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王劲松主任中医师师承于全国著名中医男科专家、首届全国名中医徐福松教授,颇受其影响,深得其真传;于男科理论与临床诊治上潜心探究,独具心得。今不揣愚陋,摘其要者,试述如下。1探讨基础理论王氏除于国内外首次提出"精室当为奇恒之腑论"[1"]脏象脏腑组成新论"即"五脏、六腑、两个奇恒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人参皂苷Rg1是人参的主要成分之一,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有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然而,人参皂苷Rg1能否有效地透过血脑屏障发挥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并不清楚。本研究旨在于研究人参皂苷Rg1在正常及脑缺血/再灌注病理情况下透血脑屏障的特性,初步探讨其中枢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潜在靶点。方法:整体动物采用大鼠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脑梗死体积与神经学评分观察Rg1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同时于体内外实验中观察Rg1透血脑屏障的特性。结果:人参皂苷Rg1可显著地减小病理状态下大鼠脑梗死体积与神经学评分。而整体动物脑组织样品中并未检测到Rg1(最低定量浓度2.5ng·mL^-1)。于体外实验中观察到,病理状态下Rg1透血脑屏障的量略有增加,但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体内外结果提示Rg1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很弱。体外实验中,Rg1可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提高其病理状态下的存活率。结论:人参皂苷Rg1透血脑屏障的能力很弱,其确切的抗脑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可能来源于其对血脑屏障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庞景三 《江苏中医药》2002,23(10):21-21
患儿 5 月。 1 995年 7月 1 2日诊。腹泻 1 3天 ,其间曾用多种中西药治疗 ,病情未见好转。现病儿神疲体瘦 ,面赤唇干 ,大便稀薄 ,色黄稍臭 ,一日 7~ 1 2次不等 ,拒服药物 ,输液则哭闹 ,求治于笔者。得知其为母乳喂养 ,试想可否由其母代服药物 ,其母乐意接受 ,遂诊其母。饮食  相似文献   

4.
车沼燕 《吉林中医药》2011,31(4):359-359
神经性尿频症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其发病特点为醒时尿频,每2~10 min1次,尿量少,甚则点滴淋沥,患儿尿急,但入寐后尿频症状消失。笔者于临床随导师学习,兹举中药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病案举例,现报道如下。1病案举例王某,女,17岁,高三学生。主因"小便次数增多1周"于2010年8月6日就诊于我门诊。患者1周前  相似文献   

5.
正中医认为经络气血流注都有其时辰规律,气血在不同时辰要流注于不同经络,尤其在子、午二时,子为由阴出阳之时,午为由阳入阴之际,故发病于此时的疾病多责之于阴阳气不相顺接,可通过顺接阴阳来调治。笔者跟诊期间发现导师用乌梅丸以顺接阴阳来治疗午后咳嗽1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病历介绍患者,女,62岁,2014年12月6日因"咳嗽1日余"就诊于天津市南开医院。患者自述于1日前感  相似文献   

6.
谈《内经》因势利导治则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都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秦汉诸子蜂起争鸣之时,其学术思想亦必然受到当时流行的哲学观点和方法论的深刻影响。1《内经》因势利导治则概况因势利导,《内经》虽未明确述及,但其治则思想亦贯穿于整个治疗学。它不仅是“因人  相似文献   

7.
裴正学重用川乌草乌治疗变应性亚败血症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正学老师善治临床疑难杂症,曾用中药治愈4例变应性亚败血症患者,其诊断均符合国内通用的诊断标准[1]。并且排除各种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及其它胶原性疾病。现报道如下。1医案案1裴某,男,26岁。发烧30余天,当地医院给予青霉素、先锋6号治疗20天无效,于1994年7月求治于裴老。  相似文献   

8.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书中云:"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1].就该篇所论,"藏象"的研究内容,见表1.  相似文献   

9.
1 中风(高血压脑出血) 患者周某,男性,55岁,于2002年10月13日凌晨1:00人院。患者于1h前起床小便时,突然昏倒,左侧偏瘫,家属发现后即将其送入我院。入院时神志恍惚,呼之能应,小便失禁,嗜睡,  相似文献   

10.
于克慧  郭润华 《陕西中医》2002,23(10):960-960,F003
我们根据中医理论及慢性肾炎的现代研究 ,提出气虚血瘀在慢性肾炎中具有普遍性。益气活血法当贯穿于慢性肾炎治疗的始终 ,现将思路探讨如下。   1 气虚证与慢性肾炎1 .1 气虚证的产生 《素问·经脉别论》说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输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精并行。”阐明了水液代谢的生理情况。而张景岳说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唯畏土 ,故其制在脾 ,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治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则妄行。”…  相似文献   

11.
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于 1987年Mouret成功开展以来 ,已经历了 18a,其并发症的各类报道时有发生。我院曾遇到一钛夹脱落入十二指肠病例 ,现报道如下。1 病历介绍患者 ,女 ,4 0岁 ,因反复右上腹痛 3月加重 1d ,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于 2 0 0 1年 10月 2日入院。经术前准备行经  相似文献   

12.
本方本源于《蒙医传统验方》〔1〕,并收载于《内蒙古蒙成药标准》〔2〕。现因质量标准不够完善 ,故对其显微、理化、薄层定性鉴别的质量控制进行研究。1 显微鉴别药粉用水合氯醛装片 ,置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见图 1。图 1 沙日 -嘎 -4汤显微鉴别图× 2 2 0纤维及晶纤维较多 ,鲜  相似文献   

13.
雾霾对机体造成的危害以吸入性肺损伤最为常见。近年来,国内外对雾霾吸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了大量的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炎症因子异常表达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Smads信号通路有关,调控TGF-β_1/Smads信号相关通路细胞因子的表达是其治疗的方向。中医学认为,雾霾集燥、湿、毒邪于一体,壅阻于肺,阻遏肺气,致肺失宣降,气机不利,进而导致肺气受损,治以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有幸跟随薛一涛教授门诊学习,受益良多,见其善从少阳经辨证论治心系疾病,现举隅如下。1胸痹刘某,女,65岁。因"胸闷、胸痛1月余,加重1周"于2013年5月20号初诊。患者于1月前生气后出现胸闷、胸痛,未曾治疗,1周前生气后症状加重,自服速效救心丸,效不显,为求中医  相似文献   

15.
手足口病 (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是儿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其以手足掌心和指趾处出现水疱样的皮疹为特征 ,多伴有发热及疼痛性口腔炎。我国于 1982年开始有所报道〔1〕。该病多发生于夏季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笔者对其进展情况做如下综述。1 病因病机根据HFMD的症状及特点 ,一般将其归属祖国医学“温病”“湿温”“湿毒”“时疫”等范畴。多数医家认为 ,该病的病因为夏季湿热蒸腾 ,风夹湿热时邪侵于肺卫 ,小儿内有脾胃湿热 ,复感湿热邪毒 ,湿热邪毒留滞 ,外窜肢末 ,上蒸于口及肌表而成。湿热邪毒是发病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金杰  王庆  陈海燕 《新中医》2020,52(17):194-195
正毛德西教授曾任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主任,谙熟经典,经验丰富,临床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2017年被评为全国首届名中医,其于脑系疾病的治疗方面,选方用药颇具特色,现总结其用药经验,与同道共飨。1高血压性眩晕多用清降高血压病是西医概念,其对应的中医病证可见于眩晕、  相似文献   

17.
络脉络病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络脉络病理论源远流长1·1络脉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络脉络病理论形成于先秦,《黄帝内经》是其代表作,这种理论最主要的贡献有三点:(1)提出了络脉的概念;(2)初步构建了络脉络病理论体系;(3)体现了“久病入络”思想的萌芽。如《灵枢·终始》曰:“久病者……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  相似文献   

18.
<正>口中异味是指非饮食因素造成的口中异常的味道,可见于口腔、鼻咽等局部病变,也可见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中医学依据五行学说的取类比象与推演,将五行同五脏、五味等联系起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有机联系,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素问·金匮真言论》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素问·宣明五气》言:"酸入肝,辛  相似文献   

19.
TRP通道是广泛存在于细胞膜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其亚型包括TRPV,TRPA,TRPC,TRPM和TRPP。国内外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代医学对TRPV1、TRPA1和TRPM8的阐述相对完善,而中医药对其调控作用研究较少。对近几年中医药对TRPV1、TRPA1和TRPM8通道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整理,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0.
HIV在病毒分类学上属逆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慢病毒属(lentivims),目前已发现两种HIV,分别为HIV—1和HIV-2。HIV-2主要分布于非洲西部,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感染者中也被检测到。其毒力和传播力都低于HIV一1,引起的艾滋病病程较慢且较缓和。HIV-1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引起全世界AIDS流行的病原,目前HIV的研究也是以HIV-1为主进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