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志安  胡广兵  赵永杰 《新中医》2017,49(1):224-225
正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组成: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桂枝(去皮)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斤,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水八升,先煮八味,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1]。功效:通阳复脉,滋阴养血。主治:心阴心阳两虚,心脉失养。脉结代,心  相似文献   

2.
关于炙甘草汤君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炙甘草汤是一首常用的经方,首见医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以及清酒七升组成,其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为诸多临床医家所称赞。  相似文献   

3.
王志强 《新中医》2011,(9):129-130
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方由甘草12g(四两,炙)、生姜9g(三两,切)、桂枝9g(三两,去皮)、人参6g(二两)、生地黄50g(一升)、阿胶6g(二两)、麦冬10g(半升,去心)、  相似文献   

4.
1 前言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 ,用于太阳病心阴心阳两虚之变证的治疗 ,具有滋润养血 ,益气补血复脉之功效 ,治疗脉结代 ,心动悸 ,因其能复脉定惊 ,又称之复脉汤 ,临床用此方增减 ,调补气血及阴阳。治疗多种病证。1 1 原文 :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原方组成甘草四两 (炙 ) ,生姜三两 (切 ) ,人参三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去皮 )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 (去心 ) ,麻仁半斤 ,大枣三十枚 (擘 ) ,清酒七升。方义及药理炙甘草 ,甘温 ,补中益气、缓急养心、益气生血 ,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多种黄酮等 ,甘草甜…  相似文献   

5.
炙甘草汤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原书该方药物剂量为“炙甘草汤方,甘草炙四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擘。”据现代对古方药物剂量的考证:东汉一两等于现代04455两〔1〕。将炙甘...  相似文献   

6.
正炙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1])。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药,加阿胶补心血;臣以炙甘草益气养心,配伍人参、大枣补心气;麦冬滋养心阴,配伍麻仁润心液;桂枝、生姜宣阳化阴,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温通阳气,加清酒振奋阳气、温通血脉。诸药合  相似文献   

7.
炙甘草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又名复脉汤,由“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组成。本方作为治疗“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的主方,至今已沿用近二千年,其疗效确切,无明显毒副作用,为诸多临床医家所称赞。但是对其主治病证的病机和方剂的配伍关系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只对本方的君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8.
凌扬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2-663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方由甘草四两(12g)炙,生姜三两(9g)切,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30g),桂枝三两(9g)去皮,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10g)去心,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5~10枚)劈.煎服法"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兰服".该方主要功能是通经脉,利血气,益气养阴,阴阳并调,气血双补.因其能复血脉,故又称复脉汤.  相似文献   

9.
正炙甘草汤为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谓"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甘草(炙)四两,生姜(切)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去皮)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升,麻仁半升,大枣(擘)三十枚,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1])"。功效滋阴  相似文献   

10.
炙甘草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炙甘草汤方出于<伤寒论>177条(宋本),"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其方组成如下:炙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二枚.煎服法"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内服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178条复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小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炙甘草汤主证已于177条言明,而178条亦是此方适应证的必要补充,既何为"脉结代"之说明.  相似文献   

11.
(10)炙甘草汤(见伤寒论、千金、外台) 药物组成甘草四两炙大枣三十枚阿胶二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调剂及用法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原书指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见伤寒论)“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二十一日死。”(见千金翼)“治肺萎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见外台) 前人发明喻嘉言说:“按此汤仲景伤寒门治邪  相似文献   

12.
重用炙甘草汤治疗心动过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证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动过缓,证属心阴阳两虚者,往往选用炙甘草汤,但疗效常常较差。究其原因,乃剂量太小,药力不够。查阅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剂量为“炙甘草汤方,甘草炙四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去心半斤,麻仁半斤,生姜三两,大枣三十枚擘”。据考证东汉一两等于现代0.4455两,而现代中药每两均计为30g,故仲景方炙甘草汤的现代药用剂量应为炙甘草50g,麦门冬、麻仁各70g,人参、阿胶各30g,生地黄130g,桂枝、生姜各40g,大枣30枚。笔…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为《伤寒论》方。《伤寒论》182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全方由甘草四两(炙)、人参二两、干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生姜三两(切)、大枣三十枚(劈)组成。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之效。孙思邈用治虚劳,王焘用治肺痿,吴鞠通变通改名为加减复脉汤用于温病善后,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后世应用不限于伤寒之疾,凡因血气亏损而致脉结代、心动悸均可应用,收效十分显著。现就近年来对本方的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作一回顾性综述。一、关于本方的理论研究 1.炙甘草汤究属何经方药?赵开美复刻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方剂学》135页炙甘草汤方如下:“甘草四两,炙(12g)生姜三两,切(9g)桂枝三两,去皮(9g)人参二两(6g),生地黄一斤(50g),阿胶二两(6g),麦门冬半升,去心(10g)麻仁半升(10g)大枣三十枚擘(10枚)“。此处为何将原方大枣用量30枚,而改为10枚?  相似文献   

15.
张尊如  曹占地 《中医杂志》2004,45(5):397-397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第177条.其组成及用法为:"炙甘草四两,生姜、桂枝各三两,生地黄一斤,人参、阿胶各二两,麦门冬、麻仁各半升,大枣三十枚.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取三升,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具有益气补血,滋阴复脉之功,故又名复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之证.近年则广泛用治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见有心动悸,脉结代之症,有较好疗效.但关于该方中生地黄、麻仁、麦门冬、清酒等药的用药及用量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从而影响临床的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16.
炙甘草汤学习及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兴运 《陕西中医》2001,22(6):374-374
1 关于炙甘草汤中的组方原则问题 《伤寒论》第182条“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可见本方是为针对脉结代心动悸而设,方中重用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麦冬半升,显然以滋阴养血凉血为主,甘草四两、人参二两、大枣三十枚益气为辅,佐以桂枝、生姜通阳,以清酒煎煮,能通利血脉,全方共奏滋阴养血,通阳复脉之效。 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似当以炙甘草为君,目前大多教科书均是如此认为,但本人经反复学习《伤寒论》原著以及相关各家学,并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方以生地为君更为确切;试析炙甘草汤主治伤寒“心动悸、脉结代…  相似文献   

17.
正茱萸汤出自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原方由吴茱萸二升、黄芩二两、人参二两、半夏一升、桂心三两、白芍三两、生姜一斤、大枣二十枚、炙甘草二两组成,多用于厥阴与太阳合病,具有温经下气、逐风解表、除湿止痛之功。笔者发现此方可以治疗男科及泌尿系统等多种疾病,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治疗湿热肠痛及泻痢。小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用于治疗寒热往来,胸胁硬满。大柴胡汤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五两,枳实(枳壳)四枚,大枣十二枚,大黄二两。用于  相似文献   

19.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治肺痿咳吐多,心中温温液液者。 组成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桂枝三两麦门冬半升麻子仁半升大枣十三枚擘人参一两阿胶二两生地黄一筋以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20.
<正>当归散要略(《金匮》)当归、黄芩、川芎各一斤,白术半斤。治疗妊娠胎动不安,产后虚弱,恶露不尽等。胶艾汤(《金匮要略》)即"芎归胶艾汤""胶艾四物汤"。当归三两,川芎二两,阿胶二两,艾叶三两,甘草二两,干地黄六两,芍药四两。治疗崩漏不止,月经过多,或妊娠下血,腹中痛,胎动不安,或产后下血,淋沥不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