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卒中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之一,多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表现为两侧面-咽-吞-嘴嚼肌瘫痪.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因摄食一吞咽障碍,可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对吞咽困难的患者须制定一个吞咽康复计划,来降低误吸的危险因素,维持患者营养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我院神经内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对收治的2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的,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由于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不但影响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甚至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本科自2000年1月~12月共收治5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对其采用了以吞咽障碍功能训练为主的康复护理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吞咽困难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约有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会伴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吞咽困难.正常的吞咽过程受到大脑皮层、脑干神经核、皮质延髓束、吞咽中枢等影响,其需要口、咽部、食管等协调完成,其中包括随意运动、反射运动和蠕动.而当脑卒中发生后,可能会引起球麻痹或者假性球麻痹.进而会引起延髓神经核、周围神经受损等,会导致咽部、喉部、舌肌等瘫痪,反射消失,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早期的全面的康复干预,是促进患者吞咽障碍早日康复的关键.本文从多方面综述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内容,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9):1158-1159
<正>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1%~73%[1]。主要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和/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2]。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咽误吸,轻者导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3]。脑卒中吞咽障碍目前尚无药物治疗,通常采用康复作为治疗手段。现将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针刺加康复训练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常见的症状,常由球麻痹或假性球麻痹引起,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重者出现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1].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患者可因吞咽障碍出现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在脑卒中早期有计划地根据病情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及时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增强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2].2003~2006年,我院对7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刺及康复训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早期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7%。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轻者只有吞咽不畅感,或者出现误咽引起吸入性肺炎,重者因水和营养的摄取困难,影响患者康复,延长患者的住院日,增加病死率。尽早实施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吞咽功能,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加机体抵抗力,提高生存质量。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8年10月,选取我科首次发病住院的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者50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头颅MR I或CT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背俞穴为主埋线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应用背俞穴为主行穴位埋线,10日埋1次,三次为一个疗程,采用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定疗效.结果:治愈25例,有效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7%.结论:背俞穴为主埋线能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及功能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在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重塑中的作用。方法对126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进行针刺、吞咽功能训练配合药物治疗,对治疗4周后的疗效作吞咽障碍的康复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后4周,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6.1%,对照组有效率为42.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综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吞咽障碍是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约51%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1].主要是由于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和/或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2].吞咽障碍影响进食,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对31例治疗组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为主的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并与33例对照组以生物反馈配合综合康复疗法对吞咽障碍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比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实施以生物反馈配合门德尔松手法治疗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以吞咽障碍程度分级评分评定疗效。结果:2组均能改善吞咽障碍,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66.0%(P0.05);治疗组中假性球麻痹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8%,高于真性球麻痹患者的66.7%(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明显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损伤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治疗4周的临床疗效差异,并探索两类患者对康复治疗敏感性不同的原因。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损伤球麻痹患者70例,其中假性47例,真性23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给予综合性的吞咽康复治疗4周,所有患者治疗方式和时间相同,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以及吞咽X线荧光透视(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定治疗前后的吞咽障碍程度,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评估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  康复治疗4周后,洼田饮水试验、SSA及VFSS的评估结果均证明,假性球麻痹患者的吞咽障碍改善程度优于真性球麻痹患者。结论  假性球麻痹对吞咽康复治疗敏感性高,康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邱雁飞 《华夏医学》2004,17(5):691-692
摄食一吞咽障碍,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吞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和/或双侧皮质脑干束产生的假性球麻痹。若得不到及时的早期康复护理,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发吸人性肺炎,严重者可因窒息而危及生命,因此,对意识清楚的吞咽障碍患者必须尽早进行康复护理,改善其摄食一吞咽功能,以补充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增加机体抵抗力,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旭女 《当代医学》2007,(11):118-1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6月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吞咽功能锻炼.结果 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的康复锻炼,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锻炼,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假性球麻痹致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后吞咽障碍患者65例,随机分为针康组(32例)与对照组(33例),两组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针康组还给予针刺及吞咽功能训练。结果临床疗效评定显示针康组的吞咽困难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对吞咽功能改善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旭女 《当代医学》2007,(21):118-12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早期的康复护理.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6月4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的吞咽功能锻炼.结果 通过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早期的康复锻炼,促进了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加强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锻炼,有利于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7.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与吞咽有关的中枢部位或神经损伤,使吞咽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损伤而导致各种症状出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见于真性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的患者,单侧皮质脑干束受损也可出现一过性的吞咽功能障碍.其发生率多达25 %~73 %[1],主要表现为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语言障碍,常可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死亡.  相似文献   

18.
吞咽障碍是指食物(或液体)从口、咽、食管至胃的推进过程中受到阻碍[1],是脑卒中急性期的一种常见并发症。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吞咽障碍常由球麻痹和假性球麻痹引起,轻者有吞咽不畅或者出现误咽而引起吸入性肺炎,重者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急性期吞咽障的发生率很高约占40%~50%其主要是由于舌咽迷走,舌下神经的核性或核下性损害产生的真性球麻痹或双侧皮质脑干损害产生的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影响进食,可引起脱水及营养不良;也可引起吸入性肺炎,危及生命,因此提高对吞咽障碍的护理水平协助康复非常必要的.作者自2000-01~2004-07对17例吞咽障碍病人进行训练,并配合穴位按摩,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方法 选取110例出血性脑卒中和19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除按常规治疗、护理外,同时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前和治疗后各评价1次.结果 康复治疗护理后吞咽障碍得到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由治疗前的32.13%下降至治疗后的11.48%.结论 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吞咽障碍能得到明显缓解,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