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地了解早期血糖变化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2006年1月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病人490例,将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24h内空腹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组心衰发生率9.72%.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86%,住院病死率2.86%;B组心衰发生率38.20%,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6.63%,住院病死率23.56%;C组心衰发生率50.12%,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8.45%,住院病死率24.87%。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是否不同血糖水平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的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有影响。方法: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院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72例,根据入院时血糖分为4组:A组:血糖正常(3.8~6.1mmol/L);B组:血糖轻度升高(6.1~11.1mmol/L);C组:血糖中度升高(11.1~16.7mmol/L);D组:血糖重度升高(〉16.7mmol/L)。分别计算出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1例(5.8%)心源性休克0例,死亡0例;B组心衰14例(31.8%),心源性休克9例(20.5%),死亡9例(20.5%);C组心衰5例(55.6%),心源性休克4例(44.4%),死亡5例(55.6%) D组心衰5例(50%),心源性休克4例(40%),死亡6例(60%)。各组三个比较项目中,B组与A组相比,P〈0.05,差异有显著性;而C组、D组与A组相比更显著,P〈0.01。B组、C组、D组相比较,随血糖水平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均增加,但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随血糖水平增高,高血压合并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与非糖尿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422例住院非糖尿病ACS患者,以入院即刻的随机血糖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血糖正常组(A组)156例,入院血糖〈6.1 mmol/L;轻-中度SHG组(B组)137例,入院血糖6.1~10.0 mmol/L;重度SHG组(C组):血糖〉10.0 mmol/L。分析各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 A、B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冠状动脉双支病变、3支病变、弥漫性病变较A组显著增多(P〈0.05)。C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心源性病死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ACS患者中SHG提示更加广泛的冠状动脉病变,是与近期预后不良相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应激性高血糖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后影响。方法将我院诊治的120例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照入院时血糖检测结果,分为A组(〈7.8 mmol/L)60例、B组(7.8 mmol/L~11.1 mmol/L)28例、C组(〉11.1 mmol/L)32例,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三组患者的预后状况。结果随着血糖水平的上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等发生率及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均呈逐渐升高趋势,其中,C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功能≥Ⅲ级等发生率及c Tn I、NT-pro BNP等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住院期间死亡率为21.88%,显著高于A组1.67%、B组3.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可提示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状况不良,当血糖水平〉11.1 mmol/L时,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和远期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心脏中心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老年ACS患者360例,根据入院首次空腹血糖水平分3组,A组(<7.0mmol/L组),B组(7.0~11.0mmol/L组),和C组(>11.1mmol/L组).对其住院期间临床心血管事件及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患者在住院期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与明显增高;与A组比较,随空腹血糖增高,患者出院6个月内的总死亡率逐渐增高,OR及95%可信期间分别为:B组2.25[1.74~2.710];C组6.06[4.78~9.8]; 经过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住院首次空腹血糖与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显著相关.结论:随着空腹血糖水平的增高,老年ACS患者住院期间临床事件及出院6个月的总死亡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危重症患者合并应激性血糖升高时控制不同血糖水平对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综合ICU病房收治的危重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A、B、C组,三组分别将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6.1~10.0 mmol/L、10.0~11.1 mmol/L。以空腹血糖≥6.1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作为应激性高血糖的诊断标准,取入科后第1个24 h最高血糖值为入科血糖值。观察三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住ICU天数及病死率等。结果:A组与C组比较,A组住ICU天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比C组短,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A组较C组明显增高。A组与B组比较,A组的ICU住院日、机械通气时间比B组的缩短;多器官功能衰竭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死亡率及低血糖发生率比B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性重症监护病房的危重病患者出现应激性血糖升高时,将血糖控制在6.1~10.0 mmol/L,是比较理想及安全的范围,可更好地改善危重病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且低血糖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苏广强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2):2780-2781
目的:探讨患者入院血糖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入院的AMI123例纳入研究。记录基线时各指标及入院时的血糖值及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数。按血糖水平进行分组,A组3.9~6.9mmol/L、B组7.0~11.09mmoml/L、C组≥11.1mmol/L。比较组间临床情况和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探讨住院期间AMI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影响不良事件发生的变量分别是入院时血糖水平、心肌梗死面积(CK-MB值评估)、心肌梗死范围(MIS)、ST段抬高、再梗死率、心率。各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水平等因素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相关。结论:入院血糖水平与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相关,入院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AMI患者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排除糖尿病,按照入院时所测血糖水平分为两组,A组(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40例,B组(空腹血糖7.8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例,回顾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组患者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A组入院后2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B组、NT-Pro BNP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会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应加强ACS患者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9.
梁辉军  李曾平 《海南医学》2012,23(21):28-29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水平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19例患者,根据每日晨空腹血糖的平均值分为A组(血糖<6.1mmol/L)、B组(血糖6.1~11.1mmol/L)和C组(血糖>11.1mmol/L),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死亡率、IM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A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和死亡率较B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IM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MODS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院内感染发生率、MODS发生率较C组低,住院时间较C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血糖发生率较C组高(P<0.05)。两组患者IMS发生率和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管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的血糖水平(目标血糖6.1~11.1mmol/L)有利于减少AOPP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空腹血糖水平分为二组:A组52例,血糖水平<7.0mmol/L;B组30例,血糖水平>7.0mmol/L。对二组住院期间患者肌钙蛋白(cTnT)水平、脑钠肽(BNP)水平、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病死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肌钙蛋白(cTnT)水平、BNP水平、住院期间病死率较A组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若并发应激性高血糖,则住院期间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增加,预后差,应激性高血糖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住院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作者所在医院行急诊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8.1岁±4.3岁。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3组:SG≥6.1mmol/L为A组(强化治疗组)44例,SG≥11.1mmol/L为B组(常规治疗组)31例,血糖正常为C组45例,分别对3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心脏性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等方面,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组;而A、C组未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发生率分别为C组8.9%,B组38.6%,A组29.0%,3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入院即刻血糖升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PCI治疗后,院内死亡率及总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血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按有无高血压病史将35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A组154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时血压升高;B组196例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和(或)入院时血压正常。回顾性分析两组在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等AMI的易患因素及冠心病病史,实验室检查,急性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4周内死亡率的差别。结果:高血压病史组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陈旧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相关病史的比例均较无高血压病史组高(P<0.05);即时血糖,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数值高血压病史组较无高血压病史升高(P<0.05);出现心力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4周)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组(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的AMI患者具有更多的冠心病易患因素,心脏严重并发症较多,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2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组(前壁心肌梗死组)120例,B组(下壁心肌梗死组)116例。比较两组间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较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原因可能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及梗死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梗塞前心绞痛(AP)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预后的影响。方法:作者对186例AMI患者(老年人118例,老年前期68例),观察AMI前48h有无AP发作,分为AP(+)和AP(-)组,分析两组病人的预后。结果:在〈60岁的AMI患者中,梗塞前AP可降低AMI患者1月内充血性心衰(CHF),心源性休克和心源性死亡率;CK峰值降低,达峰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5.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多见危重症,而高血糖是影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不良因素。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AA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7.8 mmol/L)。收集AAD患者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或术后30 d无终点事件发生为观察终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血糖水平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491例AAD患者中高血糖组165例(33.6%),正常血糖组326例(66.4%)。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正常血糖组高(19.4% vs 10.4%,χ2=4.172,P=0.006)。在未调整模型中,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43〔95%CI(1.199,3.150),P=0.007〕;调整年龄、性别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00〔95%CI(1.171,3.082),P=0.009〕;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吸烟、Stanford分型、收缩压及舒张压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840〔95%CI(1.124,3.010),P=0.015〕。入院时血糖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0.546,0.696),入院血糖截断值为9.4 mmol/L时,灵敏度为37.9%,特异度为84.9%。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4.277,95%CI(1.942,9.420),P<0.001〕和血糖〔HR=1.864,95%CI(1.617,2.113),P=0.007〕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高血糖水平可能会增加AAD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入院时血糖增高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07例AMI患者按入院时的血糖高低分为两组:A组血糖≤8.2mmol/L共55例;B组血糖>8.2mmol/L共52例。分析两组在年龄、心功能、白细胞计数、血尿酸、肾功能、心肌酶谱及并发2型糖尿病、女性比例、心肌梗死部位与病死率的差别。结果:1两组在年龄,女性,前壁和多壁梗死所占比例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B组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高,住院期间病死率高,两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3B组入院时心功能差,血尿酸、尿素氮、肌酐和α-羟丁酸脱氢酶增高,并发2型糖尿病比例高,两组之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伴有入院时血糖增高的AMI患者并发糖尿病多,入院多较晚,心肾功能差,白细胞计数高,住院期间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的原因并分析可预测院内死亡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2年1月入院的1 319例AMI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家族史、入院时检查、临床诊断、并发症、治疗情况及院内死亡、死亡原因。结果 (1)近5年AMI院内死亡率为7.4%,其中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13.2% vs 5.9%,P=0.000),未手术者死亡率高于手术者(31.4% vs 3.4%,P=0.000),急诊手术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择期手术的患者(5.0% vs 2.2%,P=0.008)。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10.6%;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达47.1%,其中未手术的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急诊手术的患者和择期手术的患者(80.4% vs 34.5%、17.6%,P=0.000)。(2)AMI患者院内死亡(控制性别)与年龄、尿酸、尿素、肌酐、胱抑素C、血糖、白细胞、肌钙蛋白峰值、B型钠尿肽(BNP)、并发心律失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Killip 3~4级、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未手术治疗呈正相关;与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药物使用率呈负相关。(3)女性、年龄大、高尿素、高血糖、高肌钙蛋白峰值、高BNP、并发心律失常、并发心源性休克、并发Killip 3~4级、未手术治疗、使用IABP、未使用药物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再灌注治疗是改善AMI患者尤其是并发心源性休克者早期预后的最佳治疗措施。应重视年龄、尿素、血糖、肌钙蛋白峰值、BNP对判断预后的价值并提高胱抑素C的检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高血糖的临床意义.方法 256例≥60岁的老年AMI患者依入院次晨血糖水平分为FBG≥7.0mmol/L组(136例)和FBG<7.0mmol/L组(120例).记录入院后3d、7d空腹血糖值.7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记录住院期间病死率,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年龄、既往病史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别,FBG≥7.0mmol/L组中女性多,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者多,7d后21%患者血糖未回到正常.本组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发生率、病变血管支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住院期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FBG<7.0mmol/L组[50%vs40%,(2.12±0.83)vs(1.88±0.53),12%vs0%,12%vs4%,61%vs34%].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潜在糖尿病多,伴高血糖者预后差,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s a cause of acute liver failure is rarely documented with only a few cases.Although the pathophysiology is poorly understood, there is rising evidence, that low cardiac output with consecutive reduction in hepatic blood flow is a main causing factor, rather than hypotension. In the setting of acute liver failure due to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linical signs of the latter can be absent, which requires an appropriate diagnostic approach.As a reference center for acute liver failure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 we recorded from May 2003 to December 2007 202 admissions with the primary diagnoses acute liver failure. 13/202 was due to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a mortality rate of 54%. Leading cause of death was the underlying heart failure. Asparagine transaminase (AST), bilirubin, and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INR)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surviving and deceased patients at admission. Despite both groups had signs of cardiogenic shock, the cardiac index (CI)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urvival group on admission as compared with non-survivors (2.1 L/min/m2 vs. 1.6 L/min/m2, p = 0.04). Central venous - and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Remarkable improvement of liver function was recorded in the group, who recovered from cardiogenic shock.In conclusion, patients with acute liver failure require an appropriate diagnostic approac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cause of acute liver fail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