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华枝睾吸虫感染的胆道梗阻性疾病外科治疗后胆道引流的特点。方法2001年1月~2004年12月外科治疗华枝睾吸虫感染致胆道梗阻性疾病68例,调查手术后胆道引流管的放置时间、胆汁流量、闭管时间、拔管指征以及预后追踪等情况。结果68例胆道梗阻患者全部为华枝睾吸虫感染所致,2例伴有恶性病变,2例伴有重症胆管炎(ACST),急诊手术32例(47%)。手术后平均胆道引流管放置时间(26.3±3.1)d,3例结石复发2次手术。结论华枝睾吸虫感染引起的胆道梗阻性疾病,手术后胆道引流管放置时间相对要长,配合驱虫治疗十分必要,必须反复检测胆汁内无虫卵排出方可拔除引流管。  相似文献   

2.
华支睾吸虫病并发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病并胆道感染的特点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华支睾吸虫病并胆道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结果 所有病例都以胆道感染就诊,其中急性胆管炎51例(68%),急性胆囊炎24例(32%),伴有胆管结石24例(32%)。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4年,胆道感染无复发。结论 提高对华支睾吸虫病并胆道感染疾病的认识,对华支睾吸虫病反复并发胆道感染症状较重的患者,及伴有胆结石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术后驱虫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占胆石病的16%~30.5%,属于原发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几乎都是胆色素结石,左侧较右侧多,其中左外叶及右后叶为好发部位,与胆道蛔虫和华支睾吸虫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临床表现特征,提高对该寄生虫病诊断和治疗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住院的906例华支睾吸虫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华支睾吸虫感染者占同期住院患者16.5%,其中男性797例,比例远高于女性(88.0%vs 12.0%)。70.4%患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并发肝胆胰疾病患者总数为220例(24.3%),以胆石症比例最高(16.0%),其中胆囊结石伴胆囊炎78例,胆管结石伴胆囊炎67例。粪检虫卵阳性者占90.2%。结论华支睾吸虫感染症状隐匿,与肝胆胰疾病关系密切,粪便反复多次查虫卵简便易行,可作为筛查方法,戒除生食鱼虾习惯对减少感染有重要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严格按无菌操作方法,对择期手术治疗的胆道系统疾病患者的胆汁、血液、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及菌株鉴定,并对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分离的上述标本的细菌进行了菌群分析。结果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的患者存在多个部位的感染,单纯胆汁感染率为44.2%,合并消化道、循环及三个部分的感染分别为17.3%、42.3%和13.5%;胆囊炎患者细菌分离率为45.4%(10/22),胆石症合并胆囊炎细菌分离率为47.8%(11/23),肝内外胆管结石细菌分离率为57.1%(4/7)。结论手术治疗胆道系统炎症患者胆汁中分离出的细菌,其中以肠杆菌和肠球菌属为主,提示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与细菌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我科22年来手术治疗胆囊、胆道疾病2885例的经验,死亡133例,手术死亡率为4.6%,其中40例(30.0%)死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引起梗阻的原因有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胆道狭窄,胆管炎,胆管癌和胆道蛔虫梗阻;93例死于胆道系统的其他疾病,包括坏疽性胆囊炎伴/或胆囊穿孔、胆总管伴/或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胆道大出血、畸形和癌肿等。为了降低死亡率,本文结合病例,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手术后低血压、肝—心综合征和手术方式等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胆管结石术后并发症治疗体会.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胆管结石手术患者58例进行统计分析并治疗.结果 58例胆管结石手术患者共有并发症8例,其中胆漏2例占25.0%(2/8),腹腔内感染2例占25.0%(2/8),胆道残余结石1例占12.5%(1/8),腹腔内出血1例占12.5%(1/8),胆管损伤1例占12.5%(1/8),T管脱出1例占12.5%(1/8),无1例死亡.结论 临床医师应不断积累手术经验预防胆管结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一旦发现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2006年12月~2009年1月在该院普外科实施内镜保胆取石手术的204例患者的胆囊结石,将结石磨碎过滤后涂片镜检.同时随机抽取同期108例实施内镜保胆取石手术患者的胆汁,离心后将沉渣涂片镜检.结果 204例胆囊结石中163例检出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79.9%,108例胆汁中,46例检出华支睾吸虫卵,检出率42.6%,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华支睾吸虫卵在胆色素性结石、胆固醇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9.6%、57.9%和70.0%,三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叉(P<0.0001);204例胆囊结石中,159例来自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如广东、广西(胆色素性结石占69.2%,胆固醇性结石占5.7%,混合性结石占25.2%),45例来自华支睾吸虫病非流行区,如甘肃(胆色素性结石占11.1%,胆固醇性结石占22.2%,混合性结石占66.7%),两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结果第一次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囊结石有密切关系;在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胆囊结石以胆色素性结石为主,在非流行区以胆固醇性结石和混合性结石为主;华支睾吸虫卵在胆囊结石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胆汁;胆囊结石磨碎过滤镜检是诊断华支睾吸虫感染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72~1985年间,共施行胆囊炎、胆道炎、胆石症手术160例。随访5年,再次手术33例(20.6%)。本文阐述病变胆囊、胆总管扩张、重症急性胆管炎治疗中的意义。一、胆道疾病的类型:原发性肝外胆管结石13例(单纯胆囊结石2例)。原发性肝内、外胆管结石11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我科22年来(1957年3月~1979年12月)手术治疗胆囊、胆道疾病2,885例的经验,死亡133例,手术死亡率为4.6%,其中40例(30.0%)死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引起梗阻的原因有胆总管、肝内胆管结石、胆道狭窄、胆管炎、胆管癌和胆道蛔虫梗阻。93例死于胆道系统的其他疾病,包括坏疽性胆囊炎伴/或胆囊穿孔、胆总管伴/或肝内胆管结石、急性胆囊炎、胆道大出血、畸形和癌肿等。为了降低死亡率,本文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道镜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使用术中胆道镜处理的74例急诊重症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例为肝内、外胆管结石,经术中胆道镜检查,辅助取石,肝外胆管结石取净率为95.24%(60/63);肝外胆管和肝内胆管残留结石发生率分别为4.76%(3/60)和16.67(1/6),经胆道镜检查发现胆总管良性狭窄3例,胆总管下段肿瘤2例(通过胆道镜取活检证实)。结论:在急诊胆总管探查术中常规应用胆道镜可提高临床诊断率和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组系列报道微爆破碎肝胆管内结石(Miero-explosion of Biliary Calculi,MEBC)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工作,将定向微爆破技术应用于人体肝胆管内结石的破碎,减少了剖腹手术取石率,利用微量炸药爆破时产生的冲击波压力破碎胆石,现在已成功地治愈了235例肝胆管内结石病人,我们设计制造定向微爆器(ZS器),一次性破碎胆石成功率93.2%,治疗效果满意。由于人体肝内血管密集、胆管口径小,在狭窄的肝胆管内进行爆破,需保证安全和适用性,为此,设计了电起爆和非电起爆两种起爆方式和微爆器。ZS器其爆破头直径1.5~1.8mm,可适用于各种纤维内窥镜下爆破碎石。根据结石的类型和物理特性、以及两种起爆器的结构和条件参数、碎石效果,我们完成了2850个样品试验。应用我们研制直径1.8mm的微型压力传感器和微弱信号放大器,结合高速摄影技术、激光全息照相技术,观察分析了肝胆管内结石的爆破作用全过程、冲击波压力和爆炸气体产物成份,对爆破药进行了急性和慢性毒性实验。在此基础上,于1989年5月25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首例微量炸药定向爆破人体肝脏内胆道结石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李爽 《中华医护杂志》2007,4(3):203-204
目的分析总结胆石症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报告11例胆石症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7例,死亡4例,病死率为28.5%。其中2例患者均因经济原因主动放弃治疗,分别死于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1例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因同时合并重症化脓性胆管炎,于术中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采取分期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尽量取尽残石,建立充分的胆管内或外引流,积极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积极控制并发症是降低胆石症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采用经皮穿刺皮下空肠盲襻置管引流减压、胆道造影及皮下空肠盲襻切开胆道取石术治疗胆道残余结石或复发性结石并急性重症胆管炎11例。结果:穿刺胆道引流减压后全组病例临床症状立即缓解。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3例,胆总管多发结石5例,胆总管及肝内胆管结石3例。其中10例取净结石,治愈率91%(10/11);1例改行经腹胆道切开取石及胆肠Roux-en-y吻合,经腹手术率9%(1/11)。并对胆道取石方法和手术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和探讨肝胆管结石症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报告32例胆石症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手术治疗情况。结果本组病例治愈27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15.6%。其中4例患者因死于肝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1例因同时合并重症化脓性胆管炎,于术中死于感染中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采取分期手术解除胆管梗阻,尽量取尽残石,建立充分的胆管内或外引流,积极护肝治疗,改善肝功能,积极控制并发症是降低胆石症并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瘟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疑有胆道并发症(梗阻性黄疸)的12例患者进行ERCP。结果 显示胆总管狭窄(梗阻)9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胆总管扩张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变细1例。内镜下作胆总管气囊扩张、取石、放置金属胆总管内支架1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结论 ERCP可作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大多数肝移植术后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疑有胆道并发症(梗阻性黄疸)的12例患者进行ERCP。结果显示胆总管狭窄(梗阻)9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胆总管扩张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变细1例。内镜下作胆总管气囊扩张、取石、放置金属胆总管内支架1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结论ERCP可作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大多数肝移植术后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不同程度胆道感染的压力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64例不同程度胆道感染的病例进行了胆道压力测定及肝组织扫描电镜观察。其中重症急性胆管炎24例,急性胆管炎20例,前组胆总管压力明显高于后组,两组病例肝脏病理变化亦有显著的差异。急性胆囊炎10例,细菌培养仅2例阳性,可见梗阻是其最主要的病因。同时测定10例胆囊壁无炎症改变的胆囊压,证明正常状态人胆道各部位之间亦是有压力梯度的。  相似文献   

19.
360例胆道疾病的ERCP诊治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讨论ERCP及内镜治疗对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方法 :对 36 0例接受ERCP检查及其中部分接受内镜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ERCP成功率 95 .5 6 % ,胆道结石最常见 ,占 5 9.88% ,其次为胆管癌 ,占 8.72 % ;12 1例行EST切开 ,10 5例取石或虫体 ,成功率 93.33% ;2例放置胆道支架 ;并发症发生率3.33%。结论 :ERCP对于胆道疾病的诊断明确可靠 ;内镜治疗可使其中相当部分免受开腹之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经验及教训,提出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0-2000年处理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情况。结果:因病理性因素手术误伤8例,因医务人员思想麻痹大意损伤4例,因先天性胆道解剖变异损伤3例。术中发现9例,及时解决;4例术后行二次手术;2例将“T”管短臂与胆总管缝扎在了一起,拔管致胆总近损伤,均经非手术(引流、止血、抗生素)治疗。15例全部治愈。结论: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手术者责任心强,术中谨慎仔细,考虑全面,是减少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胆管损伤,应及时修复,尽早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