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效果。方法根据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HFMEA)的方法,成立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小组,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流程及规范进行失效模式及潜在风险原因分析,计算优先风险指数( RPN),找出失效模式及相关原因,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改进。结果实施HFMEA管理后乳腺癌患者在术后30 d肩关节功能锻炼时肩关节前屈(118.4±22.1)°,后伸(39.8±5.6)°,内收(36.2±5.8)°,外展(100.2±14.5)°,均优于实施前的(88.7±17.9),(34.9±5.4),(21.7±6.3),(69.8±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7,3.65,3.48,3.12;P<0.01);76.19%的护士对实施HFMEA管理持肯定评价。结论运用HFMEA评估并改进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流程,可以提升乳腺癌术后患者功能锻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循环方法,确立“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比较活动前后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由改善前的33.6%提高至改善后的88.4%,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乳腺癌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来我院接受乳腺癌治疗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方法进行护理,作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普及率、功能锻炼达标率、康复行为形成率及临床护理满意度作为观察指标,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6.35±2.23) d;健康普及率为(59.15±1.62)分,功能锻炼达标率为(92.28±1.34)%,康复行为形成率为(95.88±1.87)%;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2.53±3.88)d;健康普及率为(48.12±1.50)分,功能锻炼达标率为(81.02±1.11)%,康复行为形成率为(83.08±1.3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者为7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地提高乳腺癌患者相关健康知识的普及,可有效地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及提高护理满意度,对于患者功能锻炼及康复行为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自行设计的背心组合包扎装置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和经济实用性.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背心组合包扎装置组(背心组)30例和自粘弹力绷带组(绷带组)30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引流量、带管时间、有无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不适程度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引流量及术后腋窝引流、胸壁总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背心组、绷带组术后总引流量分别为(562.1±107.3),(986.9.6±208.1)ml,带管时间分别为(9.8±2.1),(13.0±4.7)d,术后第1天舒适度评分分别为(1.4±0.8),(2.5±0.7)分,第3天分别为(1.4±0.8),(2.8±0.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46,-2.422,-3.816,-4.457;P<0.01);背心组的包扎费用为(259.7±36.0)元,包扎时间为(32.1±5.8)s,均优于绷带组的(430.2±119.3)元、(85.3±21.9)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09,-8.82;P<0.01);绷带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为33.3%,高于背心组的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17,P<0.01);两组中均无皮瓣坏死情况出现.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背心组合包扎装置相对于绷带组,可以减少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和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包扎的不适程度,值得在乳腺癌术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四位一体康复模式在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12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锻炼方法,观察组采用四位一体康复模式,即医生、护士、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功能锻炼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结果 两组功能锻炼达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位一体康复模式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功能锻炼达优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规范图文式护理路径在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80例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随机教育法,即在入院、术前、术后、出院前予以健康指导,其余时间随机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规范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宣教。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满意度、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 结果2组患者的住院天数9.5±2.5、10.3±2.8 d、住院费用44498.7±4883.7、47603.9±5602.4元,满意度(97.7±1.1)%,(94.3±2.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7±12.6、72.1±12.9 h,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24.7±6.6、36.1±8.9 h、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96.7±1.2)%,(90.7±2.1)%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t=11.783,P=0.029;t=8.814,P=0.000;t=3.742,P=0.002;t=3.217,P=0.003;t=2.837,P=0.006;t=10.253,P=0.003)。 结论规范图文式护理路径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护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首次功能锻炼时间,还可以提高功能锻炼知识掌握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2例急性左心衰竭合并低氧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分别监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B型脑钠肽(BNP)、临床表现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33.7 ±7.9)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55.9±12.1)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4,P <0.01).治疗组治疗前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pH值、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B型脑钠肽(BNP)分别为(133.89 ±5.45)次/min、(34.25±5.67)次/min、(104.52 ±7.25) mmHg、7.29 ±0.06、(81.52 ±5.01)%、(55.30 ±7.14) mmHg、(46.23±10.30) mmHg和(831.59 ±292.65) ng/L,治疗3h后上述8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率、呼吸频率、MAP、pH值、SaO2、PaO2、PaCO2和BNP分别为(87.27 ±5.74)次/min(t=32.794,P <0.01)、(20.15 ±2.54)次/min(t=12.636,P<0.01)、(76.57±3.76) mmHg(t=19.055,P<0.01) 、7.40 ±0.06(t =7.218,P <0.01)、(97.16±1.27)%(t=16.848,P <0.01)、(92.80 ±6.24)mmHg(t=22.019,P<0.01)、(40.56±5.19) mmHg(t=2.737,JP<0.05)和(265.52±65.39) ng/L(t=10.511,P<0.01).对照组治疗前心率、呼吸频率、MAP、PH值、SaO2、PaO2、PaCO2和BNP分别为(132.13 ±5.31)次/min、(34.96±4.78)次/min、(102.56 ±7.14) mmHg、7.30 ±0.06、(82.15 ±5.24)%、(54.56±6.27) mmHg、(44.30±9.27) mmHg和(823.15±277.26) ng/L,治疗后心率[(92.15 ±4.28)次/min,t=32.638 、P<0.01]、呼吸频率[(23.91 ±3.27)次/min,t=10.634、P<0.01]、MAP[(82.83±3.52) mmHg,t =13.800 、P<0.01]、SaO2[(93.16±2.59)%,t=10.488、P<0.01)]、PaO2[(75.19±3.52) mmHg,t=15.974、P <0.01]和BNP[(371.15±87.55) ng/L,t=8.656 、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H值、PaCO2较前无明显改变,分别为7.32 ±0.05(t=1.426,P =0.159) 、(43.78 ±6.74)mmHg(t =0.253,P=0.801).治疗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MAP、pH值、SaO2、PaO2、PaCO2和BNP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值分别为3.795、5.056、6.767、5.703、7.721、13.686、2.107、5.382,P <0.01或P<0.05).结论 应用无创正压通气能迅速改善急性左心衰竭并低氧血症患者心功能,纠正低氧血症,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个人物品交接缺陷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成立QCC小组、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ICU患者个人物品交接的缺陷率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QCC活动实施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患者个人物品交接的缺陷率下降,患者满意率提高,均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品管圈应用到降低ICU患者个人物品交接缺陷率中,有利于降低ICU患者个人物品交接的缺陷率及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封闭式护理的理解,提高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应变成像技术评价主动脉瓣返流(aortic regurgitation,AR)患者行主动脉瓣置换(aortic valve replacement,AVR)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选择未合并持续性房颤、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及既往无胸部手术史的中重度AR患者13例作为AVR组,术前3d内及术后1周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实时三平面应变成像检查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检测,分析各指标的变化情况.选择1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AVR组患者术前心尖左心室长轴观应变平均峰值(GLPS-LAX)、心尖四腔观长轴应变平均峰值(GLPS-A4C)、心尖二腔观长轴应变平均峰值(GLPS-A2C)和左心室长轴应变平均峰值(GLPS)分别为(-12.84±10.65)%、(-16.15±7.78)%、(-15.61±8.41)%及(-12.46±5.52)%,术后1周分别为(-9.92±8.64)%、(-8.35±9.46)%、(-10.92±8.66)%及(-8.43±10.8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0.61±4.40)%、(-21.31±4.15)%、(-21.45±4.58)%及(-21.12±3.75)%],P<0.01.AVR组患者术后左心室各壁纵向应变峰值均显著下降,以前壁和前间隔最为明显,基底段前间隔从(-13.69±6.10)%降至(-6.35±9.45)%,前壁从(-8.77±9.13)%降至(-6.22±10.14)%;中间段前间隔从(-16.76±9.70)%降至(-11.54±8.27)%,前壁从(-15.31±9.10)%降至(-10.85±11.34)%;P均<0.01.术后1周NT-proBNP较术前显著升高[(1306.66±1116.80) ng/L比(392.51±717.31)ng/L],P<0.01;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降低不显著,P =0.08.结论:实时三平面应变成像可敏感地检测到左心室收缩功能的改变;行AVR的患者术后1周虽然LVEF无明显改变,但左心室纵向应变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早期系统渐进性功能锻炼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侧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1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9例.对照组术后给予阶段性功能锻炼指导,实验组术后给予早期、系统、渐进性功能锻炼指导.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并发症发生率和患侧上肢功能恢复情况,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个月,对照组和实验组在上肢水肿(15.62%比2.56%)、上肢麻痹活动受限(28.12%比12.82%)、皮下积液(15.62%比7.69%)、皮瓣坏死并发症(3.12%比0.00%)的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455,P<0.05);在患侧上肢上举、外展、旋转功能测定方面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820,11.173,10.075;P <0.05).结论 乳腺癌术后进行早期、系统、渐进性的功能锻炼可降低患侧上肢水肿的发生,明显改善患侧上肢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风险及管理,以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方法 将110例老年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住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62例,对照组按传统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风险流程管理对护理风险进行预防.结果 两组患者在出院前1 d比较护理缺陷(x2=4.21,P<0.05)、患者满意度(t=11.78,P<0.01)、膝关节评分(t=20.09,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t=5.30,P<0.01)、平均住院日(t=8.01,P<0.01)、护理文书合格率(t=7.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老龄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进行流程化风险管理,可以降低护理缺陷、术后并发症发生和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满意度、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和护理文书合格率.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头面颈部烧伤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开展护患合作型质量控制小组活动,收集头面颈部烧伤患者不能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的原因并进行分析,设定目标,制订及实施对策,包括:①加强新护士的培训考核.②加强功能锻炼健康教育.③完善宣教资料及物品.④建立家庭支持系统.⑤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⑥制订健康教育路径.结果显示,实施1年后,头面颈部烧伤患者对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明显优于活动前:对功能锻炼完全依从的患者由活动前的35.5%提高至活动后的60.3% (P<0.05),对功能锻炼部分依从的患者由活动前的45.0%下降至活动后的32.3%(P<0.05),对功能锻炼不依从的患者由活动前的19.5%下降至活动后的7.4%(P<0.05);活动前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满意度为80%,活动后达到预期目标值90%.采用护患合作型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对开展头面颈部烧伤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进行持续质量改进,有利于提高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患者对功能锻炼的满意度,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残肢伤口,探讨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急诊行截肢手术的肢体毁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术后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对照组33例采用敷料外U型石膏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局部肿胀程度、残肢皮肤压疮、伤口感染、邻近关节活动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感染率为5.71%,皮肤压疮坏死率为8.57%,肿胀发生率为28.57%,均低于对照组(18.18%,15.15%,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810,3.340,4.79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为(46.80±12.35) ml,邻近关节活动度为(145.68±13.20)°,对照组分别为(89.81±10.61)ml,(112.46±9.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4.721,11.330;P<0.05)。结论利用自制残肢伤口固定套固定残肢伤口,能减少伤口术后出血,促进肿胀消退,减少皮肤压疮,有利于早期邻近关节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万书英 《中国综合临床》2014,(10):1069-1071
目的 探讨不同方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骨髓抑制及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NP组(长春瑞滨+顺铂)23例和DP组(多西紫杉醇+顺铂)23例,分别于患者化疗前和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监测骨髓抑制及免疫力,并进行分析.结果 NP组和DP组的中位生存期(MST)分别为10.3个月和6.2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52.17%和30.4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987、4.603,P均<0.05).化疗后,DP组血小板计数为(108.87±15.63)×109/L,较NP组[(128.17±15.3)×109/L]降低幅度明显(=3.819,P<0.05).NP组患者化疗前CD3+、CD4+、CD8+、CD4 +/CD8+及NK分别为(61.17±9.13)%、(36.99±7.83)%、(26.94±6.14)%、(1.93±0.21)%、(30.12±8.62)%;化疗后分别为(52.82±8.19)%、(33.22±6.92)%、(23.21±5.64)%、(1.53±0.11)%、(28.07±8.17)%;各指标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097、3.217、2.251、3.027、2.717,P均<0.05).DP组化疗前CD3+、CD4+、CD8+、CD4 +/CD8+及NK分别为(62.82±9.13)%、(38.82±9.19)%、(27.81±7.97)%、(1.82±0.13)%、(31.82±7.48)%,化疗后分别为(50.76±8.19)%、(28.92±8.13)%、(20.82±8.93)%、(1.36±0.16)%、(29.12±7.31)%,各指标较化疗前均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347、2.591、3.785、2.438、2.157,P均<0.05);化疗后,两组患者CD4+、CD8+、CD4 +/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91、3.785、2.438,P均<0.05),CD3+、N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27、0.323,P均>0.05).结论 NP方案化疗能够减轻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因化疗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程度,对化疗造成的免疫功能降低程度优于DP化疗方案;疗效优于DP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 )活动在降低膝关节术后肿胀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通过现状调查对245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对照组)进行原因分析,制订改进对策并组织实施,对后期(观察组)的260例膝关节手术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膝关节术后肿胀的发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膝关节术后肿胀的发生率由开展前的60%下降至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通过QCC小组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膝关节术后肿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圈(QCC)在降低腹腔置管局部漏液发生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QCC活动实施前后,肝硬化腹水患者接受腹腔置管术后局部漏液发生率。【方法】腹腔置管后72h至1周内局部漏液率从活动中的对照组的25.49%降低到QCC活动干预后的7.32%(P=0.027)。【结论】QCC能有效降低腹腔置管局部漏液发生率,增加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改良肩关节锻炼对锁骨中段骨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自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对67例锁骨中段骨折(RobinsonⅡ)均行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平均年龄(36.4±10.8)岁,其中改良肩关节锻炼法(改良组)38例,传统肩关节锻炼法(对照组)29例.观测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个月、2个月、6个月肩关节功能Constant and Murkey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14.5±5.8)个月,改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比对照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缩短(P<0.05).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7.2%)明显高于改良组(2.6%)(P<0.05),术后1、2个月改良组肩关节功能(92.03±4.49;93.68±3.60)与传统组(88.6±65.72;91.07±4.91)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术后6个月改良组肩关节功能(95.21 ±4.15)与传统组(96.21±2.69)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改良肩关节的锻炼法可促进骨折愈合和减少骨折术后的并发症,有利于肩关节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统一ICU交接标准及流程。方法由8名护理人员组成QCC小组,活动开展前对术后患者ICU交接中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要因分析,通过头脑风暴法不断讨论分析,制定交接标准和流程,完善交接内容。结果开展QCC活动后,术后患者ICU交接的缺陷率由QCC活动前的16%降到活动后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圈员QCC方法运用、团队精神、专业知识、人际关系、护理品质意识、脑力开发等6个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均P0.01)。结论开展QCC活动不仅有效完善术后患者ICU交接内容,同时还提高了QCC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患者参与式质量控制在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中的效果。【方法】将实施参与质控干预前后的鼻咽癌放疗患者分别设为干预前组( n =68)与干预后组( n=76),干预前组按常规护理和一般性健康宣教,干预后组成立包括患者在内的质量控制小组,基线调查鼻咽癌化疗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及不能按计划进行锻炼的原因,采用:①将健康教育规范化;②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宣教;③制订功能锻炼规范动作指引;④为患者提供功能锻炼辅助用具;⑤患者质控员每天对全病房功能锻炼情况进行考核等措施予以干预。【结果】干预后患者的功能锻炼依从性良好率从干预前的66.24%提升到81.58%,干预后3个月患者张口困难发生率(3.95%)与干预前(13.2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颈部活动受限的发生率(3.95%)低于干预前(14.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患者参与式的质量控制小组活动可以提高鼻咽癌放疗患者功能锻炼的依从性,降低张口困难、颈部活动受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的作用.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动静脉内瘘失功率、患者舒适度、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护理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内瘘失功率和对护理满意度分别为10.0%、98.0%,对照组分别为26.0%、7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336,8.797;P<0.05);舒适度比较,观察组得分为(8.73±0.29)优于对照组的(7.13±0.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39,P<0.05);观察组患者QLQC-30总分为(79.55±17.29),对照组为(65.36±15.5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8,P<0.015).结论 个性化护理干预用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护理之中,可降低动静脉内瘘失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