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检索1949年至2011年有关眩晕的医案文献,分析与睡眠有关的规范化后的症状,为临床病例信息调查表的制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社总库为主要来源,共检索到1 296篇符合描述眩晕症状的医案文献。运用Not e Expr es s软件和Excel 2003,对从医案中截取症状归类排序和频数统计,并采用统一标准的症状术语进行规范化,统计规范化后的有关睡眠的症状。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病医案中以不寐、多梦、嗜睡、鼾眠4种症状共累计出现143篇,占总医案篇数13.06%。结论:对眩晕病案中情志失常的症状进行初步症名的规范化,有利于提高临床工作者的诊疗技术和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近8年靳三针疗法文献计量学特征。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靳三针或三针为检索式,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公开发表的关于"靳三针"疗法的文献,共纳入文献703篇。结果:2010年1月至2017年11月公开发表的文献数量为2006-2009年的7. 03倍,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动物实验类及其他类文献(包括个人经验、名家医案等)稍有增加,理论研究类有所减少; 703篇文献中,临床研究类包括临床试验和临床观察两部分共612篇,占89%,动物实验类文献共17篇,占2%,理论研究类文献共15篇,占2%,其他报道文献(包括个人经验、名家医案等)共59篇,占9%。结论:"靳三针"疗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且相关临床研究也正向多领域、多方向开展,重点研究的疾病包括脑病、五官类疾病、痛证等。  相似文献   

3.
赵凯  赵文光 《山西中医》2014,30(11):40-43
目的 :探讨当代中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诊治规律。方法:从国内正式发表的期刊文献,如《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简称CBM)、《中国期刊网》(简称CNKI)进行检索。收集43篇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医案,使用Excel建立包含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机、用药等为字段名的数据库,并进行规范化处理。共收入47条有效记录,涉及129味中药。采用关联规则与频数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在spss Clementine 17.0统计软件上进行。结果 :对重症肌无力基本信息、临床分型、症状、用药等信息的频数分析,四诊信息与中药、中药与中药、病机与中药之间发现一些对应规律。结论:数据挖掘所得到的信息符合中医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诊治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临床文献,总结临床研究中气虚证的常见疾病。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和维普(VIP)数据库检索2007年1月至2014年6月发表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对文献中的中医、西医病名规范化整理后,进行频数统计。结果共纳入1516篇文献。气虚证主要中医疾病依次消渴、胸痹、水肿、虚劳、眩晕;主要西医疾病依次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冠心病、肺恶性肿瘤、糖尿病性肾病、慢性心力衰竭。结论气虚致病广泛,见于多种疾病,以慢性病多见,该调研结果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为气虚证的临床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现代文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的分布特点,为中医症状术语的规范化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依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以"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RA"、"痹证"、"痹症"、"痹病"为关键词检索2000-2009年的相关文献,并选取其中涉及症状的相关内容,在名称规范化的基础上,建立Epidata数据库,运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从纳入分析的文献中共获取规范化的症状名称154个,其中舌象26个,脉象17个。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症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而规范化研究是中医症状学研究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6.
黄彦新  刘荣 《新中医》2018,50(1):138-142
目的:探讨绝经期关节炎的中医辨证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医辨证论治绝经期关节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处方信息构建绝经期关节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频数分析、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绝经期关节炎的辨证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医案604则,得出医案中高频症状16项,建立绝经期关节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处方、治法与药物,挖掘症状-药味、药味组合频繁项集各8项。结论:中医治疗绝经期关节炎多以补益气血肝肾、散寒除湿为法,常用处方以补中桂枝汤、二仙汤、红花桃仁煎为主,其相关规律可为临床治疗绝经期关节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整理19491978年间国内发表的《伤寒论》大柴胡汤的临床防治性文献,分析文章概况(发表时间及发布期刊)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面收集19491978年间国内发表的《伤寒论》大柴胡汤的临床防治性文献,分析文章概况(发表时间及发布期刊)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CNKI,全面收集19491978年《伤寒论》大柴胡汤方的相关文献,辅以手工检索。给予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进行分类统计。依据循证医学证据的等级标准和《<伤寒论>医学文献发表质量评分表》[1](简称《评分表》)分别对纳入的临床研究文献、个案经验文献进行评估。结果:纳入60篇,其中个案经验文献19篇(医案43则),临床研究文献41篇;个案文献均属于E级证据,仅一篇高质量文献,临床研究文献中C级证据1篇(采用了随机对照研究),D级证据40篇。结论:纳入文献数量较少,年代分布较为集中,高质量医案文献数量较集中。临床研究文献集中探讨了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溃疡病穿孔、胆系感染、急性胰腺炎三种急腹症疾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 Med等数据库中建库至2016年9月5日针刺辨证取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文献,提取症状、取穴处方信息构建慢性萎缩性胃炎医案数据库,采用隐结构模型、频繁项集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取穴规律。结果:初检索出文献42篇,经筛选,共计纳入文献32篇,涉及604例病历资料。数据挖掘分析得出医案中共涉及215项症状,高频症状16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呃逆等,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隐结构模型。统计出高频取穴处方,共涉及52个腧穴,其中高频取穴包括足三里、中脘、内关、胃俞等;挖掘出症状-腧穴频繁项集5项,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足三里+中脘等;症状-证型-腧穴频繁项集6项,其中包括胃脘胀痛+口干+大便干+胃阴不足证+三阴交。结论: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足三里、中脘、内关为主穴,配穴依据临床情况辨证取穴,此可为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计量学方法对近五年以桃红四物汤为主在骨科治疗应用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以期指导骨科方向临床工作。方法:检索近五年中国期刊文献数据库中收录有关桃红四物汤在骨科应用的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检索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检出有效文献816篇,主要包含的骨科领域有201篇,其中临床文献187篇,实验室研究文献14篇,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折、术后血栓和(或)凝血、术后便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结论:桃红四物汤在骨科领域研究广泛,涉及病种多,优势病种较突出,但仍存在一定问题,今后研究中需加强实验研究,提高文献质量,增加对古文献研究,为桃红四物汤在骨折学科研究上提供更多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761-1764
目的:对心绞痛针灸疗法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方法:以"心绞痛"及"针灸、针刺、电针"为检索词,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学术期刊数据(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并手工检索《中国针灸》等中医杂志及有关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中1994年1月—2014年1月有关心绞痛针灸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对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与分配隐藏、盲法、基线可比性、诊断标准、疗效评定标准、结局指标、不良反应、随访、脱落、样本量、统计方法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共纳入55篇文献。正确运用随机分组方法 10篇;实施盲法2篇;进行组间均衡性比较35篇;有明确诊断标准41篇;同时具备纳入与排除标准13篇;有明确疗效判定标准39篇;3篇以心血管事件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作为观察指标,3篇以生存质量作为评价标准;8篇提及不良反应;4篇记录随访,2篇提及脱落;明确所用统计方法 32篇;大多数文献属于C级文献。结论:虽然目前关于心绞痛针灸疗法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较多,但研究质量和文献水平相对较低,这一领域迫切需要设计严谨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期间共收治颈性眩晕患者1600例,将接受单纯毫针治疗的800例作为对照组,将接受毫针、刃针联合治疗的800例作为实验组,治疗3个疗程后,总结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等。结果:3个疗程过后,实验组治愈488例(61.00%),显效252例(31.50%),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治愈438例(54.75%),显效151例(18.88%),总有效率为73.63%,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后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从(19.40±2.78)分提高至(23.97±4.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无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与单纯毫针疗法相比,毫针、刃针联合疗法可有效治愈颈性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能有效改善眩晕症状及功能评分,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内服、牵引、推拿综合治疗,15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86例患者中,临床结果痊愈26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治疗颈椎病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颈眩方辨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方法,观察了150例颈性眩晕患者,治疗组100例给予纯中药,以颈眩方为基础方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西药乙酰胺吡酮片和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然后按照疗效判定标准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治愈9例,显效13例,好转10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64.0%。治疗组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颈眩方辨证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葛根素0.2~0.4g,加5%500mL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天,连续治疗20天;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眩晕消失时间为(3.3±1.5)天,伴随症状消失时间为(4.1士1.1)天,对照组眩晕消失时间为(6.6±2.8)天,伴随症状消失时间为(9.9±2.9)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联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症状缓解迅速,费用低廉,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疗法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灸治疗;半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TCD数值和颈椎X线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运用针刀疗法治疗后在眩晕症状与功能计分、TCD数值、颈椎X线变化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比较针刺四神聪为主和普通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10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5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四神聪为主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并以“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判定.治疗周期为30 d.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25%(P<0.05);两组治疗后两组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两组比较,治疗组在眩晕、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等方面积分改善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示治疗后两组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降低更加明显(P<0.05).结论 针刺四神聪为主可更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配合艾灸治疗颈性眩晕60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颈性眩晕患者经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16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0.0%。结论: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益气温中法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情况。结果:益气温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运用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中医手法“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四步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价值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分组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5例。全部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计算机处理。根据各项数据结果探讨“四步法”对颈性眩晕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控显率80%,总有效率97.3%,对照组控显率64%,总有效率8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频度及伴随症状等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手法一“四步法”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及体征,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