺组织标本可检测出Ⅱ型病毒,疫区类型以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为主;广西EHF发病水平较低,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为高发地区,近年城市发病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15.
流行性出血热在内蒙古自治区流行现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流行性出血热(EHF)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流行情况。方法:利用疫情报告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的EHF进行全面分析。结果:1998年后EHF在我区发病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地区由东向西迅速传开,病例分布相对集中,稳固,发病季节以秋冬峰为主,侵犯人群集中。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灭鼠难度较大,对高发区和中,低发区的重点人群应采取以疫苗接种的方式来预防和控制EHF。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青阳县山区流行性出血热疫源地概况。方法 分析基础资料 ,同时调查鼠密度和鼠种构成 ,用IFA法检测健康人群隐性感染情况和鼠血EHF·VIg、鼠肺组织中EHF·V抗原以及EHF·V分离。结果 山区野外鼠密度为 1 3 .6 % ,居民区鼠密度为 1 0 .7% ,山顶野外中华姬鼠为优势种 ,居民区黄胸鼠为优势种 ;山脚野外黑线姬鼠为绝对优势种 ,居民区褐家鼠为优势种。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 3 .7%。山顶野外鼠带毒率为 2 .3 % ,总感染率为 9.3 % ,山脚野外鼠带毒率为 7.4% ,总感染率为 7.4% ,居民区鼠带毒率为 6 .3 % ,总感染率为 8.3 % ,并在大足鼠阳性鼠肺中分离出一株EHF·V。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证实青阳县山区存在EHF疫源地 ,黑线姬鼠、社鼠、褐家鼠是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7.
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点监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根据《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监测方案》要求,对全国41个出血热监测点进行常规监测,以掌握1999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动态,并对防制对策提出建议。方法 疫情资料主要来自各监测点的月报和年报报表,监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动物流行病学方法、血清学及病毒学诊断方法等。结果 1999年全国EHF监测点共发病12930例,死亡135例,发病率为5.37/10万,病死率为1.04%,与1998年相比,发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砀山县肾综合征出血热(EHF)的宿主动物,明确主要传染源种类,为预防和控制EHF的发生与流行,给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地理景观特点选择近几年疫情较重的黄楼、关帝庙为调查点,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种类调查,对捕获的鼠检测EHF抗原、抗体,同时对健康人群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EHF抗体。结果:室内外平均鼠密度为4.14%(63/1520),室内以小家鼠(占60.0%)、室外黑线姬鼠(占70.8%)为优势鼠种;鼠肺EHF带毒率为1.59%(1/63)、鼠血EHF抗体阳性率为7.94%(5/63),健康人群EHF抗体阳性率为3.7%(2/54)。结论:鼠类有1目2科6种鼠,另有食虫目鼠句鼠青科的臭鼠句鼠青;黑线姬鼠为砀山县EHF的主要宿主动物,健康人群血清学调查证实有隐性感染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山东省部队驻地(驻地)流行性出血热(EHF)自然疫源地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原学、血清学与病便对照和病家对照研究方法,检测标本和收集资料,进行事理分析。结果 驻地存在家鼠型(91.48%)、野鼠型(7.21%)、未定型(1.31%)病人。两型病人在性别、职业和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全年各月均有发病,家鼠型发病高峰为3 ̄6月份,野鼠型为11月至翌年2月;鼠肺EHF病毒9EH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