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正>《伤寒论》第317条方后注:"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强调方证相应。方证即方药的适应证。《伤寒论》的六经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反应,辨清表、理病位,辨清阴、阳、寒、热、虚、实病性,但对于临床的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后还必须辨清属何方证。方证是《伤寒论》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也即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关键就在于方证是否辨正确[1]。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病的主治方,临床应用广泛,该方不但治外感热病,而且对  相似文献   

2.
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及冯世纶教授提出:《伤寒论》体系不同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六经的太阳、少阴分别为在表的阳证、阴证,阳明、太阴为在里的阳证、阴证,少阳、厥阴为在半表半里的阳证、阴证。经方是从八纲辨证发展为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临床中提倡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应用半夏厚朴汤,首先应在六经八纲理论指导下,辨六经为外邪里饮的太阳太阴合病,结合因痰气郁滞所致咳逆、胸满闷、腹胀、纳差、胃神经症等,即可辨为半夏厚朴汤方证。临证应注重经方联用及随证增加药物,多可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4.
正《伤寒论》历来常被称作仲景治外感病、寒病专著,但愚以为伤寒之"寒"为病机之总括,统涉六经,六经有寒热偏性,每经亦复有寒热,古今不乏医家熟用伤寒方于各类内伤、寒热杂病,效如桴鼓。《金匮要略》中单列"胸痹心痛短气"专篇论述心血管病症状,但《伤寒论》六经各篇亦多处提及心血管症状,今将条文按症状归纳分析,方证对应,旨在令医师诊治心血管疾病之际,不效法西医见病治病,应辨经辨证施治,熟用经方瑰宝,为心血管病的证治提供一些思维  相似文献   

5.
痹证与湿邪、风邪关系密切,利小便祛除湿邪,小发汗祛风除湿,皆可达到治疗痹证的目的。胡希恕认为痹证初起于表,日久迁延不愈,治疗需先辨八纲,次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是辨证施治的尖端"。多项临床研究证明,按照胡希恕辨证施治经验,在六经八纲辨证的基础上进行方证辨证治疗痹证可取得安全可靠的疗效。本文从利小便、小发汗施治及胡希恕六经八纲辨证、方证辨证之法总结胡希恕临证治疗痹证经验,深入理解胡希恕治疗痹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一、桂枝汤证分类《伤寒论》第13条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后世称“桂枝四症”,凡病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无问中风伤寒或杂病,均当选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对于桂枝汤的使用大抵有如下分类: 1、六经表桂枝汤证《伤寒论》六经病证,虽各有其特点,但每一经都囊括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的内容。桂枝汤能调和营卫、解肌散风故凡六经经表之证,多用此方治疗,诸如第12条为太阳中风经表证,第234条为阳明经表证等。 2、表里同病桂枝汤证《伤寒论》表里同病而使用桂枝汤者,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表证挟有里实者,治当先解表后攻里,如44条云:“太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书中所载方剂被后世誉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中。本文根据伤寒六经的生理病理和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总结出颈椎病的六经证候属性及传变规律,并基于方证对应、病机推求、循经辨证等方法论述了经方在颈椎病中的运用,同时简述了《伤寒论》中针刺治疗颈椎病的法则。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9.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对仲景之学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了《伊尹汤液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经验理论.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病位与病情的辨证统一,其实质为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胡先生医案体现了其六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为基本特征,关于其病因病机,现代多认为与情绪有关。中医理论认为其与发病肝脾密切相关。通过对对近20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报道的统计学处理,发现:临床上肝郁脾虚型最多、脾胃虚弱型次之。证候表现以脾胃证候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证候规律。方法: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主题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近20年来所有相关文献,通过筛选,选择其中的医案部分,录入相关数据,然后进行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共录入171例病例,其中以肝郁脾虚型最多,脾胃虚弱型次之。临床表现以腹痛、食欲减退、腹胀等脾胃症状为主,共出现344次,占总症状的79.3%,以烦躁易急等精神症状为次,舌质以红为最多,苔以薄苔或以白苔为主。结论:肠易激综合合征的发生以肝失疏泄为标,脾土不足为本,肝郁脾虚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辨证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雨田 《山西中医》2002,18(1):9-10
采用中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综合症52例,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指数,甘油三酯及血压变化,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胰岛素,甘油三酯及血压均下降(P<0.05或P<0.01),差异有显著性;胰岛素敏感指数上升(P<0.01),差异亦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4.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15.
尿道综合征是现代医学病名,为已婚女性常见病,治疗颇为棘手。文章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患者特征,将尿道综合征分成5个类型论治,提出尿道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湿热内困、下注膀胱,可兼气滞、血瘀、阴亏,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湿热为病,湿为本,热为标,热为湿困蕴化而成。除湿热之邪,湿宜“温”化,热要“凉”清。治疗湿热之证,要寒、温药并用,寒而不过以免助湿,温而不多以防助热,四诊合参,在定性湿热的基础上,仔细分辨“湿”与“热”孰重孰轻,准确把握寒、温药的用药比例,小心进退,力求无偏,是治疗湿热证有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干燥综合征中医证候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丹  钱先 《江苏中医药》2010,42(11):22-24
目的:研究分析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方法:对100例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分别统计各证型与病程、中医证候积分及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将本病分为阴虚内燥证、津亏血虚证、阴虚络滞证、气阴两虚证、阴虚湿热证5个主要证型,阴虚津亏、络脉滞涩是本病重要的证候特点,临床证型以阴虚络滞证、津亏血虚证最为多见,病情评估阴虚络滞证重于其他四证。结论:根据干燥综合征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考虑临床可简化证型,以便于本病辨证论治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相似文献   

17.
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候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的分布,学术界提出了与中医心、肝、脾、肾四脏相关的单一或组合的多种证型.在代表行业和国家标准的权威文献中,本病肾阴阳两虚证未能列入其中.通过对本病症状表现、临床用药规律的考察确认,肾阴阳两虚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变本质.本病比较多见的肾阴虚证和部分肾阳虚证与其他疾病的同类证不同,其特点是在肾阴虚证以阴虚表现为主的基础上,伴见某些阳虚表现;而肾阳虚证以阳虚表现为主的同时,合并一定程度的阴虚征象.从本质上说来,两者皆属肾之阴阳两虚.据此,建议在对本病进行辨证规范时,将肾阴阳两虚证正式列为基本证型;在治疗上应有意识地兼顾温阳与滋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8.
代谢综合征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对其相关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尚不成熟.笔者认为,痰瘀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临床中针对痰瘀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不同发病机制分期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慢性疲劳综合征近20年文献的研究,探讨其中医证候的临床分布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证候要素的提取,总结其分布规律。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和手工检索国内有关中医药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文献,应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对证候及证候要素进行频次分析。结果临床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主要是心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肝气郁结证、脾胃气虚证。病位依次为脾、肝、肾、心。临床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兼有虚实夹杂,正虚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邪实以气滞、痰湿、瘀血为主。结论从证候要素入手进行中医证候的研究能够更好地统一、规范临床辨证,文献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史梅莹  赵燕  王天芳 《世界中医药》2014,9(12):1672-1674
目的:通过现代文献研究,分析PCOS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为建立PCOS的辨证规范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13年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为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2类,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纳入181篇文献,其中调查研究48篇,干预研究133篇;2)调查类文献中,原始辨证结果 64种,涉及29种证候类型,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依次为肾虚证、痰湿(浊)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和肾阳虚证;3)干预类研究文献中,原始辨证结果 50种,涉及22种证候类型,出现频率在10%以上的依次为肾虚证、痰湿(浊)证和血瘀证;4)2类文献中,病位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均为肾、肝、脾;病性类证候要素出现频率在5%以上的均有虚、痰湿(浊)、血瘀、气滞、阳虚,另外,调查类文献中还有阴虚,干预类文献中有火(热)。结论:临床中,对PCOS的辨证结论虽繁杂、各异,但涉及的证候要素相对集中;本研究所归纳、提炼之证候要素,可为制订该病的临床辨证规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