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静脉血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栓性疾病的遗传风险因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这些风险因素涉及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中的多种蛋白因子。本文概述了ATⅢ、PC、PS等蛋白因子缺陷机制,着重阐述了FactorⅤ和FactorⅡ的遗传性改变与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静脉血栓栓塞是一个主要的医学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其在一般人群中的年发病率大约是1/1000。血栓性疾病的发生涉及凝血及抗凝和纤溶系统中的蛋白因子,静脉血栓风险因子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的,一般来说易患静脉血栓的倾向来自于高活性的凝血途径、低活性抗凝机制或低活性纤维蛋白溶解。编码这些途径中的蛋…  相似文献   

2.
人蛋白C(PC)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经活化后成为止血调节系统的一种重要中心酶。PC在血浆中循环,并在内皮细胞表面被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T-TM)复合物所激活。激活后的PC(APC)通过灭活因子Ⅴ_a和Ⅶ_a,具有抗凝血活性,并能通过灭活纤溶酶原话化抑制剂(PAI-1),而具有前纤维蛋白溶酶的活性。蛋白C的这两种活性作用,能明显地控制止血机制,限制血凝块的过量形成。遗传性纯含子缺乏PC的人,在出生时即会发生严重的爆发性紫癜,如不及时用PC替代治疗,婴儿可在产后数日内死亡。作者比较和研究了基因重组蛋白C(r-PC)与天然血源蛋白C(n-PC)的结构及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遗传性蛋白C(PC)缺乏症病人可表现反复发作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性并发症.这类杂合子型的常染色休遗传紊乱常与血栓形成疾病有关,而纯合子型的新生儿则往往出现暴发性紫癜而  相似文献   

4.
陈亮  房士琦 《江苏医药》1994,20(7):361-362
将20例需行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抑肽酶)。检测血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BPC)、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因子Ⅷ:c、纤溶酶原(PLG)、纤溶酶(PL)、蛋白C(PC)活性,并测定术后失血量及进行动态观察。研究表明:(1)CPB中BPC、AT-Ⅲ:Ag、因子Ⅷ:c及PLG明显下降,PL及PC活性明显增加。(2)抑肽酶可以明显减轻止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减少CPB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5.
因子Ⅷ是治疗血友病甲这一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的特效药。它存在于人血浆中,是一种糖蛋白,分子量在100万以上,主要由促凝成份(Ⅷ:C)和因子Ⅷ相关蛋白(Ⅷ:R)组成。正常人血浆中Ⅷ:C含量为1IU/ml,但个体差异较大。其对热稳定性较差,一般认为在肝、脾合成。在内沅性凝血系统第一阶段中,在有Ca~( )和磷脂存在的条件下,Ⅷ:C作为辅因子起加速作用促进血液凝固。血友病甲患者正因为缺乏Ⅷ:C导致凝血机能障碍而反复出血。该类患者终生需反复多次  相似文献   

6.
汪海燕 《医药世界》2009,(9):501-502
在妊娠期及产褥早期,机体凝血与抗凝血及纤溶功能发生明显改变,表现为凝血功能增强,而抗凝血功能及纤溶功能减少,出现妊娠高凝状态。它可导致妊娠血栓形成。我们通过对妊娠14~28周妇女进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抗凝血酶(AT—III)活性及蛋白C(PC)活性检测,反映孕妇血凝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7.
张志强  包承鑫 《天津医药》2002,30(3):189-191
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在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近年来文献报道,由这类原因引起的静脉血栓栓塞症约占总静脉血栓栓塞症的5%~15%。其病因多与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缺陷有关[1,2]。90年代中后期,新的与血栓形成有关的遗传性危险因子不断被发现。强调通过对危险因素在血栓形成中的发病机理研究,可使人们认识到检测这些抗凝因子有助于因这类因子缺陷所导致的血栓栓塞症的诊断。本文目的在于对抗凝因子所致的血栓形成,并结合当前在基因水平上对本类疾病的研究进展和认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蛋白C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文瑶  陈德昌 《云南医药》1991,12(2):118-120
蛋白C系统是机体内肝素—AT—Ⅲ之外的又一重要抗凝系统,它主要通过对活化因子Ⅷ(Ⅷa)和活化因子Ⅴ(Ⅴa)的灭活而发挥强大的抗凝效应,其活性状态与机体许多疾病和病理过程密切相关。该系统自1976年被发现以来,在国外已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并在基本明确其组成及各成分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发展了各种检测方法,较广泛的探讨了其临床意义。本文将就有关问题综述如下。一、蛋白C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据目前所知,蛋白C系统由四种成份组成;蛋白C(Protein C,PC),蛋白S(Protein S.PS),活化蛋白抑制物(Activated Protein C Inhibi-tor,APCI)和血栓调节素(Thrombomoaulin,TM)。(一)蛋白C(PC)PC系由Stenflo(1976)首先发现,因其出现在DEAE-Sephadex色谱的第三峰(C峰)而被命名为PC。它是一种维生素K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发伤患者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检测及意义。方法在STAGO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测定54例不同原因导致多发伤患者及27名健康体检者的纤维蛋白原(FIB)、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D-二聚体(D-D)、因子Ⅷ促凝活性(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比较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多发伤患者AT:A、PLG:A明显下降,FIB、D-D、Ⅷ:C、VWF明显升高;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患者AT:A、PLG:A明显下降,D-D、Ⅷ:C、VWF明显升高;与非死亡组比较,死亡组患者FIB、AT:A、PLG:A明显下降,D-D、Ⅷ:C、VWF明显升高。结论多发伤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并继发纤溶亢进,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指标检测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0.
将中纯度和高纯度因子Ⅷ浓制剂,在冻干状态下进行60℃72小时加热处理,检测加热处理前后因子Ⅷ浓制剂中纤维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和von Willebrand因子(vWf)等蛋白成份的变化。中纯度因子Ⅷ浓制剂经加热处理后,纤维结合蛋白损失20%,纤维蛋白原损失14%,此外,vWf抗原(vWf∶Ag)、因子Ⅷ促凝成分(Ⅷ∶C)、IgG、IgM和白蛋白水平的降低,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意义。分子筛层析表明,加热可引起中纯度因子Ⅷ浓制剂中的白蛋白、纤维结合蛋白和纤  相似文献   

11.
蕲蛇酶对血管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蕲蛇酶对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纤溶活性的影响 ,探讨其抗栓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人脐带来源的脐静脉内皮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 ,以光镜、电镜、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等方法鉴定内皮细胞 ,采用发色底物法 (S2 2 51 )测定内皮细胞培养液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 PA)及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I)的活性 ,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含量。结果 所培养的细胞具有特征性Weibel palade小体 ,第Ⅷ因子特异性抗原阳性。蕲蛇酶使细胞培养液中t PA活性升高 ,t PA/PAI比值升高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明显增加。结论 蕲蛇酶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 PA ,提高其纤溶活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和抗凝血因子活性或含量变化。方法95例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95名正常对照,用定量乳胶凝集试验行D-二聚体含量检测;一期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Ⅱ活性(FⅡ∶C)、凝血因子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发色法底物检测蛋白C活性(PC∶A)和抗凝血酶活性(AT∶A)。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静脉血栓栓塞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D-二聚体含量、FⅡ∶C、FⅤ∶C和FⅧ∶C水平均明显增高,FⅨ∶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A和AT∶A水平在静脉血栓栓塞组虽有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血因子联合作用在静脉血栓栓塞发病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在全身性感染(Sepsis)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与Sepsis的关系、三种重要抗凝因子(抗凝血酶Ⅲ、活化蛋白C,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的作用及其在Sepsis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前瞻性研究证明脂蛋白 (a) [Lp(a) ]浓度增高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周围血管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发现Lp(a)与血栓形成高度相关。在凝血和纤溶系统激活的状态下 ,其打破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促使血栓形成 ,是冠心病患者冠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及心房纤颤 (房颤 )病人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危险因子。1 脂蛋白 (a)的结构  Lp(a)由载脂蛋白 (a) [apo(a) ]和载脂蛋白B10 0(apoB10 0 )通过二硫共价键连接而成。Lp(a)与低密度脂蛋白 (LDL)具有相同的脂肪中心及apoB的脂蛋白表面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LDL。…  相似文献   

15.
蛇毒纤溶酶溶栓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蛇毒纤维蛋白(原)溶解酶(简称纤溶酶)主要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原)而起到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是一种潜在的强力溶栓剂.本文主要对近年来蛇毒纤溶酶的性质和溶栓机制的研究及其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液高凝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永健  刘群  邓诗琳 《河北医药》2002,24(6):465-466
目的:分析大面积烧伤患者高凝状态。方法:采用SYSMEXCA-530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抗原及活性(AT-Ⅲ:Ag,AT-Ⅲ:C)、蛋白C抗原及活性(PC:Ag,PC:A)采用SLTSPECTRA酶标仪以ELISA法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4)、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原片段1+2(F1+2)、血栓烷B2(TXB2);采用酶联分析法测定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采用放免法测定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PAI:A)。结果:大面积烧伤患者血小板、凝血系统显著激活,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功能由于消耗和生成障碍,功能及水平降低。结论:监测大面积烧伤病人血栓形成的各项指标对了解患者病程发展趋势,及时进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42(3):339-340
<正>囊性纤维化(CF)是一种侵犯多脏器的先天性家族性疾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见于白种人,病因是位于第7对染色体长臂上(7q.31.2)的一个基因突变,突变基因编码的蛋白产物为囊性纤维化跨膜传递调节因子(CFTRF)。该因子作为氯离子通道存在于上皮细胞内,同时具有钠离子通道调节功能[1],它引起囊性纤维性患者全身上皮细胞氯离子通道调节缺陷,氯离子分泌减少,及钠离子过多重吸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     
本品系由男性尿中提得的一种能激活纤溶酶元的蛋白质酶而制成的粉针剂。 [作用特点] 本品是一种溶血栓药物,能激活人体内非活性的纤溶酶元转变为活性的纤溶酶,后者具有水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从而使血栓溶解。本品因来自人体蛋白,故无抗原性,副作用小,并可长期多次用药。 [适应症] 用于治疗各种新鲜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eC l3诱导的大鼠动脉血栓形成模型血浆TXA2、PG I2含量及抗凝、纤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FeC l3外敷诱导大鼠左侧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测定血浆TXA2和PG I2稳定代谢产物TXB2、6-keto-PGF1α含量及t-PA、PAI-1、PLG、AT-Ⅲ和PC活性。结果浓度为2.16 mol.L-1的FeC l3可诱导大鼠颈总动脉闭塞性血栓形成,且该模型血浆TXB2含量升高(P<0.05),6-keto-PGF1α含量降低(P<0.05);血浆t-PA和PLG活性降低(P<0.05),PAI-1活性无变化(P>0.05),t-PA/PAI-1比值降低(P<0.05);血浆AT-Ⅲ活性降低(P<0.01),PC活性轻微降低(0.10>P>0.05)。噻氯匹定可抑制FeC l3诱导的血栓形成,但对TXB2和6-keto-PGF1α无影响,表明其抗栓作用不是通过抑制血小板TXA2生成而实现的;噻氯匹定还可升高血浆t-PA活性,可能系该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减少了血浆t-PA消耗所致。而该药对AT-Ⅲ和PC活性无影响。抗凝血药低分子肝素(LMWH)也可抑制血栓形成,该药对TXB2和6-keto-PGF1α无影响。LMWH可升高血浆t-PA活性和t-PA/PAI-1比值,可能与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PA有关。LMWH还可使该模型血浆AT-Ⅲ活性降低,这是由于LMWH与AT-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从而使血浆中AT-Ⅲ消耗所致。结论FeC l3可诱导大鼠闭塞性动脉血栓形成,该模型与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激活有关,同时该模型存在抗凝蛋白活性降低和纤溶活性降低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0.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为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异常疾病。既往曾认为肝脏合成铜蓝蛋白障碍是其基本生化缺陷,进一步的研究证明WD是由于基因ATP7B突变导致由其编码的ATP7B蛋白(P型ATP酶铜离子转运蛋白)的相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