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动态血压测量253例研究对象的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按动态脉压≤40mmHg(59例)、4l-60mmHg(82例)、61-80mmHg(76例)及〉80mmHg(36例)分为4组;按动态脉雎指数≤0.40(62例)、0.41-0.50(86例)、0.5l-0.60(72例)及〉0.60(33例)分为4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用超声检测。比较不同动态脉压组及不同动态脉压指数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结果随着收缩压、舒张压、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随之增加,动态脉压、脉压指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系数r值大于收缩压和舒张压。结论动态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价值优于收缩压、舒张压,而动态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比脉压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166例,男780例,女386例。对比冠心病组以及非冠心病组的临床资料和24h平均脉压。结果冠心病组24h平均脉压(47±10)mmHg(1mmHg=0.133kPa),略高于非冠心病组(36±9)mmHg(P〉0.05);脉压超过40mmHg561例,冠心病患者516例;脉压40mmHg或以下119例,冠心病患者44例(P〈0.05)。结论脉压超过40mmHg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玉香  孙虹燕 《山东医药》2006,46(22):50-51
根据脉压水平将211例患者(60岁以上)分为脉压〉40mmHg组(67例)和脉压≤40mmHg组(144例):并对两组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同脉压≤40mmHg组患者相比,脉压〉40mmHg组患者的CK—MB显著升高(P〈0.01)。梗死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P〈0.01,P〈0.05)。认为脉压增大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与老年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疗养员血压相对稳定(不停用原有的降压治疗措施)老年高血压患者155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动态血压、脉压以及是否伴有左心室肥厚进行分组及统计学比较。结果:(1)随着脉压的增大,左室重量指数LVMI、24小时平均心率(24hHR)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2)相同脉压下,不管血压控制如何,LVMI无显著性差异;(3)左室肥厚组的动态脉压、收缩压及24h心率较非肥厚组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动态脉压的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包括脉压(PP)的变化,以及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10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h动态脉压,计算昼夜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24hPP的水平分为24hPP〈60mmHg组和24h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膜厚度的差异,分析IMT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4hPP≥60mmHg组与24hPP〈60mmHg组的颈动脉IM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脉压、白天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427、0.352、0.576,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IMT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脉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观察45岁以上受检387例,测血压和动态心电图(DCG)。其中高血压病(EH)患142例,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脉压≤60mmHg(A组)、>60mmHg(B组)分两组,结果:随着脉压增加,心律失常发生率逐渐增加,P<0.05。结论:EH患脉压与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Denension,占95%以上)和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测量指标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和平均动脉压(MBP)。血压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与每搏输出量、大血管的顺应性、外周血管阻力等因素。SBP主要反映大血管的顺应性,而DBP则主要反映外周血管阻力。脉压是SBP和DBP差值,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 对296例观察对象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其中血压正常组92例,单纯血压升高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原发性高血压组86例,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为伴靶器官损害组118例。296例根据动态平均脉压水平分为3个亚组(脉压〈40mmHg组、40mmHg≤脉压〈50mmHg组、脉压≥50mmHg组),对比分析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将伴靶器官损害组按年龄分为〈60岁、≥60岁2个亚组,观察对比24h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1)伴靶器官损害组24h收缩压、白昼舒张压、夜间舒张压低于原发性高血压组(P〈0.01);(2)随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的加重,脉压也随之增大(P〈0.01),依次为伴靶器官损害组、原发性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组;(3)伴靶器官损害组两年龄间脉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脉压的变化可以反映高血压患者病变程度,舒张压低及动态脉压增大是原发性高血压伴靶器官损害患者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变异性、脉压(PP)相关指标与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变化,探讨其对ISH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ISH患者100例,根据患者有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0.9 mm)将其分为硬化组52例和非硬化组48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两组动态血压情况,记录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的平均收缩压(dSBP)和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的平均收缩压(nSBP)和平均舒张压(nDBP)、24 h SBP的变异系数(CVS)以及24 h DBP的变异系数(CVD);计算得到PP相关指标,包括24 h PP、24 h脉压指数(24 h PPI)、日脉压(dPP)、日脉压指数(dPPI)、夜脉压(nPP)和夜脉压指数(dPP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Lp-α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压变异性、PP相关指标及血清Lp-α水平与ISH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SH患者合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及其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量159例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353)、平均收缩压(r=0.594)、平均舒张压(r=0.355)、动态脉压(r=0.855)、动态脉压指数(r=0.883)有良好的相关性(P均〈0.001)。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具有显著线性关系(R2=0.789),动态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p=0.621)大于动态脉压的(p=0.284)。结论:动态脉压指数和动态脉压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动态脉压指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1.
脉压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体检人员脉压水平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根据计划方案对1071例参检人员按年龄分为两组,并进行询问病史和测量血压。结果 高血压患者,年龄≤50岁,患病率为2.95%;年龄〉51岁,患病率为12.36%。脉压≤40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0.24%;脉压41~80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3.26%;脉压≥81mmHg,冠心病患病率为9.73%。结论 当收缩压(SBP)相同脉压不同时,随着脉压的增加,冠心病发病率增加(P〈0.05)。当SBP逐渐增高,舒张压(DBP)逐渐下降,冠心病发病率也增加(P〈0.01)。在50岁以上人群中,无论SBP正常还是增高,只要脉压增宽,冠心病的患病率就增加。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糖水平与动态脉压的相关性。方法对455例老年高血压病(EH)病人进行体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h(2hBG)血糖及其他指标,比较不同血糖水平组间脉压大小。结果老年高血压病病人血糖水平与脉压密切相关,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收缩压、舒张压、2hBG与PP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为0.108、0.111、0.097、0.777,P〈0.001)。结论合并糖尿病的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应加强脉压的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动脉压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之间关系。方法:入选疑诊冠心病患者101例,行冠脉造影,测量其中心动脉压力[按脉压分为:高脉压组(≥50mmHg)、中脉压组(40~49mmHg)及低脉压组(〈40mmHg)]、用间接测压法测量右上肢血压[分为高脉压组(≥60mmHg组)、中脉压组(50~59mmHg组)及低脉压组(〈50mmHg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其血清hs-CRP水平。结果: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低脉压组(8.88±0.91)mg/L∶中脉压组(15.63±2.93)mg/L∶高脉压组(27.24±3.87)mg/L,P均〈0.05],且二者呈正相关(r=0.346,P〈0.01);而在外周动脉高、中、低脉压组,hs-CRP水平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s-CRP水平随中心动脉脉压差的增大而明显上升,炎症参与大血管病变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高血压患者脉压的变化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影响。方法选择85例经多导睡眠图仪(PSG)诊断的OSAHS患者,同时随机选取15例中重度OSAHS患者进行nCPAP治疗,在PSG监测前后及期间每2小时测量其血压,计算出脉压、脉压变化幅度、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并计算体重指数。结果41%OSAHS患者同时合并有高血压;OSAHS合并高血压组患者的呼吸紊乱指数、脉压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单纯OSAHS患者,其最低血氧饱和度以及平均血氧饱和度均低于单纯OSAHS患者;重度OSAHS患者的脉压、体重指数、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均明显大于轻、中度OSAHS患者,而轻、中OSAHS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nCPAP可提高OSAHS患者最低血氧饱和度,同时降低其呼吸紊乱指数、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脉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呼吸紊乱指数与脉压(r=0.395,P〈0.01)、平均收缩压(r=0.403,P〈0.01)、平均舒张压(r=0.313,P〈0.01)呈正相关,与最低氧饱和度(r=-0.424,P〈0.01)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平均氧饱和度无相关。结论脉压是OSAHS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并发高血压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nCPAP能下调OSAHS患者脉压及血压,是缓解OSAHS病情进展的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Bioz.Corn数字化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系统,检测不同脉压水平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2例无高血压的老年人为健康对照组(A组);选取6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B组)。B组又依据脉压水平分2组:B1组(脉压〈70mmHg,31例);B2组(脉压≥70mmHg,30例);应用Bioz.Corn系统检测并比较不同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结果:(1)B1组与A组相比,总动脉顺应性指数(TACI)明显下降,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升高(P均〈0.05);(2)B2组与A组相比,除以上两项外,心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I)、心肌加速指数(ACD明显下降,收缩时间比率(STR)明显升高(P均〈0.05),左室射血时间(LVET)缩短亦较明显,但达到统计学标准;(3)B2组与B1组相比,TACI、ACI明显下降,SVRI、ST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脉压明显升高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更加显著,更易引起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拮抗剂(ARB1)氯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的影响。方法:符合WHO/ISH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Ⅰ、Ⅱ级患者32例,清晨口服氯沙坦50-100mg。结果:用药半年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均显著下降(P<0.001)。结论:氯沙坦不仅是安全可靠的降压药,而且还可以缩小脉压,具有器官保护作用,可作为老年高血压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脉压与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的分析,探讨脉压及HRV对冠心病心衰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预后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心衰患者101例,同时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与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以脉压≥60mmHg组(宽脉压组,n=38,1mmHg=0.133kPa)和脉压〈60mmHg组(正常脉压组,n=63)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并随访观察。结果宽脉压组年龄明显大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收缩压、白昼及夜间收缩压,24h脉压、白昼及夜间脉压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自昼心率低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宽脉压组SDNN、SDANN显著低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宽脉压组在随访期间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4%(11/34)vs.13.3%(8/60),P〈0.05];其中,宽脉压组心绞痛加重再次入院的发生率高于正常脉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6%(6/34)vs.3.3%(2/60),P〈0.05]。结论冠心病心衰患者脉压增大对自主神经功能损害有影响,且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为主,提示脉压增大及HRV降低是冠心病心衰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脉压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ssentialhypertension,EH)左心室肥厚(leftventricularhypertrophy,LVH)与脉压(pulsepressure,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诊所血压测量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92例高血压患者脉压,左室重量指数及大动脉内径。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脉压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高血压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重量指数与脉压(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 脉压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对30例健康者,40例高血压患者,32例高血压合并IFG患者的平均脉压(MPP)进行对比观察。结果:高血压+IFG组脉压升高明显,与单纯高血压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高血压+IFG组CVD及LVH事件明显增加(P〈0.05)。结论:脉压增高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IFG组患者脉压显著高于单纯高血压患者,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伴或不伴糖尿病的脉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对象包括:2型糖尿病不伴冠心病92例,伴冠心病53例;非2型糖尿病伴冠心病74例,不伴冠心病76例。结果显示:(1)糖尿病患者脉压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冠心病亚组为61vs57mm Hg,P〈0.05;无冠心病亚组为63vs51mm Hg,P〈0.05)。(2)非糖尿病组患冠心病者脉压高于未患冠心病者(57vs51mm Hg,P〈0.05)。(3)糖尿病组患冠心病者脉压稍低于未患冠心病者(61vs63mm Hg,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