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钟联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4):467-467,469
分析28例胆囊癌的CT表现,主要有胆囊区肿块、胆囊壁增厚、胆囊腔内软组织块影、合并结石、累及周围脏器、肝脏直接侵犯、肝脏和胰腺转移、胆管扩张、合并腹水等。提示CT能较好地显示胆囊癌的原发病变和类型、大小及侵犯邻近脏器的范围及转移情况,CT增强扫描可提高胆囊癌的CT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胆囊癌的CT诊断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西军  荣文霞 《河北医学》2002,8(8):712-714
目的:回顾性分析22例胆囊癌的CT表现,探讨胆囊癌的CT影像学特征,讨论胆囊癌的CT诊断及其价值。方法:对22例经CT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CT表现归纳为:①胆囊壁增厚,其中局限性增厚11例,弥漫性不规则增厚2例;②胆囊区及胆囊腔内肿块,其中腔内6例,胆囊区2例;③合并胆囊结石9例;④直接侵犯肝脏及肝内转移9例,10例合并肝内外胆囊管扩张;⑤肝门及胰周淋巴结转移6例。结论:CT具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不受肠气干扰等优点,能清晰显示胆囊区肿块,并能区分腔内肿块的范围及了解对周围脏器的侵犯。胆囊癌的CT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估计预后有其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的CT表现为,胆囊呈等密度的实质性肿块;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腔内癌结节影,肿瘤可以直接侵犯肝脏;胆管扩张或合并胆囊结石,肝门,胰头,后腹淋巴结转移等。并对胆囊癌的CT表现与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31例原发性胆囊癌CT诊断的价值和限度,并总结有鉴别诊断意义的征象。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胆囊区肿块12例。密度不均匀,胆囊腔缩小或消失;(2)胆囊壁增厚10例。呈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3)胆囊腔内软组织块影9例;其中合并胆囊结石和/或胆囊炎14例,肝脏直接受侵18例,累及胰和十二指肠5例,胆囊癌肝内转移10例,淋巴转移12例,肝内外胆管扩张9例,合并腹水6例。结论CT是诊断胆囊癌影像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且能较好地显示胆囊癌的内型、大小、邻近脏器受侵范围及转移等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胆囊癌CT形态学表现及增强特点,探讨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复习2002年至2010年3月我院32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胆囊癌患者术前CT资料,归纳其较为特征的CT表现,统计对照病理后诊断率,分析误诊原因。结果本组32例胆囊癌患者CT术前诊断28例,诊断正确率达87.5%(28/32),CT诊断胆囊癌的特征表现主要为胆囊区肿块、胆囊壁增厚、胆囊腔内乳头状影、肝内外胆管扩张、肝脏及邻近组织受侵犯等。结论胆囊癌表现多样,CT能清晰显示病变、确定病变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在胆囊癌的定位、定性诊断上有较高的正确率,但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胆囊癌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的19例胆囊癌的CT资料,均经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9例,胆囊壁局部或弥漫增厚型6例,腔内结节型4例.肝脏受侵犯5例,淋巴结转移7例,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腹水1例,10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 CT在胆囊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胆囊癌多层螺旋CT(MSCT)征象,以提高胆囊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胆囊癌的MSCT表现.结果 胆囊癌壁厚型8例,结节型2例,肿块型7例,胆囊颈型1例.肝脏受侵犯4例,胆管阻塞2例,淋巴转移8例,腹水1例,合并胆囊炎、胆结石7例.结论 MSCT对胆囊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术前评估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归纳总结胆囊癌的CT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癌的CT表现,其中女性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1.3岁.术前13例均行CT平扫,同时10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 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7例,腔内结节型2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型4例.肝脏受侵犯6例,淋巴结转移3例,肝内、肝外胆管扩张4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76.92%(10/13).结论 CT是一种无创、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胆囊癌的方法,并且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表现并对其CT征象进行分析。方法:对手术及病理证实的96例胆囊癌的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及软组织肿块,增强后病灶显著强化。胆囊壁不规则增厚47例,胆囊壁结节26例,胆囊腔内壁软组织肿块23例,伴有胆囊结石63例,16例侵犯肝脏。结论:胆囊癌的CT征象与肿瘤的生长方式,侵犯周围性器官的范围,以及病变的程度有关,增强扫描显著强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资料完整的胆囊癌病例。结果 20例胆囊癌中,软组织肿块型12例,胆囊壁增厚型6例,腔内结节型2例,肝脏受侵9例,肝内转移3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6例,腹水4例,14例合并胆囊炎、胆囊结石。结论 CT扫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归纳总结胆囊癌的CT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癌的CT表现,其中女性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1.3岁。术前13例均行CT平扫,同时10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 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7例,腔内结节型2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型4例。肝脏受侵犯6例,淋巴结转移3例,肝内、肝外胆管扩张4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76,92%(10/13)。结论 CT是一种无创、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胆囊癌的方法,并且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归纳总结胆囊癌的CT征象,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胆囊癌的CT表现,其中女性9例,男性4例,平均年龄61.3岁.术前13例均行CT平扫,同时10例行增强CT检查.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7例,腔内结节型2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型4例.肝脏受侵犯6例,淋巴结转移3例,肝内、肝外胆管扩张4例,合并胆囊结石9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76.92%(10/13).结论:CT是一种无创、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胆囊癌的方法,并且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术前均采用东软Neusoft双排螺旋CT,行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经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16例CT表现。结果:根据CT所见分为:肿块型9例,腔内型5例,厚壁型2例。发生肝脏直接侵犯6例,黄疸2例,腹水3例,淋巴结转移6例,合并胆囊炎及胆囊结石5例,腹膜侵犯1例,肝内外胆管扩张4例。均行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CT诊断为胆囊癌12例(75.0%)。结论:CT是诊断胆囊癌较为快速准确方法,掌握胆囊癌特征性CT表现及鉴别诊断,可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胆囊癌的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癌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6例的CT表现,其中女性21例,男性15例,术前36例均行CT平扫,同时14例行增强CT检查,12例择日也作了增强扫描。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16例,腔内结节型6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型27例。肝脏受侵犯21例,淋巴结转移1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1例,合并胆囊结石26例,肝腹水2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75%(27/36)。结论:CT扫描在目前是一种简捷、方便、无创及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胆囊癌的有效方法,并且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在原发性胆囊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研究多层螺旋CT检查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10年3月收治的66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胆囊癌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增强及口服胆囊造影的表现。结果:肿块型12例.结节型9例,壁厚型8例,全部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密度均匀或不均,出现乳头状或不规则型充盈缺损9例,直接侵犯肝脏4例,肝内胆管扩张4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合并胆结石16例。结论:MSCT轴位及三维成像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更直观显示病变及胆囊的立体结构、分型及扩散范围,为临床治疗和手术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雨  王西宾 《当代医学》2011,17(33):97-97
目的 探讨胆囊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4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胆囊癌患者40例,对其临床CT表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块:本组有18例,占45%.胆囊壁增厚:本组30例,占75%.腔内肿块:本组7例,占17.5%.合并胆囊结石:本组28例,占70%,其中多发18例,单发4例,泥沙样为3例.肝脏直接侵犯:本组24例,占60%.肝内转移:本组10例,占25%.肝内外胆管扩张:本组24例,占60%.淋巴结转移:本组16例,占40%.肝腹水:脾周及肝周围带状低密度区2例,为晚期胆囊癌表现.侵犯腹壁:腹膜与胆囊分界不清1例,向腹壁呈局限性肿块突起.B超检查:本组诊断为胆囊占位性病变或胆囊癌者10例,占25%.慢性胆囊炎并结石30例,占75%.本组胆囊癌经CT确诊30例,占75%.B超确诊10例,占25%.结论 采用CT进行检查,是一种无创、方便有效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胆囊癌的方法,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应在临床广泛开展应用.  相似文献   

17.
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转移性肝癌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来源以腹腔脏器为主,其中以消化道肿瘤居多。原发肿瘤转移至肝脏的最主要途径为门静脉系统,消化道肿瘤大都通过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回流转移至肝脏;其次为肝动脉,除了来源于腹腔脏器的肿瘤之外,身体其他部位脏器的肿瘤大多通过肝动脉的血流转移至肝脏;也可通过淋巴回流的途径,如胆囊癌可通过胆囊窝淋巴结或肝门淋巴结转移至肝内;以及直接扩散,肝脏临近器官的恶性肿瘤如胃癌、胆囊癌等可通过与肝脏表面直接接触转移至肝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SCT在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胆囊癌患者的MS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胆囊癌MSCT直接征象表现为:肿块型16例、结节型6例、胆囊壁肥厚型10例,病灶均明显强化,伴有胆囊黏膜破坏、囊壁僵硬;间接征象有:合并胆囊结石14例、邻近侵犯12例、肝脏转移8例、淋巴结转移17例、胆道梗阻15例。29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MSCT平扫结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胆囊癌的特征性征象及常见的间接征象,对胆囊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囊癌胆囊周围结构侵犯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指导价值。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63例胆囊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影像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总结分析MSCT、MRI检查中胆囊癌对邻近结构侵犯情况、图像特征。结果腔内结节型26例,病变基底部增厚,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肿块型31例,呈局限性厚壁型6例;厚壁型胆囊壁厚平均壁厚1.10cm,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其中54例患者手术及病理证实肿瘤侵犯邻近肝实质,MRI及MSCT图像中,胆囊肿块与邻近受侵的肝实质分界模糊、伴肝实质异常强化。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观察、测量侵犯的深度比较,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窦受侵CT、MRI三维断面图像表现:(1)胃窦受压变形,胃窦浆膜面模糊,脂肪间隙消失;胃窦壁增厚伴强化异常。胆囊内合并胆结石呈结节状高密度影或结节状低信号影;肝内转移瘤密度低,轻度边缘性强化;MRI图像显示,6例患者胆管和肝门淋巴结出现转移压迫,MSCT扫描MPR显示胆道梗阻,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肿瘤侵犯血管7例。行根治性切除手术者36例,占比57.14%;姑息性切除手术者12例,占比19.04%;无法切除改行探查手术5例,占比7.96%。结论 CT和MRI检出均可显示胆囊癌侵犯胆囊周围血管、肝实质等影像学征象,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胆囊癌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平  郑屹峰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2):138-138,151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囊癌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胆囊癌31例的CT、MRI资料。结果原发性胆囊癌影像上分:肿块型、厚壁型及腔内型三种类型。胆壁不规则增厚及胆囊区肿块为其直接征象,而邻近肝叶的浸润、远处肝内的转移、周围结构的侵犯、肝门及腹腔淋巴结增大、胆道扩张、胆囊结石、腹水及腹膜转移为其间接征象。结论CT、MRI对胆囊癌的原发区域及周围浸润的显示正确率均较高,但就区域淋巴结及腹腔淋巴结转移、腹腔内转移则MBI显示率强于CT。CT及MRI对原发性胆囊癌的定位及定性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