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口服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口服碘番酸造影CT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和7例阴性结石的口服胆囊造影CT表现.结果胆固醇息肉8例,表现为胆囊内多发或单发颗粒状充盈缺损,直径较小,0.2~0.5cm;炎症性息肉4例表现为带蒂或无蒂的点状或细条状充盈缺损,直径0.5~1.5cm;腺瘤样息肉5例表现为单发结节状充盈缺损,直径0.6~0.9cm;腺瘤恶变1例表现为体积较大,基底部较宽的结节,直径2.0cm;阴性结石7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一的类圆形低密度影,CT值-120~13HU,直径0.5~3.0cm.结论口服胆囊造影CT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和阴性结石的可靠方法之一,病变大小对病变的性质诊断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与胰腺导管腺癌(PDAC)的CT增强表现.方法 将23例经手术(6例)、组织学活检(9例)和激素治疗后随访(8例)证实的AIP患者纳入研究组,将36例手术证实的PDAC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平扫及动态增强图像,主要记录病变及胰腺形态、受累胰管和胆管形态,测量病灶各期CT值.结果 23例AIP包括6例局灶型、14例弥漫型及3例混合型,20例呈腊肠样肿胀,13例出现胰周包壳,均无胰腺萎缩,17例病灶出现延迟强化,仅4例病变远端胰管扩张且<0.5 cm;19例胰腺段胆管狭窄,多为渐进性(14例),伴有上方胆管扩张(7例伴有狭窄).而36例PDAC均呈结节状,均未出现腊肠样肿胀及胰周包壳,27例出现胰腺萎缩,仅4例出现延迟强化;33例病变远端胰管扩张,其中27例≥0.5 cm;17例胰腺段胆管受侵狭窄,多为截断样(11例),15例伴有上方胆管扩张.结论 腊肠样肿胀、胰周包壳、病灶延迟强化、胰管无扩张或轻度扩张(<0.5 cm)、胰腺段胆管渐进性狭窄、胰腺段以上胆管狭窄更多见于AIP患者,而胰腺萎缩、胰管扩张≥0.5cm、胰腺段胆管截断样狭窄更多见于PDAC患者.CT增强检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3.
1病历简介 患者,男,30岁,因查体B超检查发现肝左叶占位性病变入院,无自觉症状,无阳性体征发现,既往无肝炎及其他疾病史.体检一般状况良好,血常规检查正常,各种肝炎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肿瘤六项(包括甲胎蛋白、微球蛋白、血清铁蛋白、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糖类抗原2)均在正常范围内.B超示:肝左外缘探及一3.0cm×2.6cm的偏低回声,边界清楚.脾轻度大,约11.8cm×4.9cm.余未见异常.建议进一步检查.MRI采用GE0.5T超导磁共振,增强采用快速手推20ml造影剂Gd-DTPA,注射速度约1~2ml/s.MRI示:肝左叶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T1WI呈略低、T2WI呈低信号(图1),约2cm×3cm×2.5cm.动态增强扫描,肝左叶病灶动脉期:明显增强,呈高信号(图2);门静脉期仍为高信号;延迟5min后呈等信号(图3).  相似文献   

4.
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例资料 患者,女,13岁,因右上腹胀痛不适1个月余入院。无发热或黄疸。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 <2 0 μg/l。查体:右上腹可触及包块,质稍硬,有轻压痛。CT平扫呈类圆形稍低密度影,大小约5cm×6cm×7cm ,边缘模糊,病灶中心可见一不规则更低密度影。CT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及静脉期病灶显著强化,特点是从病灶中心开始强化并向周边呈“开花”状、“涌泉”样推进,并可见一条粗大的供血动脉通向病变中心,病变中心未强化。平衡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呈稍低密度,并可见病变中心轻度强化。CT诊断:肝右叶前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对腹壁韧带样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壁韧带样瘤患者的CT图像.结果 6例中5例单发,1例多发有3个肿块.病变发生于腹直肌5例(右侧2例,左侧3例),左腹内斜肌1例.6个病灶呈梭形,2个呈类圆形,肿块最大截面1.7 cm×3.6 cm~3.0 cm×6.3 cm,平均3.1 cm x4.8 cm,长径4~8 cm.平均6.2 cm.肿瘤边缘规则,但与肌肉无分界.平扫肿块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肌肉,7个密度均匀,1个密度欠均匀;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结论 腹壁韧带样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的临床资料及34例CT或/及MRI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征象。结果滑膜肉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四肢关节(下肢,46%)。大多数病变较大( 5cm; 82%),呈结节状或分叶状。CT表现:病变类似于肌肉密度,大多数病变内可见坏死、囊变,增强扫描病变呈异质强化; 8例(44%)于病灶周边见点状、长条状钙化。MRI表现具有两组特征:1)直径 5cm的病变(18例),均表现为异质性,T1WI呈等或低信号,其中7例病灶内T1WI高信号提示出血;在T2WI中,10例(43%)观察到"三重信号征",12例见内部线样低信号分隔,其中6例呈多囊样改变; 2例存在液-液平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呈不均质强化; 2)直径5cm的病变(6例),其中4例信号较均匀,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变呈均匀强化; 2例呈多囊样改变,可见"三重信号征",呈结节样强化。12例病变DWI呈现高信号。结论滑膜肉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有助于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钡餐造影时呈十二指肠上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者的X线、CT表现和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上部良、恶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病例的钡餐造影表现(其中12例同时有CT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和内窥镜资料,并加以分析比较。结果15例钡餐造影均表现为充盈缺损,10例位于球部、5例位于球及球后部;平均径线在恶性肿瘤中为2.5cm,良性肿瘤中为2.4 cm,肿瘤样病变中为2.4 cm。CT显示肿块4例,局限性肠壁增厚4例,4例未见异常;内窥镜11例表现为肿块或局限性隆起,4例正常。结论对十二指肠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钡餐造影比CT和胃镜检查能发现较多病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部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HV-CD)的MDCT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腹部HV-CD患者术前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 11例中,9例病变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11例均呈软组织密度肿块,平扫CT值为(46±4) HU,部分肿块内部可见斑片样、放射状低密度影及斑点样、树枝样钙化灶.2例局部边界不清.5例周围可见增大的淋巴结.4例周围腹膜局限性增厚.动态增强扫描:9例动脉期、门静脉期明显强化,CT值平均增加(80±14) HU,强化程度接近大动脉,延迟期强化程度退出;2例呈中度强化,且延迟期为著;1例动脉期边缘强化明显;病变内低密度区未强化;11例病变周围均可见供血及引流血管.结论 腹部HV-CD的MD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病变内的钙化及强化程度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颞骨软骨母细胞瘤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60岁,右耳闷塞1月余,无头痛。查体:右外耳道前上壁有一肿物,呈肉色样,表面光滑,能窥及紧张部部分耳膜,未见异常。CT(图1):右侧颞骨呈分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大小约2.0 cm×2.3 cm,软组织样密度,平扫CT值约46.8 HU,边界尚清,病变向后破坏外耳道前壁并突入外耳道内,大小约0.5 cm×0.8 cm,向前内突向颅内。MR I(图2):右侧颞骨显示膨胀团状改变,T1W I呈稍中等信号,T2W I为低信号,其内信号不均,向右侧颞叶后下区膨突致局部颞叶受压、移位,边缘尚清,小部分向外耳道突入。诊断:考虑右侧颞骨良性骨肿瘤,巨细胞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颅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癌前病变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组织的粘蛋白表达规律和相关性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近5年的胃镜活检和肿瘤切除标本67例,其中增生性息肉20例,球样异性增生13例,胃印戒细胞癌34例,分别制作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各组中Muc-1、Muc-2、Muc5AC、Muc-6粘蛋白表达部位和强度。结果Muc-1、Muc-2在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和胃印戒细胞癌三者之间均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1表达率呈依次下调趋势。Muc-2表达率呈上调趋势。Muc5AC表达在增生性息肉与胃印戒细胞癌存在相关性,随着病变发展,Muc5AC表达率呈下调趋势。Muc-6与上述没有特殊相关性。结论Muc-1、Muc-2、Muc5AC有助于解释三者间存在增生-异常增生-癌的病理变化过程,进而便于对增生性息肉、球样异性增生癌前病变患者进行管理及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上腺残基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12例肾上腺残基瘤患者资料,12例均行超声检查,11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总结该病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中,肿瘤发生在睾丸10例,发生在卵巢和阔韧带2例.睾丸肾上腺残基瘤影像表现:双侧睾丸对称性发病,睾丸外形无改变,睾丸内出现肿块.超声表现以低回声为主,内可有条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内有丰富血流信号;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示睾丸内肿块明显强化;MR显示肿块大小0.7 cm × 1.0 cm×2.2 cm~2.3 cm×2.7 cm×2.9 cm,信号均匀,边界清楚且略呈分叶状,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2例卵巢和阔韧带残基瘤彩色超声和MR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影像表现结合典型的临床病史,可在术前诊断肾上腺残基瘤.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13岁,因咳嗽,咯血约20 d,于2009年12月入院.咳嗽为刺激性干咳,后逐渐出现痰中带血,偶可见鲜红色血液,剧烈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无胸痛、发热、盗汗.体检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 SPECT、CT融合显像:气管上段可见不规则结节样突起的软组织影,约0.8 cm×0.6 cm,边界尚清晰,局部放射性分布无明显浓聚.CT示:气管上段近胸廓入口处见管腔内软组织影,呈结节状突起,约0.8 cm×0.5 cm,边界清,密度尚均匀,形态不规则,由左后壁突向腔内(图1),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CT值约180~200 HU(图2),邻近管壁无增厚.仿真内镜可见病灶表面呈结节状突起(图3).CT诊断:气管内病变,多考虑良性,血管性病变待排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氩离子激光治疗口腔黏膜不典型增生病变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光纤输出端与病损表面垂直,距离病变表面0.5~1.0cm,调整输出功率1.25~2.5W,以连续扫描方式由外向内照射病灶,范围大于病灶边缘0.5cm,使被照射区的病损黏膜凝固至灰白或成焦痂状。如病变范围太大,可分期分区照射。术后康复新液含漱,创面涂布2.5%金霉素甘油,病变区所形成假膜在5~7d内脱落,创面于2周左右愈合,术后3个月在原病灶处取黏膜作病理检查。结果:38例中,轻度不典型增生12例,经氩离子激光治疗痊愈;中度不典型增生21例,痊愈18例…  相似文献   

14.
王鹏飞  郎军添 《人民军医》2007,50(9):524-52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57岁,因左侧鼻翼无痛新生物入院.既往曾行左鼻翼肿物切除.术后不久复发,否认鼻与面部外伤及感染史.检查:病变处皮肤色泽正常,可触及皮下0.5 cm×0.5 cm大小结节,无按压痛,质地中等,活动度尚可.于局麻下肿物切除,术中探查病变位于皮下浅筋膜层,与皮肤粘连,无包膜,沿筋膜层分离并完整切除肿物.肿物大小0.9 cm×0.8 cm×0.8 cm,质硬、呈灰褐色结节状.术后病理报告: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细胞浸润,其间有黏液样基质,细胞核染色深,核仁明显,无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肌肉特异性肌动蛋白均阳性,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均阴性.诊断:复发性结节性筋膜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8例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MRI表现.结果 明显的瘤周水肿(36.84%) 仅见于恶性肿瘤及呈侵蚀性生长的良性病变;邻近结构受侵征象在恶性肿瘤中的出现率(63.64%) 明显高于良性(18.52%);10 cm大小分界对鉴别良恶性有特异性;信号分布均匀性程度及边界清楚程度在良、恶性病变中有较高的重叠性.良性肿瘤MRI的组织学定性准确率(77.78%)高于恶性(36.36%).结论 综合分析肿瘤MR征象对鉴别四肢软组织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良、恶性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典型与非典型MR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探讨MRI对各型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 28例(36个病灶)的典型与非典型MR表现,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①典型表现20例(28个病灶),大小在2.0~10.5cm,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T2WI上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门脉期病变呈显著增强,延迟扫描呈等/略高信号,中心瘢痕出现率占42.9%(12/28例),于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组织学上有特征性的中央纤维瘢痕,由纤维结缔组织和扭曲的血管组成,并向外放射状形成许多纤维间隔,纤维间隔旁围绕以无明显异形性的肝细胞形成硬化样结节;②非典型表现8例(8个病灶),大小在1.5~8.5cm,T1WI呈略高或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强化不显著、不均匀,病灶内未见中心瘢痕或瘢痕不强化,出现假包膜等。镜下病变内毛细胆管扩张,其内纤维分隔较短、不连续,部分较大病灶内有出血、脂肪变及坏死,但无异型性肝细胞。结论:MRI能很好反映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典型与非典型表现的病理基础,具有高度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超声表现和特征.材料和方法:对117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行胃肠超声检查.先用低频探头3.5MHz进行腹部常规扫查,重点为贲门、胃、十二指肠,再改用高频探头5~7.5MHz扫描溃疡灶.结果:超声确诊108例,漏诊9例.89例十二指肠球壁呈"火山口"样凹陷,其凹陷大小为0.5~3.1cm,凹陷底部的表面呈强回声,周围壁增厚呈低回声,胃镜诊断为活动期溃疡;9例十二指肠球壁粘膜回声断续,大小0.5~1.6cm,表面呈斑状高回声,并有相应壁轻度增厚,胃镜诊断为表浅型活动期溃疡.超声诊断十二指肠溃疡的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92.3%.结论:十二指肠溃疡的超声声像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回盲部淋巴瘤(PIL)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CT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IL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其中8例加扫CT增强.结果 12例PIL中,肿块型2例,弥漫增厚型10例,病变肠管长约7.8~18.5 cm,平均约10.2 cm.9例病变肠腔不规则或瘤样扩张,3例明显狭窄;10例病变肠壁柔和,2例肠壁僵硬.CT平扫增厚肠管呈软组织密度影,8例增强扫描中,6例增厚肠管呈延迟均匀轻中度强化,2例见小片状坏死区;最大密度投影(MIP)示8例病变肠管均可见增粗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9例病变肠管周围、肠系膜根部或腹膜后伴肿大淋巴结.1例并发肠梗阻,1例并发肠穿孔.结论 CT检查发现回盲部肠管呈均匀环形软组织肿块,且病变肠管范围较长,相应管腔扩张,管壁柔和,增强呈均匀轻中度延迟强化时,应考虑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19.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变局限于肿大的淋巴结的原因不明的良性病变,又称为Castleman病[1]、纵隔淋巴结样错构瘤或血管滤泡样淋巴结增生.本病临床上较罕见,我院于2003年曾收治1名该病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女,22岁,主诉体检发现卵巢肿块半年、右下腹部包块20d入院。查体:右中腹可触及一大小约7cm×5cm实性包块,子宫右上方触及不规则实性包块,直径约7cm。肿瘤标志物CA125为53.46 U/ml;CA153、CA19-9、CEA及AFP均正常。下腹部及盆腔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示:升结肠前内缘见长径约7cm肿物,呈"骑跨样"改变,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晰,T1WI呈等信号改变,于同反相位上部分层面见肿块与升结肠间有线状脂肪信号;T2WI-FS上肿块呈稍高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更高信号;动态增强扫描见肿块呈渐进性强化,病灶内强化的范围逐步扩大,信号强度逐步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