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分析手术技术及疗效。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2月,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内镜技术手术治疗2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0例,平均年龄55岁。均为单节段椎管内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L4~5间盘突出11例,L5S1间盘突出18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改良MacNab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28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术中进入椎管困难而改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96min。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8.3个月。所有28例患者腰腿痛症状及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4.50±1.95)分,腿痛VAS评分(8.07±1.18)分,ODI指数(65.43±15.15)%。术后6~9个月随访时腰痛VAS评分(0.79±0.69)分,腿痛VAS评分(0.93±0.72)分,ODI指数(9.64±6.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按照改良MacNab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9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94.6%。并发神经根损伤1例,硬膜撕裂1例,一过性麻木2例。结论选择合适患者,采用可靠熟练的手术技术,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手术注意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改良椎间孔与常规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7-06采用PELD手术治疗的317腰椎间盘突出症,180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改良组),137例采用常规椎间孔入路(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结果317例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与常规组比较,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内镜置入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较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同一时间点2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MacNab疗效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椎间孔入路PELD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缩短手术时间、内镜置入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并降低术中神经损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本组36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局部麻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技术,直视下气化切除压迫脊髓和神经根的变性突出的髓核组织,以达到脊髓和神经根减压和松解。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患者疼痛状况进行评分,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本组34例患者在术后症状即刻均有明显缓解,2例患者症状缓解不彻底。随访2~12个月,平均4个月,疗效采用VAS评分评定,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VAS评分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优23例,良8例,可5例。结论应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值得推广,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疼痛敏感度问卷(pai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PSQ)评分预测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06—2018-12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的7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2例术前PSQ评分<6.5分(观察组),36例术前PSQ评分≥6.5分(对照组)。比较2组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探讨术前PSQ评分与腰痛VAS评分改善程度、腿痛VAS评分改善程度、ODI指数改善程度相关性。结果 7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术后5例出现腰骶部酸胀疼痛,2例出现下肢放射痛,对症治疗后缓解。观察组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Q评分与腰痛VAS评分改善程度、腿痛VAS评分改善程度、ODI指数改善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SQ评分可以预测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后早期腰椎整体功能恢复情况及疼痛缓解程度,术前疼痛敏感度较高者术后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责任节段确认方法、手术特点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32例应用经皮穿刺椎间孔入路内窥镜技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术中采用神经根牵拉试验验证手术效果并确定责任间隙。比较患者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评价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随访12~38个月,平均26.5个月。患者术前腿痛及腰痛的VAS评分分别为(6.6±1.9)分、(3.3±1.6)分,ODI为(68.9±15.0)%。患者末次随访时的腿痛及腰痛VAS评分分别为(0.7±0.7)分、(0.6±0.7)分,ODI为(14.6±5.4)%,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acnab评价标准评价,优20例,良9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经椎间孔入路应用内窥镜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多数邻近的2个间隙突出可以设计单切口完成,局部麻醉术中的神经根牵拉试验可以作为最后明确责任间隙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8—2021-10采用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的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比较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与腰椎JOA评分。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4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9个月,平均14.1个月。术中及术后无神经损伤、硬脊膜撕裂、腰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术后下肢麻木、疼痛症状加重,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术后1个月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上述指标较术后1个月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疗效按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39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5.45%。1例术后14个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进行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较好。结论 椎板间入路经皮脊柱内镜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缝合治疗腰椎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治疗伴后方钙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责任间隙后方存在钙化影像的患者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进行椎间孔成形+突出髓核摘除+神经根松解术。采用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20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硬膜囊撕裂马尾神经疝出转为开放手术。2例失访,18例获得随访,时间11~23(17. 17±3. 88)个月。术后即刻、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个月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15/18。1例术后6周影像学资料提示原节段复发,应患者要求行开放融合手术治疗。结论经皮内镜经椎间孔入路治疗伴后方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9年6月-2011年12月,采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其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24~70岁,平均50岁。突出节段:L3、4 3例,L4、5 34例,L5~S1 19例。与初次手术同侧突出48例,对侧突出8例。无症状间歇期6个月~27年,平均5.5年。术前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腰痛(6.18±1.44)分,腿痛(7.66±1.03)分。患者均在局麻下完成手术,术后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采用VAS评分、改良Mac 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60.4 min;住院时间3~6 d,平均5.1 d。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28.2个月。患者术后即刻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1、3、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价疗效,获优39例,良9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5.7%。5例(8.9%)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1.8%)术后18个月再次复发,行相应节段减压及椎间融合术后症状缓解。结论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可以避开后方瘢痕组织,降低了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且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快,是微创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经皮椎板间入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全内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07-2017-07采用经皮全内镜下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7例患者资料,其中采用PETD 31例,PEID 16例;突出节段L3-43例、L4-529例、L5-S115例;游离间盘按Lee分区:I区6例,II区9例、III区19例、IV区13例。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137 min。术后短期大腿前方麻木2例、硬脊膜损伤1例、行走神经根损伤1例,经保守治疗后均明显改善。术后第1天和12个月的腰痛、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按MacNab疗效评价,优33例、良8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87.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对于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PEID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入路选择。 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8月符合入选条件的68例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入院奇偶顺序分成2组,椎板间入路组34例,椎间孔入路组34例。对2种手术入路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患者耐受情况、患者疗效满意度、术后残余症状、并发症及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椎板间入路组有4例术中改为椎间孔入路,椎间孔入路组有7例改为椎板间入路,经椎板间入路和椎间孔入路手术时间分别是(50.2±7.0)min、(61.9±9.6)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分别为5.4±2.3次、10.3±2.5次(P<0.05),2种入路治疗后腿痛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acNab标准评定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内镜下治疗L5/S1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经椎板间或经椎间孔入路治疗各有特点,且均能取得优良的临床疗效,但需针对患者的解剖情况、影像定位及临床表型选择适宜的个体化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术后相邻节段退变(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行PETD治疗的28例TLIF术后相邻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部、下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Mac 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74.0±8.8)min,手术出血量为(32.6±6.8)m L,住院天数为(2.68±1.06)d,随访时间为(25.1±3.4)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12个月、末次随访时腰痛和下肢痛VAS评分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ac Nab标准,末次随访时患者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3%。结论 PETD治疗TLIF术后ASD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无效的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疼痛VAS评分、ODI和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2(7.8±3.4)个月。无硬膜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 d和术后1、3、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ODI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为91.93%(57/62)。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PTED治疗3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腰、腿部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腰椎功能,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手术时间60~140 min,术中出血量25~130 ml。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9~24个月。无硬膜囊破裂、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当天出现一过性神经麻痹症状,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3例1周内复发,2例行PTED返修,1例行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术后9个月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疗效,优良率为91.4%。结论 PT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制椎间孔成形环锯行椎间孔一次成形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PETD中应用自制环锯行椎间孔一次成形治疗77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析总结自制环锯椎间孔一次成形的技术特点,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利用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Mac 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8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30 m L。无硬膜撕裂、神经损伤、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6~24个月,平均9.6个月。腰痛VAS评分术前(4.3±2.1)分,末次随访时为(0.5±1.1)分;腿痛VAS评分术前(7.3±3.0)分,末次随访时为(0.5±0.4)分;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术前为(30.1±6.8)%,末次随访时为(5.3±3.1)%,末次随访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 Nab标准疗效评价,优74例,良2例,可0例,差1例,优良率为98.7%。结论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采用自制环锯进行椎间孔一次成形,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孔侧路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08-2011-11,我科对31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患者实施了椎间孔侧路镜下髓核摘除微创手术。结果 YESS法穿刺15个间盘,TESSYS法穿刺19个间盘。随访3~6个月,平均4.2个月,失访2例。术前术后腰腿痛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疗效MacNab评定:优17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6.2%。结论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腰腿痛具有更微创、效果良好、恢复快优点,掌握好病例选择是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手术器械的研制, 分析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应用自制经皮侧后路腰椎间孔成形器械, 以腰椎间孔扩大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 56例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L3-4节段 7例, L4-5节段 30例, 5S1节段 19例。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 36个月内腰痛及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的变化及术后 36个月时的 Macnab功能评分。结果 5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 手术时间 40~120 min(平均 60 min), 术中出血量 20~50 ml(平均 30 ml)。 56例患者术后至少随访 36个月。腰痛 VAS: 术前(6.5±2.3)分, 术后 1天(2.2±1.3)分, 术后 3个月(1.8±1.5)分, 术后 12个月(1.4±1.3)分, 术后 36个月(1.5±1.2)分;下肢放射痛 VAS: 术前(8.7±2.3)分,术后 1天(1.2±0.8)分, 术后 3个月(0.7±0.6)分, 术后 12个月(0.5±0.3)分, 术后 36个月(0.8±0.5)分;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0.01)。 按照 Macnab评分标准, 36个月随访时, 44例优, 10例良, 2例可, 优良率为 96.4%。仅 5例于术后 1周出现下肢”日光烧灼综合征”, 均为 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经过脉冲电刺激治疗 1周后缓解。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腰椎间孔成形、经椎间孔内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是非包含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安全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时,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0月-2015年2月因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行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且获完整随访的12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患者分为4组:A组31例,采用经典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B组30例,采用后外侧入路(Yeung endoscopic spine system,YESS);C组31例,采用改良椎间孔入路(improved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access,ITEA);D组30例,采用椎板间入路(interlaminar dorsal access,IDA)。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及术前下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高度、腰椎曲度指数(lumbar curvature index,LCI)及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各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术后VAS评分、ODI评分、LCI、椎间隙高度和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结果A、B、C、D组术中髓核摘除体积分别为(3.6±0.9)、(3.5±0.7)、(4.6±1.0)、(3.1±1.1)cm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期间无典型术后髓核突出复发症状,无椎间隙感染、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各组下腰痛VAS评分、双下肢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组间各评分以及改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B组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4组间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LC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LCI以及丢失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比较、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效果良好,其中采用ITEA手术操作范围更大,术中探查及摘除责任髓核更彻底;但需要根据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行侧后路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改良Macnab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3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90 min,术中出血量2090 min,术中出血量2035 ml。术后即刻腰腿痛明显减轻或消失。术中发生硬膜损伤、导针断裂各1例,术后发生神经根损伤、下肢感觉障碍1例,水肿反应1例。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根据改良Macanb标准评价疗效:优良率高。仅1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下肢轻度感觉障碍,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3个月后症状明显缓解。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椎间盘切除术(PETD)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5年8月—2016年9月诊断为LDH并行PETD治疗的102例患者。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资料等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86例患者完成36个月及以上随访,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19~88(46.96±14.03)岁,随访36~46(40.91±3.21)个月。86例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术中转开放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2%(1/86),复发率为5.8%(5/86)。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36个月,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下降,JOA评分较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Nab标准,术后36个月优良率为94.2%(81/86)。突出髓核(HNP)越大,术后腿痛VAS评分、ODI和JOA评分改善越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的患者相比,BMI≥25 kg/m^2的患者JOA评分改善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治疗LDH可取得满意疗效。HNP大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BMI可能对预后也有一定影响,但尚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