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33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病因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进一步探讨两类疾病在病因学上和前庭神经损伤的差异.方法 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间37例突发性聋、30例突发性聋伴发眩晕和40例前庭神经炎的前庭功能(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和高刺激率ABR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别显著不(P>0.05).(2)高刺激率ABR:前庭神经炎组,患侧高刺激ABR异常率为33.3%;突发性聋组,患侧异常18例,患侧异常率占69.3%(18/26).突发性耳聋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庭神经炎组(P<0.01).(3)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的差异性比较:前庭神经炎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0%,前庭下神经损伤占10%,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在突发性耳聋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3.3%,前庭下神经损伤占6.7%.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两组在前庭神经损伤的模式上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主要病因可能是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前庭神经炎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和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损伤模式相似,均主要累及前庭上神经.  相似文献   
2.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听-前庭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aigo,BPPV)在听和前庭功能检查方面的特点,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并提出防治策略。方法对86例BPPV患者行纯音测听、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检查。分析BPPV患者几种耳功能检查的阳性率,以及在BPPV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结果86例BPPV患者中,原发性占82%(70/86)。纯音测听异常者占52%(45/86);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在原发性BPPV中60%(30/50)。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为34%(11/32)。前庭双温试验异常者25%(18/72),其中,与BPPV同侧者占67%(12/18)。水平半规管BPPV,双温试验异常者占11%(2/18),后半规管异常者占89%(16/18)。结论原发性BPPV发病率高于继发性BPPV(x^2=67.8140,P〈0.01),纯音测听结果正常与异常的例数几乎相同。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对于原发性BPPV有一定的贡献。水平半规管前庭双温试验异常率低,而后半规管异常率较高。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的异常率明显低于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和前庭双温试验,说明上迷路的病变与BPPV发病密切相关。鉴于内耳供血可能对BPPV的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异常的患者应给改善内耳供血的药物,以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3.
梅尼埃病首发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患者的性别、首发的年龄、症状,并根据首发症状进行临床分类。方法回顾分析准确提供首发症状的145例梅尼埃病患者,按照耳聋和(或)耳鸣(耳蜗症状)、半规管(旋转性眩晕)和耳石器症状(倾到或平衡障碍)进行分类。结果首发症状依次为耳鸣45例、耳蜗加眩晕症状30例、眩晕28例、耳鸣加耳聋27例、听力下降9例、耳石器症状6例。累及耳蜗及前庭系统30例;累及耳蜗81例:累及半规管28例:累及耳石器6例。小于20岁和大于60岁年龄组患者数最少。男性高发年龄较女性高发年龄早10年,男性和女性在30-49岁年龄段发病例数最多。三种类型梅尼埃病临床首发症状与典型症状出现的间隔差异均较大。结论梅尼埃病耳蜗受累明显高于前庭,首发症状耳鸣最常见,其次是听力下降,再次为眩晕,倾倒的出现率最低。对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酌情选择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前庭双温试验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患者合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方法详细询问并记录116例确诊为 MD患者的体位相关性眩晕病史,对有体位性眩晕者行体位试验及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检查;对确诊合并BPPV的患者行手法复位治疗。结果116例 MD患者中4例为病史支持的BPPV,4例确诊合并BPPV,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4/116)。这8例患者BPPV眩晕均在MD发病之后出现;4例确诊BPPV患者中,2例BPPV患耳与 MD同侧,1例为非 MD 患耳,1例不确定;6例病史支持或确诊合并 BPPV 并可提供VEMP结果的 MD患者中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异常5例,这5例异常者中4例与 MD同侧;MD合并BPPV患者手法复位均治愈。结论本组病例MD合并BPPV发生率为3.45%,详细询问眩晕病史结合体位试验及VEMP检测可有效筛选 MD合并BPPV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是一项用于客观评价前庭耳石器及前庭神经传导通路的检测技术。相对于比较成熟的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而言,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在刺激类型、电极导联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达成共识的关键环节。为促进国内规范的实验室检查标准,实现标准化的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记录和结果分析,特制订本检查记录和结果判读的临床检测技术专家共识,其内容主要包括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基本概念、刺激和记录参数、观测指标以及结果判读和临床应用等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梅尼埃病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耳鸣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等的相关性.方法 24例(29耳)梅尼埃病患者给予药物治疗膜迷路积水,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29耳均行纯音测听,了解患者治疗前后6个月最差听力损失情况,以分析梅尼埃病临床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听力疗效与耳鸣疗效的关系.结果 入选的24例(共29耳)患者中,梅尼埃病早期10耳,中期19耳,晚期0耳.耳鸣分期:急性7耳,亚急性3耳,慢性19耳.耳鸣疗效:痊愈9耳,显效7耳,有效6耳,无效7耳.眩晕疗效:完全控制9耳,基本控制14耳,部分控制3耳,未控制0耳,加重3耳.听力疗效:显效3耳,有效4耳,无效14耳,恶化8耳.结论 通过药物可控制梅尼埃病眩晕发作,但该药物治疗耳鸣的疗效与梅尼埃病分期、耳鸣病程分期、眩晕疗效及听力疗效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声诱发的短潜伏期负反应(acoustically evoked short latency negative response,ASNR)的特点,并初步证实该电位的前庭源性,即与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同源。方法分别检测28例健康成人、16例前庭疾病和1例全聋患者的VEMP和ASNR,比较ASNR与VEMP之间的关系。结果ASNR正常引出率为87.5%,潜伏期正常值为3.50±0.25ms;2倍标准差作为正常值的上、下限,ASNR潜伏期的范围为3~4ms,阈值为80~90dB nHL。16例前庭疾病患者均行双侧检查,在VEMP消失的9耳(9例)中,ASNR均未引出;VEMP低振幅的8例(8耳)中,5例(5耳)未引出ASNR,3例(3耳)ASNR正常引出。5例梅尼埃病患者接受甘油试验,1例(2耳)甘油试验前后VEMP与ASNR均正常,2例(4耳)双侧VEMP与ASNR甘油试验前异常,甘油试验后正常,1例(1耳)患侧VEMP正常,甘油试验前后无变化,ASNR由异常变为正常;1例(2耳)VEMP甘油试验前双侧异常,甘油试验后正常,但ASNR均未引出。1例听力正常的前庭神经炎患者,患侧VEMP未引出,ASNR电位也未引出。1例先天性全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前,VEMP、ASNR正常引出;植入后,术侧VEMP振幅降低,ASNR未引出。结论ASNR与VEMP可能均源于球囊。鉴于目前的结果,在不便进行VEMP检测时可用ASNR替代。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性眩晕的神经耳科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偏头痛相关的眩晕(migrainous vertigo,MV)的临床特点,了解听觉与前庭系统受累的情况以及功能障碍的范围和程度,判断偏头痛相关眩晕是中枢性抑或外周性眩晕。方法22例急性(5例)或亚急性(17例)MV检查包括神经一耳科学检查、自发性眼震和位置性眼震记录以及听力学检查。结果22例患者男6例,女16例。15例次有偏头痛,17例次有运动病,15例次有偏头痛或运动病家族史,1例次有视觉先兆,7例次对运动敏感(身体运动或改变头位出现眩晕),4例次畏光,6例次畏声,5例次失眠、情绪影响易引起眩晕发作,2例次与月经期关系密切。眩晕持续数分钟到1天。纯音测听异常9例,均为轻至中度感音神经性聋。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双侧异常3例,单侧异常10例。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均正常。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异常14例(13例为患侧低振幅,1例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前庭双温检查异常3例;中枢性异常眼动11例,其中视动性眼震低增益9例,1例扫视过冲,1例摇头试验出现垂直眼震,同时高刺激听性脑干反应异常者10例,1例正常。4例患者有位置性眩晕,但均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结论偏头痛性眩晕应作为外周或中枢性眩晕的一种常规鉴别诊断的疾病,可为中枢性或外周性眩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rnal vertigo,BPPV)、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偏头痛性眩晕(migrainousvertigo,MV)、青少年良性眩晕在服用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倍他司汀后的临床表现,了解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内耳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BPPV、PCI、MV各30例,分成2组。组一:甲磺酸倍他司汀6mg,3/日:组二:甲磺酸倍他司汀12mg,3/El,治疗均为期1个月。观察量-效关系。青少年良性阵发性眩晕25例不分组,甲磺酸倍他司汀6mg3/19,服药治疗1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高刺激听性脑干测听(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和眩晕残障程度(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的变化。结果四类眩晕治疗后症状减轻,高刺激ABR和DHI均有改善,而眼动异常变化不明显。连续用药1个月后,BPPV、PCI、MV三类患者12mg,3/日方案疗效优于6mg,3/日方案。青少年良性眩晕6mg,3/日方案也获得满意疗效。结论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后循环缺血、偏头痛性眩晕和青少年良性眩晕等与内耳低灌注有关的眩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并表现出量效关系,12mg,3/日方案疗效优于6mg,3/日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较手法复位与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确诊的BPPV患者,共106例,其中男49例,女57例,平均年龄63.14(32~86)岁。将106例BPPV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人。A组用手法复位,B组用药物治疗,分别于治疗后1周和3个月随访,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A组总有效率91.57%,高于B组的7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治疗BPPV疗效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