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着色芽生菌病是由多种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本病病程缓慢,起病初期病灶多局限,久病可引起系统性损伤;皮损可通过淋巴管扩散及自我接种等途径扩大蔓延,严重者可影响四肢运动功能。我院诊治1例由卡氏枝孢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淋巴管型着色芽生菌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2岁男性农民,左手臂沿淋巴管排列损害4年。损害由结节和时间 红色浸润斑块覆污秽色痂组成,部分损害表面有黑点。临床表现酷似淋巴管型孢子丝菌病。直接镜检和组织病理见棕色厚壁孢子,培养证实病原菌为卡氏支孢霉。诊断为卡氏支孢霉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报告了1例病期长达10多年的由裴氏着色真菌感染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皮疹位于腿部皮肤表面,经病理组织活检、PAS染色和真菌培养结合临床症状证实为裴氏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4.
目前用于治疗着色真菌病的各种方法多不令人满意。该文报道了单独服用伊曲康唑或联合使用液氮冷冻法治疗10例由裴氏着色芽生菌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的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9~83岁,病期7.5月~27年,均依据临床表现、普通病理确诊,真菌培养均为裴氏着色芽生菌。大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及Foxp3蛋白在皮损中的表达部位,探讨其在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及20例正常对照皮肤组织,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Foxp3蛋白的表达部位,并进行比较。结果: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皮肤比较,着色芽生菌病皮损Fox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4.34±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2,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p3蛋白在着色芽生菌病皮损真皮层高表达,定位于细胞核及胞质内,呈棕黄色颗粒;正常皮肤组织不表达或少量表达。结论:着色芽生菌病患者皮损内Foxp3的高表达提示Treg细胞增多,其增多可为病原体免疫逃逸提供条件,可能与着色芽生菌病慢性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6.
氟康唑治愈1例着色芽生菌病虞瑞尧,高岭作者于1990年5月~1993年12月用氟康唑(大扶康,由美国辉瑞公司提供),治愈1例着色芽生菌病,为着色芽生菌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患者,田×,53岁,河北人,建筑工人。因双上肢、左下肢...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前臂着色芽生菌病。患者女,46岁。左前臂斑块结节10余年,抗感染治疗无效,皮肤组织病理和真菌培养均符合着色芽生菌病。  相似文献   

8.
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CBM)是由暗色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治疗困难且易复发。对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物理疗法、化学疗法及联合疗法等。该文就着色芽生菌病治疗的国内外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1]章强强,隗祎,王家俊.裴氏着色真菌所致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6(2):118-119.[2]张雅洁,张桂梅,郑利雄,等.裴氏着色霉所致着色芽生菌病深圳首例报告及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5):333-335.[3]江情,金云,李智华.裴氏着色真菌致着色芽生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1):65-66.[4]李桂珍,刘亚红,李建军,等.皮肤着色芽生菌病1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24(9):878-879.  相似文献   

10.
由"黑色"或暗色的真菌(dematiaceous fungi)引起的真菌病的病名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如着色霉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等词未经标准化就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真菌感染,它们各具有显然不同的临床、病理和菌学的特征.主要的困难是对被称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的两个病的概念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structure of the skin and the pattern of alteration in chronic ulcerations associated with deficiency of prolidase have been studied superficially in the past. W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several biopsies taken from apparently normal skin and from ulcerations afflicting a young woman with such a syndrome. Deposits of amyloid were found within the walls of medium-sized vessels and occasionally occluding their lumens. Impaired cutaneous microcirculation resulting from statis, moderate vasculitis, and abnormal structure of the dermis ma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gional preponderance of deposits of amyloid and ulcerations in the legs.  相似文献   

15.
16.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18.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9.
20.
先天性皮肤缺损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先天性皮肤缺损(CAS)是一种少见的出生时皮肤局限或广泛缺损的疾病,以一定部位的皮肤缺损为特征,伴随多种异常、若干异常综合征及遗传方式。报告12例CAS,均有典型的皮肤症状,其中4例伴有其他异常: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趾甲缺损,胫腓骨远端细小畸形及二胫骨长短不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