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尼埃病与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梅尼埃病与偏头痛性眩晕的听功能及前庭功能状态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8年9月山东省立医院眩晕门诊52例梅尼埃病患者与36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在急性期或亚急性期行纯音测听、视频眼震电图、冷热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部分梅尼埃病及全部偏头痛性眩晕患者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对二者的听力与前庭功能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梅尼埃病患者共52例,男24例,女28例,年龄14-70岁,平均45.8岁。纯音测听异常52例,均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示中枢性异常眼动10例。冷热试验异常37例,均为单侧半规管反应低下。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异常31例。行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共32例,5例异常。偏头痛性眩晕患者共36例,男8例,女28例,年龄16-62岁,平均43.6岁。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单侧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示中枢性异常眼动17例。冷热试验异常8例,均为单侧半规管反应低下。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异常18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异常22例。经统计学分析,二者纯音测听、中枢性眼动检查、冷热试验及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的检查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与梅尼埃病相比,偏头痛性眩晕患者纯音测听及冷热试验异常较少见,中枢性服动检查及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异常率较高。在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以上检查可为二者的鉴别提供辅助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性眩晕的神经耳科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偏头痛相关的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临床特点,了解听觉与前庭系统受累的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偏头痛相关眩晕是中枢性抑或外周性眩晕。方法22例急性(5例)或亚急性(17例)MV检查包括神经一耳科学检查、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记录以及听力学检查。结果22例患者男6例,女16例。15例次有偏头痛,17例次有运动病,15例次有偏头痛或运动病家族史,1例次有视觉先兆,7例次对运动敏感(身体运动或改变头位出现眩晕),4例次畏光,6例次畏声,5例次失眠、情绪影响易引起眩晕发作,2例次与月经期关系密切。眩晕持续数分钟到1天。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双侧异常3例,单侧异常10例。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均正常。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14例(13例为患侧低振幅,1例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前庭双温检查异常3例;中枢性异常眼动11例,其中视动性眼震低增益9例,1例扫视过冲,1例摇头试验出现垂直眼震,同时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10例,1例正常。4例患者有位置性眩晕,但均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结论偏头痛性眩晕应作为外周或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常规鉴别诊断的疾病,可为中枢性或外周性眩晕。  相似文献   

4.
儿童单侧听神经病附三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儿童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方法 对3例单侧听神经病患儿进行纯音听阈(PTT)、声反射(AR)、听性脑干反应(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患儿的PTT均呈1侧耳听力正常,另1侧耳听力丧失。健耳的同侧和交叉AR能引出,患耳的同侧和交叉AR未能引出。健耳的ABR各波潜伏期正常,患耳的ABR各波未能引出。双耳DPOAE各频率反应幅值正常。结论:DPOAE正常或基本正常,PTT、AR和ABR异常是听神经病的重要特征。单侧听神经病的听力学特征与双侧听神经病基本一致。对儿童表现为单侧感音神经性聋者宜进行系统的听力学检查,以期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中年无眩晕、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高刺激速率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征。 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就诊的46例青中年突发性聋患者及同期体检的30例听力正常者纳入研究对象。患者均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单侧发病。对患者患侧、健侧、体检对象双侧进行纯音测听和高(51.1次/s)、低(11.1次/s)刺激速率ABR检测,结果分别纳为患侧组、健侧组、对照组,观察2种刺激速率的ABR Ⅰ~Ⅴ波间期差值(△IPL)水平,比较3组检测结果及异常率。根据患侧△IPL水平,将患者分为患侧正常组、异常组与未引出组,对比3组疗效。根据检测△IPL水平,将患者划分为健侧正常组、异常组与未引出组,对比3组疗效。 结果 健侧组与对照组纯音听阈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侧组、患侧组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率及△IPL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健侧组中,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或△IPL异常者,其患侧亦表现出高刺激速率ABR未引出或△IPL异常。患侧正常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异常组和未引出组,健侧正常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异常组和未引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青中年无眩晕、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突发性聋患者,其高、低刺激速率ABR Ⅰ~Ⅴ波△IPL异常或无法引出高刺激速率ABR者较多,且患侧出现上述表现,对侧亦可能存在同样表现。患侧及健侧存在上述表现可能导致患者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作者观察单侧听神经瘤79例对侧听觉脑干电反应(ABR),发现64例(81%)对侧ABR正常、13例(16.4%)对侧ABR潜伏期异常、另2例(2.6%)虽对侧听力尚好但未引出持续存在的反应波。对侧ABR异常包括全部波缺如2例;波Ⅰ~Ⅲ正常、波Ⅲ~Ⅴ异常5例;波Ⅰ~Ⅲ异常、波Ⅲ~Ⅴ正常7例;仅存在波Ⅴ且潜伏期延长1例。轴位CT断层所示肿瘤大小与对侧ABR异常之间有一定联系,其中瘤体大的(>2.5cm)25.6%对侧ABR异常;中等大(1.0~2.5cm)14%对侧ABR异常;瘤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单侧听神经病在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的发病率及其听力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2020年6月广州开发区医院耳鼻咽喉科489例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统计单侧听神经病在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的发病率,比较单侧听神经病和单侧一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纯音听阈,分析单侧听神经病的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y,VNG)、内听道MRI检查。结果 489例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患者中单侧听神经病16例(3.27%),右侧9例,左侧7例;男6例,女10例;年龄9~32岁,平均21岁;平均病程为2.6年。单侧听神经病纯音听阈多为重度以上听力损失,16例单侧听神经病患耳重度或极重度听力损失12例,中重度平坦型听力损失3例,高频下降型听力损失1例。单侧听神经病患者与单侧一般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纯音听阈在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 Hz频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POAE双耳均能引出,但患耳对侧声抑制效应消失;ABR结果显示14例患耳100 dB nHL强度刺激下未引出任何波形,2例患耳90 dB nHL强度刺激下仅引出V波;VNG结果显示3例患耳单侧半规管功能减退,2例患耳出现对侧优势偏向;8例行内听道MRI检查中3例患耳听神经缺如。结论 单侧听神经病临床并不罕见,与一般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纯音听阈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临床工作中对单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要完善全面听力学检查,特别是完善影像学MRI检查,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意义,尽量避免单侧听神经病漏诊。  相似文献   

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94例中,男51例,女43例,年龄5~80岁,平均年龄45.6岁,72例(144侧)中119侧临床和(或)手术病理证实为鼻窦炎,22例(44侧)正常.均符合下述条件:除外鼻外伤、手术史、肿瘤及先天性畸形,检查原因为鼻塞、流涕、头痛和鼻出血,病史1个月~20年不等.  相似文献   

9.
作者统计普通耳鼻喉科门诊病人115例,年龄16~80岁,平均53岁。93例(81%)诉一侧听力障碍,常伴耳鸣或眩晕;18例(16%)双耳难听,骨导听阈两侧不对称;4例(3%)耳鸣或眩晕,两侧听阈不对称。11例(10%)受检耳纯音听阈大于90dBHL。115例均需排除桥脑小脑角肿瘤,其中4例确诊为听神经瘤,经手术证实。全部病例均行ABR、听反射、ABLB、冷热试验和CT检查。结果:听神经瘤病例,ABR均异常(双耳闻Ⅰ~Ⅴ波间潜伏期大于0.2秒,双耳间Ⅴ波潜伏期差大于0.3秒或Ⅴ波缺如),无听神经瘤病例66%ABR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的听觉电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了 10例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测听、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 ,DPOAE)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中潜伏期反应和慢皮层反应。 5例患者作了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ing ,MRI)。结果 患者男女兼有 ,平均年龄为 2 0 3岁 ,10余岁的青少年占多数。 9例主诉双耳听力下降 ,1例双耳鸣。纯音测听示 19耳为轻度至中度的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为 0 5kHz或 (和 ) 0 2 5kHz;1耳听力正常。 19耳镫骨肌反射消失 ,1耳纯音测听为上升型曲线者反射阈提高。ABR不能引出或仅出现波Ⅴ或 (和 )波Ⅰ。全部病例均可记录到DPOAE ,但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耳蜗电图示大部分病例动作电位 (actionpotential,AP)消失或振幅很小 ,负总和电位 (negativesummatingpotential,-SP)振幅绝对平均值为 0 5 95 μV ,慢皮层反应皆正常 ,6例测中潜伏期反应 5例正常。CT或MRI无异常发现。 结论听神经病早期纯音测听可正常 ,但其镫骨肌反射和ABR消失或阈值升高 ,其确切病变部位尚不明了 ,可能位于脑干平面以下的听觉系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点。方法对12例孤独症患儿分别进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40Hz相关电位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对其中3例ABR异常者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双耳均为A型鼓室导抗图,双耳同侧及对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40Hz相关电位500、1 000Hz阈值均≤25dB nHL;12例ABR反应阈均正常,其中9例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3例ABR表现异常:1例双耳波Ⅱ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1例双耳Ⅰ-Ⅲ波间期延长;1例双耳波Ⅰ潜伏期正常,波Ⅲ后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缩短。结论部分孤独症患儿虽中耳及耳蜗功能正常,但其脑干及下丘之间中枢听传导通路可能异常,故对孤独症患者应常规行听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12.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特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回顾性总结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CT影像表现,并与手术中所见比较,探讨其CT影像特征及其在诊断中的参考作用。方法收集21例确诊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影像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15岁~50岁。鼻窦CT扫描采用骨窗和软组织窗扫描。术前行鼻内镜检查、皮肤点刺变态反应皮试、总IgE及鼻分泌物嗜酸粒细胞涂片检查。手术中记录鼻窦和鼻腔病变且与CT影像对照。术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真菌涂片+培养。结果鼻内镜检查见所有病例鼻腔单发或多发半透明粉白色息肉,周围稀薄黄色或黏白色分泌物。9例11侧鼻腔可见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鼻窦CT扫描提示单侧鼻窦发病10例(10侧),双侧病变为11例(22侧);单侧或双侧病变全组鼻窦均受累;鼻窦腔散在均匀高密度影,呈毛玻璃样特征,周边为软组织影,3例4侧颅底骨质吸收,1例颅内侵犯。20例行鼻内镜手术,1例行双冠经路+鼻内镜手术。术中见17例窦腔有果酱样黄褐色黏着分泌物(黏蛋白),4例窦腔为褐绿色泥样分泌物。随访6个月至7年,治愈14例,好转7例,其中3例术后2年再手术。结论鼻窦CT扫描显示鼻窦腔内片状毛玻璃样高密度影,可伴骨质吸收或侵袭性生长,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具有诊断意义的影像检查特征。  相似文献   

13.
异常听性脑干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56例ABR异常的病因和特点,包括手术和/或影像学证明桥小脑角病变25例,颅内或桥小脑角附近的肿瘤3例,脱髓鞘病变7例,脑梗塞2例,多发性颅神经麻痹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影像学检查无改变6例,11例未作进一步检查。这些患者的ABR改变多样,即使同一种病变也不尽相同,总的倾向是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以潜伏期和波间期改变为主,脑干或颅内弥漫性病变以波形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抗组胺剂、减充血剂对儿童渗出性非化脓性中耳炎(OME)的作用及儿童OME的自然病史,作者应用双盲法,并用安慰剂作为对照,对74例OME儿童做了长达12周的随访观察。受试儿童均符合下列条件,6月~10岁,随访前已用标准剂量的抗生素治疗,经鼓气耳镜检查证实鼓膜异常,鼓室压图异常,可确诊为OME者。唇裂、腭裂、慢性消耗病、免疫缺陷病、曾用皮质类固醇及双侧听力损失大于25dB或单侧大于35dB者均不作为受试对象。受试儿童均由一位医师做听力检查,2岁以上者用纯音测听法,2岁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外淋巴瘘(CPLF)为颞骨先天性薄弱或缺损致外淋巴液(腑脊液)自发性漏入中耳,无外伤和用力病史。作者对匹兹堡儿童医院1983~1986年收治的244例不明原因的感音神经性聋(SNHL)、眩晕或两者皆有的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26,女118,年龄5月~17.1岁,平均6.05岁。所有患儿均做了脑干电反应或行为观察测听,并于初测后每3月随访复查一次,时限2年。大多数患儿尚做了颞骨CT扫描和常规X线摄影。统计244例患儿中132例(54%)双侧SNHL有CPLF症状,85例(35%)单侧耳聋伴眩晕,单有眩晕者仅6%(15/244)。在244例SNHL患儿中有CPLF症状者共229例为94%,但出现眩晕症状者仅11%(27/244)。  相似文献   

16.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常采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少数难以忍受的和难治的患者。该作者分析了1988~1996年行后半规管阻塞术的BP-PV13例。男女比为4∶9;年龄23~65岁,平均44岁;病程12~132个月,平均46.9个月。6例有头部外伤史,5例为特发性,2例曾患前庭神经元炎。所有病例术前均进行详细的神经耳科学、纯音测听、言语测听及眼震电图(ENG)检查。10例术前行CT或MRI检查,除1例因头部外伤有听骨链中断外其余均正常。8例患耳听力正常,4例有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1例有中频SNHL。ENG显示4例有明显的冷热反应减退。所有病…  相似文献   

17.
过去大多认为患者的纯音听阈与日常生活中表现的听敏度或其它测听法结果不一致,是功能性听力减退(FHL)的诊断依据,为了探索新的诊断标准,作者曾采用听脑干反应(ABR)和Bekesy测听法进行研究。接受ABR者为202例曾由多次标准纯音电测听证实其可重复性良好的感音神经性聋儿,男100,女102,年龄5~17岁,平均9.8岁,在Triclofos(80~120mg/kg)镇静下,以1、2、4KHz短声刺激进行检查,用能以诱发波V出现最小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在慢性头晕患者和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中的表现,明确VEMP异常和病变侧别及受累结构的关系。方法:在本观察性研究中,我们对66例受试者进行了VEMP检查(短纯音刺激,强度100dB nHL,频率1 000Hz,带通滤波10~1 500Hz,刺激率4.3Hz)。根据临床表现和冷热试验,其中33例患者被诊断为单侧前庭功能低下,另外33例受试者为年龄性别匹配的对照。分析p13-n23的振幅、不对称率、潜伏期、耳间差异和阈值。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Shapiro-Wilks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63.63%的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存在VEMP异常,其中13例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3例患者出现在病变对侧。5例患者双侧VEMP异常。结论:冷热试验诊断为单侧慢性前庭功能低下的患者中,63.63%存在不同程度的VEMP的改变。54.54%的患者VEMP异常出现在前庭功能低下侧,24.24%的患者的VEMP异常出现在病变对侧。VEMP能够增强对单侧前庭功能低下患者的功能评价。  相似文献   

19.
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诊断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4例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应用51次/秒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发现波Ⅲ、波Ⅴ潜伏期、波Ⅰ~Ⅲ间期和波Ⅰ~Ⅴ间期,比正常人和其他眩晕患者延长。提示此法可作为椎基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听神经病听力学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听神经病的听觉电生理特点。方法 总结了10例听神经病患者的病史、纯音测听、镫骨肌反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耳蜗电图、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及对侧白噪声抑制试验、中潜伏期反应和慢皮层反应。5例患者作了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结果 患者男女兼有,平均年龄为20.3岁,10余岁的青少年占多数。9例主诉双耳听力下降,1例双耳鸣。纯音测听示19耳为轻度至中度的低频下降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损失最严重的频率为0.5kHz或(和)0.25kHz;1耳听力正常。19耳镫骨肌反射消失,1耳纯音测听为上升型曲线者反射阈提高。ABR不能引出或仅出现波V和(和)波1。全部病例均可记录到DPOAE,但不能被对侧噪声抑制。耳蜗电图示大部分病例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消失或振幅很小,负总和电位(negative summating potential,-SP)振幅绝对平均值为0.595μV,慢皮层反应皆正常,6例测中潜伏期反应5例正常。CT或MRI无异常发现。结论 听神经病早期纯音测听可正常,但其镫骨肌反射和ABR消失或阈值升高,其确切病变部位尚不明了,可能位于脑干平面以下的听觉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